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海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海戰主要以海上貿易封鎖為主。協約國海軍憑藉着龐大的海軍規模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貿易封鎖了德國和其他同盟國國家;而同盟國為了打破封鎖,就使用潛艇以及貿易襲擊所試圖反封鎖,最終都沒有成功。相對於貿易封鎖,其他的水面艦隊大規模決戰對整體戰局影響不大。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海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日期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地點
結果 協約國獲勝
參戰方
同盟國: 協約國:
 英國
 法國
 意大利 (1915–18)
 美國 (1917–18)
 俄羅斯 (1914–17)
 日本
 澳大利亞
 希臘 (1917–18)
指揮官與領導者
德意志帝國 胡戈·馮·波爾
德意志帝國 古斯塔夫·巴赫曼
德意志帝國 亨寧·馮·霍爾岑多夫
德意志帝國 賴因哈德·舍爾
奧匈帝國 安東·約翰恩·豪斯
奧匈帝國 馬克西米利安·涅戈萬
奧匈帝國 霍爾蒂·米克洛什
奧斯曼帝國 威廉·蘇雄
奧斯曼帝國 胡貝特·馮·雷鮑爾-帕舍維茨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約翰·費雪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亨利·傑克遜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約翰·傑利科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羅斯林·威密斯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路易·皮弗特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夏爾·奧貝特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歐仁·德·容奎爾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費迪南·德邦
義大利王國 路易吉·阿梅迪奧
美國 威廉·班森
俄羅斯帝國 尼古拉·埃森
俄羅斯帝國 瓦西里·卡寧
俄羅斯帝國 阿德里安·涅皮寧
俄羅斯帝國 安德烈·埃貝哈特
俄羅斯帝國 亞歷山大·高爾察克
大日本帝國 伊集院五郎
澳大利亞 喬治·埃德溫·派蒂
澳大利亞 威廉·帕根漢
澳大利亞 亞瑟·里維森
澳大利亞 萊昂內爾·海爾賽
希臘王國 帕夫洛斯·昆圖里奧蒂斯

序幕

[編輯]

英國和德國在20世紀初的海軍軍備競賽是許多歷史書所講述的主題。德國試圖建造一支與英國相匹配的艦隊而英國則是20世紀的占主導地位的海軍大國,也是一個依靠海運貿易生存的島國;因此,德國的大艦隊野心導致英國與德國發生衝突,最終是導致英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原因。德國希望有一支可以與他們的軍事和經濟實力相稱的海軍,可以讓他們的貿易以及殖民帝國免遭英國的影響;然而,若要建造這樣一支龐大的艦隊將不可避免地威脅到英國的貿易利益和其海軍主導地位。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以來,德國與英國雙方一直在進行海軍軍備競賽。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上尉是一名美國海軍軍官,他對英國海軍歷史感興趣。1887年,他出版了《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這本書敘述了「若要獲得國家利益的最大化,那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以確保制海權是必要的」。馬漢的論點是,從羅馬到英國,每一個統治海洋的國家都繁榮昌盛,而那些缺乏制海權的國家,如漢尼拔迦太基以及拿破崙法國,卻沒有得到繁榮與強大。馬漢假設,英國在建立海軍以控制世界海上貿易要道這方面所做的努力,其他國家也可以做;事實上,若要獲得海外的財富與霸權——他們就必須這樣做,即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

英德軍備競賽

[編輯]

馬漢的論點大大影響了各國對海軍的認識,並導致了全世界各國建造新海軍的狂潮;美國國會隨即下令立即建造三艘戰艦(第四艘戰艦愛荷華號兩年後建造)。日本在對馬海戰中,日本海軍殲滅了俄國太平洋艦隊,這大大加強了海軍在未來戰爭衝突之中的地位。然而,馬漢理論對德國產生的影響是最大的;德皇威廉二世在拜訪他的祖母維多利亞女王時,對皇家海軍的強大而印象深刻。他的母親說:「威廉的想法是建立一支比英國海軍更大、更強大的海軍」。1898年,第一部《德意志帝國海軍法》出台,兩年後,第二部《德意志帝國海軍法》將海軍法中規定新建的海軍艦艇的數量增加了一倍,在接下來的20年裡,將新建19艘戰艦和23艘巡洋艦。再過十年,德國的海軍排名將從低於奧匈帝國變成擁有世界上第二大的強大海軍。這是自特拉法加海戰以來,英國第海軍的霸權第一次有了一個咄咄逼人且危險的對手;而英國也開始為德國海軍衝擊其海上霸權地位而感到擔憂。

英國作為一個島國是極其依賴海上貿易的,維持大英帝國和世界上遍布全球的龐大的殖民地財產也需要英國繼續維持其海上霸權以及海洋上的主導地位。因此,當1897年6月為「女王的鑽石慶典」所舉行的海軍艦隊大檢閱,是在一種遍布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性的氛圍之中進行的。每個人都想知道的問題是,「英國在未來還能繼續維持其立於世界上的海軍霸權嗎?」但馬漢並沒有給出任何的答案。認為英國可以繼續保持海上霸權的人為傑基·費雪,當時的地中海艦隊總司令。他認為大英帝國只要確保擁有「帝國和世界貿易的五個戰略要點」即是直布羅陀亞歷山大港蘇伊士運河以及新加坡好望角多佛海峽」。而他的職責就是要守住所有這些對於海權極為重要的戰略之地。

費舍爾勳爵的改革

[編輯]

費舍爾勳爵被任命第一海務大臣之後,費希爾勳爵就開始制定對德國的海戰計劃。他在1906年寫給威爾士親王的信中說道:「德國把他的整個艦隊總是集中在英格蘭海域周圍。」因此,我們必須將一支兩倍於德國的艦隊部署在英格蘭附近。[1]」因為如此,他將大部分艦隊集中在本土艦隊,其次集中在地中海艦隊。他還將幾十艘陳舊的戰艦將其報廢退役或封存起來。由此節省下來的資源被用於新設計的潛艇驅逐艦輕巡洋艦戰列巡洋艦和革命性的無畏艦。費舍爾宣稱:「在其他國家的無畏艦下水之前,我們就已有10艘無畏艦以屹立於海洋之上!而我們的巡洋艦比德國和法國加起來還要多百分之三十!」。

德國的回應

[編輯]

阿爾弗雷德·提爾皮茨上將作為海軍學生的時候也常到樸茨茅斯,他對皇家海軍的強大表示欽佩和羨慕。和德皇一樣,提爾皮茨認為德國若要在未來取得主導地位則必須有一支可以與皇家海軍相提並論之艦隊。因此他要求建造大量的戰艦。即使英國「無畏」號的下水使他以前建造的15艘戰列艦過時;他也相信,最終德國的技術和工業實力將使德國在這方面取得優勢。因此他利用自己辭職作為威脅,迫使帝國議會建造三艘無畏艦和一艘戰列巡洋艦。他還為未來的潛艇部門留出了資金。按照提爾皮茨堅持的新建戰艦之速度;德國海軍在1912年將有13艘無畏艦,英國有16艘無畏艦。

當這一消息在1909年春天被泄露到英國公眾之中的時候,公眾一片譁然;並要求英國新建8艘新戰艦,而不是政府為該年計劃新建的4艘戰艦。正如溫斯頓·丘吉爾所說:「海軍部要求建造六艘戰艦;經濟師們則建議新建造四艘;而我們最終妥協為新建八艘戰艦。」 [2]提爾皮茨別無選擇,只能將英國的新無畏艦建造計劃視為對德國的威脅。他不得不做出回應,爾後他進一步提高了賭注;然而,為超越德國海軍而投入的資金意味着英國放棄了任何關於兩國海軍的標準。(該標準認為皇家海軍通過保持至少與世界上另外兩支最大的海軍的總艦艇數量相等的艦艇數量來維持優勢)投入再多多的錢也不能讓英國與德國、俄國或美國,甚至意大利所競爭。[具體情況如何?]因此,一項新的政策,即以60%的優勢來對付第二大海軍力量的政策開始實施。費舍爾勳爵的下屬對他拒絕容忍任何意見分歧越來越惱火,而新建八艘無畏艦的要求則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因此在1910年1月25日,費舍爾辭職。費舍爾辭職後不久,丘吉爾成為海軍部第一大臣。在他的領導下,海軍競賽繼續進行;[2]事實上,當丘吉爾提交1914年的海軍預算為5000萬英鎊的時候;大衛·勞合喬治甚至都打算辭職了。

海軍技術

[編輯]

一戰中海軍技術以無畏艦為導向;英國的戰艦擁有更大的火炮,而且擁有更好的裝備和人員配備以及較好的艦隊機動性。相比之下,德國的戰艦有更好的設備和測距儀以及精準的艦炮射術;這一點在日德蘭海戰中對英國戰列巡洋艦造成了災難性的打擊。

戰場

[編輯]

北海

[編輯]

北海是一戰中水面軍艦對戰的主要戰場。英國本土艦隊對德國公海艦隊採取了措施。英國龐大的艦隊規模可以維持對德國的封鎖,以切斷德國的海外貿易和原料提供。德國的艦隊大部分時間都停留在他們的水雷幕後的港口,偶爾試圖通過引誘英國艦隊參戰,希望藉此能削弱他們的力量,並足以打破英國封鎖或允許公海艦隊襲擊英國航運和貿易。而英國努力維持封鎖,並在一些情況下對德國艦隊力量造成損失,以消除對不列顛群島的威脅,並將艦隊用於其他地方。1918年,美國海軍在英國的幫助下鋪設了北海水雷屏障,旨在阻止U型潛艇溜進大西洋襲擊運輸船。

北海上發生的主要戰役包括在赫利戈蘭灣(1914年和1917年)、多格灘(1915年)和日德蘭(1916年)的戰役。儘管英國這些戰役之中是否達成了戰術性成功仍然是一個爭論的話題,但英國完成了其戰略目標,即維持封鎖並在戰爭的絕大部分時間內將公海艦隊的主力留在港口。公海艦隊雖作為一支存在艦隊但仍是個威脅,迫使英國在北海保留了大部分的艦艇。然而,正是英國海軍對德國食品和原材料進口的封鎖,最終使德國人陷入飢餓和工業停擺並導致德國在1918年尋求停戰協定。

英吉利海峽

[編輯]

儘管英吉利海峽對在法國作戰的英國遠征軍(BEF)至關重要,但在英吉利海峽英國皇家海軍沒有部署大型戰艦。對英吉利海峽英國海軍的主要威脅是駐紮在赫利戈蘭附近的德國公海艦隊;德國艦隊如果突破封鎖被放出北海,就可以摧毀海峽中的任何船隻。[3]德國公海艦隊至少可以調集13艘無畏艦和許多裝甲巡洋艦以及幾十艘驅逐艦來攻擊英吉利海峽之中的艦艇。而公海艦隊在海峽之中的對手只有6艘1898-1899年建造的裝甲巡洋艦,它們過於老舊,無法與駐紮在大型且快速的無畏艦協同作戰。[4]

英吉利海峽的威脅來自U型潛艇但英國海軍部並不把此作為威脅,因為他們認為潛艇是無用的。甚至德國最高參謀部也認為U型潛艇是「實驗性艦艇」。[5]

大西洋

[編輯]

當德國被英國貿易封鎖時;英國作為一個島國,也嚴重依賴海上貿易生命線, 而德國的U型潛艇雖對水上的戰艦無法給予打擊,但卻可以襲擊商船且收效很好。

1915年,德國宣布對英國進行海上貿易封鎖,由其U型潛艇來執行對英國的封鎖;U型潛艇擊沉了數百艘協約國的商船。潛艇通常以隱蔽方式進行攻擊。這使得在攻擊商船前對其發出警告或救援倖存者變得很困難。最終,這導致了許多平民的死亡,特別是當客船遊輪被擊沉時,導致這違反了《海牙公約》;此外,U型潛艇還在封鎖區擊沉中立國的船隻,有的是故意的,有的是因為從水下難以識別而錯誤擊沉。

這使中立國轉向反對同盟國之立場,因為如美國和巴西這樣的國家遭受了大量傷亡和貿易損失。

1917年初,德國宣布了無限制潛艇戰,其將對設立的「戰區」內的所有船隻,包括中立國的船隻,進行沒有警告的攻擊。這也是美國對德國宣戰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

U型潛艇最終擊沉了許多英國商船,並造成食品和其他必需品的短缺。U型潛艇最終隨着護航艦隊的廣泛成立而結束。這也得益於美國的參戰以及越來越多地裝備原始聲納與空中巡邏來探測和追蹤潛艇。

地中海

[編輯]

奧匈帝國與德國的海軍在地中海僅和協約國海軍發生了小規模的戰鬥;而奧斯曼帝國的海軍在戰爭後期僅在英布羅斯戰役中從達達尼爾海峽出去行動過一次,奧斯曼帝國的海軍大部分時間在黑海活躍。

在地中海的主要的艦隊行動是協約國試圖在1915年通過攻擊君士坦丁堡令奧斯曼帝國投降;登陸戰引發了加利波利戰役,最終以協約國失敗為結果。在戰爭的其餘時間裡,地中海的海軍行動大部分是德國和奧地利的潛艇襲擊以及協約國的對同盟國的封鎖之行動。

黑海

[編輯]

黑海上活動的主要是奧斯曼帝國的海軍與俄羅斯帝國的海軍。俄羅斯的黑海艦隊塞瓦斯托波爾為基地,由安德烈·埃貝哈特上將(1914-1916)和亞歷山大·高爾察克上將(1916-1917)所指揮。一戰爆發時,奧斯曼帝國的海軍艦隊正在翻新,而海軍之中有許多老舊的戰艦。它一直期待得到兩艘在英國建造的無畏艦,但英國卻在與德國的戰爭爆發之後沒收已經建設好的「雷沙迪耶」號和「奧斯曼蘇丹-埃夫維爾 」號,並將其納入皇家海軍。

1914年10月,奧斯曼海軍炮轟了黑海沿岸的俄羅斯城市,黑海山的海軍戰鬥由此開始。奧斯曼帝國艦隊中最先進的艦艇由德國地中海艦隊的兩艘艦艇組成:為戰列巡洋艦格本號大巡洋艦和輕巡洋艦布雷斯勞號小巡洋艦,兩者都由老練的德國海軍上將威廉·蘇頌所指揮。格本號是一種現代的戰列巡洋艦,加上訓練有素的船員,可以輕易地戰勝甚至超過俄國黑海艦隊中的任何一艘船;然而,儘管俄國戰艦機動性較差,但他們往往能夠以優勢的數量聚集,以至超過戈本號的火力,格本號寡不敵眾最後撤退。

俄羅斯黑海艦隊主要用於支援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尤登尼奇將軍所指揮的高加索戰役。然而,格本號大巡洋艦的出現改變了黑海的局勢,俄國黑海艦隊所有的支援行動都必須整支艦隊才能對付格本號,否則將成為格本號猛烈炮火下以及優良機動性下的犧牲品。

到了1916年,黑海局勢的天平向俄國傾斜,在過去的兩年裡,格本號一直在不斷服役;由於缺乏維護船塢,該艦艇無法維護以至後面發動機頻發故障。與此同時,俄羅斯海軍已經部署了現代無畏艦「瑪麗亞」號,雖然速度較慢,但能夠抵禦並戰勝格本號。儘管兩艘戰艦曾進行了短暫的交鋒,但雙方都沒能利用其戰術優勢,戰鬥以格本撤退和英佩拉特里察-馬里亞號的追擊而告終。然而,新艦艇被部署導致格本號不再能如以往一樣獲得巨大優勢;因此,俄羅斯幾乎掌控了黑海的制海權,而另一艘無畏艦 」葉卡捷琳娜-維利卡亞「號被部署則使同盟國於黑海的情況更加惡化。雖說如此,但德國海軍與奧斯曼海軍一直襲擊黑海的俄國商船直到東部戰線的結束。

高爾察克上將在1916年8月接過黑海艦隊指揮權後,他計劃通過一系列行動來提高俄羅斯黑海艦隊的力量。俄羅斯黑海艦隊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出口處布水雷,最終導致了幾乎所有的奧斯曼帝國海軍艦艇進入黑海;俄羅斯黑海艦隊遭受的最大損失是」瑪麗亞號「的爆炸,該艦於1916年10月20日在港口爆炸,當時它剛服役一年。隨後的調查表明,這次爆炸可能是意外的,儘管不能排除是特工惡意破壞之結果,此次爆發引發俄國社會轟動。隨後俄國計劃繼續建造另外兩艘無畏艦,而此之後,直到1917年11月俄國爆發內戰之前,黑海的制海權一直被俄國所有。為了支援英法兩國對達達尼爾海峽的進攻以及其後的登陸;英國、法國和澳大利亞的潛艇在1915年春天被派往黑海。一些土耳其的補給船和軍艦被擊沉,而協約國也有幾艘潛艇被擊沉;這些潛艇在1916年1月後被撤走。

當保加利亞在1915年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其海軍主要包括一艘法國製造的名為納傑日達的魚雷炮艇和六艘魚雷艇。它主要在黑海參與針對俄國黑海艦隊的水雷戰,保加利亞允許德國人在瓦爾納駐紮兩艘U型潛艇;戰爭期間,俄羅斯的水雷擊沉了一艘保加利亞的魚雷艇。[6]

波羅的海

[編輯]

波羅的海主要為德國海軍和俄國波羅的海艦隊之戰場,有時一些英國潛艇也會通過卡特加特海峽來試圖協助俄國海軍之行動。由於德國艦隊規模更大、且更現代化,因此俄國海軍以防禦為主,俄國海軍的攻擊集中在對德國與瑞典的護航隊的攻擊上。

1914年8月26日,德國輕巡洋艦馬格德堡號小巡洋艦在芬蘭灣中擱淺。其他德國艦艇試圖讓其重新浮起,但當他們意識到有俄羅斯的艦艇即將到來後決定將其炸毀。俄羅斯在艦艇上搜到了三本德軍密碼本,一份被交給盟友英國;這最終影響了英國與德國發生在北海的海軍戰鬥,因為英國得以提供得知德國的戰略部署。

由於雙方都以防禦為主,因此海軍在東線發揮的作用有限。德國海軍1915年8月對里加灣發起攻擊,最終失敗;1917年10月德國海軍再次攻擊並勝利,海軍們攻占了海灣中的些許島嶼,並破壞了在里加的些許俄國艦艇。

1918年3月,俄國內戰的爆發以及《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將波羅的海割讓給德國;隨後德國在其後支持了芬蘭內戰之中的白軍以及在拳擊行動之中攻占了大量的東方領土。

參考資料

[編輯]
  1. ^ Marder, Arthur. From the Dreadnought to Scapa Flow: Volume I: The Road to War 1904-1914. Seaforth Publishing, Jun 19, 2014, p. 74.
  2. ^ 2.0 2.1 存档副本 (PDF). [2021-12-1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5-30). 
  3. ^ BBC - History - World Wars: The War at Sea: 1914 - 1918. [2021-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7). 
  4. ^ Castles of Steel by Robert K. Massie pg. 129
  5. ^ Castles of Steel by Robert K. Massie pg. 126
  6. ^ Spencer Tucker, Priscilla Mary Roberts, Encyclopedia of World War I, Volume 1, p. 240

擴展閱讀

[編輯]
  • Benbow, Tim. Naval Warfare 1914–1918: From Coronel to the Atlantic and Zeebrugge (2012) excerpt and text searc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Dupuy, Trevor Nevitt and The military history of World War I: naval and overseas war, 1916–1918 (1967)
  • Friedman, Norman.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One: Guns, Torpedoes, Mines, and ASW Weapons of All Nations: An Illustrated Directory (2011)
  • Halpern, Paul.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 (1994), the standard scholarly survey excerpt and text searc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Herwig, Holger H. Luxury Fleet: The Imperial German Navy, 1888–1918 (1987)
  • Marder, Arthur. From the Dreadnought to Scapa Flow: The Royal Navy in the Fisher Era (5 vol, 1970), vol 2–5 cover the First World War
  • Morison, Elting E. Admiral Sims and the Modern American Navy (1942)
  • Stephenson, David. With our backs to the wall: Victory and defeat in 1918 (2011) pp 311–49
  • Terrain, J. Business in Great Waters: The U-Boat wars, 1916–1945 (1999)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