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社交網路服務: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使用DisamAssist清理消歧义链接:聊天(链接至網絡聊天)。
// Edit via Wikiplus
第13行: 第13行:
|5 = zh-hans:社交排毒; zh-hk:社交排毒; zh-tw:數位排毒; zh-mo:社交網站;
|5 = zh-hans:社交排毒; zh-hk:社交排毒; zh-tw:數位排毒; zh-mo:社交網站;
}}
}}

{{Redirect-two|社交网络|社群網站|社会学中的理论概念|社会性网络|2010年电影|社交网络 (电影){{!}}-{zh-cn:社交网络 (电影); zh-tw:社群網戰; zh-hk:社交網絡 (電影)}-'''”}}
{{Redirect-two|社交网络|社群網站|社会学中的理论概念|社会性网络|2010年电影|社交网络 (电影){{!}}-{zh-cn:社交网络 (电影); zh-tw:社群網戰; zh-hk:社交網絡 (電影)}-'''”|服务列表|社交网络网站列表}}
[[File: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jpg|缩略图|社交網路軟體的崛起]]
[[File: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jpg|缩略图|社交網路軟體的崛起]]
[[File:Soc-net-paten-growth-chart.png|缩略图|依附於社交網路的應用軟體成長趨勢(此為根據美國專利及商標局統計的應用軟體專利<ref>{{Cite web|title=Don’t Steal My Avatar! Challenges of Social Networking Patents|url=https://www.ipwatchdog.com/2011/01/23/dont-steal-my-avatar-challenges-of-social-networking-patents/id=14531/|accessdate=2019-08-27|date=2011-01-23|work=IPWatchdog.com {{!}} Patents & Patent Law|language=en-US|archive-date=2019-07-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710014041/https://www.ipwatchdog.com/2011/01/23/dont-steal-my-avatar-challenges-of-social-networking-patents/id=14531/|dead-url=no}}</ref>)]]
[[File:Soc-net-paten-growth-chart.png|缩略图|依附於社交網路的應用軟體成長趨勢(此為根據美國專利及商標局統計的應用軟體專利<ref>{{Cite web|title=Don’t Steal My Avatar! Challenges of Social Networking Patents|url=https://www.ipwatchdog.com/2011/01/23/dont-steal-my-avatar-challenges-of-social-networking-patents/id=14531/|accessdate=2019-08-27|date=2011-01-23|work=IPWatchdog.com {{!}} Patents & Patent Law|language=en-US|archive-date=2019-07-1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710014041/https://www.ipwatchdog.com/2011/01/23/dont-steal-my-avatar-challenges-of-social-networking-patents/id=14531/|dead-url=no}}</ref>)]]

多數社群網路會提供多種讓使用者互動起來的方式 ,可以為[[網絡聊天|聊天]]、[[簡訊|寄信]]、[[视频|影音]]、[[檔案分享]]、[[網誌]]、[[新闻组]]等。<ref>{{cite journal|last1=boyd|first1=danah|last2=Ellison|first2=Nicole|title=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journal=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date=2008|volume=13|pages=210–230}}</ref>

社群網路为信息的交流與分享提供了新的途徑。作爲社交網絡的网站一般會拥有数以百万的登記用户,使用该服务已成為了用户們每天的生活。社交网络服務網站當前在世界上有許多,知名的包括[[Facebook]]、[[YouTube]]、[[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Messenger]]、[[Instagram]]、[[iMessage]]、[[Skype]]、[[Viber]]、[[VKontakte]]、
[[Telegram]]、[[Twitter]]、[[Reddit]]、[[Snapchat]]、[[Pinterest]]、[[Line]]、[[Tumblr]]等。在[[中国大陆]]地区,社群網路服务为主的流行网站有[[微信]]、[[抖音]]、[[QQ]]、[[QQ空间]]、[[新浪微博]]、[[哔哩哔哩]]、[[百度贴吧]]、[[快手 (軟體)|快手]]、[[知乎]]、[[小红书]]等。

[[File:Most popular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by country.svg|thumb|400px|lang=zh|約2019年間各国家及地区最流行的-{zh-cn:社交; zh-tw:社群; zh-hk:社交;}-媒体
[[File:Most popular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by country.svg|thumb|400px|lang=zh|約2019年間各国家及地区最流行的-{zh-cn:社交; zh-tw:社群; zh-hk:社交;}-媒体
{{legend|#0072f5|[[Facebook]]}}
{{legend|#0072f5|[[Facebook]]}}
第30行: 第25行:
{{legend|#e0e0e0|沒有數據}}
{{legend|#e0e0e0|沒有數據}}
]]
]]
在早期的互联网上,有許多提供用戶間互動交談的服務,例如:[[BBS]],[[新闻组]]等。早期社交网络的服务网站呈现为[[网络社区|在线社区]]的形式。用户多通过[[聊天室]]进行交流。


'''社交网络服务'''({{lang|en|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或'''SNS'''(有时称为'''社交网络站点'''({{lang|en|social networking site}}))是一种在线[[社交媒体]]平台,人们使用它来建立与其他分享类似个人或职业内容、兴趣、活动、背景或现实生活联系的人的[[社交网络]]或[[社交关系]]。<ref name="Obar & Wildman 2015">{{cite journal |last1=Obar |first1=Jonathan A. |last2=Wildman |first2=Steve |title=Social media definition and the governance challen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journal=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date=2015年10月 |volume=39 |issue=9 |pages=745–750 |doi=10.1016/j.telpol.2015.07.014 |ssrn=2647377 }}</ref><ref name="Boyd & Ellison 2007"/>多數社群網路會提供多種讓使用者互動起來的方式 ,可以為[[網絡聊天|聊天]]、[[簡訊|寄信]]、[[视频|影音]]、[[檔案分享]]、[[網誌]]、[[新闻组]]等。<ref>{{cite journal|last1=boyd|first1=danah|last2=Ellison|first2=Nicole|title=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journal=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date=2008|volume=13|pages=210–230}}</ref>
随着[[網誌]]等新的网上交际工具的出现用户可以通过网站上建立的[[个人网站|个人主页]]来分享喜爱的[[信息]]。


社交网络服务在格式和功能数量上各不相同。它们可以结合一系列新的信息和通信工具,在[[台式计算机|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上运行,在移动设备如[[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运行。这可能包括在线数字照片/视频/共享和日记条目(博客)。<ref name="Boyd & Ellison 2007">{{cite journal|last1=boyd|first1=danah M.|last2=Ellison|first2=Nicole B.|date=2007年10月|title=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journal=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volume=13|issue=1|pages=210–230|doi=10.1111/j.1083-6101.2007.00393.x|s2cid=52810295|doi-access=free}}</ref> 开发人员和用户有时会将[[网络社区]]服务视为社交网络服务,尽管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社交网络服务通常提供以个人为中心的服务,而在线社区服务则以团体为中心。通常定义为“促进建立联系网络以在线交换各种类型内容的网站”,社交网络站点提供了一个空间,使互动能够继续超越面对面的互动。这些计算机介导的互动将各种网络的成员联系在一起,并可能有助于创建、维持和发展新的社会和专业关系。<ref>{{cite journal |last1=Mlaïki |first1=Alya |last2=Walsh |first2=Isabelle |last3=Kalika |first3=Michel |title=Why Do We Continue Using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The Giving Loop that feeds Computer-Mediated Social Ties |journal=Systèmes d'Information et Management |date=2017年2月17日 |volume=22 |issue=2 |pages=5–47 |doi=10.3917/sim.172.0005 }}</ref>
2002年至2004年间,世界上三大最受欢迎的社群網路服务类网站是[[Friendster]]、[[Myspace|MySpace]]、[[Bebo]]。


社交网络站点允许用户分享想法、数字照片和视频、帖子,并向其社交网络中的其他人通报在线或现实世界活动和事件。虽然面对面的社交网络——如聚集在村庄市场上谈论事件——自城镇最早发展以来就存在,<ref>{{Citation|last=Joseph|first=R.|title=The Naked Neuron|chapter=Touch Me—Feel Me—Feed Me— Kiss Me!|date=1993|pages=71–98|publisher=Springer US|isbn=978-0-306-44510-1|doi=10.1007/978-1-4899-6008-5_4}}</ref>但网络使人们能够与居住在全球不同地点的其他人联系(取决于是否有[[互联网接入|互联网连接]])。根据平台的不同,成员可能能够联系任何其他成员。在其他情况下,成员可以联系他们有联系的任何人,随后任何该联系人有联系的人,依此类推。社交网络服务的成功可以从它们在当今社会的主导地位中看出,[[Twitter]]是一个社交网络平台,被称为“世界市政厅”,提供实时活动,如联系任何人(包括朋友),以“[[Twitter#Tweets|tweets]]”的形式分享他们的照片、视频和文本。[[Facebook]]在2017年拥有巨大的21.3亿活跃月用户和平均14亿[[活跃用户|每日活跃用户]]。<ref>{{cite web |url=https://newsroom.fb.com/company-info/ |title=公司信息 |publisher=Facebook新闻室 |access-date=2018年4月12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1115110456/https://newsroom.fb.com/company-info/ |archive-date=2015年11月15日 |url-status=live }}</ref> [[LinkedIn]]是一种面向职业生涯的社交网络服务,通常要求成员在[[现实生活]]中亲自认识另一名成员才能在线联系他们。有些服务要求成员拥有预先存在的联系才能联系其他成员。随着[[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COVID-19]],[[Zoom (软件)|Zoom]]这个视频会议平台占据了重要地位,连接了世界各地的人,并促进了许多在线环境,如学校、大学、工作和政府会议。
在2005年之际MySpace成为了世上最巨大的社群網路服务类网站。传闻当时其页面访问量超越了作为著名搜索引擎的[[Google]]。


社交网络服务的主要类型包括[[心理统计学|类别地点]](如年龄或职业或宗教)、与朋友联系的方式(通常带有自我描述页面)和与信任相关的推荐系统。可以将社交网络服务分为四类:<ref>{{cite book |doi=10.1016/S0065-2458(09)01002-X |chapter=第2章 社交网络站点 |title=社交网络与网络 |volume=76 |pages=19–73 |series=Advances in Computers |year=2009 |last1=Thelwall |first1=Mike |isbn=9780123748119 }}</ref>
2006年第三方被允许开发基于[[Facebook]]的[[網站]][[应用程序接口|API]]的应用,使得[[Facebook]]随后一跃成为全球用户量增长最快的[[網站]]。有更多的[[網站]]随后加入自己或是第三方開發者的[[应用程序接口|API]]。


* 社交化社交网络服务主要用于与现有朋友或用户(例如[[Facebook]]、[[Instagram]]、[[Twitter]])进行社交
但“朋友的朋友”,只是社交拓展的一种方式,而并非社交拓展的全部。因此,一般所谓的SNS,则其含义还远不止“朋友的朋友”这个层面。比如根据相同话题进行凝聚(如贴吧)、根据爱好进行凝聚(如Fexion网)、根据学习经历进行凝聚(如臉書,人人网)、根据工作经历进行凝聚(如尚班族、大街网)、根据周末出游的相同地点进行凝聚、根据中国农民应用网络的方式凝聚(如农享网)等,都被纳入“SNS”的范畴。
* 在线社交网络是分散和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用户通过互联网服务相互通信。
* 网络社交网络服务主要用于非社交人际沟通(例如[[LinkedIn]],面向职业和就业的站点)
* {{tsl|en|Social navigation|社交导航}}社交网络服务主要用于帮助用户查找特定信息或资源(例如[[Goodreads]]用于书籍、[[Reddit]])


已经有尝试对这些服务进行标准化,以避免重复输入朋友和兴趣(参见{{tsl|en|FOAF|FOAF}}标准)。一项研究显示,[[India]]在2013年录得全球最大的社交媒体用户增长。<ref>{{cite news
-{zh-cn:社交; zh-tw:社群; zh-hk:社交;}-服务类网站最早出现商业盈利目的是在2005年3月[[雅虎]]对雅虎360°的推出。在2005年6月新闻集团成功收购[[Myspace|MySpace]]。随后在2005年12月,英国ITV购得Friends Reunited。此后在世界的各地涌现出各种不同语言的-{zh-cn:社交; zh-tw:社群;}-网络服务类网站。
|title= 印度记录最高社交网络增长率:研究
|url= http://news.biharprabha.com/2014/07/india-records-highest-social-networking-growth-study/
|access-date= 2014年7月26日
|agency= IANS
|publisher= news.biharprabha.com
|date= 2014年7月26日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803062224/http://news.biharprabha.com/2014/07/india-records-highest-social-networking-growth-study/
|archive-date= 2014年8月3日
|url-status= live
}}</ref> 2013年的一项调查发现,73%的美国成年人使用社交网络站点。<ref>{{cite web |last= Lunden |first= Ingrid |url= https://techcrunch.com/2013/12/30/pew-social-networking// |title= 73%的美国成年人使用社交网络,Pinterest在受欢迎程度上超过Twitter,Facebook仍居首位 |work= TechCrunch |date= 2013年12月30日 |access-date= 2015年10月17日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1027001227/http://techcrunch.com/2013/12/30/pew-social-networking/ |archive-date= 2015年10月27日 |url-status= live }}</ref>


在早期的互联网上,有許多提供用戶間互動交談的服務,例如:[[BBS]],[[新闻组]]等。早期社交网络的服务网站呈现为[[网络社区|在线社区]]的形式。用户多通过[[聊天室]]进行交流。
==基本功能==
==基本功能==
[[File:You got cheek'd!.jpg|缩略图|left|戀愛網站的認證實體卡,在現實交友中使用]]
[[File:You got cheek'd!.jpg|缩略图|left|戀愛網站的認證實體卡,在現實交友中使用]]

2023年6月24日 (六) 19:14的版本

社交網路軟體的崛起
依附於社交網路的應用軟體成長趨勢(此為根據美國專利及商標局統計的應用軟體專利[1]
約2019年間各国家及地区最流行的社交媒体
  沒有數據

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或SNS(有时称为社交网络站点social networking site))是一种在线社交媒体平台,人们使用它来建立与其他分享类似个人或职业内容、兴趣、活动、背景或现实生活联系的人的社交网络社交关系[2][3]多數社群網路會提供多種讓使用者互動起來的方式 ,可以為聊天寄信影音檔案分享網誌新闻组等。[4]

社交网络服务在格式和功能数量上各不相同。它们可以结合一系列新的信息和通信工具,在台式机笔记本电脑上运行,在移动设备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上运行。这可能包括在线数字照片/视频/共享和日记条目(博客)。[3] 开发人员和用户有时会将网络社区服务视为社交网络服务,尽管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社交网络服务通常提供以个人为中心的服务,而在线社区服务则以团体为中心。通常定义为“促进建立联系网络以在线交换各种类型内容的网站”,社交网络站点提供了一个空间,使互动能够继续超越面对面的互动。这些计算机介导的互动将各种网络的成员联系在一起,并可能有助于创建、维持和发展新的社会和专业关系。[5]

社交网络站点允许用户分享想法、数字照片和视频、帖子,并向其社交网络中的其他人通报在线或现实世界活动和事件。虽然面对面的社交网络——如聚集在村庄市场上谈论事件——自城镇最早发展以来就存在,[6]但网络使人们能够与居住在全球不同地点的其他人联系(取决于是否有互联网连接)。根据平台的不同,成员可能能够联系任何其他成员。在其他情况下,成员可以联系他们有联系的任何人,随后任何该联系人有联系的人,依此类推。社交网络服务的成功可以从它们在当今社会的主导地位中看出,Twitter是一个社交网络平台,被称为“世界市政厅”,提供实时活动,如联系任何人(包括朋友),以“tweets”的形式分享他们的照片、视频和文本。Facebook在2017年拥有巨大的21.3亿活跃月用户和平均14亿每日活跃用户[7] LinkedIn是一种面向职业生涯的社交网络服务,通常要求成员在现实生活中亲自认识另一名成员才能在线联系他们。有些服务要求成员拥有预先存在的联系才能联系其他成员。随着COVID-19Zoom这个视频会议平台占据了重要地位,连接了世界各地的人,并促进了许多在线环境,如学校、大学、工作和政府会议。

社交网络服务的主要类型包括类别地点(如年龄或职业或宗教)、与朋友联系的方式(通常带有自我描述页面)和与信任相关的推荐系统。可以将社交网络服务分为四类:[8]

  • 社交化社交网络服务主要用于与现有朋友或用户(例如FacebookInstagramTwitter)进行社交
  • 在线社交网络是分散和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用户通过互联网服务相互通信。
  • 网络社交网络服务主要用于非社交人际沟通(例如LinkedIn,面向职业和就业的站点)
  • 社交导航英语Social navigation社交网络服务主要用于帮助用户查找特定信息或资源(例如Goodreads用于书籍、Reddit

已经有尝试对这些服务进行标准化,以避免重复输入朋友和兴趣(参见FOAF英语FOAF标准)。一项研究显示,India在2013年录得全球最大的社交媒体用户增长。[9] 2013年的一项调查发现,73%的美国成年人使用社交网络站点。[10]

在早期的互联网上,有許多提供用戶間互動交談的服務,例如:BBS新闻组等。早期社交网络的服务网站呈现为在线社区的形式。用户多通过聊天室进行交流。

基本功能

戀愛網站的認證實體卡,在現實交友中使用
  • 紀錄個人資料
  • 私訊功能
  • 用戶相互連結的功能
  • 用戶檢索的功能
  • 日記(網誌)的功能
  • 社區的功能(包括公開的社區(open group)、不公開的社區(not open group)、秘密社區(closed group)等。)

進階功能

  • 提供地點打卡的功能。
  • 可以針對某一議題設立可討論的專頁,惟其權限只限於開設版面的創版人與其所允許的管理員。

商業模式

社交网络服務的商業模式,大體上可以區分為「廣告收入模式」、「向使用者收費的模式」、「第三方網站誘導模式」、「遊戲模式」。

廣告收入模式

這是透過互聯網廣告所取得收益的模型。透過用戶的登入習慣、發言內容、發言頻率,加上海量資料的挖掘,以決定對哪些用戶投放廣告。這其中的佼佼者,以开心网人人网FacebookmixiMySpace為主。

向使用者收費的模式

使用此類模式的網站是直接向用戶收取利用網站的服務費,主要的有尋找職缺的美國LinkedIn、台灣的愛情公寓網站。

第三方網站誘導模式

  1. 餐廳找上facebook協助當地餐廳進行推廣或促銷,為了提高能見度,餐廳會設法透過facebook的服務給消費者一些優惠,或直接付facebook廣告費。
  2. 政治人物網站找上facebook協助政客進行網路宣傳戰,為了提高能見度以達勝選之目的,政客們會支付facebook廣告費。
  3. 其他。

遊戲模式

各國研發遊戲的設計廠商在一些社交网络構築平台,內建購買機制,除了為自己構建收入外,也提供社群網站營利之來源。

优势

  • 通过社交服务网站我们与朋友保持了更加直接的联系,建立大交际圈,其提供的寻找用户的工具帮助用户寻到失去了联络的朋友们。
  • 网站中通常有很多志趣相同并互相熟悉的用户群组。相对于网络上其他广告而言商家在社交服务网站上针对特定用户群组打广告更有针对性。

劣势

  • 个人信息安全與隱私保障措施还需要改善。
  • 可能遭到政府監控。
  • 可能成為犯罪或勒索目標達成目的

社交排毒

在網絡年代,網民三不五時查看社交媒体,受別人的大量刺激而引發擔憂或焦慮等不良精神狀況,这种状况也被称为FoMO,即錯失恐懼症。同时,也有人開始反思社交媒体生態,放下手机或不开启手机,推崇JOMO(Joy of Missing Out)即错失的快乐,倖免這虛偽[需要更深入解释]的世界。[11]

參考文獻

  1. ^ Don’t Steal My Avatar! Challenges of Social Networking Patents. IPWatchdog.com | Patents & Patent Law. 2011-01-23 [2019-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0) (美国英语). 
  2. ^ Obar, Jonathan A.; Wildman, Steve. Social media definition and the governance challen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015年10月, 39 (9): 745–750. SSRN 2647377可免费查阅. doi:10.1016/j.telpol.2015.07.014. 
  3. ^ 3.0 3.1 boyd, danah M.; Ellison, Nicole B. 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007年10月, 13 (1): 210–230. S2CID 52810295. doi:10.1111/j.1083-6101.2007.00393.x可免费查阅. 
  4. ^ boyd, danah; Ellison, Nicole. 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008, 13: 210–230. 
  5. ^ Mlaïki, Alya; Walsh, Isabelle; Kalika, Michel. Why Do We Continue Using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The Giving Loop that feeds Computer-Mediated Social Ties. Systèmes d'Information et Management. 2017年2月17日, 22 (2): 5–47. doi:10.3917/sim.172.0005. 
  6. ^ Joseph, R., Touch Me—Feel Me—Feed Me— Kiss Me!, The Naked Neuron, Springer US: 71–98, 1993, ISBN 978-0-306-44510-1, doi:10.1007/978-1-4899-6008-5_4 
  7. ^ 公司信息. Facebook新闻室. [2018年4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1月15日). 
  8. ^ Thelwall, Mike. 第2章 社交网络站点. 社交网络与网络. Advances in Computers 76. 2009: 19–73. ISBN 9780123748119. doi:10.1016/S0065-2458(09)01002-X. 
  9. ^ 印度记录最高社交网络增长率:研究. news.biharprabha.com. IANS. 2014年7月26日 [2014年7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8月3日). 
  10. ^ Lunden, Ingrid. 73%的美国成年人使用社交网络,Pinterest在受欢迎程度上超过Twitter,Facebook仍居首位. TechCrunch. 2013年12月30日 [2015年10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0月27日). 
  11. ^ 社交「戒毒」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蘋果日報,2017年11月15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