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裝飾藝術風格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装饰主义
裝飾藝術風格
Art Deco
從上到下:由Paul Manship打造的紐約洛克菲勒中心的普羅米修斯(1937年);紐約市的克萊斯勒大廈(1930年);由雷內·拉利克英語René Lalique設計的車頭裝飾「Victoire」(1928年)
年份1910年-1939年
收藏國家/地區全球

裝飾藝術風格(法語:Art Decoratifs,簡稱:art deco),另有「裝飾派藝術」、「裝飾藝術」、「藝術裝飾風格」、「裝飾藝術風格」等等譯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首次出現在法國的一種視覺藝術、建築和設計風格。[1]裝飾藝術是一種蕪雜的風格,其淵源來自多個時期、文化與國度。從縱向的角度說,裝飾藝術風格似乎繼承新藝術而來;從橫向上看,它又和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蓬勃發展的現代運動並行發展並互相影響,儘管兩者存在著本質分歧。一般說來,現代主義設計帶有精英主義的、理想主義的、烏托邦式的立場,強調為大眾服務,尤其是強調為中下階層的勞動者服務,對裝飾本身興趣並不大,甚至懷有痛恨的態度。裝飾藝術風格卻繼承並維護了長期以來為贊助人服務的傳統,其設計面向的對象是富裕的上層階級,所採用的材料是精緻、稀有、貴重的,尤其強調裝飾別致優雅,與上層階級的品味相符合。[2]

裝飾藝術影響了建築、家具、珠寶、時裝、汽車、電影院、火車、遠洋輪船以及收音機和吸塵器等日常用品的設計。[3]它的名字Art Deco是法文Arts Décoratifs的縮寫,來自於1925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現代裝飾藝術和工業藝術博覽會(Exposi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décoratifs et industriels modernes)。它將現代風格與精細的工藝和豐富的材料相結合。在其鼎盛時期,裝飾藝術代表著奢華、魅力、奔放以及對社會和技術進步的信念。[4]

裝飾藝術是許多不同風格的混合體,有時是相互矛盾的,但為了追求現代而結合在一起。從一開始,裝飾藝術就受到立體主義維也納分離派的大膽幾何形體、野獸派俄羅斯芭蕾舞團的鮮艷色彩、路易菲利普一世路易十六時代家具的最新工藝、中國和日本、印度、波斯、古埃及和瑪雅藝術的異國風格的影響。其特點是黑檀木象牙等稀有昂貴的材料和精湛的工藝。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建造的紐約克萊斯勒大廈和其他摩天大樓都是裝飾藝術風格的紀念碑。

20世紀30年代,在大蕭條時期,裝飾藝術風格變得更加沉穩。新材料開始出現,包括鍍鉻、不鏽鋼塑料。這種新風格名為摩登流線型(Streamline Moderne),它最具代表性的特點是彎曲的形式和光滑,拋光的表面。裝飾藝術風格是最早的真正的國際風格之一,但它的主導地位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和嚴格的功能性和不加修飾的現代建築風格以及隨後的國際建築風格的興起而結束。[5]

命名

[編輯]

裝飾藝術(Art Deco)的名稱,是裝飾藝術的簡稱,來源於1925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裝飾藝術和現代工業博覽會(Exposi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Décoratifs et Industriels Modernes),儘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裝飾藝術的各種風格已經在巴黎和布魯塞爾出現。

1858年,裝飾藝術一詞首次在法國使用;發表在《法國攝影協會公報》(《de la Sociétéfrançaisede photographie》)上。1868年,《費加羅報》用"objets d'art décoratifs"(意為裝飾藝術)一詞來形容為歌劇院製作的舞台布景。[6]1875年,法國政府正式賦予家具設計師、紡織品、珠寶和玻璃設計師等手工藝人藝術家的身份。為此,1766年在路易十六的領導下成立的皇家設計學院(Écoleroyale gratuite de dessin,其為藝術家和手工藝人提供有關美術的免費培訓)被改名為國立裝飾藝術學校(École nationale des arts décoratifs)。1927年,學校採用了現在的名字ENSAD(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arts décoratifs,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校)。[7][8][9]

在1925年世博會期間,建築師勒柯布西耶為他的雜誌《新空間》(《L'Esprit Nouveau》)撰寫了一系列關於展覽的文章,標題為 「1925年世博:藝術裝飾(1925 Expo: Arts Déco)」,這些文章被合併成一本書《今日裝飾藝術》(《L'art décoratif d'aujourd'hui》)。該書對世博會上那些色彩繽紛、奢華的物品的過度行為進行了辛辣的抨擊,並認為家具等實用物品不應該有裝飾;他的結論是: "現代裝飾即無裝飾"。[10]

直到1966年,Art déco這個詞才真正出現在印刷品中,當時它出現在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舉辦的第一個現代主題展覽的標題中,名為"Les Années 25 : Art déco, Bauhaus, Stijl, Esprit nouveau",該展覽涵蓋了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的各種主要風格。1966年,希拉蕊·格爾森(Hillary Gelson)在《泰晤士報》(倫敦,11月12日)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了展覽中的不同風格,當時就使用了"Art déco"一詞。[11][12]

1968年,當歷史學家貝維斯·希利爾(Bevis Hillier)出版了第一本關於裝飾藝術風格的重要學術著作《二十和三十年代的裝飾藝術》時,裝飾藝術便開始作為一個廣泛適用的風格標籤獲得了流行。希利爾指出,這個詞已經被藝術經銷商使用,並引用《泰晤士報》(1966年11月2日)和《Elle》雜誌(1967年11月)上一篇名為《Les Arts Déco》的文章作為先前使用的例子。[13]1971年,希利爾在明尼亞波利斯藝術學院舉辦了一次展覽,他在有關該展覽的書《裝飾藝術的世界》(《The World of Art Deco》)中詳細介紹了這次展覽。[14]

起源

[編輯]

契機(1901-1913)

[編輯]

裝飾藝術的出現與裝飾藝術家地位的提高密切相關,在19世紀末之前,裝飾藝術家一直被認為是簡單的工匠。1875年發明的 "裝飾藝術"(arts décoratifs)一詞,使家具、紡織品和其他裝飾品的設計師獲得了正式地位。 裝飾藝術家協會(Société des artistes décorateurs),或稱SAD,成立於1901年,裝飾藝術風格家終於享有與畫家和雕塑家相同的著作權。類似的運動在義大利也有發展。1902年在都靈舉辦了第一個完全以裝飾藝術為主題的國際展覽--"現代裝飾藝術展"(Esposizione Internazionale d'Arte Decorativa Moderna)。幾本致力於裝飾藝術的新雜誌在巴黎成立,其中包括《藝術與裝飾》(《Arts etdécoration》)和《現代裝飾藝術》(《L'Art décoratif moderne》)。裝飾藝術風格部分被引入了法國社會藝術家的年度沙龍(Sociéte des artistes français),以及後來的秋季沙龍。法國的民族主義也對裝飾藝術的復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法國設計師們感覺到了日益增長的價格較低的德國家具出口所帶來的挑戰。1911年,SAD提議在1912年舉辦一個新的大型國際裝飾藝術博覽會,不允許複製舊風格的作品,只允許現代作品。這個展覽一直推遲到1914年,後來因為戰爭的原因,又推遲到1925年,這時,它給整個風格家族命名為 "裝飾風"(Déco)。 。[15]

巴黎的百貨公司和時裝設計師也在裝飾藝術的興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包括行李箱製造商路易威登,銀器公司昆庭(Christofle),玻璃設計師勒內·儒勒·拉利克以及珠寶商卡地亞寶詩龍等成熟企業都開始設計更具現代風格的產品。從1900年開始,百貨公司紛紛招募裝飾藝術家到他們的設計工作室工作。1912年秋季沙龍的裝飾工作就委託給了百貨公司春天百貨[16]同年,春天百貨創建了自己的工作室"Primavera"。到1920年,Primavera僱傭了300多名藝術家。這些家具的風格從路易十四、路易十六的改進版本,特別是由路易蘇(Louis Süe)和Primavera製作的路易菲利普家具,到羅浮宮百貨商店工作室等更現代的樣式。其他設計師,包括Émile-Jacques Ruhlmann和Paul Foliot拒絕使用大規模生產,並堅持每件作品都要單獨手工製作。早期的裝飾藝術風格以奢華和異國情調的材料為特色,如黑檀木象牙絲綢,色彩非常鮮艷,圖案風格化,尤其是各色花籃和花束,給人一種摩登的感覺。[17]

劇院時代 (1910–1913)

[編輯]
香榭麗舍劇院

奧古斯特·佩雷特香榭麗舍劇院(1910-1913)是巴黎首座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裝飾藝術風格建築。以前的鋼筋混凝土只用於工業和公寓建築,佩雷特在1903  到04年在班傑明富蘭克林街上建造了第一座現代鋼筋混凝土公寓樓。另一位重要的未來裝飾藝術風格建築師亨利·索瓦奇(Henri Sauvage)於1904年在Trétaigne大街7號(1904年)建造了另一座建築。從1908年到1910年,21歲的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佩雷特的辦公室擔任起草員,學習混凝土施工技術。佩雷特的建築有乾淨的矩形,幾何裝飾和直線,是裝飾藝術風格的代表符號。劇院的裝飾也是革命性的:門面裝飾著安托萬·布德爾的藝術裝飾雕塑,莫里斯·丹尼的圓頂,愛德華·維亞爾的繪畫和Ker-Xavier Roussel裝飾藝術風格風格。該劇院因為俄派芭蕾的許多首演而聞名。 20世紀20年代,佩雷特和索瓦奇成為巴黎領先的裝飾藝術風格建築師。[18][19]

秋季沙龍 (1912-1913)

[編輯]

裝飾藝術在剛誕生的1910年至1914年間,表現出一種爆炸式色彩的撞擊。其色彩明亮且經常發生衝突,常常出現在家具裝飾,地毯,屏風,壁紙和織物中的花卉圖案里。 許多豐富多彩的作品,包括莫里斯·杜夫瑞恩的桌椅以及保羅·福洛的一張明亮的哥白林地毯,都在1912年的藝術沙龍展上展出。 1912 - 1913年,設計師阿德里恩·卡博斯基為藝術收藏家雅克·杜塞的狩獵小屋製作了一張帶鸚鵡設計的花椅。家具設計師路易斯·薩(Louis Süe)和安德烈·馬雷(André Mare)在1912年的「法國講習班」展會上首次亮相,將彩色織物與異國情調的昂貴的材料(包括烏木和象牙色)相結合。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們成立了最著名的法國室內設計公司之一,為法國跨大西洋郵輪的頭等客廳和船艙生產家具。

裝飾藝術的生動色彩有許多來源,包括萊昂·巴克斯特為俄羅斯芭蕾舞團創作的異域風情的設計。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在巴黎引起了轟動。其中一些顏色受到亨利·馬蒂斯領導的早期野獸派運動的啟發,一些則來源於諸如索尼婭·德勞內等畫家的俄耳甫斯主義的啟發, 而其他則來源於稱為「納比派」的運動,以及設計壁爐屏幕和其他裝飾物的象徵主義畫家奧迪隆·雷東的作品。明亮的色彩是時裝設計師保羅·波烈的作品中的一個特色,他的作品影響了裝飾藝術風格和室內設計。

Cubist House (1912)

[編輯]

被稱為立體主義的藝術風格於1907年至1912年間出現在法國,影響了裝飾藝術的發展。而在保羅塞尚的影響下,立體派人士對形式簡化的幾何要素感興趣:圓柱體,球體,圓錐體。

1912年,藝術家們在藝術展「黃金分割」 展出的作品比普通畢卡索和布拉克的立體主義更容易被普通大眾接受。立體派詞彙會吸引時尚、家具和室內設計師。

在1912年,安德烈·維拉的著作《新藝術風格》發表於《裝飾藝術》雜誌上。其中,他表達了對新藝術風格形式的反對(不對稱、多色彩和風景如畫),並提倡將最終成為裝飾藝術中常見主題的自願簡單化,明顯對稱,秩序與和諧; 儘管隨著時間的推移,裝飾風格往往變得更加色彩豐富且多元,但會變得更簡化。

在1912年秋季藝術沙龍的裝飾藝術展區,展出了一座稱作「立體派房子」的建築裝置。其門面由雷蒙德·杜尚·維倫設計。 房子的裝飾由路易斯·薩和安德烈·馬雷的公司完成,他們於1912年創立了一家名為「法國講習班」的公司。「立體派房子」是一個帶有門面,樓梯,鍛鐵欄杆,臥室和客廳的家具裝置 ——在資產階級的客廳中,懸掛著畫家艾伯特·格利澤斯( Albert Gleizes),讓·梅青格爾,瑪麗·洛朗桑(Marie Laurencin),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費爾南·萊熱(Fernand Léger)和羅傑·德·拉·弗雷納耶(Roger de La Fresnaye)的畫。 數以千計的觀眾在沙龍中經過了這個全尺寸模型。

由杜尚·維翁設計的房屋外立面並不像現代標準那樣激進,門楣和三角牆有稜柱形狀,但其他方面則與當時的普通房子類似。房間由馬雷配上新路易十六和路易菲利普風格的椅子和沙發,更新了更多的稜角,由此使其下擺與立體派繪畫一致。評論家埃米爾·塞迪恩(Emile Sedeyn)在《藝術設計》雜誌中描述了馬雷的工作:「他不會因為簡單而讓自己難堪,因為他可以在任何地方擺上花朵。他尋求的效果顯然是一種美麗和快樂。他實現了它。 立體派元素被畫作展現得淋漓盡致。儘管它已經改良,一些批評家仍然攻擊它的裝置為及其激進,但這其實有助於它最終的成功。這種建築裝置隨後在1913年於紐約,芝加哥和波士頓的「軍械庫展覽」展出。多虧了展覽,「立體主義」一詞開始適用於現代的任何事物,從女性理髮,服裝到戲劇表演等方面。

立體主義風格在裝飾藝術中延續,即使裝飾藝術開始向其他方向發展。1927年,立體派藝術家約瑟夫·恰基(Joseph Csaky),雅克·利普契茲(Jacques Lipchitz),路易斯·馬庫錫(Louis Marcoussis),亨利·勞倫斯(Henri Laurens),雕塑家古斯塔夫·米克洛斯(Gustave Miklos)等人合作裝飾了由建築師保羅·拉德(Paul Ruaud)設計的一間工作室,位於聖詹姆斯街,塞納河畔訥伊。它曾被法國時裝設計師雅克·杜塞(Jacques Doucet)擁有,也曾屬於一位亨利·馬蒂斯的後期印象派藝術和立體派繪畫(包括他從畢卡索工作室直接購買的《阿維尼翁的少女》)收藏家。勞倫斯設計了噴泉,恰基設計了杜塞的樓梯, 利普契茲製作了壁爐架,而馬庫錫製作了一個立體派地毯。

除了立體派藝術家外,杜塞還邀請了其他裝飾室內設計師幫助裝飾房子,包括負責組織的皮耶·夏洛(Pierre Legrain)和負責提供家具的保羅·艾里布(Paul Iribe),馬塞爾·科爾德(Marcel Coard),安德烈·格魯(AndréGroult),艾琳·格雷(Eileen Gray)和羅斯·阿德勒(Rose Adler)。 裝飾包括受非洲藝術靈感啟發的馬賽克烏木製成的巨大件,以及覆蓋著摩洛哥皮革,鱷魚皮和蛇皮以及非洲設計圖案的家具。

影響

[編輯]

裝飾藝術不是一種單獨的風格,而是一系列不同的,有時矛盾的風格的組成。在建築中,裝飾藝術是對新藝術風格的繼承和反對。新藝術風格在1895年至1900年間在歐洲蓬勃發展,並逐漸取代在歐美建築中占主導地位的布雜藝術和新古典主義藝術。 1905年,歐仁·格拉塞(Eugène Grasset)撰寫並出版了《裝飾方法》,《直線元素》。在其中,他系統地探索了幾何元素,形式,圖案及其變化,並與赫克多·吉馬德(Hector Guimard)早些年在巴黎很受歡迎的新藝術風格做對比(或是背離)。格拉塞強調,簡單的幾何形狀,如三角形和方形是所有構圖的基礎。奧古斯特·佩雷(Auguste Perret)和亨利·索韋奇(Henri Sauvage)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特別是香榭麗舍劇院,提供了一種新的建築和裝飾形式並被複製到世界各地。 在裝飾藝術中,許多不同的風格被借用和使用。 它們包括來自世界各地的前現代藝術,並可在羅浮宮博物館,人類博物館和非洲藝術博物館觀賞。由於在龐貝古城、特洛伊以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圖坦卡蒙墓地進行的發掘工作,人們對考古學也倍感興趣。藝術家和設計師將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希臘,羅馬,亞洲,中美洲和大洋洲的圖案與機器時代元素結合了在一起。 其他借鑑的風格包括俄羅斯建構主義,義大利未來主義,俄耳浦斯主義,功能主義以及一般現代主義。裝飾藝術也使用了野獸派的衝突色彩和設計,特別是在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和安德烈·德朗(André Derain)的作品中,這些作品的靈感來自藝術裝飾紡織品,牆紙和彩繪陶瓷的設計。裝飾藝術採用了該時期高級時尚詞彙的想法,其中包括幾何圖案,人字形,鋸齒形和花束的風格化花束。它也受到埃及學的發現,以及對東方和非洲藝術日益濃厚的興趣的影響。 從1925年起,它經常受到對飛機,汽車和海洋輪船等新機器的熱情的啟發,並且到1930年,這種影響導致了流線型現代風格。

圖集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Texier 2012, p. 128.
  2. ^ 參閱:顏勇、黃虹主編. 第三章第三节. 《西方设计:一部为生活制作艺术的历史》. 長沙: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0年. 
  3. ^ Hillier 1968, p. 12.
  4. ^ Benton et al. 2003, p. 16.
  5. ^ Benton, Benton and Wood & Art Déco (1910–1939) 2010, pp. 13–28.
  6. ^ "M. Cunny présente une Note sur un procédé vitro-héliographique applicable aux arts décoratifs", Bulletin de la Société française de photographie, Société française de photographie. Éditeur: Société française de photographie (Paris), 1858,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département Sciences et techniques, 8-V-1012,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7. ^ "Enfin, dans les ateliers, on travaille à l'achèvement des objets d'art décoratifs, qui sont très nombreux", Le Figaro, Éditeur: Figaro (Paris), 1869-09-18, no. 260,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8. ^ L'Art décoratif à Limoges, La Voix de la province : Revue littéraire, artistique, agricole et commerciale, 1862, (1862/04/01 (N1)-1863/01/01 (N12)), Bibliothèque francophone multimédia de Limoges, 2013-220524,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9. ^ Revue des arts décoratifs (Paris), 1880-1902,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département Sciences et techniques, 4-V-1113
  10. ^ Le Corbusier, L'Art décoratif d'aujourd'hui, & Éditions Crès, Collection de "L'Esprit Nouveau", Paris, 1925, p. 70-81.
  11. ^ David Raizman, Carma Gorman, Objects, Audiences, and Literatures: Alternative Narratives in the History of Design,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Mar 26, 2009, ISBN 1443809462
  12. ^ Richard Poulin, Graphic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A 20th Century History: A Guide to Type, Image, Symbol, and Visual Storytelling in the Modern World, Rockport Publishers, 2012, ISBN 1610586336
  13. ^ Benton et al. 2003, p. 430.
  14. ^ Hillier, Bevis (1971). The World of Art Deco: An Exhibition Organized by The 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s, June- September 1971. E.P. Dutton. ISBN 978-0-525-47680-1.
  15. ^ Benton 2002, pp. 165-170.
  16. ^ Salon d'Automne 2012, exhibition catalogue
  17. ^ Laurent, Stephane, "L'artiste décorateur", in Art Deco, 1910–1939 by Charlotte Benton, Tim Benton and Ghislain Wood (2002), Renaissance du Livre, pages 165–171
  18. ^ Peter Collins, Concrete: The Vision of a New Architecture, New York: Horizon Press, 1959
  19. ^ Poisson 2009, pp. 318–319.

參考書目

[編輯]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