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井字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蓝白井字旗
井字旗
細節
使用者 中華民國
中国致公党
啟用1906年
使用中华民国元帅旗
(1912年 - 1928年)[1][2]
中国致公党党旗
(1925年10月 - 1950年4月)[3][4]

井字旗廖仲恺于1906年由提出的中華民國國旗草案[3][4][5]:8-9,而且还曾作为中華民國元帅旗[1][2]中国致公党党旗[3][4]

井字旗,乃取“井田”之意。井田制原为中国古代殷商田制。因其土地区划形同“井”字,故名。1911年惠州起义时,陳炯明惠州舉兵時曾採用井字旗,會師廣州後,未再使用。“嗣会师广州,始弃置不用”。[1][2][3][4]

中华民国国旗草案

[编辑]

光绪三十二年冬(1906年),中國同盟會討論國旗形式的各种草案。廖仲恺设计井字旗[6],以表示平均地权之意,但被孙否定。结果其意见未被采纳。[3][4][5]:8-9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日本东京成立。1906年冬,同盟会本部召集干事会编纂《革命方略》,革命党人讨论国旗样式提出各种方案。孙中山主张沿用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旗黄兴认为与日本旭日旗近似,故提出反对。孙中山又提议增加红色,改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寓意是青天代表自由,白日代表平等,红地代表博爱,但未获得广泛支持。有人提议国旗为五色旗,旗面红、黄、蓝、白、黑五色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有人提议用铁血十八星旗,代表汉地十八省;有人提议用金瓜钺斧旗,以发扬汉族精神;有人提议用井字旗,意思为“耕者有其田”。最后因意见分歧,搁置成为悬案。[3][4]

中华民国元帅旗

[编辑]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的元帅旗设计采用了井字旗,方蓝井白满地红旗为元帅旗,方白井蓝满地红旗为副元帅旗。[1][2]

中国致公党党旗

[编辑]

早期的中国致公党党旗源于井字旗的设计,在井字旗的基础上做了略微修改[3][4]

《工商日报》在描述陈炯明治丧处的灵堂布置时有一段这样的介绍:“灵头竖着‘红黄蓝白黑’的旧式国旗,因为陈氏生平是拥护五色旗的。在五色旗的两旁,伴以致公党的党旗,这张旗向来在社会是鲜见的,……这旗是‘红黄蓝’三色的,旗尾的上端,有蓝线画成而黄色底的正方形,正方形内标着一个‘井’字。据他们(指治丧处同仁)的解释,这是‘耕者有其田’之意,正方形外,完全是红色的。”据陈炯明的亲信陈演生说,该旗在惠州起义时用过,后来中国致公党推举陈炯明为领袖时决定采用该旗为党旗。[3][4]

弃用

[编辑]

1950年4月,中国致公党在广州举行第四次代表大会,会议通过政治报告,修改党章,宣布以人民政协的《共同纲领》为党的纲领[7]。至此,井字旗正式遭到废弃,不再使用。[3][4]

带有致公党党旗的历史照片

[编辑]
中国致公党香港支部初届职员会议职员集体照

1932年中国致公党香港支部初届职员会议职员的集体照,在合影人员上端并排悬挂着两面旗帜,旗帜下垂,右面一幅是五色旗,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确定的国旗,左面一幅是井字旗,井字图像总体上清晰可辨。这就是文字记载中的致公党党旗,它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4]

实物在日本福冈被发现

[编辑]
日本福冈的末永贤次所收藏的“井字旗”

作为致公党党旗的“井字旗”原物,早已不知去向。可以作为参照物的井字旗实物为居住在日本福冈的末永贤次所收藏。[3][4]

末永贤次的父亲末永节是日本玄洋社浪人,后经宫崎寅藏介绍与孙中山相识。于是末永节便支持和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关于末永节是否参加过辛亥革命惠州起义不得而知,但据末永贤次说,他确定该面“井字旗”是一位老同盟会会员赠送给他父亲而流传保存下来。据日本神户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陈德仁介绍,此旗长147厘米,宽50厘米,红色底,右上角有一蓝色小块,上面有白色“井”字。[3][4]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1.2 1.3 國民政府檔案(1)中華民國國旗與國歌史料(絕版). 國史館. 2002-10 [202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31). 
  2. ^ 2.0 2.1 2.2 2.3 國民政府檔案(1):中華民國國旗與國歌史料. 國史館審編處. 2002-10.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致公党旗——井字旗. 中国致公党武汉市委员会. 2015-05-26 [202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5).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井字旗—历史上致公党的党旗(1925年10月—1950年4月). 《洪门·华侨·致公》. [202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9). 
  5. ^ 5.0 5.1 王曉華、張慶軍. 《1901~1949中華民國之謎》(修訂版). 台北市: 靈活文化. 2016. 
  6. ^ 杨立强; 刘其奎. 简明中华民国史辞典.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11: 48. ISBN 7-215-00551-8. 
  7. ^ 中国致公党章程. [2017-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9).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