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腓力·墨兰顿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墨兰顿的画像,老卢卡斯·克拉纳赫作于1532年。
信义宗
路德玫瑰
 主题

腓力·墨兰顿[1](Philipp Melanchthon,或译作菲利普·梅兰希通,1497年2月16日—1560年4月19日),著名的早期基督新教信义宗神学家,是第一个将信义宗神学系统化的人。是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人类学家神学家、教科书作家和新拉丁语诗人,被誉为“德国的老师”(Praeceptor Germaniae),他与马丁·路德是最好的朋友与同志,是德意志宗教改革乃至全欧洲宗教改革中,同时也是除马丁·路德外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墨兰顿与马丁·路德

[编辑]

墨兰顿十岁时,父亲去世。他自幼颖慧过人,受著名人文学者的舅公罗希林(Johannes Reuchlin)教导,酷爱拉丁文及古典文学,精通希腊文希伯来文。罗可林照当时的风尚,把他的原名Schwartzerd(黑土),改为希腊文的同义字“墨兰顿”(Melanchthon)。他十二岁入大学;十七岁,获硕士(M.A.)学位。在二十岁以前,他已经有六本著作,包括受普遍采用的《希腊文文法》。[2]

墨兰顿先在图宾根,后在维滕贝格大学教授希腊文。与马丁·路德相识于1518年,这次决定性的会见,把墨兰顿从人文主义者变成神学家和新教运动家。他年纪才20岁,个性畏缩却学问渊博,而路德则是神学教授,长他十四岁的路德认为他有不凡的才智与品格,在路德强力影响之下,成为改教运动的大力拥护者,对信义宗教义的影响,在某些地方甚至大过路德。[3]他们二人的性情极为不同:路德激烈,而墨兰顿爱好和平,但二人仍是相知相惜。路德自言:“我生下来就是为了争战,与党派和魔鬼争战,因此我的书充满了风暴与争战的味道。我必须挪开残枝朽木、披荆斩棘……像个粗野的山林工人,开辟道路预备一切。而墨兰顿安静的走着,愉快的耕种、栽植、播种、浇灌,都照着上帝给他的丰富。”因此墨兰顿以“安静的改教家”闻名。

墨兰顿在1519年的莱比锡辩论会上公开支持路德。路德离开威丁堡后,墨兰顿代表路德出席,并为路德辩护。对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也有贡献。[4]

哲学与神学

[编辑]

墨兰顿的教训,在某些教理因素上,与路德不同。墨兰顿受温和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谟很大的影响,在路德去世前他不能公开表达出来。墨兰顿以及有些信义宗基督徒,在救恩学上倾向于一种福音派的神人合作说,并寻求与罗马教会和平相处。[5]

在关于圣餐基督位格的论题,墨兰顿是接近马丁·布策和加尔文的看法。对圣餐没有独自的看法。他的性情,宁可避开争论,而不要解决问题。我们无法肯定说,墨兰顿到底是否接受加尔文圣餐看法;不过,他倒是喜欢加尔文的看法,有许多迹象,显示他在晚年较喜欢加尔文的看法过于路德的看法。墨兰顿与路德发生争执,结果墨兰顿派败北;因墨兰顿思想缺乏独创性和积极性,太中立,又无杰出的学者出来支持他的看法,接着又有路德出来发表协和信条,此举对墨兰顿派也很不利。墨兰顿的同路人意图构成一个新的宗派,但后来却没有成功,他们后来便避难于德国许多行政区和城市里面。再者,那拒绝协和信条的人,也都随从了墨兰顿的思想。[6]

墨兰顿论因信称义

[编辑]

为什么惟有因信可以称义?墨兰顿的回答是:既然我们是单单因着神的慈爱才得以称义,而信心显然是承认神慈爱的标记,所以惟有因信可以称义。人在称义以后,行为虽然是源于神的灵,但因为仍是由不纯洁的肉体实行,因此其行为的本身也是不纯洁的。“称义”虽已开始,但尚未结束。因此,“称义”被归于信心,亦即被归于神的慈爱,与人的努力、行为、功德无关。“义”的开始与成长,都与神的慈爱相连,因此整个人生的“义”,都惟独因为信心。[7]

墨兰顿论大公的性质

[编辑]

“大公”意为“普遍的”及“大体上”,......为何此词被加入信经的文章之中,以致教会被称为大公教会?因为教会的聚集乃分散在世界各地,也因为历世历代,自始至终,无论其成员在何处,无论他们有何地域相隔,都接受相同的信仰,作出相同的真理教义的宣告。真正配称为大公教会的,是接受真正的大公教会教义的,受到历世历代的见证所支持,相信先知及使徒的教导,不容忍倾轧、异端,以及异端的集会。我们应当都是大公的,亦即接受正派教会所持守的信念,不与敌对神的道的教派纠缠不清,反而与之画清界线。[8]

著作

[编辑]

1521年他出版了有名的《罗马书概要》又叫做《教义要点​(英语》,这是改教后第一次发表其教义,将路德宗信仰系统化,成为改革信仰的第一本系统神学。路德对它评价很高“去读墨兰顿的‘教义要点’,其重要性仅次于圣经;这是本奇妙的好书,用轻松而井然有序的方式,教导人纯正的神学。 ”[9]

1530年他和路德同起稿有名的奥斯堡信条,并写了一份辩护书,因此扬名全欧洲。六月二十五日,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为了土耳其帝国西侵的形势,召开奥斯堡会议,寻求合作的可能,以共御外敌。其时路德仍处于非法分子的身份,且被教皇破门,自然不能公然赴会。墨兰顿所拟订的奥斯堡信条,说明其立场;此信条坚定宣告福音信仰,成为路德宗的信仰基要。[10]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墨蘭頓:神學家、教育家、人文主義者. [2019-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3). 
  2. ^ 圣经网.〈甘为第二人的墨兰顿〉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查询日期:2016/1/7。
  3. ^ 陶理博士。《基督教两千年史》。李伯明、林牧野译。香港:海天书楼,2012。
  4. ^ 陶理博士。《基督教两千年史》。李伯明、林牧野译。香港:海天书楼,2012,377。
  5. ^ 奥尔森。《神学的故事》。吴瑞诚、徐成德译。台北:校园书房,2004,437。
  6. ^ 查经资料大全。〈第三章 路德的同工—墨兰顿〉。(网络文章)网址:http://www.churchinmarlboro.org/Biblestudy/Topics/97History/97QT25.htm。查詢日期:2016/1/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麦葛福。《基督教神学原典菁华》。杨长慧译。台北:校园书房,1998,296-298。
  8. ^ 麦葛福。《基督教神学原典菁华》。杨长慧译。台北:校园书房,1998,340-341。
  9. ^ 约翰.阿伯特著。刘秀慧译。《基督教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台北:基督教沟子口锡安堂,1993,213-219)
  10. ^ 圣经网。〈甘为第二人的墨兰顿〉。(网络文章)网址:http://www.aboutbible.net/Ab/E.20.Melanchthon.html。查詢日期:2016/1/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