边缘效应
外观
边缘效应(英语:edge effects)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在两个或更多栖息地交界或边缘的变化。[1]
边缘效应在含有较为破碎的栖息地的区域会特别明显,甚至可能影响整个斑块。随着边缘效应增强,边缘处的栖息地也可能拥有更高的生物多样性。
在生态学中,群落交错区(或称生态过渡带)的生物种类较多,除了包含邻近群落的种类外,往往还有自己特有的物种,且这些物种以广适性的种类居多。交错区往往具有较多生物种类和较高种群密度,并产生边缘效应[2]。
边缘种类
[编辑]- 固有边缘:自然特征趋向于稳定边界的位置。
- 诱发边缘:短暂的自然干扰(例如火灾、洪水)或人类活动使边界持续演变。
- 狭窄边缘:一个栖息地在某处戛然而止,其后即是另一种栖息地(例:农田)。
- 宽阔边缘(生态过渡带):根据自然条件和植被来明确界定的两个栖息地,二者边界之间的距离较远,中间是宽阔的过渡区域。
- 不规则:边缘不是线性的。
- 孔隙:边缘内存在孔隙,其中有其他类型的栖息地。
高度差异也能形成斑块之间的边界。[3]
参考文献
[编辑]- ^ Levin, Simon A. The Princeton Guide to Ecolog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780.
- ^ 李永祺,唐学玺主编;周斌,王其翔,王影副主编. 海洋恢复生态学.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6.03: 185. ISBN 978-7-5670-1082-6.
- ^ Smith, T.M.; Smith, R.L. Elements of Ecology: 391–411. 2009.
这是一篇与生态学相关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