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都城隍庙
此條目或許过多或不当使用受版权保护的文字、图像及多媒体文件。 (2013年8月5日) |
福建都城隍庙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冶山南麓[1],鼓屏路和湖东路交界处卫生厅侧步云山巷内[2]。始建于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福州置郡后时任太守严高迁城于越王山所建,[1]为全国第二早的城隍庙[2]。福建都城隍庙在历史上曾多次被毁,特别是在“文革”时期损毁严重。上世纪90年代,在原阴阳司、侯爷殿的旧址上重建。[2]
历史沿革
建庙过程
据《榕城考古略》载:“庙创于晋安郡后,郡守严高迁城于越王山时所建。” 福建都城隍庙几经毁建。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郡守沈倜增创堂宇,扩大规模。淳熙五年(1178年)增建更衣亭、肃仪亭[3]。元至元末,两亭俱毁。明洪武二年(1369年),福州冶山城隍庙被赐封为“监察司民威灵公”。洪武十七年(1384年),依朱元璋诏令改称福州府城隍之神。成化十八年(1482年)知府唐珣重修。正德十年(1515年),改外大门为华表,万历十年(1582年)毁于火灾,不久重新修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修。雍正年间(1723~1735年)改府城隍为都城隍,神牌题匾福建都城隍。乾隆十三年(1748年),郡人何长浩重修,50年代还部分保存,“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严重破坏。现存的福州鼓屏路云瑞巷17号系原城隍庙庞大建筑群中“阴阳司”主殿,共3间,进深10几米,殿后还有台基花园。
由于闽台之间特有地缘和文化关系,台湾各地现有的大小49座城隍庙,曾奉福州冶山都城隍庙为祖庙。1978年,海峡两岸人士恢复交往后,台南、南投、新竹等地台胞组织进香团,专程来福州寻根认祖、晋谒祖庙和举行分灵节仪式,并捐资修缮、规划修复和保护福建都城隍庙。
香火鼎盛
日渐式微
今日新貌
祀神概述
此庙供奉庙神是汉代御史周苛[3]。周苛于楚汉相争时为刘邦守荥阳,被项羽烹杀,刘邦即位后,嘉苛忠烈,命令全国各郡县立庙祀之[3]。
福建都城隍庙附祀许多历代的名臣良吏、清官乡贤人物。如唐朝光禄大夫樊公、五代辅佐王审知有功的刘昌祖、宋朝任福州知州的蔡襄,南唐时尤溪守将卢珖、元朝太尉忠献董元炳、明朝率兵攻入福州战胜元军,秋毫勿犯,保住福州城有功的汤和等十几位之多。
另有一说,有的城隍庙供奉的庙神是西汉名将灌婴,因其平江南有功,祀为城隍神。并把对地方有功德的人,都列入城隍祭祀。因此香火连年鼎盛,未曾衰绝。[4]
名称由来
闽台城隍
参考资料
- 《榕城考古略》
- 《三山志》
- 《福州府志》
- 《福建通志》
- 《福州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