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Waylon1104/条目箱存放处
艾莱特河战役 | |||||||
---|---|---|---|---|---|---|---|
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的百日攻势的一部分 | |||||||
| |||||||
参战方 | |||||||
法国 | 德国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夏尔·芒然 | 约翰内斯·冯·埃本 | ||||||
参战单位 | |||||||
第十军团 | 第九军团 | ||||||
伤亡与损失 | |||||||
轻微 |
18日:1,700人被俘 20日:8,000人被俘[1] 21日-23日:2,000人被俘 |
背景
[编辑]战役经过
[编辑]先遣行动
[编辑]主要战斗:8月20日
[编辑]追击
[编辑]结果
[编辑]法国第十军团在艾莱特河战役中付出轻微的代价便收复瓦兹河与埃纳河周围的大片土地,扫清其他部队继续进攻的阻碍。在此之后,德国第九军团所属的皇储集团军无力阻止法军对其占领区的攻势,其中法国第三军团突破到拉西尼、英国第三军团抵达巴波姆、法国第一军团与英国第四军团夺取努瓦永与佩罗讷。法国第十军团随后的推进取得更大的成功,迫使鲁登道夫将所有的德国军团撤至兴登堡防线后。
在法军命名的第三次皮卡第战役(从8月8日亚眠战役开始至8月30日)中,法国第一、第三与第十军团共俘虏了633名德军军官、30,820名德军士兵、890门火炮。法军情报机构估计德军预备队已从8月10日的68个师,减少至30-45个师。[1]
冈特的约翰的骑行劫掠行动 (1373年)
[编辑]约克镇战役
[编辑]约克镇战役 | |||||
---|---|---|---|---|---|
美国独立战争中美国独立战争南部战场的一部分 | |||||
| |||||
参战方 | |||||
法国 美国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乔治·华盛顿 |
亨利·柯林顿 | ||||
兵力 | |||||
法军陆上部队: 9,500人,90门炮 |
康沃利斯陆上部队: 7,000人 | ||||
部队数量是取约克镇围城战役期间的最大值 |
罗热·旺当贝格
[编辑]罗热·旺当贝格 | |
---|---|
本名 | 罗热·阿德莱 |
昵称 | 黑虎 |
出生 | 法国巴黎 | 1927年10月26日
逝世 | 1952年1月5日 法属印度支那南定市 | (24岁)
墓地 | 法国卡斯蒂永 |
效命 | 法国 |
军种 | 法国陆军 |
服役年份 | 1944至1952年 |
军衔 | 准尉 |
部队 | |
统率 | 第24突击队 |
参与战争 | |
获得勋章 |
|
罗热·旺当贝格(法语:Roger Vandenberghe,1927年10月26日—1952年1月5日)是法国陆军北越突击队第24队队长,官阶为准尉。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期间,他以率领绰号“黑虎队”的第24突击队多次成功执行任务而著称。
“埃尔斯特纵队”投降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西线的一部分 | |||||||
埃尔斯特将军投降 | |||||||
| |||||||
参战方 | |||||||
埃尔斯特纵队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雷蒙·乔梅尔 | 博托·埃尔斯特 | ||||||
兵力 | |||||||
6,000名抵抗战士 未知法军士兵 未知盟军航空兵 | 20,000名军人[5][6] | ||||||
伤亡与损失 | |||||||
18,850名军人被俘[7] |
1670年代下水战舰列表
[编辑]风帆战舰(英语:Ship of the line)是一种活跃于17世纪初期至19世纪中期的战舰类型,因战列线战术而应运而生。该战术取代传统的单舰作战,改为舰队排列成形,利用侧舷火炮对敌舰进行开火。由于该战术易集火单一目标,导致敌军为反制而采用相同战术,让该战术最终成为各海军强国的通用战术。
战列线战术第一次有充分记载的战例,是1639年的第一次英荷战争期间,荷兰海军将领马尔滕·特伦普领导的1639年9月18日行动。[8] 不过也有作者认为这依然存在争议[9]。而战列线战术第一次在文献中有详细描述的例子,是英国皇家海军的战术条令,由英国海军将领罗伯特·布莱克用英语写就,刊行于1653年[9]。在此前的1652年,第一次英荷战争中交战双方似乎就已经有一些将领试验了战列线战术,其中很可能就包括了布莱克本人在古德温沙滩之战中的经验[9]。到了1670年代,战舰已在海战中被广泛地使用。
在1670年代中,欧洲各国的造船厂共下水了。艘战舰,其中法兰西王国海军建造87艘战舰、荷兰联省共和国海军建造。艘战舰、英国皇家海军建造。艘战舰
本条目会拆分为诺曼第和加斯科涅战役,不会建成1449年—1453年的百年战争
1449年—1453年的百年战争 | |||||||
---|---|---|---|---|---|---|---|
百年战争的一部分 | |||||||
《法国于1450年在福尔米尼战胜英国》,绘于1837年 | |||||||
| |||||||
参战方 | |||||||
法兰西王国 | 英格兰王国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伤亡与损失 | |||||||
非常轻微 | 非常惨重,远征军与驻军近乎全军覆没 |
背景
[编辑]前奏
[编辑]1449年—1450年的诺曼第
[编辑]法军收复领土
[编辑]福尔米尼战役
[编辑]英属诺曼第沦陷
[编辑]1450年—1453年的加斯科涅
[编辑]英军的灾难日
[编辑]争夺波尔多
[编辑]法军占领城市
[编辑]英军收复城市
[编辑]马蒂尼亚斯战役
[编辑]卡斯蒂永战役
[编辑]波尔多之降
[编辑]后果
[编辑]注脚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法国解放军 | |
---|---|
存在时期 | 1943年-1945年 (前身为自由法国军队和非洲军团) |
国家或地区 | |
参与战役 | |
指挥官 | |
著名指挥官 |
背景
[编辑]前身
[编辑]自由法国军队
[编辑]非洲军团
[编辑]历史
[编辑]组织
[编辑]伤亡与歼敌统计
[编辑]注释
[编辑]注脚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法国大元帅 元勋 克洛德·路易·埃克托尔·德·维拉尔 | |
---|---|
战争部长 | |
任期 1715年10月1日—1718年9月24日 | |
君主 | 路易十五 |
前任 | 达尼埃尔·瓦桑·德·拉努瓦赖 |
继任 | 克洛德·勒布朗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法兰西王国穆兰 | 1653年5月8日
逝世 | 1734年6月17日 萨丁尼亚王国都灵 | (81岁)
国籍 | 法兰西王国 |
签名 | |
军事背景 | |
效忠 | 法兰西王国 |
服役 | 法国陆军 |
服役时间 | 1671年-1734年 |
军衔 | 法国元帅 |
参战 | 法荷战争 波兰王位继承战争 |
克洛德·路易·埃克托尔·德·维拉尔(法语:Claude Louis Hector de Villars,1653年5月8日—1734年6月17日)
生平
[编辑]早年
[编辑]1653年,克洛德·路易·埃克托尔·德·维拉尔出生于法国波旁行省穆兰的一个贵族家庭。[10] 其父亲皮埃尔·德·维拉尔是一名陆军中将和外交官,曾在孔蒂亲王下参与入侵西班牙,后在西班牙、萨伏依、丹麦等国担任法国大使。其母为玛丽·德·贝勒丰,是瓦洛涅总督的女儿,家族血脉可追朔至10世纪的卡佩家族。[11] 他于1664年至1668年就读于瑞伊学院,该学院有一栋建筑以他为名。
1670年,维拉尔加入了侍从军团。1671年,他加入了法国陆军。[12]
注脚
[编辑]- ^ 1.0 1.1 Greenhalgh 2014,第330页.
- ^ Larrabee, p. 281
- ^ 3.0 3.1 Larrabee, p. 233
- ^ Greene, p. 466. Greene说投降后有32艘被法军摧毁
- ^ Ramsey 2015,第182页.
- ^ Dupuy 1994,第2页.
- ^ Mitcham 2007,第211页.
- ^ R. Prud’homme van Reine, Schittering en Schandaal. Dubbelbiografie van Maerten en Cornelis Tromp', 2001, p. 417
- ^ 9.0 9.1 9.2 Fighting Instructions, 1530-181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ir Julian Stafford Corbett, Publications Of The Navy Records Society Vol. XXIX.
- ^ Tucker 2014,第795页.
- ^ Boyle 2006.
- ^ Tucker 2009,第872页.
参考文献
[编辑]- Sturgill, Claude C. Marshal Villars and the War of the Spanish Succession. University of Kentucky Press. 1965. ISBN 978-0813111025.
- Tucker, Spencer C. 500 Great Military Leaders [2 volumes]. ABC-CLIO. 2014 (english).
- Tucker, Spencer C. A Global Chronology of Conflict: From the Ancient World to the Modern Middle East [6 volumes]: From the Ancient World to the Modern Middle East. ABC-CLIO. 2009 (english).
- Boyle, Tim. Person Page, Marie Gigault de Bellefonds. www.thepeerage.com.
让·布朗当 Jean Blandan | |
---|---|
出生 | 法兰西王国里昂 | 1819年2月9日
逝世 | 1842年4月12日 法兰西王国阿尔及利亚布法里 | (23岁)
军种 | 法国陆军 |
服役年份 | 1837–1842 |
参与战争 | 法国征服阿尔及利亚 |
获得勋章 | 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
让·皮埃尔·伊波利特·布朗当(法语:Jean Pierre Hippolyte Blandan;1819年2月9日—1842年4月12日),是一位在法国征服阿尔及利亚期间服役的法国军官。在其于1837年成年后,布朗当加入军队并被分配到法属北非的“第26线列步兵团”,参与对阿尔及利亚军队的军事行动。他在入伍两年后晋升为下士,在1842年2月晋升为中士。1842年4月,布朗当率领共21人的小队在运输邮件时被数百名阿尔及利亚骑兵包围,其率部英勇奋战直至援军抵达,并于隔日因伤身亡。阿尔及利亚总督托马-罗贝尔·比若公开表扬其的牺牲行为,后被追授法国的最高荣誉——荣誉军团勋章,他也被作为军队的典范在全国各地宣传。
生平
[编辑]让·皮埃尔·伊波利特·布朗当在1819年2月9日出生于法国里昂市拉卡日街十三号,[1][1] 其父亲让-弗朗索瓦·布朗当是一名柠檬水制造商。[2] 1837年2月24日,他志愿入伍里昂的“第八线列步兵团”。同年2月28日,他被调入位于北非的“第26线列步兵团”,[1] 该团指挥官为维克多·雨果的叔叔路易·约瑟夫·雨果。至此以后,他的人生几乎都在法属北非度过,仅在每年的同段时间返回法国本土。[1] 1839年8月6日,他被晋升为下士。1842年2月1日,他被晋升为中士。[2]
战死沙场
[编辑]1842年4月11日,布朗当中士与16名来自“第26线列步兵团”的士兵奉命护送“第四非洲猎枪兵团”的维拉尔准将与其两名随从。准将此行的目的为从布法里的“埃尔隆营”传递邮件到贝尼默雷。[3]
关于参与战斗的21名法军士兵的战后报告:[4]
贝尼默雷战役(1842年4月11日)
第26线列步兵团中士兼分队长布朗当、吉罗、埃利、勒孔特、 布里尔、拉里孔、杜卡斯(共7人)阵亡或伤重而死
杜克罗、维拉尔、勒克莱尔、贝尔德、赞赫、卡马夏、佩雷、洛朗、米歇尔(共九人)负伤
比尔、吉拉德、埃斯塔、马尔尚、勒梅西尔(共五人)健全
爱国主义象征
[编辑]布朗当与同袍的抵抗行动得到军队高层的尊重,阿尔及利亚总督托马-罗贝尔·比若分别于4月14日与7月6日发表两篇公文,提到士兵们的英雄作为与爱国情操。[3] 军方在贝尼默雷竖立了纪念碑,并追封布朗当中士为法国荣誉军团勋章骑士。一名法国军官在其著作中提到:[3]
布朗当中士是非洲战争中一位令人敬佩的士兵。此人展现了军事责任,一种永不妥协的责任。他对三色旗的信仰崇高且狂热,而且,凭借不屈不挠的精力,这位年轻的士官不允许自己因必死无疑的处境而感到不安。他是一位谦卑的烈士,这位谦卑的人身穿法国步兵光荣传奇的大衣,树立了英雄主义的壮丽典范。
法国国家当局对布朗当大肆宣传,将其奉为国家典范,他的生平出现于小学历史课本中。[5] 其指挥的“第26线列步兵团”将贝尼默雷战役写入团旗中,与奥斯特利茨、弗里德兰等伟大战役并列。[6][7]
纪念
[编辑]1886年5月6日,南锡市议会将“圣夏尔路”更名为“布朗当中士路”,路旁的军营与其他设施也更名为他的名字。[8] 1887年,12.5万人连署建立的纪念碑在布法里落成,[9] 他的骨灰也被移至纪念碑下。
注脚
[编辑]- ^ 1.0 1.1 1.2 1.3 Trumelet 1887,第10页.
- ^ 2.0 2.1 manifpn2012 2014.
- ^ 3.0 3.1 3.2 Perret 1902,该文章为摘录.
- ^ Trumelet 1887,第18页.
- ^ Ducoudray 1899,第326页.
- ^ H. W. S. 1914,第195页.
- ^ Huston 1963,第162页.
- ^ Badel 1907,第77页.
- ^ Aldrich 2004,第171页.
参考文献
[编辑]- (英文)Aldrich, R. Vestiges of Colonial Empire in France. Springer. 2004. ISBN 978-0230005525.
- (法文)Ducoudray, Gustave. Leçons moyennes d'histoire de France à l'usage des candidats aux certificats d'études primaires. Hachette. 1899.
- (英文)Huston, James Alvin. Across the Face of France: Liberation and Recovery 1944-63.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1963. ISBN 978-1557531445.
- (法文)Trumelet, Corneille. Le Sergent Blandan Et Le Combat d'El-Mechdoufa (Près Beni-Mered), l'Historique de l'Oeuvre: , La Constitution Des Comités, Le Concours, Le Monument, L. AdolpheJourdan. 1887.
- (英文)H. W. S. The battle honours borne on the colours of regiments of the french army. The United Service Magazine. 1914, 48.
拉昂战役 | |||||||
---|---|---|---|---|---|---|---|
第六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 | |||||||
法军在拉昂战役后撤退 | |||||||
| |||||||
参战方 | |||||||
法兰西帝国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兵力 | |||||||
48,000人[1] | 100,000人[2] | ||||||
伤亡与损失 | |||||||
6,500人伤亡[1] | 4,000人伤亡[1] |
注释
[编辑]注脚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英文)Chandler, David G.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Scribner. 2009. ISBN 978-1439131039.
- (英文)Colson, Bruno; Mikaberidze, Alexander (编).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Napoleonic Wars: Volume 2, Fighting the Napoleonic Wa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ISBN 978-1108284721.
- (英文)Connelly, Owen. The War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Napoleon, 1792-1815. Taylor & Francis. 2012. ISBN 978-1134552894.
- (英文)Petre, Francis Loraine. Napoleon at Bay, 1814. John Lane. 1914.
- (中文)多明尼克·利芬. 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 鏖战欧罗巴, 1807-1814.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0976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