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符號學[註 1][1][2](semiotics,semiotic studies)廣義上是研究徵象(sign,記號)[註 2]、意義發生(signification,指稱、表意)、符號(symbol,規約符號、象徵)、傳播(communication)的人文科學,當中涵蓋所有涉及徵象、兆頭、徽號、文字符、訊號符、密碼、古文明記號、手語的科學。

由於符號學涵蓋的範圍過於廣闊,在西方世界的人文科學中並未得到重視,直至結構主義在二十世紀下半期興起,以《Tel Quel》雜誌為號召的哲學家,為了反對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則大量引用俄羅斯在共產革命前的一系列,有關符號在文化上的再現過程的研究,故此,正式出現當今所指的符號學,要算到1960年代(李維史陀)。符號學即是一門分析徵象(sign)系統如何運作的科學,探索意義如何透過符碼記號,在人類的溝通過程中被生產與傳遞;符號學者們認為溝通的基礎是在傳播者間對於這記號符碼系統背後的規則與結構有共同的理解。

現代符號學另一個強大源頭是上世紀初瑞士語言學泰斗索緒爾的教學講稿普通語言學教程》(1916年),索緒爾將符號分成能指(signifier,符徵、意符)和所指(signified,符旨、意指)兩個互為表裡的聯結之後,真正確立了符號學的基本理論,影響了後來李維史陀羅蘭·巴特等法國結構主義的學者,被譽為現代符號學之父。但在此之外,美國哲學家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對於種種徵象(sign)與符號(symbol)(兩者總稱 signs)的研究已發展出最廣義的徵象之學,在當代的意义建构英语Meaning-making[3]研究中的重要性已躍居索緒爾、李維史陀、羅蘭・巴特之上,是國際學界共奉的頭號始祖。

主張和構成[编辑]

符號學中,將徵象(sign,記號),即是可能發生意義的事態呈現,後經過覺知而轉化為單一符號或符號系統,根據其傳播模式而分類。所傳播之意味以使用的編碼而確定,並且將符號分成能指(signifier,符徵、意符)和所指(signified,符旨、意指)兩部分。廣義上,這種能指可以是一段聲音、一個手勢、一個字符、或是一切所見所聞之事物。但是一個能指和所指的對應關係,只有在一個集體共同認可才可以形成,而通常來說,這不僅與語言中的詞彙相關,且聯繫到語法。這對應關係所代表的事或物,也可能會因為社會和文化關係而帶有隱意。

在《於訊息與意味之中》(In Messages and Meanings: An Introduction to Semiotics, 1994)一書中,馬歇爾·達耐西(Marcel Danes)提出符號學家的職責應以研究指示關係為優先,其次才是溝通交流。

以文化為研究範圍的是現代符號學的特質,當中包括民間故事分析(Folklore Analysis)、人类学(Anthropology)、敘事學(Narratology)、言說分析(Disclosure Analysis)、神話符號學(Semiotics of Myth)、藝術符號學(Semiotics of Art)等領域。

符號學(徵象學)包括三個分支:語用學(pragmatics)、語義學(semantics)、句法學(syntactics)。

徵象有三個意義化的層次:這三層意義由外在到深層隱晦依序為明示義(denotation)、隱含義(connotation)以及意識形態(ideology)。

第一層明示義:徵象具外觀之具體、外顯且可見的明顯意義,容易轉化為符號。

第二層包含隱含義與迷思(myth):一個徵象的意義並不是因為他與世界中的某樣事物有絕對的對應關係,而是以彼此之間的關係來產生意義的,所以將第一層的符號化體系嵌進文化價值體系之內,而有使徵象有其符號的意義。

第三層意識形態:反映出文化用來組織和解釋現實的廣泛規則。

符號(徵象)三個意義化的層次
第一層 明示義 實際出現的內容
第二層 隱含義 說明文本的權力效果
迷思
第三層 意識形態

主要學派[编辑]

瑞士結構主義符號學(1907年)[编辑]

弗迪南·德·索緒爾是瑞士開創現代語言學先河的語言學家,他本身並沒有作品傳世(於1907年畢業後開始授課並編講稿),目前有名的《普通語言學教程》(1916)是索緒爾的教學講稿,由兩位學生組合編輯而成。現代符號學(Semiology or Semiotics)的詞語語源,也是索緒爾按希臘語的「符號」衍生出來的用語。索緒爾建立的符號學是作為一種對人類社會使用符號的法則進行研究的科學,有別於傳統語文學對語言的歷史演變進行歷時性(diachronic)研究,現代語言學集中處理在當下時空之中,語言內部的指涉法則,這種共時性的研究是索緒爾開創先河的提法,往後影響了法國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奧地利哲學家維根斯坦、美國衍生語言學家諾姆·喬姆斯基等。

由於索緒爾把語言符號分成兩部份來處理,為研究文化符號或者意識型態的學者,提供了有系統的分析方法學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間,在歐美文化批評界,符號學盛極一時。到目前為止,全球學院訓練的文化批評者仍有不少使用符號學方法進行文化現象的結構分析。

自19世紀末起,符號學興起之初是為研究語言的一門學科,但目前普遍談語言的符號學已多用語言學指稱,現今符號學意義指稱的是結構主義符號學(structuralist semiotics)。

索緒爾符號學的特點是:

  • 單一徵象記號(sign)分成能指(signifier,符徵、意符)和所指(signified,符旨、意指)兩部分。能指是徵象記號的語音形象;所指是徵象記號的意義概念部份。由兩部分組成的一個整體,簡稱為記號(sign)。
  • 能指和所指兩者之間的關係存在恣意性(arbitrariness),沒有必然關連。例如英文中的「tree」的發聲及串字組合,因約定俗成的習慣被指涉為「一種以木質枝桿為主體的葉本植物」的概念。

俄國符號學(1917年之前)[编辑]

蘇聯符號學(1960年)[编辑]

法國結構主義符號學(1960年)[编辑]

美國符號學[编辑]

義大利符號學[编辑]

藝術上的應用[编辑]

藝術作品研究的一門學科分支,包括研究符號的定義和該定義的成因源頭。很多時候符號學者會研究其他不同的生物作參考估計自然世界中的符號的形成。符號學學者相信以藝術作品中不起眼的個別符號作為參考對象,可以看出作者所希望傳遞的訊息。符號在藝術上的象徵性,是用來解釋畫面的一種視覺語言。較常見的如電影符號學,探討導演透過諸如場景擺設和入場音樂所反映的心態。在暢銷小說《達文西密碼》中,主角透過符號學分析達文西的畫作,揭露了耶穌擁有世俗血脈的議論性訊息。

書目[编辑]

  • F. Jameson, The Prison-House of Language: a critical account of structuralism and Russian Formalism (Princeton 1972)
  • T. Sebeok & J. Umiker-Sebeok (eds.), Recent Development in Theory and History: The Semiotic Web 1990 (Mouton de Gruyter, 1991)
  • T. Sebeok and M. Danesi, The Forms of Meaning: Modeling Systems Theory and Semiotic Analysis(Mouton de Gruyter, 2000)

备注[编辑]

  1. ^ 此为當前譯名共識;曾經被譯為「記號學」,但兩者都不是此一學問最恰切的譯名。
  2. ^ 本文按學者李幼蒸著作,將 sign 譯為“記號”,symbol 譯為“符號”,以期符合其他條目(如記號規約符號)之論述;事實上,許多學者如趙毅衡,將 sign 譯為“符號”,symbol 譯為“象征”。学者何秀煌认为:记号比符号义广,它可分为自然记号和人工记号,前者适用于表达自然界的信息,如DNA代表遗传信息;后者指人类创造的符号系统,如文字、图象等,人工记号也就是符号。

扩展阅读[编辑]

Applied Semiotic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 ^ 存档副本. [202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7). 
  2. ^ 存档副本. [202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1). 
  3. ^ The Science of Meaning: Essays on the Metatheory of 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