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補助學校議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Jimmy-bot留言 | 贡献2019年10月11日 (五) 11:22 (机器人: 尚未清空的已重定向分类(CAT:香港教育组织CAT:香港教育團體))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條目為香港教育系列之一
學前教育
小學教育
小學派位
自行分配學位   統一派位
中學教育
升中派位
自行分配學位   統一派位
中一學科測驗
授課語文
英文中學   中文中學
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
三三四學制
文憑試  改革
校本評核
專上教育
專上學位資訊
經評審專上課程資料網
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SSSDP)
免入息審查資助計劃(NMTSS)
專上學位申請
大學聯合招生辦法
非大學聯合招生辦法
專上課程電子預先報名平台
優質教育基金
優質教育新資源
配對補助金計劃
教育局
學生資助處
教育統籌委員會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
自資專上教育委員會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香港補助學校議會
香港津貼中學議會
香港直資學校議會
英基學校協會
自資高等教育聯盟
基本能力評估
全港性系統評估
賽馬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
手語輔助教學計劃
教育史
小學會考
中學入學試
學能測驗
中三評核試
高等程度會考
三二二三學制
會考    高考
自願優化班級結構計劃
語文能力評核(舊稱教師語文能力評核
教育制度改革
公民与社会发展科(2012年至2023年為通識教育
教育多媒體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姊妹學校計劃
香港STEAM教育
香港幼稚園列表
香港小學列表
香港中學列表
香港國際學校列表
香港大專院校列表
香港特殊學校列表
香港已結束學校列表

其他香港系列

文化 - 經濟
地理 - 歷史 - 政治
香港主題首頁

香港補助學校議會(英語:Grant Schools Council),由香港22所歷史悠久的英文教會學校所組成,於1939年成立。與其他津貼學校(Subsidized Schools)不同,這些學校全早於1973年前依《補助則例》(Grant Code)接受政府指定補助,所以名為補助學校(Grant Schools)。這些學校全部由教會主辦,大部份經費來自政府的補助,但學校的日常運作由辦學的教會負責。現時補助學校的行政大致上與津貼學校相同[註 1],主要負責維護各成員學校的利益。香港補助學校議會與香港津貼中學議會等學校議會,對香港中等教育的政策制定都有影響力。

背景

《補助則例》 的出現沿於1860年代,政府的鄉村學校(書館)資助計劃因文化差異而未能獲得理想效果[參 1],故另草擬新方案希望改善公共教育支出的運用。1873年,香港教育司監督史釗域參考英國的1870年初等教育法,草擬首份《補助則例》,志在提供補助資金予西方教會在香港辦學。矛盾地,當時英國殖民地政府主張宗教從教育分離的「世俗教育」,條款對教會學校的傳道活動非常嚴苛,所以初期的補助計劃並沒有獲得很大支持[參 1]

1879年,由於當時的香港總督軒尼詩是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跟參與教育事業的高主教Bishop Timoleone Raimondi關係良好[參 1],所以政府在1879年修定則例,撤銷關於世俗教育的條文,從此不再干預在校宗教活動。則例修定後,更多的教會學校陸續加入補助計劃,包括很多天主教背景的學校。

參與補助計劃的學校數目在19世紀末達到高峰,由1870年代的6所,大幅增至超過100所[參 2]。這百所補助學校大部分是以中文提供中式教育,以歐洲語言提供西式教育的則佔少數。1900年代初的視學報告提出,這些漢文補助學校的教育質素十分參差,很多學生畢業時根本仍不懂寫字,學科知識亦未能掌握[參 3]。與此同時,政府另外推出了以小學為主要對象的「津貼」(Subsidy)計劃,條款比原有的補助計劃更具彈性,有不少學校被新的津貼計劃吸引而退出補助計劃。結果,政府在1921年決定整頓補助計劃,將絕大部分的學校逐出,只有少數表現良好的學校可以繼續接受補助[參 4]。整頓後,新創立的學校除非能證明教育質素,否則一律不能加入補助計劃,而後來成功加入的新學校主要是提供西式教育的英文學校。經過1921年的「大清洗」,補助計劃只餘下約20所的「高質學校」,並一直辦學至今。

政府於1950年代開始嘗試將補助計劃跟津貼計劃的距離拉近[參 5],1965年推出的教育政策白皮書建議將《補助則例》及《津貼則例》合併。1970年代推行強迫義務教育後,政府著手草擬新的《中學資助則例》以取代舊有則例,最後於1980年實施。[參 6]現時補助學校與其他津貼學校一樣,根據《中學資助則例》獲得同等資助(兩者合稱為資助學校,英文為Aided Schools),唯法律上依然保留補助學校此區別 [參 7]

成員學校

學校 創校年份 加入補助年份 備註
英華書院 1818年 [註 2] 1919年 [參 8] 已轉為直資學校
聖保羅書院 1851年 1876年 [參 9], 1919年 [參 8] [註 3] 已轉為直資學校
聖保祿學校 1854年 1900年 [參 10] [註 4] 已轉為直資學校
嘉諾撒聖心書院 1860年 1882年 [參 12] [參 13] [註 5]
拔萃女書院 1860年 1900年 [參 10] 已轉為直資學校
拔萃男書院 1869年 1877年 [參 15] [註 6] 已轉為直資學校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 1869年 1881年 [參 12]
聖若瑟書院 1875年 1879年 [參 17]
英華女學校 1900年 1900年(創校時加入)[參 10] [註 7]
嘉諾撒聖瑪利書院 1900年 1904年 [參 19]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1906年 1924年 [參 20]
聖保羅男女中學 1915年 1919年 [參 8] [註 8] 已轉為直資學校
香港華仁書院 1919年 1922年 [參 4]
九龍華仁書院 1924年 1929年 [參 22] [註 9]
瑪利諾修院學校 1925年 1936年 [參 23]
瑪利曼中學 1927年 1952年 [參 24]
聖嘉勒女書院 1927年 1952年 [參 24]
喇沙書院 1932年 1932年(創校時加入)[參 25]
協恩中學 1936年 1936年(創校時加入)[參 23] 已轉為直資學校
聖馬可中學 1949年 1955年 [參 5]
循道中學 1958年 1959年 [參 26]
聖保祿中學 1960年 1960年(創校時加入)[參 26]

大事

  • 在2001年,當年的教育統籌局局長羅范椒芬曾去信議會,透過一篇關於一學生入名校後失去自信的專欄,建議議會學校對其教學方法作改進。此事惹來各成員學校不滿,並回信抗議。[參 27][參 28][參 29][參 30][參 31]
  • 在2011年,議會向立法會發表公開信,反對教育局計劃推行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側重「國家」,失去平衡,呼籲德育應由修身齊家做起,並反對獨立成科及必修,促請以校本改推包括國民教育的「公民教育」。[參 32]
  • 2019年7月,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嘉諾撒聖瑪利書院、九龍華仁書院和喇沙書院的教職員、舊生及學生,關注到政府處理推行《逃犯條例》修訂相關社會活動時受到爭議,自發聯署發表聲明譴責[參 33]

注释

  1. ^ 詳參「背景」。
  2. ^ 英華書院於1843年由馬六甲遷至香港。
  3. ^ 該校於1899年停辦,並於1909年以私立學校形式重開。[參 8]
  4. ^ 當時稱「法國傳道會學校」(French Convent School)。[參 11]
  5. ^ 當時稱「意大利修會學校」(Italian Convent School)。[參 14]
  6. ^ 當時稱「曰字樓孤子院」(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參 15] [參 16]
  7. ^ 當時稱Training Home for Girls[參 18]
  8. ^ 當時稱「聖保羅女書院」(St. Paul's Girls' School)。 [參 21]
  9. ^ 當時稱「華仁書院九龍分校」(Wah Yan Branch School)。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Ng, L.N. Interactions of East and West: Development of Public Education in Early Hong Kong. Hong Kong. 1984. 
  2. ^ Hong Kong Government. Report of the Inspector of Schools, for the Year 1894. Hong Kong Sessional Papers. 
  3. ^ Hong Kong Government. Report of the Director of Education for the Year 1920. Hong Kong Administrative Reports. 
  4. ^ 4.0 4.1 Hong Kong Government. Report of the Director of Education for the Year 1922. Hong Kong Administrative Reports. 
  5. ^ 5.0 5.1 Education Department. Annual Summary 1955/56. Hong Kong. 1956: 18. 
  6. ^ Education Department. The Development of Senior Secondary and Tertiary Education. Hong Kong. 1978. 
  7. ^ 香港法例第279C章: 補助學校公積金規則
  8. ^ 8.0 8.1 8.2 8.3 Hong Kong Government. Report of the Director of Education for the Year 1919. Hong Kong Administrative Reports. 
  9. ^ 香港政府憲報. 1877: 132.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10. ^ 10.0 10.1 10.2 Hong Kong Government. Report of the Inspector of Schools, for the Year 1900. Hong Kong Sessional Papers. 
  11. ^ http://www.spcs.edu.hk/schoolprofile/history.htm
  12. ^ 12.0 12.1 香港政府憲報. 1882: 582.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13. ^ 香港政府憲報. 1883: 196.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14. ^ http://www.shcc.edu.hk/index.php/about-shcc/schoolhistory.html
  15. ^ 15.0 15.1 香港政府憲報. 1878: 102–104.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16. ^ http://www.dbs.edu.hk
  17. ^ 香港政府憲報. 1880: 273–276.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18. ^ http://www.ywgs.edu.hk/documents/ywgs_history%28chi%29.htm
  19. ^ Hong Kong Government. Report of the Inspector of Schools, for the Year 1905. Hong Kong Sessional Papers. 
  20. ^ Hong Kong Government. Report of the Director of Education for the Year 1924. Hong Kong Administrative Reports. 
  21. ^ http://www.spcc.edu.hk/english/about_us/school_history
  22. ^ Hong Kong Government. Report of the Director of Education for the Year 1929. Hong Kong Administrative Reports. 
  23. ^ 23.0 23.1 Hong Kong Government. Report of the Director of Education for the Year 1936. Hong Kong Administrative Reports. 
  24. ^ 24.0 24.1 以1949年至1953年期間的教育司署年報 (Annual Report) 推算。
  25. ^ Hong Kong Government. Report of the Director of Education for the Year 1932. Hong Kong Administrative Reports. 
  26. ^ 26.0 26.1 以1955年至1962年期間的教育司署簡報 (Annual Summary) 推算。
  27. ^ 致函22名校表不滿 羅范椒芬辯稱「寫者無心」. 
  28. ^ 教育治理(Educational Governance)與文化身份學校(Cultural identity Schools):戰後二十年香港華文學校的歷史個案探討 (PDF), [2008-04-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29. ^ 羅太發信轟22名校守舊. 星島日報. 2001年2月8日. 
  30. ^ 羅太將晤校議會 冀息風波. 星島日報. 2001年2月9日. 
  31. ^ 22名校函特首 狀告羅太. 星島日報. 2001年2月10日. 
  32. ^ 名校齊反國民教育科 指側重「國家」失衡 倡校本推公民教育. 明報. 2011年6月25日. 
  33. ^ 林鄭月娥、鄭若驊、李家超及盧偉聰母校教職員、舊生及學生之聯署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