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契丹 (中國稱號)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459年製成的弗拉·毛羅地圖中右上角的"Chataio",即葡萄牙語的「契丹」。

契丹(Cathay或Khitan)(蒙古語ᠬᠢᠲᠠᠳ漢語拼音字母Hîtad察哈爾音:xɪtɑ̆d;突厥文𐰶𐰃𐱃𐰪 k̂ᶭyt̂ñK̂ᶭîtañ,或拼𐰴𐰃𐱃𐰪 k̂yt̂ñK̂îtañ)是長期以來蒙古人、中亞突厥人、東斯拉夫人中國漢族稱謂之一。 最早且最具影響力向西方介紹中國的作品是馬可波羅的《馬可波羅遊記》。此書將元朝稱為契丹(Catai,拉丁語,英文對應字為Cathay),指物產豐富、遍地黃金的東方之國。

中世紀歐洲人對中國的理解不甚準確[1][2],中國北方是由遊牧民族逐漸漢化而成的文化交融之地,帶有中國特色但未完全被儒家思想同化,呈現出另一種文化樣貌。

如今,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等國家仍在各種場合普遍使用契丹(КитайҚытай)一詞;維吾爾語中也可稱中國為契丹(خىتاي),但目前在中國大陸已成為過時並帶有歧視性的用法,多用於中國境外的維吾爾人[3]

淵源

[編輯]

在蒙古接觸中原之前,契丹族已經部分漢化。遼國(契丹國)對於當時的北方民族而言成為漢文化的代表並進入蒙古語。而西遼依然保有著較高的漢化程度,並以K̂ıtañ形式進入諸突厥語,替代突厥語對中原民族的原有稱呼桃花石(拓跋)。

「契丹」在九世紀之後,成為對中國北方的認知與稱呼。 中亞、西亞與東歐地區的文獻中經常以「Khitan」(契丹)來稱呼中國北方。 此名稱源於統治中國北部的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公元907–1125年),其勢力範圍涵蓋現今中國北方及蒙古等地區, 加上其統治範圍東起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有效地隔斷了中國南方的漢人政權與中亞和西亞的直接聯繫。 在馬可波羅的遊記中 20 至 234 章代表了對亞洲的實際描述,將中國北部稱為「Catai」,中國南部稱為「Mangi」,成為了歐洲人對中國的認知與別稱。

直到明朝萬曆年間,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此時的中國已在明朝統治下實現統一。利瑪竇通過與中國學者和官員的交流,逐步確立了「中國」取代「契丹」的稱呼,進一步促進了西方對中國的理解和認識。 在他的著作《中國札記》中,利瑪竇寫道:「今天我們通常稱呼這個國家為Ciumquo(中國)或Ciumhoa(中華)。」 他在1605年寄回義大利的信函中斷定中國就是馬可波羅筆下的「契丹」。[4]最早出現於蒙古帝國稱呼金朝統治下的華北地區,而不包括「蠻子」等南宋統治下的中國南方[5]

無論是英語中的Cathay還是當代俄語中的Китай,從詞源上講均來自遼代國號「契丹」。這一詞義因13世紀蒙古的西征逐步擴大,而蒙古人稱中國北方為契丹,通過突厥語民族轉手給歐洲人,該詞泛指中國。在蒙古人統治下的地區以及與這些國家和地區有交往的國度,都已習慣用契丹來稱中國。《克拉維約東使記》中提到公元1404年,西班牙公使克拉維約撒馬爾罕覲見帖木兒汗,他就用契丹來稱呼中國。大部分歐洲人從15世紀開始稱中國為契丹,這並非源自契丹強盛之故,俄羅斯伊凡三世(1440年-1505年)開始學習西方文化,俄羅斯按照當時給歐洲部分國家的說法,故把習慣稱中國為契丹的方式傳入東歐。在金帳汗國時期,很多突厥語和蒙古語的詞根和詞彙進入了古羅斯的語言,蒙古人稱中國北方為契丹,後該詞泛指中國,而俄羅斯受韃靼蒙古的桎梏近250年,加上蒙古帝國武力強盛,國祚長久,也按照蒙古人的習慣稱中國為契丹。[4]


辨義

[編輯]

在蒙古語中,Hîtad本為Hîtan(契丹)的複數,今契丹的複數被重寫為Hîtanûûd,而Hîtad用作表示漢族的單數形式,其複數讀作Hîtdûûd。

所有現代突厥語均已完成ñ→y語音轉變,K̂ıtay或借自蒙古語的K̂ıtad表示中國及漢族,而使用新借入K̂ıtan或Kitan表示古契丹。 俄語借自ñ→y語音轉變完成後的突厥語言,故使用Kjitaj表示中國及漢族,Kjitanj表示契丹;英語亦然

演變

[編輯]

「契丹」這一稱號在由東向西的傳播中逐漸演變:

應用

[編輯]

現時前蘇聯突厥語族斯拉夫語族的多數語言中仍把中國稱為「契丹」,如俄語中的Китай。在英語中,由Khitan演變而來的Cathay也是中國的雅稱,但多用於詩歌中。這個詞語在漢語中有時譯為「國泰」,如中華民國國泰世華銀行(Cathay United Bank)、香港國泰航空(Cathay Pacific)、國泰電影院(Cathay Theatre)等,另外上海的華懋飯店譯作Cathay Hotel。

維吾爾語中對漢族人的貶稱「黑大衣」,來自俄語契丹的轉寫[6]

流行文化

[編輯]

《全軍破敵:戰鎚3》(英文:Total War: WARHAMMER III,中國大陸譯為「全面戰爭:戰鎚3」)是一款由Creative Assembly開發、SEGA發行的回合製策略遊戲。震旦(Cathay)是一個人口稠密的人類國家,位於世界的遠東之地,從東方回來的旅行者講述著有關於金色巨塔和東方君主數不清的軍隊的傳說,他們還從這龍之國度帶回異域的香料、細滑的絲綢、閃閃發光的金子、精美的瓷器花瓶、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奇異事物。透過這些東西,人們可以一窺那遙遠東方國度的神奇和富庶。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第一章 遼
  2. ^ 趙永春; 張喜豐. 契丹的“中国”认同. 黑龍江民族叢刊. 2015, (01): 71–77. ISSN 1004-4922. doi:10.16415/j.cnki.23-1021/c.2015.01.015. CNKI HLMZ201501015. 
  3. ^ -يىلى خىتاي كومپارتىيەسىنى قۇرغان 3 سوۋېت جاسۇسى. [2023-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9). 
  4. ^ 4.0 4.1 趙春晶. 俄语称中国为“契丹”的原因. 俄語學習. 2012, (06): 17–19. ISSN 0470-9055. CNKI EYXX201206008. 
  5. ^ Giacomo Giovanni de Rossi 〈中華帝國新圖:契丹與蠻子〉. [2023-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9). 
  6. ^ 我的维吾尔“民族主义”是怎样形成的. [2024-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09). 

注釋

[編輯]
  1. ^ 內蒙古稱中國為Dûndad Ûls,Hîtad一詞專指漢族和漢語。喀爾喀蒙古語中也有Дундад Улс一詞,但僅用於大陸時期的中華民國(主要指1928年以前)及清朝時期的中國本部(長城以南)。
  2. ^ 原為俄語中對「契丹」的稱呼,現中國維吾爾語使用جۇڭگو(Junggo)和Hänzu表示相應概念,中國政府認為維吾爾語等語言使用該稱呼會帶貶義。
  3. ^ 下列中亞和東歐語言中為主流用法。
  4. ^ 以下語言現已不用該詞稱呼中國。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