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Waylon1104/條目箱存放處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艾萊特河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百日攻勢的一部分
日期1918年8月18日-23日
地點
結果 法國勝利
參戰方
 法國  德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夏爾·芒然 德意志帝國 約翰內斯·馮·埃本
參戰單位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第十軍團 德意志帝國 第九軍團
傷亡與損失
輕微 18日:1,700人被俘
20日:8,000人被俘[1]
21日-23日:2,000人被俘

背景

[編輯]

戰役經過

[編輯]

先遣行動

[編輯]

主要戰鬥:8月20日

[編輯]

追擊

[編輯]

結果

[編輯]

法國第十軍團在艾萊特河戰役中付出輕微的代價便收復瓦茲河埃納河周圍的大片土地,掃清其他部隊繼續進攻的阻礙。在此之後,德國第九軍團所屬的皇儲集團軍無力阻止法軍對其佔領區的攻勢,其中法國第三軍團突破到拉西尼英國第三軍團抵達巴波姆法國第一軍團英國第四軍團奪取努瓦永佩羅訥。法國第十軍團隨後的推進取得更大的成功,迫使魯登道夫將所有的德國軍團撤至興登堡防線後。

在法軍命名的第三次皮卡第戰役(從8月8日亞眠戰役開始至8月30日)中,法國第一第三第十軍團共俘虜了633名德軍軍官、30,820名德軍士兵、890門火砲。法軍情報機構估計德軍預備隊已從8月10日的68個師,減少至30-45個師。[1]

岡特的約翰的騎行劫掠行動 (1373年)

[編輯]
岡特的約翰的騎行劫掠行動
大騎行劫掠行動
百年戰爭的一部分

15世紀晚期岡特的約翰的肖像畫
日期1373年8月9日-12月
地點
結果 法國勝利
參戰方
英格蘭王國 法蘭西王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兵力
9,000人 未知
傷亡與損失
6,000人死亡或被俘
未知受傷
未知,可能為輕

約克鎮戰役

[編輯]
約克鎮戰役
美國獨立戰爭美國獨立戰爭南部戰場英語Southern theater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的一部分
地點
結果

法國-美國聯軍決定性勝利

  • 獨立戰爭的大規模戰役結束
  • 和平談判開始
參戰方
 法國
 美國

 大不列顛

指揮官與領導者

美國 喬治·華盛頓
法蘭西王國 羅尚博伯爵
法蘭西王國 弗朗索瓦·約瑟夫·保羅·德格拉斯
法蘭西王國 拉法耶特侯爵
美國 安東尼·韋恩
法蘭西王國 夏爾·勒內·多米尼克·索切特英語Charles René Dominique Sochet, Chevalier Destouches
法蘭西王國 雅克-梅爾基奧爾·聖洛朗英語Jacques-Melchior, Comte de Barras Saint-Laurent

法蘭西王國 亨利·德·聖西門

大不列顛王國 亨利·柯林頓
大不列顛王國 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查爾斯·康沃利斯 投降
大不列顛王國 班奈狄克·阿諾德 投降
大不列顛王國 威廉·菲臘斯 
大不列顛王國 馬里奧·阿伯特諾特英語Marriot Arbuthnot
大不列顛王國 湯瑪斯·葛瑞夫斯英語Thomas Graves, 1st Baron Graves
大不列顛王國 湯瑪斯·西蒙茲英語Thomas Symonds (Royal Navy officer, died 1792) 投降
馬提亞斯·馮·福克斯 投降
腓特烈·奧古斯特·瓦倫丁·沃特·馮·薩爾茨堡英語Friedrich August Valentin Voit von Salzburg 投降

約翰·馮·賽博森 投降
兵力

法軍陸上部隊: 9,500人,90門砲
美軍陸上部隊: 5,500人,60門砲
法國海軍: 36艘風帆戰艦

法國海軍人數: 20–22,000人[2]

康沃利斯陸上部隊: 7,000人
柯林頓陸上部隊: 7,000人[3]
紐約艦隊: 25艘風帆戰艦[3]

約克鎮艦隊: 63艘小型戰艦[4]
部隊數量是取約克鎮圍城戰役期間的最大值

羅熱·旺當貝格

[編輯]
羅熱·旺當貝格
穿著軍服的羅熱·旺當貝格
本名羅熱·阿德萊
暱稱黑虎
出生(1927-10-26)1927年10月26日
法國巴黎
逝世1952年1月5日(1952歲—01—05)(24歲)
法屬印度支那南定市
墓地法國卡斯蒂永
效命法國
軍種 法國陸軍
服役年份1944至1952年
軍階准尉
部隊
統率第24突擊隊
參與戰爭
獲得勳章

羅熱·旺當貝格(法語:Roger Vandenberghe,1927年10月26日—1952年1月5日)是法國陸軍北越突擊隊第24隊隊長,官階為准尉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期間,他以率領綽號「黑虎隊」的第24突擊隊多次成功執行任務而著稱。


「埃爾斯特縱隊」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西線的一部分

埃爾斯特將軍投降
日期
  • 8月19日-9月10日(軍事行動)
  • 9月17日(正式投降)
地點
結果 法國抵抗組織勝利
參戰方
納粹德國 埃爾斯特縱隊
指揮官與領導者
雷蒙·喬梅爾 納粹德國 博托·埃爾斯特
兵力
6,000名抵抗戰士
未知法軍士兵
未知盟軍航空兵
20,000名軍人[5][6]
傷亡與損失
18,850名軍人被俘[7]

1670年代下水戰艦列表

[編輯]
法蘭西王國海軍與荷蘭聯省共和國海軍在1676年的巴勒莫海戰中交火

風帆戰艦(英語:Ship of the line)是一種活躍於17世紀初期至19世紀中期的戰艦類型,因戰列線戰術而應運而生。該戰術取代傳統的單艦作戰,改為艦隊排列成形,利用側舷火砲對敵艦進行開火。由於該戰術易集火單一目標,導致敵軍為反制而採用相同戰術,讓該戰術最終成為各海軍強國的通用戰術。

戰列線戰術第一次有充分記載的戰例,是1639年的第一次英荷戰爭期間,荷蘭海軍將領馬爾滕·特倫普英語Maarten Tromp領導的1639年9月18日行動英語Action of 18 September 1639[8] 不過也有作者認為這依然存在爭議[9]。而戰列線戰術第一次在文獻中有詳細描述的例子,是英國皇家海軍的戰術條令,由英國海軍將領羅伯特·布萊克用英語寫就,刊行於1653年[9]。在此前的1652年,第一次英荷戰爭中交戰雙方似乎就已經有一些將領試驗了戰列線戰術,其中很可能就包括了布萊克本人在古德溫沙灘之戰英語Battle of Goodwin Sands中的經驗[9]。到了1670年代,戰艦已在海戰中被廣泛地使用。

在1670年代中,歐洲各國的造船廠共下水了。艘戰艦,其中法蘭西王國海軍建造87艘戰艦、荷蘭聯省共和國海軍建造。艘戰艦、英國皇家海軍建造。艘戰艦


本條目會拆分為諾曼第和加斯科涅戰役,不會建成1449年—1453年的百年戰爭

1449年—1453年的百年戰爭
百年戰爭的一部分
Victoire des Français sur les Anglais à Formigny en 1450
《法國於1450年在福爾米尼戰勝英國》,繪於1837年
日期1449年7月31日-1453年10月9日
地點
結果

法國勝利

  • 百年戰爭結束
參戰方
法蘭西王國 英格蘭王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傷亡與損失
非常輕微 非常慘重,遠征軍與駐軍近乎全軍覆沒

背景

[編輯]
Charles VII de France, dit le victorieux, roi De France (1403-1461)
「勝利者」法王查理七世
King Henry VI, by unknown artist, circa 1540
「瘋王」英王亨利六世

前奏

[編輯]

1449年—1450年的諾曼第

[編輯]

法軍收復領土

[編輯]

福爾米尼戰役

[編輯]

英屬諾曼第淪陷

[編輯]

1450年—1453年的加斯科涅

[編輯]

英軍的災難日

[編輯]

爭奪波爾多

[編輯]

法軍佔領城市

[編輯]

英軍收復城市

[編輯]

馬蒂尼亞斯戰役

[編輯]

卡斯蒂永戰役

[編輯]

波爾多之降

[編輯]

後果

[編輯]

註腳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法國解放軍
存在時期1943年-1945年
(前身為自由法國軍隊和非洲軍團)
國家或地區
參與戰役
指揮官
著名指揮官

背景

[編輯]

前身

[編輯]

自由法國軍隊

[編輯]

非洲軍團

[編輯]

歷史

[編輯]

組織

[編輯]

傷亡與殲敵統計

[編輯]

註釋

[編輯]

註腳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法國大元帥
元勳

克洛德·路易·埃克托爾·德·維拉爾
戰爭部長
任期
1715年10月1日—1718年9月24日
君主路易十五
前任達尼埃爾·瓦桑·德·拉努瓦賴英語Daniel Voysin de la Noiraye
繼任克洛德·勒布朗英語Claude le Blanc
個人資料
出生(1653-05-08)1653年5月8日
 法蘭西王國穆蘭
逝世1734年6月17日(1734歲—06—17)(81歲)
 薩丁尼亞王國杜林
國籍 法蘭西王國
簽名
軍事背景
效忠法蘭西王國 法蘭西王國
服役法國陸軍
服役時間1671年-1734年
軍階法國元帥
參戰法荷戰爭

大同盟戰爭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波蘭王位繼承戰爭

克洛德·路易·埃克托爾·德·維拉爾(法語:Claude Louis Hector de Villars,1653年5月8日—1734年6月17日)

生平

[編輯]

早年

[編輯]

1653年,克洛德·路易·埃克托爾·德·維拉爾出生於法國波旁行省穆蘭的一個貴族家庭。[10] 其父親皮埃爾·德·維拉爾法語Pierre de Villars (diplomate)是一名陸軍中將和外交官,曾在孔蒂親王下參與入侵西班牙,後在西班牙薩伏依、丹麥等國擔任法國大使。其母為瑪麗·德·貝勒豐英語Marie Gigault de Bellefonds,是瓦洛涅總督的女兒,家族血脈可追朔至10世紀的卡佩家族[11] 他於1664年至1668年就讀於瑞伊學院法語Collège de Juilly,該學院有一棟建築以他為名。

1670年,維拉爾加入了侍從軍團。1671年,他加入了法國陸軍。[12]

註腳

[編輯]
  1. ^ 1.0 1.1 Greenhalgh 2014,第330頁.
  2. ^ Larrabee, p. 281
  3. ^ 3.0 3.1 Larrabee, p. 233
  4. ^ Greene, p. 466. Greene說投降後有32艘被法軍摧毀
  5. ^ Ramsey 2015,第182頁.
  6. ^ Dupuy 1994,第2頁.
  7. ^ Mitcham 2007,第211頁.
  8. ^ R. Prud』homme van Reine, Schittering en Schandaal. Dubbelbiografie van Maerten en Cornelis Tromp', 2001, p. 417
  9. ^ 9.0 9.1 9.2 Fighting Instructions, 1530-181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ir Julian Stafford Corbett, Publications Of The Navy Records Society Vol. XXIX.
  10. ^ Tucker 2014,第795頁.
  11. ^ Boyle 2006.
  12. ^ Tucker 2009,第872頁.

參考文獻

[編輯]
  • Sturgill, Claude C. Marshal Villars and the War of the Spanish Succession. University of Kentucky Press. 1965. ISBN 978-0813111025. 
  • Tucker, Spencer C. 500 Great Military Leaders [2 volumes]. ABC-CLIO. 2014 (english). 
  • Tucker, Spencer C. A Global Chronology of Conflict: From the Ancient World to the Modern Middle East [6 volumes]: From the Ancient World to the Modern Middle East. ABC-CLIO. 2009 (english). 
  • Boyle, Tim. Person Page, Marie Gigault de Bellefonds. www.thepeerage.com. 
讓·布朗當
Jean Blandan
出生(1819-02-09)1819年2月9日
法蘭西王國里昂
逝世1842年4月12日(1842歲—04—12)(23歲)
法蘭西王國阿爾及利亞布法里法語Boufarik
軍種法國 法國陸軍
服役年份1837–1842
參與戰爭法國征服阿爾及利亞
獲得勳章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讓·皮耶·伊波利特·布朗當(法語:Jean Pierre Hippolyte Blandan;1819年2月9日—1842年4月12日),是一位在法國征服阿爾及利亞期間服役的法國軍官。在其於1837年成年後,布朗當加入軍隊並被分配到法屬北非的「第26線列步兵團」,參與對阿爾及利亞軍隊的軍事行動。他在入伍兩年後晉升為下士,在1842年2月晉升為中士。1842年4月,布朗當率領共21人的小隊在運輸郵件時被數百名阿爾及利亞騎兵包圍,其率部英勇奮戰直至援軍抵達,並於隔日因傷身亡。阿爾及利亞總督托馬-羅貝爾·比若公開表揚其的犧牲行為,後被追授法國的最高榮譽——榮譽軍團勳章,他也被作為軍隊的典範在全國各地宣傳。

生平

[編輯]

讓·皮耶·伊波利特·布朗當在1819年2月9日出生於法國里昂市拉卡日街十三號,[1][1] 其父親尚-法蘭索瓦·布朗當是一名檸檬水製造商。[2] 1837年2月24日,他志願入伍里昂的「第八線列步兵團」。同年2月28日,他被調入位於北非的「第26線列步兵團法語26e régiment d'infanterie」,[1] 該團指揮官為維克多·雨果的叔叔路易·約瑟夫·雨果。至此以後,他的人生幾乎都在法屬北非度過,僅在每年的同段時間返回法國本土。[1] 1839年8月6日,他被晉升為下士。1842年2月1日,他被晉升為中士[2]

戰死沙場

[編輯]
《布朗當中士之死》,法國畫家路易-狄奧多·德維利英語Louis-Théodore Devilly繪(1882年)

1842年4月11日,布朗當中士與16名來自「第26線列步兵團」的士兵奉命護送「第四非洲獵槍兵團」的維拉爾准將與其兩名隨從。准將此行的目的為從布法里法語Boufarik的「埃爾隆營」傳遞郵件到貝尼默雷法語Beni Mered[3]


關於參與戰鬥的21名法軍士兵的戰後報告:[4]

貝尼默雷戰役(1842年4月11日)
第26線列步兵團中士兼分隊長布朗當、吉羅、埃利、勒孔特、 布里爾、拉里孔、杜卡斯(共7人)陣亡或傷重而死
杜克羅、維拉爾、勒克萊爾、貝爾德、贊赫、卡馬夏、佩雷、洛朗、米歇爾(共九人)負傷
比爾、吉拉德、埃斯塔、馬爾尚、勒梅西爾(共五人)健全

愛國主義象徵

[編輯]

布朗當與同袍的抵抗行動得到軍隊高層的尊重,阿爾及利亞總督托馬-羅貝爾·比若分別於4月14日與7月6日發表兩篇公文,提到士兵們的英雄作為與愛國情操。[3] 軍方在貝尼默雷豎立了紀念碑,並追封布朗當中士為法國榮譽軍團勳章騎士。一名法國軍官在其著作中提到:[3]

布朗當中士是非洲戰爭中一位令人敬佩的士兵。此人展現了軍事責任,一種永不妥協的責任。他對三色旗的信仰崇高且狂熱,而且,憑藉不屈不撓的精力,這位年輕的士官不允許自己因必死無疑的處境而感到不安。他是一位謙卑的烈士,這位謙卑的人身穿法國步兵光榮傳奇的大衣,樹立了英雄主義的壯麗典範。

法國國家當局對布朗當大肆宣傳,將其奉為國家典範,他的生平出現於小學歷史課本中。[5] 其指揮的「第26線列步兵團」將貝尼默雷戰役寫入團旗中,與奧斯特利茨弗里德蘭等偉大戰役並列。[6][7]

紀念

[編輯]

1886年5月6日,南錫市議會將「聖夏勒路」更名為「布朗當中士路」,路旁的軍營與其他設施也更名為他的名字。[8] 1887年,12.5萬人連署建立的紀念碑在布法里落成,[9] 他的骨灰也被移至紀念碑下。

註腳

[編輯]
  1. ^ 1.0 1.1 1.2 1.3 Trumelet 1887,第10頁.
  2. ^ 2.0 2.1 manifpn2012 2014.
  3. ^ 3.0 3.1 3.2 Perret 1902,該文章為摘錄.
  4. ^ Trumelet 1887,第18頁.
  5. ^ Ducoudray 1899,第326頁.
  6. ^ H. W. S. 1914,第195頁.
  7. ^ Huston 1963,第162頁.
  8. ^ Badel 1907,第77頁.
  9. ^ Aldrich 2004,第171頁.

參考文獻

[編輯]
  • (英文)Aldrich, R. Vestiges of Colonial Empire in France. Springer. 2004. ISBN 978-0230005525. 
  • (法文)Ducoudray, Gustave. Leçons moyennes d'histoire de France à l'usage des candidats aux certificats d'études primaires. Hachette. 1899. 
  • (英文)Huston, James Alvin. Across the Face of France: Liberation and Recovery 1944-63.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1963. ISBN 978-1557531445. 
  • (法文)Trumelet, Corneille. Le Sergent Blandan Et Le Combat d'El-Mechdoufa (Près Beni-Mered), l'Historique de l'Oeuvre: , La Constitution Des Comités, Le Concours, Le Monument, L. AdolpheJourdan. 1887. 
  • (英文)H. W. S. The battle honours borne on the colours of regiments of the french army. The United Service Magazine. 1914, 48. 
拉昂戰役
第六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

法軍在拉昂戰役後撤退
日期1814年3月9日-10日
地點49°33′57″N 3°37′14″E / 49.5658°N 3.6206°E / 49.5658; 3.6206
結果 聯軍勝利
參戰方
法蘭西第一帝國 法蘭西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兵力
48,000人[1] 100,000人[2]
傷亡與損失
6,500人傷亡[1] 4,000人傷亡[1]


註釋

[編輯]

註腳

[編輯]
  1. ^ 1.0 1.1 1.2 Colson & Mikaberidze 2022,第514頁.
  2. ^ 利芬 2015,第548頁.

參考文獻

[編輯]
  • (英文)Colson, Bruno; Mikaberidze, Alexander (編).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Napoleonic Wars: Volume 2, Fighting the Napoleonic Wa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ISBN 978-1108284721. 
  • (英文)Petre, Francis Loraine. Napoleon at Bay, 1814. John Lane. 1914. 
  • (中文)多明尼克·利芬. 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 鏖战欧罗巴, 1807-1814.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0976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