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江蘇省蘇州中學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座標31°17′52″N 120°37′07″E / 31.29778°N 120.61861°E / 31.29778; 120.61861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1°17′52″N 120°37′07″E / 31.29778°N 120.61861°E / 31.29778; 120.61861

江蘇省蘇州中學
地址江蘇省蘇州市人民路699號
郵遞區號215007
其它名稱Suzhou High School of Jiangsu Province
類型公立學校
創辦日期1035年
創始人范仲淹
學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
校長周祖華
教師人數205[1]
職員人數235[1]
年級高中一年級——三年級
學生人數2,192 (2016)[2]
校園面積90,983 平方公尺
校訓誠、信、思、勇
辦學思想高起點推進素質教育,讓全體學生有更好的發展[3]
辦學目標國內一流,國際先進[3]
學校網址www.szzx1000.cn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地圖

江蘇省蘇州中學,簡稱蘇州中學蘇高中九中蘇中,是一所位於中國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的四星級高中。

1035年,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建立了蘇州中學的前身——蘇州府學,據記載:「蘇州府學是宋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官辦地方學府,號稱東南學宮之首[3]。」

清代張伯行在府學中設立的紫陽書院是當時全國著名書院、考據學重鎮,多位皇帝曾多次到此視察,並賜匾表示嘉獎[4]。晚清廢科舉設新學,端方在蘇州建立新學,並邀請國學大師王國維羅振玉在此執教[5]。民國時期,國學家章太炎錢穆先後在此進行國學教育,並成為江南四大名中之一[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蘇州中學於1953年成為教育部確定的全國首批24所重點中學之一[7],於1997年成為江蘇省首批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3];江蘇省取消重點中學稱號後[8],蘇州中學於2004年成為首批四星級中學[9]。2019年,入選江蘇省高品質示範高中建設立項學校。

概況

[編輯]

蘇州中學位於蘇州市姑蘇區人民路旁的三元坊,占地90,983平方公尺,其中建築面積45,288平方公尺,綠化面積31,844平方公尺[10]

截至2009年初,學校共有51個班級,2,192名學生。同年,學校現有教職工235人,其中專任教師205人。專任教師均至少具有本科學歷,其中中學一級教師50人,高級教師有109人[1]

校園與蘇州文廟聯為一體。相傳此處原為術士為范仲淹選中的風水寶地,其內多出精英。後范仲淹捐辦府學,以利百姓。蘇州中學由此發端。校園內有道山,山上是千年的五代柏樹。山南山北為碧霞池和春雨池[11]。校園原名南園,原是五代時吳越王室錢元璙的花園,易主後長期處於荒蕪狀態[註 1],後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范仲淹捐出宅地,奏准皇帝后建造府學[3]。建於1936年的科學樓正對大門,是蘇州中學的標誌性建築。1955年,中央財政為首批重點中學撥款建造校舍,蘇州中學在此期間建造了西紅樓、東紅樓、宿舍樓等[12]。教學區環繞著中心地帶的道山,位於碧霞池、春雨池兩側,主要包括西紫陽樓、東紫陽樓、東紅樓、西紅樓。近年來還建造了實驗樓、科學樓等[3]。2009年至2012年,政府撥款1.2億元對蘇州中學進行大規模改造[13],新建國際書院(現為偉長實驗部)、藝術中心、量子科學館、學生宿舍、學生食堂、尊經閣(校史館)[14],改造完成後蘇州中學與蘇州文廟合為一體[15]。2012年9月,蘇州中學改造工程正式竣工,上述建築建成並投入使用,並恢復了歷史悠久的智德之門、尊經閣[16]

蘇州中學園區校,位於蘇州工業園區港田路360號,校內建有蘇州德威英國國際學校英語Dulwich College Suzhou(一所英國著名中學的蘇州校區)。[17]

歷史

[編輯]
蘇州中學的歷史沿革[18]
蘇州府學
(1035-1904)
紫陽書院
(1713-1902)
校士館
(1902-1904)
蘇州公立第一中學堂
(1907-1911)
江蘇師範學堂
(1904-1911)
附屬小學堂
(1905-?)
吳縣縣立中學校
(1911-1913)
農村分校(吳江)附屬小學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學校
(1911-1927)
江蘇省立第二中學校
(1913-1927)
鄉師部(吳江)附屬小學第四中山大學區蘇州中學
(1927-1928)
與省立二中合併
「蘇中滬校」
(1938-1941)
淪陷時期沿稱
「省中」、「蘇中」
蘇生學塾
(1941-1942)
私立青雲
(1942-1945)
亳陽蘇中
(1942-1943)
私立弘毅
(1943-1945)
江蘇省立蘇州中學(高中部)
(1945-1949)
省立蘇州中學(初中部)
(1945-1949)
蘇南蘇州中學(高中部)
(1951-1952)
蘇南蘇州中學(初中部)
(1951-1952)
江蘇省蘇州高級中學
(1952-1966)
蘇州市第一中學
(1952- )
蘇州市第九中學
(1970-1978)
蘇州中學園區校
(2004- )
江蘇省蘇州中學
(1978- )
蘇州市立達中學
(1995- )

蘇州府學

[編輯]
民國時期的蘇州府學牌樓
蘇州府學所在地三元坊

蘇州中學前身為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范仲淹創建的蘇州府學。此地本為風水先生選定的寶地,范仲淹以「與其富貴一家,不如富貴一方」的思想捐出宅地,上報朝廷興辦府學[19]。當時他聘請胡瑗等名師掌教[20],他也成為蘇州州學的首任教授,並建立、推廣了「安定學法」[21]。這也帶動了江南地區乃至全國的辦地方學校的熱潮[22][23]。其後,在朱長文任教期間,蘇州州學[註 2]進入了鼎盛時代[24]。其後,經過南宋各朝,均有發展[25]

據考證,由於歷朝歷代蘇州的行政區劃多次變更,「千年府學」的稱謂並不嚴謹,應當改為郡學[註 3]。1035-1113年應為蘇州州學,1113-1276年改稱平江府學,1276-1367年稱為平江路學,1367-1904年才是蘇州府學。因此,「蘇州府學」的實際只有五百多年[26]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繪製的蘇州府學圖

紫陽書院

[編輯]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理學家、江蘇巡撫張伯行在府學中創設紫陽書院[27]。當時,官辦學校一律以科舉考試為教學內容,而紫陽書院堅持主要講授朱熹理學,輔以有關科舉考試的內容[28]。張伯行還聘請崇明縣教諭郭正宗、吳江縣教諭夏聲等人任教,一時匯集江南甚至全國各地的學生[29]。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攻陷蘇州,文廟被燒毀,府學和書院成為廢墟。1874年,巡撫張樹聲耗費巨資在原址重建[30]

康熙皇帝賜額「學道還淳」。乾隆皇帝弘曆六次南巡,六次駐蹕。乾隆十三年(1748年),賜額「白鹿遺規」,並多御詩嘉勉,蘇州中學校園內至今仍保存著乾隆御碑牆[31]。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蘇州府學的學生錢棨連中三元,為了表示對他的紀念,府學中建立了「三元坊」[32],現在附近地區仍被稱作三元坊。清朝時期的27任山長全部是進士出身,其中有狀元、榜眼數人[33],還有詩學家沈德潛、乾嘉名家錢大昕、近代改良家翁心存等著名學者[34]。在名師的指導下,紫陽書院培養出彭啟豐石韞玉吳鍾駿錢棨陸潤庠等狀元,鄒福保王鳴盛等榜眼,成為全國一流的省城書院[35]

晚清、民國時期

[編輯]
汪懋祖手書「智德之門」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全國書院改為學堂,紫陽書院第二年也改名為校士館[4]。光緒三十年(1904年),慈禧太后推行改革,全國省學改大學、府學改中學,金石學家、江蘇巡撫端方在這裡建立江蘇師範學堂,聘請著名學者羅振玉為監督(即校長)[36],日本史學家、文學家藤田豐八為總教習,國學大師王國維任教習。當時王國維先生主攻西方哲學,主講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課程[37]

江蘇省立蘇州中學

1911年,學校改名為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由楊月如任校長[38]五四運動爆發後,省立一師與多所大中院校一起都成立了全校性的學生自治會,並聯名致電要求北京政府懲治《巴黎和約》簽訂者、釋放被捕學生。五月中旬,蘇州大中院校集體進行罷課。省立一師師生致函商會,倡議共同參與抗議日本的侵略並抵制日貨[39]。1927年7月,中華民國政府大學院(原教育部)院長蔡元培實施大學區制,省立一師與省立二中、工專高中部與補學科三校合併為第四中山大學區蘇州中學[註 4],第二年2月和4月分別又因大學改名而易名為江蘇大學區蘇州中學、中央大學區蘇州中學[40]。蘇州中學由汪懋祖任校長[41],以國文師資最強,教員中有章太炎錢穆[42][43]沈昌直顏文梁吳梅呂叔湘等。汪懋祖放棄了在北京師範大學的所有職務赴任,並定英文校名為Soochow Academy,志在進行培育園型教育,注重因材施教,設立了學分制和選科制,蘇州中學的國學教育得到復興[44]

由於大學區制受批評而取消,1928年,學校更名為江蘇省立蘇州中學。汪懋祖1931年離任後,江蘇省教育廳借用地理學家、國立中央大學地理系主任胡煥庸兼任校長[45]。1932年,在中華民國教育部要求下,蘇州中學被迫放棄了學分制,但仍保留了選科制[46]。同年7月,蘇中開始招收女生,在省內起到了開創新風氣的作用。同年,教育部規定中學與師範學校分別設校,蘇中師範科不再招生,位於吳江的鄉村師範部改為江蘇省立吳江農村師範學校[38]。在1933年的全省第一屆高中畢業會考中,蘇州中學學生獲全省前三名,前十名中有六人,前100名中占了24人,媒體紛紛以「新三元坊」為題進行報道,引起全國關注[46]。兩年後經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和江蘇省教育廳廳長周佛海的交涉,胡煥庸辭去校長職務,回到中大任教[47]一二·九運動爆發後,蘇中學生在蘇州市率先舉行愛國遊行示威,隨後東吳大學萃英中學的學生也參與進來[48]

校長顧鍾驊簽發的布告

1937年11月19日,日軍侵占蘇州,校舍成為日軍馬場,師生被迫遷移。抗日戰爭期間學校先後七次搬遷、兩次更名,起初遷至宜興(亳陽蘇中)。蘇南地區被日軍占領後,蘇中租用上海公共租界福州路威利翰大廈三至五層復校,為避免引起當局注意,改名為蘇中滬校[49]。1941年12月8日,日軍占領上海公共租界,蘇中再次搬遷到常州(私立青雲)、宜興[50](私立弘毅)等地以私立學校的名義繼續辦學[51]。日本投降後的1945年10月,蘇中在原址復校,恢復校名為江蘇省立蘇州中學[52]。私立弘毅中學回到蘇中原址辦學,私立青雲中學則併入常州當地的中學[38]。20世紀40至50年代,蘇州中學考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的人數位居全國前列,每年都有四五十人,部分年份居全國首位[53],被稱為「交通大學的先修校」,但也僅限於此,再也難以恢復往日的學術環境[44]。此外,那時的蘇州中學以課業負擔重而聞名[54]

1949年4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蘇州市,顧鍾驊繼續擔任校長[55]。隨後,蘇州市軍事管理委員會接管蘇州中學,後又按照蘇南行署令由蘇南行署直接管轄[56]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編輯]

1951年8月,學校更名為蘇南蘇州中學,次年7月,高中部與另一所著名的中學東吳大學附屬中學[註 5]合併,初中部併入蘇州市第一中學,合併後改稱江蘇省蘇州高級中學,簡稱「蘇高中」。第二年即成為教育部確定的全國首批二十四所重點中學之一。在此後幾年裡,蘇中在保持對教學的高標準、嚴要求的同時,按照行政指令要求學習蘇聯經驗[38]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教育制度陷入混亂,蘇中校內貼滿大字報,老師、領導不斷被批鬥、抄家。第二年,蘇中成為武鬥大本營,教學設施受到嚴重破壞。1969年,大量教師被下放蘇北。學校也曾先後被命名為蘇州市第九中學、東方紅戰校等等[49]。1976年周恩來逝世後,蘇中學生不顧四人幫禁止戴黑紗白花、送花圈的命令,上街舉行紀念活動[38]

1978年,學校重新命名為江蘇省蘇州中學,成為江蘇省內首批恢復的重點中學。80年代期間,蘇州中學積極建構新的教育教學體系,提出了「文理兼通,學有後勁」的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1985年,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創辦少年班[57]。1993年創建高中國際班,旨在培養具有高水平研究能力的理工人才和具有高水平國際交往能力的涉外人才的後備力量。這些班級儘管課程量明顯大於其他班級,但並不通過補課、晚自習等手段增加在校學習時間[58]。20世紀末期,學校與美國[59]、日本、英國[60]、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教育機構建立友好合作關係,並積極推行國際合作項目[61]。1996年創辦初中部——蘇州市立達中學[34]

2004年12月5日,蘇州中學揭開了「府學千年,新學百年」校慶序幕。2005年12月6日,蘇州中學正式舉行雙慶活動[62]。2014年12月7日,蘇州中學舉行「府學980周年,新學110周年」慶典活動[63]

文化

[編輯]

蘇州中學自從成立以來,就形成了豐富的學校文化。汪懋祖掌校期間,提出了文化名校、學術名校的思想,希望打造與歐美名牌高中媲美的名校,並聘請學術名流進行文化教育。當時蘇中的教師許多原本就是大學教授,另一些(如錢穆呂叔湘)因在校期間發表了較有影響的著作等研究成果而被大學聘為教授。此後,由於抗日戰爭、「文化大革命」的嚴重破壞和其後應試教育的盛行,曾經的學術氛圍也明顯減弱[44]

21世紀,蘇州中學在儘可能保持原有文化中適合時代部分的同時,又積極倡導新的文化。例如,與國外名校建立「地球學習村」[64],「融合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融合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65]。還有國內第一家由中學創辦的特色博物館「西馬博物館」[66],它以濕地文化為主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首批「世界遺產青少年教育基地」[67]。2013年,蘇州中學在「精英杯」亞洲中學華語辯論公開賽中獲得亞軍,是一支進入該比賽決賽的中國隊伍[68]

學生社團

[編輯]

蘇州中學目前共有45個學生社團,包括了文化研究、社會探索、舞台表演、體育競技等方面,在省內甚至全國都具有影響力[69]。學生社團每年上學期的10月底舉行招新活動[70][71]。 2020年其校內社團樹莓社獲得蘇州市中小學生十佳優秀社團,[72]蘇州市第十五屆「陽光團隊」稱號,[73]

校園出版物

[編輯]

1927年至1931年,汪懋祖在任省立蘇州中學校長期間最早創辦了《蘇中校刊》,當時錢偉長等人探究學習的成果就發表在這本刊物上[41]。目前,蘇州中學的校園出版物主要可分為報刊雜誌兩類。其中報刊有面向全體師生的《蘇州中學報》、面向特定人群的《蘇中班主任報》、《蘇中學生報》等等[74]。雜誌種類較多,包括了文學、歷史、心理、社團等多個方面[75]。舉行大型活動時,學校會出版專刊,例如2004年至2005年「府學千年,新學百年」校慶時,出版了名為《千秋業》的校慶專刊[76]

校歌

[編輯]

1911年左右,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校歌歌詞如下[77]

20世紀末期,此歌被重新填詞,成為蘇州中學新的校歌[78]

校標及校徽

[編輯]
校標
校徽

蘇中目前的校標和校徽由前任校長張昕[79]設計,的主體都是寫有「蘇中」二字的松樹。在20世紀末,蘇中校門口有一棵松樹,是蘇中的象徵之一,但是在被風吹倒後被移除。張昕認為:「校園中的樹倒下了,但是蘇中的精神之樹不能倒。」松樹同時代表了對學生成長為人才的期待,而它沒有頂是寓意著學校、老師與學生的發展是無止境的[80]

現狀

[編輯]

應試教育制度下,蘇州中學的國學教育這個傳統強項受到越來越大的挑戰。隨著理科項目難度的增加,取得優異成績也非易事,但蘇州中學憑藉其語文、英語方面的優勢仍在蘇州大市中保持領先地位[81]。同時,蘇州中學也是蘇州市唯一一所擁有北京大學「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和清華大學「新百年領軍計劃」資格的中學[82]

面向蘇州市區招生主要由蘇州大市的中考分數線決定,市招國際班過去是蘇州中考的零志願[註 6],而校內省招國際班約200個名額向全國(主要為江蘇省)開放,並自1987年設有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的科大少年班預備班[83]。2009年,蘇州市中考取消零志願,並對蘇州中學部分招生名額採取定向分配[註 7]的方法後,根據中考分數確定市招國際班錄取[84][85]。由於江蘇省教育廳對省招班的限制,目前省招國際班主要面向蘇州大市。2012年,蘇州中學進入蘇州市中考提前批次,考生還可在第一批次報考其他四星級中學[86]。同年起,蘇州中學又與南京大學共同成立了蘇州中學·南京大學匡亞明實驗班,學生在蘇州中學學習兩年後可直接進入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學習[87][88]。蘇州市領導多次表示,希望蘇州中學走在全省前列,帶領全省教育實現現代化[89]。2018年秋季學校重啟了中科大少年班預科班[90]。2024年,學校開啟了由著名科學家丘成桐資助的「丘成桐少年班」。

蘇中學生至今共獲得國際科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四枚。蔣良、邵錚於1999年分別獲得國際物理信息學奧賽金牌,繆亞立於2004年獲得亞洲和國際物理奧賽金牌,也是中國第一位高二即獲得物理奧賽雙料金牌的選手,辛宇於2005年獲得亞洲物理奧賽金牌。楊碩龍於2006年獲得亞洲和國際物理奧賽金牌[91]。朱鋒在2007年亞洲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金牌[92]。至此蘇州中學在亞洲物理奧賽連續四年均有獲得金牌[93]。劉金禹同學在2018亞洲物理奧賽中榮獲金牌[94]。近年來,通過蘇州中學的國際合作項目或自行參加SATTOEFL等標準化考試,有大量學生出國深造。他們都繼續活躍在各國的大學校園中,包括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耶魯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史丹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名校[95][96][97]。2006屆畢業生李棟是中國大陸第一個進入深泉學院就讀的學生[98][99][100][101][註 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爭議

[編輯]

蘇州中學的「主動學習模式」受到了一些爭議。有人認為,蘇州中學錄取了蘇州大市範圍內最優秀的學生,成績卻與以高強度作息制度、題海戰術聞名的某些縣城中學存在一定差距。也有家長認為將「主動學習模式」稱作「放羊」,不滿學校的寬鬆管理[25]

人民日報下屬的人民網認為,蘇州中學的「德威國際高中項目」為「校中校」,涉嫌擠占公共教育資源[103][104][105][106]。一個多月後,《姑蘇晚報》對「德威國際高中項目」開學進行報道,得到新華網的轉載,並未提及此前的爭議[107]

相關人物

[編輯]

府學時期

[編輯]

宋代,蘇州中學的校友中有安定書院創始人胡瑗[108]、北宋名相范仲淹、范仲淹次子范純仁[109]等。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曾在此學習[110]。清代則有錢大昕沈德潛翁心存翁同龢等人[111][112]

新學時期

[編輯]

晚清及民國時期國學家羅振玉王國維吳梅錢穆、語言學家呂叔湘、史學家呂思勉、美術家顏文梁、地理學家胡煥庸、教育家汪懋祖邵鶴亭等人先後在此執教[113]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07年,蘇中學子當中,擔任省部級領導的有70多名,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有38名[註 9],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有四人,擔任大學校長的有40多名[114]

教育家葉聖陶匡亞明;歷史學家胡繩顧頡剛;物理學家李政道吳健雄錢偉長[115]馮端;數學家馮康;生物學家馮元楨;規劃大師阮儀三;作家陸文夫、李善基(即還珠樓主);體育官員袁偉民[116]萬科集團總經理郁亮[117]等人先後在此就讀。此外黨和國家領導人博古金人慶周永康[118]等人也是蘇州中學校友[114]。歐美教授中有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物理化學雙聘教授莊小威[119][120]

歷任校長

[編輯]
校長 在任時間 校長 在任時間[113]
羅振玉 1904.7—1906.3 張式之 1950—1952
王仁東 1906.3—1906.8 陳六中 1952—1958
陸懋勛 1906.8—1907.4 張元鼎 1958.4—1958.8
章鈺 1907.4—1907.11 劉超塵 1958—1959
鄒福保 1907.11—1909.6 陳六中 1959—1960
姚文棟 1909.6—1910.1 張友聚 1960—1964
江衡 1910.1—1911.10 劉一涵 1964—1968
楊月如 1912.1—1916.2 蘇海明 1968—1971
蔣鳳梧 1916.2—1916.8 遲德信 1971—1978
王朝陽 1916.8—1927.6 趙振海 1978—1984
汪懋祖 1927—1931 劉柏濤 1984—1991
胡煥庸 1931—1933 沈仰石 1991—1995
吳元滌 1933—1935 王少東 1995—1997
邵鶴亭 1935—1938 倪振民 1997—2007
杭海槎 1938—1947 張昕 2007—2016
鄭保茲 1947—1948 衛新 2016.6—2023.9
顧鍾驊 1948—1950 周祖華 2023.9-

姐妹學校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蘇舜欽滄浪亭記》:「草樹郁然,崇阜廣水」,「雜花修竹之間」,「旁無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蔽」
  2. ^ 1113年,朝廷升蘇州為平江府。
  3. ^ 宋代時,縣以上的行政機構可合稱為郡。
  4. ^ 此處的第四中山大學即為後來的國立中央大學
  5. ^ 此處的東吳大學附屬中學與現在位於江蘇省蘇州市的蘇州大學附屬中學沒有直接聯繫。關於東吳大學蘇州大學的關係,參見相關條目。
  6. ^ 不需要填志願達到分數即可錄取。
  7. ^ 蘇州市教育局根據各初中的人數、教育質量確定可錄取蘇州中學的名額數目。
  8. ^ 切勿與另一位同是蘇州籍的美籍華裔深泉學院學生廖傑相混淆[102]
  9. ^ 按畢業年份排位為:龔祖同錢令希時鈞吳浩青錢偉長李競雄楊澄中姚錱錢保功劉建康胡寧王守武錢人元談鎬生吳中偉吳傳鈞陳鑒遠朱汝瑾馮元楨馮端易家訓馮康戴念慈謝毓元李政道程天民程慶國潘鏡芙屈梁生朱森元沙慶林錢鳴高蘇肇冰鄒競吳培亨何鳴元張鍾華姚建銓。參見中國科學院院士列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列表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1.0 1.1 1.2 江蘇省蘇州中學. 队伍建设. [2012-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 
  2. ^ 办学条件. [2012年11月1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 (簡體中文). 
  3. ^ 3.0 3.1 3.2 3.3 3.4 3.5 学校概况. 蘇州中學. 2009-03-01 [201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14) (中文(簡體)). 
  4. ^ 4.0 4.1 戈春源. 清代苏州的紫阳书院. 鐵道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3, (2): P52–53,P80 (中文(簡體)). 
  5. ^ 金德門 1999,第157頁
  6. ^ 金德門 1999,第168頁
  7. ^ 蔡大鏞 2007,第26頁
  8. ^ 新華網江蘇頻道. 江苏将全面取消重点中学称号 全国首创五星级评估. 新華網. 2003-09-19 [2011-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3-06) (中文(簡體)). 
  9. ^ 江蘇省教育廳. 江苏省关于公布普通高中星级转评结果的通知. 2004-03-01 [2017-04-17]. (原始內容 (doc)存檔於2017-04-18) (中文(簡體)). 
  10. ^ 江蘇省蘇州中學. 办学条件. [2012-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 
  11. ^ 蔡大鏞、張昕 2009,第3-4頁
  12. ^ 蔡大鏞 2007,第116-117頁
  13. ^ 苏州中学改造方案确定 投1.2亿改造校园环境硬件设施. 新華報業 (蘇州日報). 2009-07-30 [2018-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7) (中文(簡體)). 
  14. ^ 徐錦. 苏州中学校史馆开馆. 城市商報. 2013-06-14 [2013-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4) (中文(簡體)). 
  15. ^ 蘇州日報. 苏中校园改造“庙学合一”9月即将竣工. 新浪網. 2012-03-07 [2012-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 
  16. ^ 李錚. 苏中复建“智德之门”迎新生. 現代快報. 2012-08-31 [2012-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 
  17. ^ 苏中园区校10年连中27个“牛剑”. 蘇州都市網 (姑蘇晚報). 2015-12-28 [2017-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9) (中文(簡體)). 
  18. ^ 蔡大鏞、張昕 2009,第293頁
  19. ^ 蔡大鏞、張昕 2009,第2-3頁
  20. ^ Tze-Ki Hon 2005,第50-51頁
  21. ^ 脫脫 等 1343卷432
  22. ^ 李燾. 续资治通鉴长编 147. 北京: 中華書局. 1979. ISBN 9787101044348 (中文(繁體)). 
  23. ^ 馮桂芬. 苏州府志 24. 蘇州: 江蘇書局. 1882 (中文(繁體)). 
  24. ^ 蔡大鏞、張昕 2009,第10-12頁
  25. ^ 25.0 25.1 追寻苏州府学:千年隧道状元. 新華網. [2011-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5) (中文(簡體)). 
  26. ^ 蔡大鏞、張昕 2009,第297頁
  27. ^ 胡達修. 苏州书院简介. 蘇州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1-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9) (中文(簡體)). 
  28. ^ 楊鏡如 2006,第12頁
  29. ^ 林存陽. 苏州紫阳书院与清代学术变迁——以钱大昕为研究视角. 中國史研究. 2005, (4): P151–164 (中文(簡體)). 
  30. ^ 楊鏡如 2006,第14頁
  31. ^ 蘇州中學校本系列教材編寫委員會 2007,第123頁
  32. ^ 王鍾翰 校. 清史列传 28 第一版. 北京: 中華書局. 1987. ISBN 9787101003703 (中文(繁體)). 
  33. ^ 楊鏡如 2006,第1-2頁
  34. ^ 34.0 34.1 苏州中学校史馆. 蘇州中學. [2017-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5) (中文(簡體)). 
  35. ^ 楊鏡如 2006,第3頁
  36. ^ 蔡大鏞、張昕 2009,第28-29頁
  37. ^ 蔡大鏞 2007,第8-11頁
  38. ^ 38.0 38.1 38.2 38.3 38.4 蘇州中學校史編寫組. 苏州中学校史概述. 蘇州教育學院學刊. 1986-10-01, (3): P10–16 (中文(簡體)). 
  39. ^ 張圻福、葉萬忠. 五四运动在苏州.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4-02-10, (1): P90–94 (中文(簡體)). 
  40. ^ 蔡大鏞 2007,第37-38頁
  41. ^ 41.0 41.1 夏禾. 讲述让后人永记苏中“开山人”. 蘇州日報. 2009-10-13 [2012-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9) (中文(簡體)). 
  42. ^ 羅義俊. 钱穆先生在苏州中学. 文史雜誌. 1986-08-29, (4): P24、32 (中文(簡體)). 
  43. ^ 顾颉刚慧眼“识”钱穆. 人民政協網. 2013-05-30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 
  44. ^ 44.0 44.1 44.2 周勇. 文化名校之道——以汪懋祖时代的苏州中学为例. 全球教育展望. 2008-05-15, 37 (5): P31–36 (中文(簡體)). 
  45. ^ 苏州中学曾有过这样一位校长. 姑蘇晚報. 2015-02-03 [2015-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中文(簡體)). 
  46. ^ 46.0 46.1 項紅專. 民国时期苏州中学的办学特色. 教育研究與評論. 2012, (4): P119–124 [2013-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中文(簡體)). 
  47. ^ 金德門 1999,第135頁
  48. ^ 蔡大鏞、張昕 2009,第96頁
  49. ^ 49.0 49.1 第四章:中学教育. 蘇州市志. 蘇州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2-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中文(簡體)). 
  50. ^ 日寇炮火下,宜兴学校奇迹般猛增. 揚子晚報. 2012-12-29 [2012-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中文(簡體)). 
  51. ^ 蔡大鏞、張昕 2009,第71-78頁
  52. ^ 蔡大鏞、張昕 2009,第79-84頁
  53. ^ 蔡大鏞、張昕 2009,第79-80頁
  54. ^ 蔡大鏞、張昕 2009,第81頁
  55. ^ 吳曉紅. 一张布告背后的历史风去. 蘇州日報. 2009-04-22 [2012-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2). 
  56. ^ 蔡大鏞 2007,第1-3頁
  57. ^ 陳兆立. 苏州中学超常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現代特殊教育. 2002-02-15, (2): P7–9 (中文(簡體)). 
  58. ^ 嚴顥. 苏州中学:三种模式育英才. 現代特殊教育. 1996-02-15, (1): P8–9 (中文(簡體)). 
  59. ^ 袁藝. 美国14所文理学院来苏招生 更看重个性特点. 蘇州日報. 2012-08-13 [2012-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8) (中文(簡體)). 
  60. ^ Class gets a Chinese lesson. Essex Echo. 2008-10-07 [2010-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1) (英語). 
  61. ^ 李培果. 苏州中学9学生同获被“世界联合书院”录取. 名城蘇州網. 2012-04-10 [2012-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6) (中文(簡體)). 
  62. ^ 苏州中学 “府学千年,新学百年”. 中國網. 2005-06-07 [2012-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中文(簡體)). 
  63. ^ 苏州中学校庆的启示:校友才是校庆真正的主人. 光明日報. 2014-12-14 [2015-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中文(簡體)). 
  64. ^ 李楠. 苏州中学“联姻”世界名校续写“地球学习村”新五年传奇. 現代蘇州. 2012, (16): P92–93 (中文(簡體)). 
  65. ^ 張瑾. 学校文化对学校管理的影响——以苏州中学为个案. 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09-15, 12 (3): P68–69、74 (中文(簡體)). 
  66. ^ 汪永基. 苏州中学西马博物馆展出史前珍贵玉器. 新華網. 2013-01-11 [2013-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8) (中文(簡體)). 
  67. ^ 蘇雁. “湿地文化”是一座“立体课堂”. 光明日報. 2010-11-18 [2012-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3) (中文(簡體)). 
  68. ^ 陳霞、錢兆成. 舌战亚洲中学华语辩论赛 苏州中学拿下亚军. 蘇州日報 (人民網). 2013-12-21 [2014-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 
  69. ^ 李國強. 2011年苏州中学创业社团文化展示暨营销大会举行. 光明網. 2011-10-17 [2012-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中文(簡體)). 
  70. ^ 苏中学生社团. 蘇州日報. 2012-10-29 [2012-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1) (中文(簡體)).  參數|newspaper=與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news}}|website=) (幫助)
  71. ^ 蘇州中學創業社團管理中心. 江苏省苏州中学学生社团章程. [2012-11-09] (中文(簡體)). [永久失效連結]
  72. ^ 蘇州市教育局. 苏州市中小学生优秀社团展示. 蘇州市社會實踐與志願服務記錄平台. 
  73. ^ 蘇州市教育局. 关于表彰苏州市第十五届“阳光少年”“阳光团队”“阳光家庭”的决定. 蘇州市人民政府. [2021-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7). 
  74. ^ 江蘇省蘇州中學. 报刊. [2012-11-13] (中文(簡體)). [永久失效連結]
  75. ^ 江蘇省蘇州中學. 杂志. [2012-11-13] (中文(簡體)). [永久失效連結]
  76. ^ 江蘇省蘇州中學. 校庆专刊(千秋业). [2012-11-13] (中文(簡體)). [永久失效連結]
  77. ^ 蔡大鏞、張昕 2009,第39頁
  78. ^ 蔡大鏞、張昕 2009,第40頁
  79. ^ 江苏省苏州中学. www.szzx1000.com. [2016-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4). 
  80. ^ 江蘇省蘇州中學,學校校徽校標校訓校歌系列材料,2004
  81. ^ 2012苏州中学高考成绩位居苏州大市第一. 蘇州中考網. 2012-06-29 [2012-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0) (中文(簡體)). 
  82. ^ 劉沛. 苏州中学北大清华推荐生 用4个小时“辩”出来. 揚子晚報. 2011-11-13 [2011-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05) (中文(簡體)). 
  83. ^ 蔡大鏞 2007,第302-303頁
  84. ^ 2009中招政策多项变化 苏州中学录取193个定向指标. 名城蘇州網. 2009-04-29 [2012-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4) (中文(簡體)). 
  85. ^ 蘇州市教育局; 蘇教基[2009]38號. 关于同意江苏省苏州中学市招国际班划线编班办法的批复. 2009-07-13 [2011-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4) (中文(簡體)). 
  86. ^ 孫佳樺. 苏州中学本部今年纳入提前录取批次. 現代快報. 2012-05-22 [2012-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5) (中文(簡體)). 
  87. ^ 朱金龍. 南大匡亚明实验班计划启动. 文匯報. 2012-06-04 [2012-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5) (中文(簡體)). 
  88. ^ 田偉釗. 苏州21名考生被苏州中学匡亚明实验班录取. 現代快報. 2012-07-09 [2012-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 
  89. ^ 王芬蘭、顧志敏. 蒋宏坤赴苏中调研 全省教育现代化苏州中学要领头. 蘇州日報. 2011-10-25 [2012-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5) (中文(簡體)). 
  90. ^ 推动创新拔尖人才培养 中科大少年班苏州中学预备班恢复招生. 蘇州網絡電視台. 2018-05-27 [2018-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2) (中文(簡體)). 
  91. ^ 周錚. 苏州中学再夺国际奥赛金牌. 新華日報. 2006-07-19 [2012-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中文(簡體)). 
  92. ^ APhO8 - Award. [2017-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17) (中文(簡體)). 
  93. ^ 苏中学子摘得亚洲物理奥赛金牌. 揚子晚報. 2007-05-10 [2011-07-01] (中文(簡體)). [失效連結]
  94. ^ 苏州今年首份录取通知书投递!“学霸”小伙被保送北大. 中國江蘇網. 2018-07-12 [2018-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1) (中文(簡體)). 
  95. ^ 苏州中学学子录取耶鲁等世界名校. 蘇州中考網. 2013-12-24 [2014-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7) (中文(簡體)). 
  96. ^ UWC奖学金获得者谢珺薛原在园区二实小演讲//附:世界联合书院苏州学生情况一览表. 蘇州中學園區校. [2014-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4) (中文(簡體)). 
  97. ^ 苏州中学自谋留学名单. 蘇州中學. [2011-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2) (中文(簡體)). 
  98. ^ Deep Springs College. Deep Springs College Alumni Newsletter 2006 (PDF). [2014-05-0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9-23) (英語). 
  99. ^ 10年内江苏两学生被美国“神秘”深泉学院录取. 江南時報. 2014-05-08 [2015-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2) (中文(簡體)). 
  100. ^ 美国最另类大学:放牛种地、门槛高过哈佛. 新聞晨報. 2011-05-17 [2014-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 
  101. ^ Colgate University. Dong Li. [2014-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6) (英語). 
  102. ^ 松濤、肖帆. 美国最牛学校求学记. 中國大學生就業. 2010, 18 [2014-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4) (中文(簡體)). 
  103. ^ 游海濱. 高中国际班:公办学校为培训机构“做嫁衣”. 人民網. 2012-07-30 [2012-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 
  104. ^ 游海濱. 市区两教育局说法相互矛盾 未备案已开始收费. 人民網. 2012-07-30 [2012-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 
  105. ^ 游海濱. 联合书院非“联合” “双证”背后无学籍、学历. 人民網. 2012-07-31 [2012-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 
  106. ^ 游海濱. 国际高中项目乱象丛生政令不行 专家建议加强全程监管. 人民網. 2012-08-01 [2012-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 
  107. ^ 小方、張致遠. 德威国际高中项目正式开学. 新華網. 2012-09-18 [2012-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6) (中文(簡體)). 
  108. ^ 宋元學案·安定學案》:「聘為蘇州教授,諸子從學焉」;朱熹編《宋名臣言行錄》卷十一記:「文正公門下多延賢士,如胡瑗、孫復、石介、李覯之徒,與公從游,晝夜肄業……」。
  109. ^ 脫脫 等 1343卷314
  110. ^ 我和唐寅是校友(图). 現代快報. 2014-12-03 [2017-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3). 
  111. ^ 苏州:千年府学种下崇文基因. 蘇州日報. 2013-07-12 [2017-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3). 
  112. ^ 历史上苏州书院的吴文化印迹. 姑蘇晚報. 2017-01-09 [2017-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 
  113. ^ 113.0 113.1 蔡大鏞、張昕 2009,第294-295頁
  114. ^ 114.0 114.1 江苏省苏州中学简介. 光明日報. 2007-11-20 (中文(簡體)). 
  115. ^ 晨芳. 苏州中学老师追忆钱伟长:斯人已去教诲仍. 新華網. 2010-07-30 [2012-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15) (中文(簡體)). 
  116. ^ 漢忠. 袁伟民回母校苏州中学省亲. 蘇州日報. 1984-09-02 (中文(簡體)). 
  117. ^ 張忠. 苏中校友郁亮年薪1368万 蝉联A股“打工皇帝”. 名城新聞網. 2013-05-27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9) (中文(簡體)). 
  118. ^ 蘇州中學校友網. 周永康4月回母校苏州中学访问. 鳳凰網. 2013-07-02 [2013-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8) (中文(簡體)). 
  119. ^ 金英花. 苏中校友庄小威入选北大“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 中國新聞網. 2012-08-27 [2012-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1) (中文(簡體)). 
  120. ^ 袁藝. 苏中少预班26年后再聚首 昔日“神童”重回母校. 蘇州日報. 2013-08-21 [2013-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30) (中文(簡體)). 
  121. ^ 121.00 121.01 121.02 121.03 121.04 121.05 121.06 121.07 121.08 121.09 121.10 121.11 江苏省苏州中学. [2016-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3). 
  122. ^ 美国姐妹学校来访. 江蘇省蘇州中學. [2016-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5). 

來源

[編輯]
  • (繁體中文)脫脫 等, 宋史, 北京: 中華書局, 1977, ISBN 9787101071122 
  • (簡體中文)金德門, 《苏州中学校史(1035-1949)》 第一版, 蘇州: 蘇州大學出版社, 1999, ISBN 9787810376068 
  • (簡體中文)蔡大鏞, 《苏州中学校史(1949-1999)》 第一版, 蘇州: 蘇州大學出版社, 2007 
  • (簡體中文)蔡大鏞、張昕, 《道山情怀——苏州中学的千年传奇故事》, 蘇州: 古吳軒出版社, 2009, ISBN 9787807334774 
  • (簡體中文)楊鏡如, 《紫阳书院志(1713-1904)》 第一版, 蘇州: 蘇州大學出版社, 2006, ISBN 7810904388 
  • (簡體中文)蘇州中學校本系列教材編寫委員會, 《中国名校优良传统丛书·江苏省苏州中学卷》,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7 
  • (英文)Tze-Ki Hon, The Yijing and Chinese politics: classical commentary and literati activism in the northern Song Period, 960-1127, SUNY Press, 2005, ISBN 978079146311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