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婚禮
中國傳統婚禮是華夏文化的重要部份。古人認為黃昏是吉時,取陽往陰來之意[1],所以會在黃昏行娶妻之禮;基於此原因,夫妻結合的禮儀稱為「昏禮」。昏禮在五禮之中屬嘉禮,是繼男子的冠禮或女子的笄禮之後的人生第二個里程碑。
歷史
[編輯]傳統中式婚禮從夏商時代才開始出現「親迎於庭」和「親迎於堂」的禮儀,之前僅有聘禮,後來又增加了「必告父母」的環節,到講究禮儀的周朝,才開始形成完整的婚禮禮儀,所規定的六禮從此為中國傳統婚禮的樣板。[2]中國古代婚姻之的目的是祭祖和傳宗接代,而並非以男女的感情作為維繫婚姻關係的基礎,[3][2]這就是中國古代婚姻重形式而輕內容,重社會性而忽視夫妻個體感受的特點。[2]這種中國古老的婚姻思想之影響力甚至一直持續至今,特別是傳宗接代的思想在中國一些比較落後的農村地區,仍然占據一定的地位,始終是婚姻所必須完成的使命。[2]中國古代婚姻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在這種婚姻制度中,妾室地位遠低於嫡妻。相比較於嫡妻,納妾(妾在古代有如貨物,可供買賣送贈,妾室之娘家也非姻親,所以只能用「納」,不能用「娶」)的儀式較為簡單(儀式按妾之出身及與妻之親疏而有所不同)。娶妻的儀式則較複雜與隆重,周代周天子娶妻前後歷時一年多,諸侯則超過半年。後世有所簡化,但皇家婚禮仍耗時頗多。唐朝太子李弘娶太子妃裴氏時,耗時一年。[4]中國的婚禮可分為三個階段:
在中國傳統的結婚習俗里,婚前禮和正婚禮是主要程序,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禮。據《禮記·昏義》記載:「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皆主人筳幾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 而所謂的六禮,據《儀禮》的記載,分別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徵 、請期、親迎。據說六禮是創於周朝的,有學者認為周文王時代已有六禮,不過亦有人不從六禮。
漢平帝元始三年,劉歆等雜定婚禮 。[5],四輔公卿大夫傳千朗史家屬可行親迎,次年立皇后亦納采、卜吉。 魏晉南北朝時,皇太子娶太子妃的婚禮都沒有請迎,自東漢到東晉時很多時都不依六禮成婚。唐代以後,皇太子開始請迎,而親王的婚禮都會依隨六禮。後來暨「問名」於「納采」和「請期」於「納徵」;是故雖然概念上還是依六禮而行,實際上只有「納采」、「納吉」、「納徵」和「親迎」四禮。而朱子家禮更將「納吉」和「納徵」合為一禮,所以只有三禮。元朝時,婚禮會加多議婚一禮。明朝洪武元年時,方以朱子家禮為標準制定婚禮。清朝時,據通禮記載,漢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禮,但都拼入了成婦成婿之禮,而古代的六禮亦只餘下「議婚」、「納采」 、「納幣」、「請期」與「請迎」五禮。其他士、庶人結婚都較皇族和士族簡單,而民間的婚禮一般都會依朱子家法進行。據中國時報於1991年報導,頂級豪門婚禮於1935年在台灣新竹市北門街舉行,台灣總督與台灣軍司令為男方主婚人謝大臣(謝介石)滿州國外交總長兼駐日全權大使調派全台警察與憲兵,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於新竹城保護謝大臣等安全,,婚禮隊伍長達約十公里,新娘手中嫁妝一紙300甲良田最貴重。
在所有中國傳統古禮中,婚禮最受重視。所有禮儀中,婚禮是最煩雜的古禮。古人對婚姻如此重視的重要原因是為了傳宗接代,繁衍家族,讓自己的家族人丁興旺。所以傳統中式婚禮規矩眾多、十分講究。相較現時,過去生產力低下,科技落後,古人無法正確的以科學解釋和應對惡劣的生活環境及其之形成原因,遂歸咎其於妖魔鬼怪,以崇拜祭祀神明以乞平安。而中國民間咸信婚禮乃人生最重要、美好、快樂、隆重的一刻,繁瑣的中式婚俗禮儀其實無一不反映了人們希望借一切力量保佑婚禮能順利舉行,同時借其祝福新人及其家族的良好祈願。所以這些繁瑣的中式婚俗禮儀並非只是迷信的民間信仰,而是長久以來,人與變幻無常的大自然抗爭、克服各種危險環境的一種精神寄託和心理防衛系統。傳統中式婚禮中雖有封建糟粕,和現今視為迷信的觀念,但是其中積澱了中國幾千年來發展的文化,對於當代正確的婚姻道德價值觀仍有正面意義。如夫妻忠誠,相濡以沫,白頭偕老等等觀念,均起到了規範婚姻道德價值觀的作用,體現出了對婚姻負責任的態度。[2]雖然現代社會中一場完整的,包括所有古代婚俗禮儀的傳統中式婚禮已不存在,但幾乎所有古代婚俗禮儀都被中國各地不同的當地婚俗禮儀分別的,卻也是較為完整的保留了下來,特別是在廣大農村之中。但在城市中,由於現代年輕人多行西式婚禮,傳統中式婚禮及其婚俗禮儀因而在城鎮中已逐漸式微。[6]
婚前禮
[編輯]中國民間有時也將說媒歸納於婚前禮中,因為在數千年中國歷史中,媒人在傳統中式婚禮中十分重要,[2]所以中國民間有說:「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7]
三書六禮
[編輯]正式的婚前禮一般始於三書六禮,乃中國的傳統婚姻習俗禮儀。 「三書」指在「六禮」過程中所用的文書,包括聘書、禮書和迎書。 「六禮」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個結婚過程。 「六禮」即六個禮法,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2],其中納采、問名、納吉前三階段稱為議婚,亦稱議親。[8]
聘禮
[編輯]聘禮又稱彩禮、聘金,是指男女結婚,新郎或其家庭給予新娘父母的一部分金錢、財產或禮物。彩禮在性質上屬於男方對女方父母的贈與,一般是不能要回的 ,[9]古代只有少數情況如悔婚之類除外,例如唐律規定,女方在訂立婚約後悔婚,不僅要杖六十,而且要退回全部聘禮;若男方悔婚,則不得追回聘禮。[10]後世直至今日也遵循此原則,只有悔婚時才可歸還彩禮。
嫁妝
[編輯]和世界多數其他地區一樣,在古代中國嫁妝除作為妻子自用和守寡後的生活費,其他主要用途是如果夫家衰敗了,沒錢為孩子們出教育費用和女兒的嫁妝,這時妻子須用部分嫁妝承擔這些費用。此外,在夫家有經濟能力出嫁妝時,為了提高女兒在婆家的地位,妻子也可用其本人的部分嫁妝再進一步為女兒的嫁妝增資。
嫁妝是已婚婦女的私人財產,自宋以降受到歷代法律的保障:夫家人無權指染妻子的嫁妝。通常情況下,如未經妻子的同意,夫家任何人都不能動用嫁妝,而且夫家人所有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霸占嫁妝。[11]妻子去世後,嫁妝只能由其子女繼承,如妻子無後,其娘家人可取回嫁妝。[12]如夫妻離婚,則嫁妝清單上的所有財產都要歸還女方。[13][14][15][16]
鋪房
[編輯]鋪房是婚前禮的一系列婚俗禮儀中最為重要的,主要是在男方家裡為新人準備洞房。自周以降,中華文化里以東為首,因而傳統上中國民間習俗認為娶妻到東房,婚姻則敦敦實實,所以通常選正面靠東的房間作洞房。[17]由於現在即使是傳統中式婚禮,也都多選在旅館舉行,因而此俗特別是在城市中已逐漸式微。其餘準備新房的各項婚俗禮儀在中國各地都有所保留,卻因地而異,一般多為於迎娶隊伍出發前舉行,但也有於迎娶隊伍出發後舉行,[17]而各地相同之處是如果婚禮為分三日舉行,各地準備新房的各項婚禮儀式則都於婚宴前一日舉行。
迎娶
[編輯]迎娶根據新郎是否親自去新娘家接新娘而分為單頂娶或雙頂娶兩種。[7]新郎不親自去新娘家接新娘時,迎娶隊伍中只須為新娘一人準備一頂轎子,所以謂之單頂娶,肇因新人所乘轎子的頂數是單數。新郎親自去新娘家接新娘時,迎娶隊伍中須為新人準備兩頂轎子,所以謂之雙頂娶,肇因新人所乘轎子的頂數是雙數。
轎門對上聯
[編輯]轎門對即貼在轎門上的對聯。舊時很多地區如新郎本人或其的父、兄、叔、伯、舅考取了科舉名次(功名必須是經科舉考試而得,花錢捐來的不算),中舉最高名次者需用紅紙寫好上聯,貼在轎門右邊,等迎娶隊伍到達女方家時,女方出下聯,貼在轎門左邊,才能發轎送新娘回新郎家。[18]有些地區即使家中無人中舉,也會請儒生行此俗,[18]因為這個婚俗反映了希望子孫成才,注重教育的中華傳統美德。但此俗於清末科舉取消後已式微,至今尚有部分地區保留。
啟媒
[編輯]啟媒又稱圓媒,即媒婆帶領男方迎娶隊伍到女方家去接新娘。[7]家境並不富裕的家庭雇不起專職迎親婆時,媒婆須同時兼任迎親婆。很多地區有迎娶隊伍出發前或出發時派人帶禮品去新娘家報信的婚俗禮儀,而所帶禮品因各地不同的婚俗禮儀而有所不同。例如有的地區送舊時民間婦女織布時所坐的坐機板,借織布諧音致富,同時也反映了中國婦女辛勤勞動的傳統中華美德。有的地區送連刀肉和連根蔥,以示骨肉相連。有的地區送塊乾酵母,要在女方發轎時在門坎上摔成兩段,門外的歸新郎家,門內的留娘家,意為兩家都「發」。[19]
女家中進行的儀式
[編輯]男方迎娶隊伍獲准進入新娘家後,並不能馬上接走新娘,雙方都須完成一系列婚俗禮儀後方能成行。[20]在新娘家中的婚俗儀式。
新娘出門
[編輯]是指新娘離開娘家,前往男家的過程。由於自宋代起新娘多坐花轎前往男家,因此又稱上轎。新娘出門要完成一系列婚俗禮儀。現代新娘多乘搭汽車前往男家,但不少出門習俗依然保留。在完成新娘出門前的一系列儀式後,新娘才可以出門。
攔花轎
[編輯]攔轎:迎娶隊伍從新娘家出村時,村民們會在村口路上設香案攔轎,以討喜糖。[21]也有更簡單的形式,只以一張貼了紅紙的凳子攔轎,又稱攔嫁妝。民國以降,設香案已不多見,簡化成以一張桌子、一條凳子、一片布幔,甚至一根繩子代之。
攔車馬
[編輯]攔車馬、[22]又稱回車馬,是中式婚禮中的一個習俗,源於民間習俗「一山容不下二虎,一家供不起二祖」:[22]。嫁女時須祭祖祈求先人在天之靈及眾神保佑,以保護新娘一路平安抵達夫家,所以本家之家神如歷代祖先和管香火延續的車馬神等都會跟隨迎娶隊伍前往新郎家。但女方家神只負責保佑新娘,會對男方因相衝而不利夫家。男方因此須行攔車馬禮,把女方家神攔在夫家門外並請回去,好讓男方家神接管。這是雙方家神的交接儀式。[23][24]
過門
[編輯]過門指女孩子從娘家的門過到婆家的門,泛指女子出嫁。[25]完成了攔門時的一系列婚俗禮儀儀式,花轎終於進了院門,又開始了下一輪的婚俗禮儀儀式。
拜堂
[編輯]拜堂是婚禮中一個很重要的儀式,[26][27]而拜堂的時間要由星相士選定良辰進行。拜堂原不屬於古代「三書六禮」之中的禮儀。[28][29][30]拜堂之俗至少始自唐代,自皇室至士庶,普遍行之。[30]宋以後,風行全國,所拜為天地、祖宗、公婆,並夫妻對拜,表示從此女子成為男方家族的一員,因而成為婚禮過程中最要的大禮。自宋以降,拜堂範圍擴大,除天地祖先及夫妻對拜外,更須拜畢家族尊親。拜堂時,由贊禮唱喜詞引導,兩位全福人攙扶新娘新郎並肩而立在香案前,拜天地、拜祖先、拜父母,然後夫妻對拜。[31][32][33][34]拜天地代表對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公婆是對孝道的體現;夫妻拜代表夫妻相敬如賓。因自周以降,中華文化里以東為首,所以拜堂時新郎跪於東,新娘跪於西。大部分地區新人拜堂就位時,贊禮須同時吟吉語,例如:「香煙縹緲,燈燭輝煌,新郎新娘,齊登華堂。」:
長明燈
[編輯]中式婚禮中所用香燭稱為長命燭、長明燭、長壽燭、長命燈、長明燈、長壽燈,寓意祝福新人長壽,白頭偕老。中式婚禮中點蠟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寓意,那就是代表着香火的延續,所以婚禮所用香燭又稱龍鳳花燭。中國人自古就對香火的延續十分重視,因此這樣的環節代表着家人對於新人延續香火的期盼。一些地區還須在插花燭的銅扦上各套一隻紅桔,意為「花燭夫妻早結子」。[35]所以不同於西式婚禮中新人親自點蠟燭,在中式婚禮中蠟燭是由新郎父母點燃的。[36]而香燭則必須為女方所贈,以體現雙方聯姻,兩家合璧。花燭點燃後最少要點一日,部分地區地方要點三日,中途不熄。中國民間以為,若中途熄滅了長命燈,新婚夫婦就難白頭偕老。除了營造洞房花燭夜只氣氛外,中國民間信仰也認為洞房內點燭也有辟邪功能。[37]
- 點燭:點燭即點燃花燭。大部分地區點燭時,贊禮須同時吟吉語,例如:「花燭點燃二尺長,恭賀新郎取新娘。長壽燭(燈)光添福壽,夫妻和睦百年長。」 除新郎父母外,也有地區的婚俗是點龍鳳花燭的人須是新郎的同輩而又是夫妻雙全的青年,[35]以求吉祥。部分地區會於拜堂前先將花燭點燃再拜堂。
- 請燭:請燭是指將點燃的花燭從拜堂的香案上移至洞房的過程。在絕大部分地區,送親婆和迎親婆各執一燭,在贊禮的引導下走到洞房。如無送親婆和迎親婆,則以其他全福人或男女儐相代替。也有地區的婚俗是請燭之人須是新郎的同輩而又是夫妻雙全的青年,[35]以求吉祥。大部分地區請燭時,贊禮須同時吟吉語,吉語須為新娘家於新娘上轎前祭祖時所吟之詩,例如:「龍燭光輝照廳堂,兩姓合婚名譽香。男大當婚女大嫁,雙燭透尾壽年長。」之所以吟女方祭祖之詩是為了強調雙方聯姻,兩家合璧,新人成親,同時也反映了中國民間注重家庭、宗族和先人之傳統。
- 送燭:送燭是指將點燃的花燭安置在洞房內的香案或桌上及祭拜的婚俗儀式。花燭安置好後,贊禮引眾人立拜。在大部分地區,贊禮引眾立拜時須同時吟吉語,吉語須為雙頂娶時新郎出發前祭祖時或婚後行廟見禮時祭祖所吟之詩,例如:「點起龍燭滿堂光,照見一對好鴛鴦。來年必定生貴子,代代子孫系才郎。」 同吟女方祭祖之詩一樣,之所以吟男方祭祖之詩也同樣是為了強調雙方聯姻,兩家合璧,新人成親,同時也反映了中國民間注重家庭、宗族和先人之傳統。
入洞房
[編輯]送燭儀式完畢,贊禮引眾人退出洞房,贊禮歸位於香案前,高喊:「鳴鑼升炮入洞房!」,此時鼓樂高奏,鞭炮齊鳴,新人於鼓樂鞭炮聲中步向洞房。
出洞房
[編輯]新人完成洞房內一系列婚俗禮儀之後需出洞房,但不能同時出洞房,須依一先一後之次序,而且新人不能主動出洞房,必須經贊禮帶大家邀請之後才可出洞房,[38]以示新人的尊貴和眾人對新人的敬重。
婚宴
[編輯]新人和其父母行完一系列婚俗禮儀以後,方能在贊禮的引導下從香案兩側的案旁離案入席。古代中式婚禮的正式婚宴多設在新郎家中,菜品之中定有大棗、蓮子、桂圓,都是取其諧音,暗祝新人早生貴子。婚宴上一般不能隨便自由入席、離席,必須等第一席的全部吃完了(先吃完的人要把筷子架在自己用的湯匙上表示等候他人的意思),其他人才可離開。[22]部分地區有主人燃放散席的鞭炮後眾人才能離席,散席時樂師也要一齊奏樂的婚俗禮儀。[22]若婚禮上有人意外失手打碎杯碗瓢盆,須收集殘片,放入臼里中心處,象徵破了又圓,[39]以辟厄運。
鬧洞房
[編輯]鬧洞房為傳統中式婚禮中不可少的一環,俗言「結婚三日沒大小」,[40][39]鬧洞房時很多禁忌都被解除了,人們之間的毫無規矩、隨隨便便、沒大沒小的關係均被禮法、風俗、和社會所允許。[40]但在中國婚姻史上,鬧洞房早先卻並不存在:先秦漢代時期,婚禮肅穆、淳樸,當時嫁女的人家,一連三夜不熄燈,是因念及骨肉分離;而娶媳婦的人家,一連三天不奏樂,是因念及傳宗接代、雙親日趨衰老;所以沒有喧嚷紛鬧大操大辦的場面。[41]入漢以後,社會經濟發展,人們不再滿足沉悶、古板的舊式婚禮,也不再遵守「三日不舉樂」的古訓,開始大操大辦,使婚禮從原先淳樸、肅穆、莊嚴的儀式蛻變成蒙上豪華攀比的世俗化嬉鬧、歡悅、講究排場的喜慶。[42][43]過去科技落後、生產力低下,古人無法以正確的科學方法解釋和應對惡劣的生活環境,遂以歸咎其於妖魔鬼怪、惡魅邪靈之方式作為一種精神寄託和心理防衛系統;並採取了於現代眼光看似迷信的種種手段來對抗大自然變遷造成的災害,而其中之一的鬧洞房就是為了驅逐洞房中的妖魔鬼怪、惡魅邪靈之陰氣,增強人勢的陽氣,以求平安,所以俗言「人不鬧鬼鬧」。[40]鬧洞房時人聲嘈雜,喜氣洋洋,家中人氣旺,可驅邪鎮宅。[44][45]而舊時為了避免新婚夫婦日後不和睦,和避災去禍,對鬧洞房者的選擇是極其嚴格的:新郎家若中有病臥在床的親人,則不能鬧洞房。同時,產婦、孕婦、寡婦、嬰兒、服喪者、生肖屬虎、或生辰八字與新人相剋的人是決不允許參與鬧洞房的。[39]此外,熱鬧乃傳統中華文化日中常生活里的美學理想:熱鬧了才可形成歡快、喜慶氣氛,熱鬧又象徵家庭賓朋滿座、鄰里和睦、興旺發達、將來會財源滾進,作為對新人之一種慶賀方式的鬧洞房乃達到此境界之手段。[40]所以,鬧洞房時不管被鬧得如何難堪和難以承受,新人,特別是新娘是絕不可動怒的,否則將被視為脾氣暴躁、任性,連帶其夫家也會被認為人緣不好,以後家境難以發達,日後並會遭他人取笑奚落、疏遠孤立。[40]因此中國民間普遍有「不鬧不發,越鬧越發」之講法。
婚後禮
[編輯]婚宴和鬧洞房之後,新人及其雙方家庭仍須完成一系列禮數儀式,傳統中式婚禮才能算正式結束。
相關條目
[編輯]- 囍:雙喜字,在中式婚禮上的常見字。[46]
- 紅蓋頭: 新娘着鳳冠霞帔同時都用紅布蓋頭,以遮羞避邪,紅色取吉祥之意。
- 婚扇:即喜扇、卻扇,用於卻扇禮。與蓋頭意似。民間又稱作去扇、除扇,這一婚俗魏晉已有,南北朝時期逐漸在民間流行,卻扇詩也逐漸興起。到唐代,已經呈現出「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的卻扇詩氣勢。
- 喜燭:即花燭。在婚禮儀式中使用大紅色的成對蠟燭,點燃於廳堂及洞房之內。因其上多有金銀龍彩飾,故稱為「花燭」。
- 喜饃:以麵食為主食的北方地區用來作喜餅用的花饃,為西北地區傳統婚禮上之必備。[47][48][49][50][51][52][53][54][55][56]
- 喜粿:中國南方部分地區以年節歲慶時用的喜粿[57]作為婚禮用喜餅。[58]
- 鳳冠霞帔:無論貧富嫁衣都十分講究。內穿紅襖,足登繡履,腰系流蘇飄帶,下着一條繡花彩裙,頭戴用絨球、明珠、玉石絲墜等裝飾物連綴編織成的「鳳冠」,再往肩上披一條繡有各種吉祥圖紋的錦緞—「霞帔」。
- 花轎:花轎作為傳統婚禮的核心部分是從南宋開始流行的。它分四人抬、八人抬兩種,又有龍轎、鳳轎之分。轎身紅幔翠蓋,上面插龍鳳呈祥,四角掛着絲穗。有錢人家娶親為五乘轎,花轎三乘,娶親去的路上女迎親者坐一乘,其餘二乘由壓轎男童坐;迎親回來時新娘、迎親、送親者各坐一乘,另有二乘藍轎,用藍呢子圍蓋,上面插銅頂,由新郎、伴郎各坐一乘。
- 合卺:合卺禮、交杯酒。
- 全福人:又稱好命人。父母、丈夫健在,兒女雙全,無離異史的的婦女。[59][60]迎親婆和送親婆均須由家族中的全福人擔任。
- 西式婚禮、美式婚禮
參考資料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穿越鏡頭,走入百年前的婚嫁行列-中研院數位典藏資源網
- 「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中國風婚禮案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超實用文定訂婚六禮十二禮攻略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注釋
[編輯]- ^ 儀禮註疏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卷四·士昏禮第二〉士娶妻之禮,以昏為期,因而名焉。必以昏者,陽往而陰來,日入三商為昏。
- ^ 2.0 2.1 2.2 2.3 2.4 2.5 2.6 你所不知道的中国古今婚俗的差异. [2017年6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4月9日).
- ^ 西漢·戴聖《禮記》第四十四篇《昏義》:「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
- ^ 後晉·劉昫《舊唐書》本紀第五《高宗·下》:「(咸亨)四年......二月壬午,以左金吾將軍裴居道女為皇太子弘妃。 ......冬十月......乙未,皇太子弘納妃畢,曲赦岐州,大酺三日...... 」
- ^ 東漢·班固《漢書》卷十二《平帝紀》:「詔光祿大夫劉歆等雜定婚禮」
- ^ 媒体:中式婚礼不见传统拜堂仪式 西式礼仪取而代之. [2016年7月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7月4日).
- ^ 7.0 7.1 7.2 嚴鍇. 婚葬风俗. 民俗实用大全. 北京市: 華齡出版社. 2007年1月1日: 311頁 [2007年1月1日]. ISBN 780178435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1月16日) (簡體中文).
- ^ 清朝·蒲松齡《聊齋志異·青蛙神》:「雖故卻之,而亦未敢議婚他姓。」
- ^ 嫁妆是婚前财产吗,离婚时嫁妆和彩礼如何处理?. [2018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3).
- ^ 唐朝·長孫無忌《唐律疏議》卷13戶婚:「而輒悔者,杖六十。男家自悔者,不坐,不追娉財。」
- ^ 元朝《元典章》卷 19 《家財》:「弟兄分爭家產事: 妻家所得財物不在均分之限。」
- ^ 南宋《名公書判清明集 ・戶婚門》卷8。
- ^ 北宋·竇儀《宋刑統》:戶婚律
- ^ 南宋·謝深甫《慶元條法事類》:戶婚
- ^ 南宋《名公書判清明集・戶婚門》卷5「妻財置產不系分」
- ^ 清朝《大清律例》:「離婚之日是,無論何原因,其妝奩應聽攜去。」
- ^ 17.0 17.1 王永勝. 婚娶. 陕北民间文化广记. 西安市: 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9年2月 [2009年2月]. ISBN 722408788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5) (簡體中文).
- ^ 18.0 18.1 李躍龍主編;湖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婚嫁习俗. 湖南省志·民俗志中. 北京市: 五洲傳播出版社. 2005年: 794頁 [2005年]. ISBN 7508507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7) (簡體中文).
- ^ 河南省地方史志辦公室. 第十卷·第十四篇·第五章、人生礼仪·第四节、婚嫁礼俗. 河南省志·民俗志. 鄭州市: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5年4月1日: 527頁 [1995年4月1日]. ISBN 721503383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1月16日) (簡體中文).
- ^ 結婚習俗與結婚流程. [2014年10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4月21日).
- ^ 拦门、哭嫁、敬茶……婺源传统婚俗,你知道多少?. [2016年12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2月20日).
- ^ 22.0 22.1 22.2 22.3 孝感婚俗. [2014年12月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10).
- ^ 传统婚俗(川西传统婚俗、客家婚俗). [2014年12月8日].[永久失效連結]
- ^ 巨天中. 第二篇:传统民俗中的十二生肖. 鼠年吉祥. 北京市: 華藝出版社. 2010年9月1日 [2010年9月1日]. ISBN 9787801429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1月16日) (簡體中文).
- ^ 元朝·關漢卿 《竇娥冤》第一折:「孩兒也,他如今只待過門,喜事匆匆的,教我怎生回得他去。」
- ^ 清朝·翟灝《通俗編》卷九《儀節·拜堂》:「兩新人宅堂參拜謂之拜堂,唐人有此言也。 〔王建《失釵怨》〕雙杯行酒六親嘉,我家新婦宜拜堂。」
- ^ 民國·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四《浙江海寧風俗記·婚嫁》:「出轎時,用米袋直鋪至花燭前,新娘腳踏米袋,曰步步高,代代好。參拜天地叫拜堂。新人對席互飲曰合卺。以紅綠綢新郎新娘各持一端曰牽紅,送入洞房,並坐床上,用果子遍撒,曰坐床撒帳。」
- ^ 司馬光在《溫公書儀》卷三:「古者婦人與丈夫為禮則俠拜。鄉里舊俗:男女相拜,女子先一拜,男子拜女一拜,女子又一拜。蓋由男子以再拜為禮,女子以四拜為禮故也。古無婿婦交拜之儀,今世俗相見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廢也。」
- ^ 清朝·趙翼《陔余叢考》卷三十一《拜堂》:「新婚之三日,婦見舅姑,俗名拜堂。」
- ^ 30.0 30.1 唐朝·封演《封氏聞見記》卷五《花燭》:「近代婚嫁,有障車、下婿、卻扇及觀花燭之事,又有卜地、安帳、並拜堂之禮。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今上詔有司,約古禮今儀。禮儀使太子少師顏真卿、中書舍人於劭等奏:請停障車、下婿、觀花燭及卻扇詩,並請依古禮見舅姑於堂上,薦棗栗腵(一本作「脯」。)脩,無拜堂之儀。又氈帳起自北朝穹廬之制,請皆不設,惟於堂室中置帳,以紫綾幔為之。」
- ^ 中国传统婚俗礼仪—婚礼程序. [2016年1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4月9日).
- ^ 迎娶之礼. [2018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0).
- ^ 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卷五《娶婦》:「新人下車檐,踏青布條或氈席,不得踏地,一人捧鏡倒行,引新人跨鞍驀草及秤上過。」
- ^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十《嫁娶》:「一妓女倒朝車行拜鏡,又以數妓女執蓮炬花燭導前迎引,遂以二親信女,左右扶侍而行,踏青錦褥,或青氈花席上行,先跨馬鞍背平秤,過一中門,至一室中少歇。」
- ^ 35.0 35.1 35.2 苏州旧时婚俗. [2018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9).
- ^ 中式婚礼点蜡烛有什么含义 点燃幸福美满的火花. [2016年5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4月10日).
- ^ 洞房花烛闹哪般. [2018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0).
- ^ 连云港嫁娶习俗. [2012年11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4月9日).
- ^ 39.0 39.1 39.2 李少林. 第二章、禁忌分类·一、人一生的禁忌·(五)、婚姻禁忌·二、婚礼禁忌. 中华禁忌. 呼和浩特市: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年12月1日: 222頁 [2006年12月1日]. ISBN 7204087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7月1日) (簡體中文).
- ^ 40.0 40.1 40.2 40.3 40.4 结发夫妻. [2016年6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4月10日).
- ^ 西漢·戴聖《禮記》第七篇《曾子問》:「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燭,思相離也;娶歸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
- ^ 民國·楊樹達 《漢代婚喪禮俗考》第二節《婚儀》:「而為之賓客者,往往飲酒歡笑,言行無忌,如近世鬧新房之所為者,漢時即已有之。」
- ^ 古代洞房尺度太大 现代人看了都会脸红. [2016年12月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4月9日).
- ^ 内蒙古西部农村婚俗趣闻. [2015年7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7月20日).
- ^ 内蒙古包头地区旧婚俗小考. [2015年7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4月22日).
- ^ 王曉梅. 婚姻. 一本书读懂中华民俗知识. 北京市: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0年: 348頁 [2010年6月1日]. ISBN 751170359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7月1日) (簡體中文).
- ^ 山西花馍面塑艺术展“华丽”亮相 深受民众喜爱.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3).
- ^ 面食的最高级艺术:陕西花馍. [2017年11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6月11日).
- ^ 花馍之礼. [2014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5).
- ^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巧手花馍传周礼. [2017年5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4月10日).
- ^ 山西农村谁家儿子结婚,刚传到网上就火了!. [2018年3月28日].[失效連結]
- ^ 山西盂县:面食上的婚礼盛宴. [2017年12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6月11日).
- ^ 西安一姑娘结婚,老妈居然拿出这东西陪嫁,惊呆所有人!. [2016年10月1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9).
- ^ 旬邑一姑娘结婚,老妈居然拿出这东西陪嫁,惊呆所有人!. [2017年5月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1月5日).
- ^ 陕西一女娃嫁人,拿出的嫁妆吓傻男方家!. [2016年12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6月10日).
- ^ 山西闻喜花馍:龙凤呈祥结婚花馍为您的婚礼带去一场盛宴. [2017年7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1月5日).
- ^ 正月初一,万人涌入屯溪老街庆新年,三马路汪一挑派送“发喜粿”表感恩. [2018年2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4月9日).
- ^ 王向陽. 浓浓的乡情·杨梅粿·饼粿·土馒头. 六零后记忆. 杭州市: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1年9月1日: 309頁 [2011年9月1日]. ISBN 730809115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1月16日) (簡體中文).
- ^ 天津旧社会的婚嫁习俗. [2018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4).
- ^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第四十三卷、社会生活·第九章、风俗·第二 节、人生礼俗·二、婚嫁. 上海通志. 上海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12月10日 [2005年12月10日]. ISBN 780681645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1月16日)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