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蘆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蘆苼音樂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貴州省丹寨縣
分類傳統音樂
序號628
編號項目II-129
登錄2008年
苗族蘆笙製作技藝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貴州省雷山縣雲南省大關縣
分類傳統技藝
序號383
編號項目Ⅷ—33
登錄2006年

蘆笙葫蘆笙沿襲而來,屬自由簧氣鳴樂器。分大、中、小多種類型,均由笙苗笙斗簧片三部分構成,常用的裝有用蘆竹製成的笙苗6根,外側開按音空,下側裝簧片,插於長形木製或葫蘆製的笙斗,每苗1音,在每2、3根笙苗上端,合套竹管作為共鳴管。現在使用的多為東丹甘所研發的十八管蘆笙

蘆笙的演奏常會配合苗族舞蹈蘆笙舞,經常出現於貴州雲南廣西湖南四川等地的苗族、侗族水族瑤族仡佬族傣族布朗族克木人等民族中。老龍族說吹蘆笙才是真正的寮國人。

歷史

[編輯]

傳說

[編輯]

傳說苗族的祖神告且和告當造日月,後從天公處盜谷種土,但收成差,為解憂,砍6根竹製成蘆笙吹奏,催得穀物茂盛,喜獲豐收。從此苗族喜慶必吹蘆笙。另有一說是諸葛亮教苗人做笙,所以他們又把蘆笙管叫做孔明管。

隋唐時期

[編輯]

蘆笙最初史料見於《隋書》,簡稱「蘆」。

  • 《隋書·東夷傳》:「樂有五弦、琴、箏、篳篥、橫吹、簫、鼓之屬,吹蘆以和曲。」
  • 唐代,苗族湧現的優秀蘆笙演奏家,進京朝貢必帶蘆笙,演奏很受朝廷讚賞。

宋代

[編輯]
  •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樂器·猺樂器》:「猺人之樂,有盧沙,銃鼓、胡盧笙、竹笛,盧沙之制,狀如古簫,編竹為之,縱一橫八,以一吹八,伊嗄其聲。」
  •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載:「……辰、沅、靖州等地,友仡伶,仡贊……男未娶者,以金雞插髻……農隙時,至一二百人為曹,手相握而歌,數人吹笙在前導之。」

明代

[編輯]
  • 明·鄺露《赤雅》:峒亦僚類……善音樂,彈胡琴,吹六管,長歌閉目,頓首搖足,為混沌舞。
  • 明·楊慎《南詔野史》:「每歲盂春跳月,男吹蘆笙,女振鈴唱和,並肩舞蹈,終日不倦。」
  • 明·錢古訓《百夷傳》:「村甸間擊大鼓,吹蘆笙,舞干為宴。」
  • 明代倪輅《南詔野史》載雲南滇中苗族「每歲孟春跳月,男吹蘆笙、女振鈴唱和,並肩舞蹈,終日不倦。」
  • 明·鄺露《赤雅·狪人》:「狪亦獠類,不喜殺,善音樂,彈胡琴,吹六管」
  • 明·朱謀《駢雅·釋器》:「盧沙,似簫。」

清代

[編輯]
  • 清·田雯《黔書·苗俗》:「花苗,每歲孟春合男女於野,謂之跳月,預擇平壤為月場。及期,男女皆更服飾妝。男編竹為蘆笙,吹之而前,女振鈴附之後以為節,並扇舞蹈,迴翔婉囀,終日不倦。」
  • 清·陸次雲《峒溪纖志》:「(男)執蘆笙。笙六管,長二尺……笙節參差吹且歌,手則翔矣,足則揚矣,睞轉肢回,旋神蕩矣。初則欲接還離,少則酣飛暢舞,交馳迅逐矣。」
  • 清道光《雲南通志》:「男吹竹笙,女彈篾琴,諧婉可聽。」
  • 清乾隆《開化府志》:「送葬,女婿吹蘆笙,跳舞屍前。」
  • 《百夷傳》:「擊大鼓,吹蘆笙,舞牌為樂。」
  • 《靖州直隸州志》道光版·卷十一載:「……侗每於正月內,男女成群,吹蘆笙各寨遊戲。彼此往來,宰牲款待,曰跳、歌堂,一曰皆歌。中秋節,男女相邀成集,賽蘆笙、聲震山谷……」。

現代的蘆笙曲,除保持原有古樸、悠揚的特點外,旋律明快,有低沉的芒筒伴隨,使蘆笙樂隊的音響顯得雄厚。舞姿不時伴有雜技動作。

名稱

[編輯]

因笙苗用蘆竹製故稱。古代也作「盧沙」,為雲南地方語音譯名。

  • 漢稱:代簡稱「蘆」,代稱「盧沙」,代稱「蘆笙」、「六管」。

《隋書·東夷傳》:「朱蒙建國,自號高句麗…………有五:篳篥橫吹簫鼓之屬,吹以和曲。」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四》:「盧沙,猺人樂。狀類,縱八管,橫一管貫之。」

  • 少數民族語音譯名:
    • 苗族、侗族、水族稱「梗」。
    • 苗語:「嘎斗」、「嘎傑」、「嘎東」、「嘎正」等。
    • 侗語又稱「梗覽」、「梗覽尼」、「梗勞」、「倫」等。
    • 瑤族稱「婁系」。

相關文化

[編輯]

蘆笙多用於少數民族喜慶歌舞時吹奏,邊吹邊舞。舞姿多為模仿動物動作或日常生活,如圍圈、換背、趕老虎、魚上灘、雞打架、踩八卦等。幾乎每個寨都有蘆笙隊,規模不一,從十幾人到數百人,多以鼓樓為組成單位,用於祭祀、典儀、迎賓、送葬砍牛等儀式。在特別隆重的場合,周圍幾個村寨的蘆笙隊集合在一起,可達千人。

隋唐時期,蘆笙或葫蘆笙多由少數民族進獻宮廷,與樂器相關的文化習俗,史籍大多不詳載。明清時期,漢族對少數民族加深統治,史籍對少數民族的樂器形制、功能、實用場合的記載趨於翔實。

清·檀萃《滇海虞衡志》:「蘆笙,范《志》謂之胡盧笙,唱趺腳歌,迎春亦集於縣廷。」「鄉村飲宴則擊大鼓,吹蘆笙,舞牌為樂。」

清·田雯《黔書·苗俗》:「喪禮、殺牛、宰牲、吹蘆笙,群聚跳舞,命曰作戛。」

《黔書·苗俗》:「每歲孟春,合男女於埜,謂之跳月,預擇平址為月場。及期,男女皆雯服飾妝。男編竹為蘆笙,吹之而前,女振鈴繼於後,以為節,竝肩舞蹈,迴翔婉轉,終日不倦。暮則挈所私歸。」

蘆笙節

[編輯]

蘆笙節是苗族的傳統節日,約在農曆9月27日舉行。已被發展成旅遊節目,以表演人數眾多、場面浩大作招徠,於1999年8月28日首辦國際蘆笙節

苗族蘆笙節

[編輯]

貴州省東南谷隴地區,每年農曆9月27-29日舉行三天蘆笙節,參與的本地、附近地區的苗族人可達幾十萬,是當地重要的社交場合。當中有蘆笙樂隊競賽,幾十個蘆笙隊,每兩隊一組進行比賽,有個人表演、有集體吹跳,蘆笙手邊吹邊舞,無新曲者敗,曲多音亮的蘆笙隊勝,得勝隊伍的蘆笙被掛上紅色緞帶,得勝的寨和個人均受到尊敬。蘆笙節期間,還舉行鬥牛、賽馬等活動。

貴州省東南侗族自治州的傳統節日,約在農曆9月27日舉行,為期一周。節日期間,男子穿對襟或右大襟短衣和長褲、頭纏青布巾,腰束大帶,手持蘆笙、鎖吶、銅鼓,湧向會場;女子穿著刺繡的衣裙,頭纏青帕,腰束繡花彩帶,佩帶銀飾,隨著蘆笙的樂曲起舞。

苗族蘆笙,在貴州

舟溪蘆笙節

[編輯]

為慶豐年祝福的節日,每年農曆正月18日開始,19至20日進入高潮,內容有蘆笙會、賽馬、鬥牛。蘆笙會時,附近市縣方圓幾十公里的人都來赴會。人們圍成一個個圓圈跳蘆笙,男子在圈內邊吹邊跳,女子跳舞。21日,節慶轉為「遊方」,青年用「對歌」擇偶、訂婚。

蘆笙樂舞

[編輯]

蘆笙樂舞是苗族等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苗族的每個村寨里,都有一個跳蘆笙的中心院壩,在夏秋季節的月明之夜,全寨人聚集一起,有人吹奏蘆笙,人有跳舞。蘆笙曲的種類很多,內容和形式也豐富多樣,有專用的,也有標題或詞意的,它們多是取材於民間歌謠。

著名樂曲有《諾德仲之歌》、《大悲調》、《和調》、《賽調》等。吹奏蘆笙多與舞蹈相結合,苗族《蘆笙舞》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人民中廣泛流傳,是最普通的一種舞蹈,一般都是圍成圓圈,由男子吹蘆笙在前,面朝圈裡,橫身領舞前進,婦女隨後,面朝前進方向,隨音樂而舞,左右腳交替前進。

《皇朝通典》:雲南苗族「一人吹蘆笙為首,男女連手周旋跳舞為樂。」

清《廣輿勝覽》中載有苗族《蘆笙舞》圖,圖上一苗族青年男子邊吹蘆笙,邊起步舞蹈,一女子梳高髻,穿花衣裙,左手執巾,右手搖鈴而舞。圖上註明:苗族「每歲孟春,擇平地為月場,男吹蘆笙女搖鈴,盤旋歌舞,謂之跳月。」

蘆笙舞仍在現代苗族廣為流行,而吹笙的男子為多人,女子舞時通常是徒手而舞。蘆笙舞有快舞和慢舞之分,在節日和比賽場合里多跳快舞,舞姿健康粗獷、情緒歡快開朗;而在村寨的院壩上多跳慢舞,動作優美、情緒舒緩安詳。

構造

[編輯]

尾蕉叢談》:「長管之上冒以匏,短管之中置以簧,用響銅為之,恆用火炙,亦古制也。」

由笙斗、笙苗和共鳴管構成。苗族蘆笙,斗多選木、木或梧桐木,刳兩瓣,以竹篾紮緊如紡錘,中空。斗端插吹嘴,斗側豎插插笙苗兩排,略斜,透斗底。通常用6根音管,也有用4管或8管。笙苗取材當地白竹,管底端堵塞(也有管底開放的)。穴於斗內笙管管壁,開方形簧孔,以蜂蠟粘銅簧片,簧片呈三角形。氣斗上方管壁,開一圓指孔。蘆笙的共鳴竹管套於笙管上端。其長度視笙管音高而定。

·周去非嶺外代答·樂器·猺樂器》:「猺人之樂,有盧沙,銃鼓、胡盧笙、竹笛,盧沙之制,狀如古簫(按:指排簫),編竹為之,縱一橫八,以一吹八,伊嗄其聲。」

聲學原理

[編輯]

現今蘆笙大多為笙苗有底,屬「閉管共鳴」,有的蘆笙為笙管無底的,屬「開管共鳴」。手指按音管下端指孔,使笙簧與上端出音口之間的空氣柱形成有效長度,向吹嘴吹氣或吸氣,其固有頻率同簧片的頻率產生耦合振動而發音。笙苗上端多套以用一截竹筒製作的共鳴筒。

流傳中、黔南、黔西北的蘆笙,笙苗底端不堵,斗以原木從斗尾刳入,挖口堵以木塞,以樹皮條收緊。苗族以5支大小不同蘆笙組成系列。音域各相隔一個八度,由大而小依次稱五滴水、四滴水、三滴水、二滴水、一滴水。流傳侗族蘆笙形制於苗族的基本相同。全套蘆笙音域A2-a3,共6個八度。

整套苗族六管蘆笙,從倍低音到最高音共5種規格,音列按五聲音階排列,每種規格音域1個八度,總音域5個八度:A1-a3。因流行地域的不同,民間有多種蘆笙:6苗6音、6苗7音(第6苗置2簧)、8苗8音、6苗5音(1苗不置簧)、6苗4音(2苗不置簧)、4苗3音(1苗不置簧)和4苗2音(2苗不置簧)。

規格 最高音蘆笙 高音蘆笙 中音蘆笙 次中音蘆笙 低音蘆笙 倍低音蘆笙
苗語音域名 五滴水 四滴水 三滴水 三滴水 二滴水 一滴水
苗語樂器名 吉列 琉六 根耶 林婁 琉伴 林秀
侗語樂器名 筒堆 倫老 倫魯 倫峨 倫略 倫列
音苗數 6苗6簧 6苗6簧 4苗 4苗3簧 4苗3簧 4苗3簧
侗族蘆笙音位 a2-c3-d3-e3-g3-a3 a1-c2-d2-e2-g2-a2 a-c1-d1-e1 A-c-d A1-C-D A2-C1-D1
音域 a2~a3 a1~a2 a~e1 A~d A1~D A2~D1
最長笙苗(厘米) 35-40 65-70 105-110 160-170 450-500 700-900
壯族 1 1 1
標準音 c3 c2 c1 c C C1
理論長度 7.5 15 30 60 120 240

高音蘆笙的音色清脆明亮;中音蘆笙的音色圓潤柔和;低音蘆笙的音色渾厚深沉。高音蘆笙和最高音蘆笙,可用於獨奏、齊奏,擅長演奏歡快活潑、婉轉抒情的旋律,也可演奏技巧性較高的華彩樂段。中音蘆笙直至倍低音蘆笙,主要用於蘆笙樂隊合奏、伴奏,一般不單獨使用。

在湘西苗族還流行8音蘆笙,常用於與侗笛月琴等樂器組成的小型樂隊,多在春節或喜慶婚禮等場合演奏。

序次 外形描述 聲部 常用數量 苗族音域名 笙苗長(厘米)
(不包括笙腳)
1 最小蘆笙 最高音笙
五滴水 7.2-14.5
2 小蘆笙 高音笙 四滴水 14.5-30
3 中蘆笙 中音笙
三滴水 30-58
4 大蘆笙 低音笙 二滴水 58-105
5 特大蘆笙 倍低音笙 一滴水 105-210

文獻例舉苗族蘆笙管、蘆笙簧數據

序次 音高 笙管長 簧舌長 簧舌寬 笙苗高 笙管長加腳
1 c2 14 2.5 1.5 25 34
2 c1 30 3.5 0.2 49 60
3 c 60 4.0 0.25 97 128

苗族蘆笙

[編輯]

6苗6簧蘆笙音階

[編輯]
管序 1 2 3 4 5 6
羽調式 a c1 d1 e1 g1 a2
徵調式 g a c1 d1 e1 g1
商調式 d1 e1 g1 a1 c2 d2

6苗7音蘆笙音列

[編輯]
管序 1 2 3 4 5 6
徵調式 g a c1 d1 e1 g1 a1
羽調式 a c1 d1 e1 g1 a2 b1

8苗8簧蘆笙音階

[編輯]
管序 1 2 3 4 5 6 7 8
徵調式 g a c1 d1 e1 g1 a1 c2
羽調式 a c1 d1 e1 g1 a2 c2 d2

侗族蘆笙樂隊

[編輯]

侗族蘆笙樂隊有3種規格:

  1. 小型樂隊稱「半套」,由高、中、低音蘆笙各一支,加三支芒筒組成
  2. 中型樂隊稱「整套」,高、中、低音蘆笙各兩支,加26支芒筒組成
  3. 大型樂隊稱「大套」,由最高音到倍低音六種不同規格的同調蘆笙,加若干芒筒組成,人數可達一二百人。各自聲部配備如下:
規格 侗族蘆笙常用配備 芒筒配備
聲部名 五滴水 三滴水 二滴水
半 套 小蘆笙1 中蘆笙1 大蘆笙1 芒筒3
整 套 小蘆笙2 中蘆笙2 大蘆笙2 芒筒26
聲部名 五滴水 四滴水 三滴水 三滴水 二滴水 一滴水
大 套 最小蘆笙1 小蘆笙2 中蘆笙3 次中蘆笙10 大蘆笙2 最大蘆笙1 芒筒1~10以上
規格 貴州東南部丹寨蘆笙常用配備 芒筒配備
蘆笙名 高音蘆笙1 中音蘆笙1 低音蘆笙1 最小筒1 小筒1 中筒9 大筒4
音位 a1-c2-d2-e2-g2-a2 A-c-d A1-C-D a2 a1 a A
規格 廣西大苗山蘆笙常用配備 芒筒配備
蘆笙配備 高音3 上中音7-8 中音7-8 低音1 倍低音2 小筒3 中筒2-3 大筒4
蘆笙配備 高音6 中音3 低音2 A
音位 a1-c2-d2-e2-g2-a2 a-c1-d1-e1 A-c-d A1-C-D A2-C1-D1 a1 a A

調

[編輯]

12個調:倫十四(G調),倫十四(大#G調),倫十三(A調),倫十三(小降B調),倫十二(B調),倫十(C調),倫九(大升G調),倫九(D調),倫八(升D調),倫八(小E調),倫七(F調),倫十五(F調)。

曲調

[編輯]

侗族蘆笙曲調有100餘種,分為三大類:

  1. 作信號用的曲調,有集合調、過路調等
  2. 用於比賽的曲調,有摸七調、同巴調等
  3. 用於舞蹈的曲調,有紅魚尾、龍盤柱等。

侗族蘆笙曲共有12首,依農曆12個月定,侗語為:美倫一,美倫二,美倫三,美倫四,美倫五,美倫六,美倫七,美倫八,美倫九,美倫十,美倫十一,美倫十二。目前遺存的為9首。

演奏技法

[編輯]

苗族蘆笙演奏者手捧笙斗,笙苗豎置,兩手姆指、食指中指分別操控左右兩排笙管下的小孔,口含吹咀吹氣或吸氣,可奏旋律和弦。演奏時左右搖擺,獨舞和對奏,有時旋轉,有時蹲跳。夾著富有特點碎音顫奏。蘆笙音管上端出音口通常套有竹筒、筍殼、銅管或用竹篾捲成的錐形喇叭口,以作共鳴擴音作用。

記譜

[編輯]

蘆笙記譜有三種:漢文譯音記譜,現代簡譜記譜和侗文記譜。

《集合曲》侗語記為:

二能 二內┃恩能 恩嫩┃二能 二內┃恩能 恩嫩┃恩嫩 二內┃恩能 恩嫩┃而納 而納┃恩能 恩嫩┃ 恩內 二按┃二 而納┃兒按 而納┃兒按 而納┃二內 國┃兒按 而納┃兒按 而納┃二內 國║

《集合曲》簡譜記為:

22 10┃12 10┃21 22┃11 2┃21 22┃11 2┃11 12┃11 2┃11 12┃11 2┃22 11┃12 1┃22 11┃ 12 1┃11 21┃12 1┃11 21┃12 1┃11 21┃12 12┃22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