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窒息
同义词Asphyxia
跪在腹部的姿势压迫胸部,使被压的人难以呼吸
类型缺氧, 醫學徵象
盛行率9.8 million unintentional (2015)[1]
死亡數35,600 (2015)[2]
分类和外部资源
醫學專科重症醫學
ICD-11MD11.1
ICD-10R09.0、​T71
DiseasesDB969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窒息在醫學上,是人体嚴重缺氧的一個狀況。它的成因很多,嚴重可導致死亡。在急救上的定義為「氣道遭外來物件阻塞而無法呼吸」。在法醫學上則指因缺氧而死亡,窒息是緊急醫療狀況,窒息也是燒炭自殺者的死因。

成因[编辑]

造成個體窒息的原因極多,若依照由外往內及氧氣輸送順序之原則進行分類[3],大略如下:

  • 環境因素:環境無氧或環境氧分壓低下,例如:
  • 外呼吸道阻障:口或鼻被阻障或口鼻兩者都被阻障
    • 山泥英语Slurry活埋
    • 悶息(smothering),外呼吸通道如口、鼻被阻障,阻障物通常是手掌或軟布
    • 口部堵塞(gagging),狹義指只有口部被阻障的情況。這是強盜案或綁架案中常見的窒息死亡原因,人質的嘴巴通常被布料或膠帶封住,防止人質說話或吼叫,這種情況雖然鼻部呼吸道短時間內還是暢通的,但是隨後很可能因為黏液的分泌或組織腫起來而導致窒息。[4]
    • 面部朝下的位置性窒息英语positional asphyxia。例如嬰兒俯睡致使的嬰兒猝死症,不需要外來異物堵住口鼻,光靠頭部的重量就能被動地把口鼻壓在床墊或地板等接面上造成窒息
    • 性虐待遊戲
    • 酷刑(如水刑
  • 內呼吸通道阻障:咽、喉、氣管、支氣管上述四者其中一樣或其中多者堵塞,導致空氣無法流通
  • 胸腔無法進行呼吸動作:即使其他呼吸道皆通暢亦無法進行進氣動作,俗稱創傷性窒息(traumatic asphyxia)
  • 肺部空氣交換阻障:肺部交換氧氣的能力下降或喪失。大部分此類窒息來自肺部疾病
  • 心臟功能受損:心臟功能異常使血液循環和氧氣輸送能力變差,間接導致窒息
  • 血液輸氧能力下降:血液若無法有效送氧即意味著身體組織(尤其末梢)將缺乏氧進行各種生化反應,也難以產生能量
    • 貧血
    • 紅血球與氧氣結合能力下降,如被一氧化碳取代
    • 閉氣英语apnea過久(不論有意識地自願閉氣或生理上非自願閉氣),血液中的氧氣量會下降,二氧化碳量會上升
  • 細胞無法使用氧氣:即使血液能良好地供應氧氣給細部的組織與細胞,但細部組織、細胞無法使用也算是缺氧的原因

窒息雖然不一定導致死亡[來源請求],但常導致腦部損害。

吞咽窒息(和急救措施)[编辑]

它发生在食物没有被正确咀嚼的情况下,食物被转移,堵塞了气道。

一些人工操作技巧可以解决窒息问题(详见下文)。

此外,市面上还有一些 "抗窒息" 救援设备(LifeVac和Dechoker)。

对常规受害者的急救措施[编辑]

第一件事是咳嗽。

如果受害者无法咳嗽,则结合人工操作技巧[7](详见下面两幅图)。

针对孕妇和肥胖者需要改变人工操作技巧(详见下文)。

针对婴儿(1岁以下)需要改变人工操作技巧(详见下文)。


如果窒息继续存在,请呼叫紧急医疗服务

受害者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失去意识(详见下文),可能需要 「抗窒息心肺复苏术」。

「拍背」:用一只手拖住受害者的胸口(以提高效果),并尽可能地将受害者身体向下倾斜。 然后用另一只手用力拍打。
「推腹术」(海姆立克急救法):在胸部和肚脐之间大力施压。





适用于孕妇和过于肥胖的人[编辑]

第一件事也是咳嗽。

如果受害者无法咳嗽,则结合人工操作技巧[8](详见下面两幅图)。


如果窒息继续存在,请呼叫紧急医疗服务

受害者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失去意识(详见下文),可能需要 「抗窒息心肺复苏术」。

「拍背」:用一只手拖住受害者的胸口(以提高效果),并尽可能地将受害者身体向下倾斜。 然后用另一只手用力拍打。
「防呛胸压」:在胸腔中央、胸腔下半段大力施压,但不要在末端施压。




适用于婴儿(1岁以下)[编辑]

将这些人工操作技巧结合起来[9](详见下图)。


如果窒息继续存在,请呼叫紧急医疗服务

婴儿可能在一段时间后失去知觉(详见下文),需要 「婴儿心肺复苏术」。

左图:「拍打背部」,婴儿稍微向下弯曲。 右图:「防窒息压胸法」,两个手指压在胸部中心的下半段。


对于失去意识的受害者[编辑]

必须进行「抗窒息心肺复苏」(不适用于婴儿) 或「婴儿抗窒息心肺复苏术」(1 岁以下)(详见下文)。


抗窒息心肺复苏术(不适用于婴儿)[编辑]

心肺复苏的胸外按压。
心肺复苏通气。对婴儿来说,需用嘴同时捂住婴儿的嘴和鼻子。

呼叫紧急医疗服务。

让受害者躺下,脸朝上。

不断给受害者进行 「抗窒息心肺复苏」。

  • 在胸腔下半段的中央按压30次。
  • 如果能看到卡住的异物,请尝试将其移除。不管该物体是否能被移除,都持续为受害者做心肺复苏术,直到受害者呼吸正常。
  • 捏住受害者的鼻子。 口对口吹入空气。 通过再做一次相同的吹气,再次引入空气。
  • 将受害者的头部向前和向后进行移动。再给2次呼吸。

从第一个步骤开始重复所有这些步骤(30次按压)。


婴儿(1岁以下)的抗窒息心肺复苏术  [编辑]

呼叫紧急医疗服务。

让婴儿躺下,脸朝上。婴儿的头部应始终朝向正面。

对婴儿持续进行 「防窒息心肺复苏」。

  • 从婴儿的一侧开始,用两个手指在胸部中央的下半部进行30次按压。
  • 如果能看到卡住的异物,请尝试将其移除。 不管该物体是否能被移除,都持续婴儿做心肺复苏,直到婴儿正常呼吸。
  • 用嘴同时盖住婴儿的嘴和鼻孔。 以这种方式吹入空气(通气)。 再次以这种方式吹入空气(另一次相同的通气)。

从第一个步骤开始重复所有这些步骤(30次按压)。

症狀[编辑]

俗稱“過時的診斷五重奏”[10]的五種經典症狀是早期判斷死者是否為窒息而死的重要依據,然而這五種症狀未必由窒息產生,因此現代要確切地的判斷某人是否為窒息而死,尚需其他證據佐證。

  • 瘀點出血(petechial hemorrhages)
    • 血點塊小於2毫米(mm)者稱為瘀點,而大於2毫米者統稱為淤斑英语ecchymosis。肉眼可見的瘀點大多來自小靜脈內部血壓急遽升高而破裂產生。瘀點尤其容易出現在末梢的軟組織如眼瞼鞏膜心包等處。雖然瘀點產生的病理原因很多,不過皮膚及內臟的瘀點,尤其後者,皆是重要的屍體現象。其中,胸膜臟層的瘀點又特稱為答迪厄斑點,以紀念當初調查童屍時發現這種斑點的法國醫生答迪厄英语Auguste Ambroise Tardieu。瘀點的出現及數量,是推算死後間隔時間英语post-mortem interval的重要依據。[11]
  • 充血(congestion)以及浮腫(edema)
    • 充血及浮腫皆為靜脈無法回流的結果。頸部被壓迫的情形下,臉、唇、舌會腫脹並發紅。充血部位會伴隨著發紺產生明顯的顏色變化。窒息也會導致內臟充血,在被勒頸的狀況下,舌、咽、喉尤為明顯。胸部受壓制而無法進行呼吸動作的狀況則會造成靜脈壓遽升,並伴隨發紺現象。
    • 靜脈堵塞若持續一段時間以後,充血會伴隨組織腫大英语swelling (medical),是為浮腫。浮腫來自靜脈系統背壓日语背圧導致小靜脈壁、微血管血漿體液快速滲漏而出。值得一提的是,缺氧雖然會導致內皮通透性英语Vascular permeability提升,但總體而言其他缺氧情況造成的浮腫都不如被勒頸所造成的浮腫明顯,是故嚴重的浮腫是判斷窒息的重要依據。勒頸數分鐘後,組織液會快速滲入腦部,導致腦浮腫英语cerebral edema。部分勒頸案例中,浮腫組織液(hemorrhagic edema fluid)會以白沫的形式從口、鼻處流出。[12]肺水腫而窒息者,組織液會滲入肺泡
  • 發紺(cyanosis)
  • 右心漲大(engorgement of the right heart)
    • 右心漲大的症狀也出現在其他多種心臟疾病中,故現代的醫學或法醫學鮮少以此症狀判斷是否為窒息
  • 血液流動性上升(fluidity of the blood)


參看[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1. ^ GBD 2015 Disease and Injury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for 310 diseases and injuries, 1990-2015: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5.. Lancet. 8 October 2016, 388 (10053): 1545–1602. PMC 5055577可免费查阅. PMID 27733282. doi:10.1016/S0140-6736(16)31678-6. 
  2. ^ GBD 2015 Mortality and Causes of Death,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life expectancy, all-cause mortality,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for 249 causes of death, 1980-2015: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5.. Lancet. 8 October 2016, 388 (10053): 1459–1544. PMC 5388903可免费查阅. PMID 27733281. doi:10.1016/s0140-6736(16)31012-1. 
  3. ^ 《Knight's Forensic Pathology》,第三版,第352頁
  4. ^ 《Knight's Forensic Pathology》,第三版,第360頁
  5. ^ Reuter F. 1933. Lehrbuch der gerichtlichen Medizin. Urban and Schwarzenberg, Berlin.
  6. ^ Brouardel P. 1897. La pendaison, la strangulation, la suffocation, la submersion. Bailliere, Paris.
  7. ^ (American Red Cross). (Conscious Choking) (PDF). [2021-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0. 
  8. ^ (National Safety Council and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Choking and CPR safety talk) (PDF). [2021-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30. 
  9. ^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First Aid). [2021-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1). 
  10. ^ Adelson L. 1974. The pathology of homicide: a vade mecum for pathologist, prosecutor and defense counsel. W. B. Saunders, Philadelphia.
  11. ^ Gordon I, Mansfield RA. 1955. Subpleural, subpericardial and subendocardial haemorrhages: a study of their incidence at autopsy and of the spontaneous development after death of subepicardial petechiae. J Forensic Med 2:31–50.
  12. ^ 《Practical Homicide Investigation - Tactics, Procedures and Forensic Techniques》,第四版,第345頁
  13. ^ Mole RH. 1948. Fibrinolysin and the fluidity of the blood postmortem. J Pathol Bacteriol 60:413–17.

延伸閱讀[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


template:Consequences of external causes英语template:Consequences of external cau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