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絲汀·鄧斯特
克絲汀·鄧斯特 | |||||||||||||||
---|---|---|---|---|---|---|---|---|---|---|---|---|---|---|---|
女演員 | |||||||||||||||
國籍 | 美國、德國 | ||||||||||||||
出生 | |||||||||||||||
職業 | 演員、歌手、模特兒 | ||||||||||||||
兒女 | 2子 | ||||||||||||||
活躍年代 | 1989年起 | ||||||||||||||
|
中國大陸 | 柯爾斯滕·鄧斯特 |
---|---|
臺灣 | 克絲汀·鄧斯特 |
港澳 | 姬絲汀·登絲 姬絲汀·鄧絲 |
克絲汀·卡洛琳·鄧斯特(英語:Kirsten Caroline Dunst,1982年4月30日—)是美國演員、歌手和模特兒。她的電影處女作是1989年的多段式電影《大都會傳奇》中由伍迪·艾倫執導的《俄狄浦斯的煩惱》(Oedipus Wrecks)。12歲時,她因出演《夜訪吸血鬼》中的吸血鬼克勞迪婭(Claudia)贏得了廣泛的認同,並因此獲得了金球獎最佳電影女配角獎提名。同年出演的《小婦人》和次年的《逃出魔幻紀》獲得了進一步的好評。在電視劇《仁心仁術》以及包括《搖尾狗》、《晶兵總動員》(Small Soldiers,1998年)和《處女之死》(The Virgin Suicides,1998年)在內的多部電影中出演了一些配角後,鄧斯特轉變戲路,開始出演浪漫喜劇和喜劇,於1999年出演了《美麗比一比》(Drop Dead Gorgeous)、2000年主演了《魅力四射》(Bring It On),2001年出演了《失戀大不同》(Get Over It)和《瘋狂與美麗》(Crazy/Beautiful)。
2002年至2007年,鄧斯特因在《蜘蛛俠三部曲》中扮演瑪麗·珍·華生一角獲得了世界性的聲譽。她從那時起出演過的其它電影還包括2004年的浪漫喜劇《球戀大滿貫》和浪漫科幻片《無痛失戀》,2005年卡梅倫·克羅執導的悲喜劇《伊麗莎白小鎮》。2006年,她主演了蘇菲亞·柯波拉導演的《凡爾賽拜金女》,2008年又出演了喜劇片《如何眾叛親離》(How to Lose Friends & Alienate People)。2011年她主演拉斯·馮·提爾的《世紀末婚禮》並因此獲得了戛納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以及土星獎最佳女演員獎。
2021年她因演出《犬山記》而首度被提名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
2001年的《失戀大不同》是鄧斯特首度在銀幕上獻唱的作品,其中她一共演唱了兩首歌曲。此外她還為同年的電影《貓眼》演唱了片尾的爵士歌曲《你離開後》。
早年生活
[編輯]鄧斯特出生於紐澤西州的波因特普萊森,父親叫克勞斯·鄧斯特(Klaus Dunst),母親叫伊內茲·鄧斯特(Inez Dunst),母親的娘家姓叫魯普雷希特(Rupprecht)[1]。她有一個名叫克里斯蒂安(Christian)的弟弟,於1987年出生[2]。她的父親是醫療服務部門的行政人員,母親則是位藝術家,曾開辦過一家畫廊[3]。鄧斯特的父親原本來自漢堡,是一位德國人;母親雖然出生於紐澤西,但擁有德國和瑞典血統[4][5][6][7]。2011年,鄧斯特確定獲得了德國國籍,並從此擁有美國和德國雙重國籍[8][9]。
11歲前的鄧斯特一直在紐澤西州的布里克鎮(Brick Township)生活,並在此就讀蘭尼學校[10]。1993年她的父母分居後,她與弟弟跟隨母親來到洛杉磯,並在北好萊塢就讀勞雷爾·霍爾學校(Laurel Hall School)。1995年,母親提出了離婚,次年鄧斯特開始進入聖母高中(Notre Dame High School)就讀,這是一所位於洛杉磯的私立天主教高中。[3]
2000年從聖母高中畢業後,鄧斯特開始繼續從事演藝事業[2]。少女時代的鄧斯特對自己日益增長的名氣感到很不適應,有段時間還責怪媽媽把自己朝演藝圈這麼個火坑裡堆。不過之後她也表示自己的母親「總是有着最好的意圖」[11]。當被問起是否對自己的童年時代有任何後悔時,鄧斯特回答:「的確,我成長的道路並不尋常,但這仍然是我成長的方式,我不會去改變它。我有自己的問題需要處理……我覺得沒有任何人能夠到處去說:『我的人生就是比你的要糟糕。』每個人都會有各自的難題。」[9]
事業
[編輯]早期作品
[編輯]鄧斯特早在3歲時就以童星模特兒的形象出現在電視廣告中[3][12],她曾與福特模特(Ford Models)和精英模特經濟公司(Elite Model Management)簽約[3]。6歲那年她在多段式電影《大都會傳奇》中由伍迪·艾倫執導的短片《俄狄浦斯的煩惱》中扮演了一個小角色,這也成為她的銀幕處女作[3]。之後不久,她又在1990年的《虛榮的篝火》(The Bonfire of the Vanities)中出鏡,扮演的是湯姆·漢克斯的女兒[3]。1993年,鄧斯特在《銀河飛龍》第7季的第7集中出演了海德瑞爾(Hedril)一角[13]。
事業上的突破
[編輯]鄧斯特的成名作是根據安妮·萊斯小說改編的1994年電影《夜訪吸血鬼》,她在片中扮演一個吸血鬼女童克勞迪婭,被湯姆·克魯斯和畢·彼特所演角色當成女兒[14]。該片獲得的評價褒貶不一[15][16],但許多影評人都稱讚了鄧斯特的表演。羅傑·埃伯特稱鄧斯特創造的童年吸血鬼克勞迪婭是電影中令人感到更毛骨悚然的一個環節,還表示她有扮演遠超其真實年齡角色的能力[17]。《綜藝》的托德·麥卡錫指出鄧斯特非常適合出演這部電影[18]。電影中有一個鏡頭是鄧斯特與年長自己18歲的布拉德·彼特接吻,這也是她的銀幕初吻[19]。在一次接受《訪問》雜誌採訪時她表示,當時的這個吻讓她感到很不自在:「我覺得那很噁心,總覺得布拉德像是有虱子。我的意思是,我畢竟才十歲。」[20]。她因這部電影的表演獲得了MTV電影大獎最具突破表演獎,土星獎最佳青年女演員獎和她的第一個金球獎提名[2][21][22]。
1994年,鄧斯特還與薇諾娜·瑞德和克萊兒·丹妮絲一起出演了同名原著改編的電影《小婦人》[3],該片獲得了較為正面的評價[23][24]。《紐約時報》影評人簡妮特·瑪斯琳(Janet Maslin)稱這是小說《小婦人》最優秀的一部改編電影, 並稱讚了鄧特斯的表現在片中非常搶戲,遠勝過1933年的版本。她還提到了鄧斯特在《夜訪吸血鬼》中的表現,稱其是一個擁有遠大前程的小吸血鬼[25]。
1995年,鄧斯特出演了奇幻片《逃出魔幻紀》,該片一定程度上是根據克里斯·凡·艾斯伯格1981年的同名短篇故事改編[26]。電影劇情圍繞一個超自然的棋盤遊戲展開,每一次有玩家擲骰子時,都會有各種野生動物亦或叢林中的危險生物出現[26]。她在片中與羅賓·威廉斯、邦尼·亨特(Bonnie Hunt)和大衛·艾蘭·格里爾(David Alan Grier)等人共同演出了一場群戲,影片全球票房達到2.62億美元[27][28]。這一年以及之後的2002年,她均被《人物》雜誌評為50個最美麗的人之一[3]。1996年,鄧斯特出演了全國廣播公司醫務劇《仁心仁術》的多集節目,飾演一位名叫查理·切明哥(Charlie Chiemingo)的雛妓,獲得了喬治·克魯尼扮演的道格·羅斯醫生(Dr. Doug Ross)的指導[2]。1997年,她在動畫音樂劇《真假公主-安娜塔西亞》中為少女時代的安娜斯塔西婭公主配音[29]。同年她還出現在政治諷刺劇《搖尾狗》中,與羅伯特·德尼羅和德斯汀·荷夫曼演對手戲[30]。接下來的一年,她又為日本動畫電影《魔女宅急便》的英語版本配音,詮釋片中的女主角琪琪(Kiki)[31]。
鄧斯特曾獲邀出演1999年的劇情片《美國佳人》,但由於她不想出現在電影充滿性暗示的鏡頭裡,也不願在鏡頭前親吻男主角凱文·斯派西,所以最終拒絕了這個角色[20]。她之後表示:「我看到劇本時才15歲,我覺得自己還沒有成熟到能夠理解劇本的含義。」[20]同樣她出演了喜劇片《迪克》(Dick),與蜜雪兒·威廉絲演對手戲,該片以諷刺的角度重新講述了導致前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辭職的水門事件[32]。
在索菲婭·科波拉執導的1999年獨立電影《處女之死》中,鄧斯特飾演了處於青春期煩惱的拉克斯·里斯本(Lux Lisbon)一角[33]。該片於2000年在第43屆舊金山國際電影節作為特別作品展映[34]。影片獲得了影評人的普遍好評[35][36],《舊金山紀事報》影評人彼得·斯塔克(Peter Stack)在其文章中稱讚鄧斯特在「純真和放蕩間取得了美麗的平衡」[37]。
2000年,她在《魅力四射》中扮演了拉拉隊長托倫斯·希普曼(Torrance Shipman)[38],該片獲得的評價褒貶不一[39][40],但多位影評人都稱讚了鄧斯特的表演。A·O·斯科特(A. O. Scott)稱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喜劇女演員,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強大的表現力,從焦慮到咄咄逼人,再到真正受到傷害,她都可以靈活地轉變出來[41]。」沙龍(Salon)網站的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雖然覺得這部電影沒有給鄧斯特一個像《迪克》或《處女之死》那麼好的角色,但仍認為鄧斯特已經成為當代十幾歲女演員中最陽光、最有想像力的諷刺演員[42]。《鄉村之聲》(The Village Voice)的傑茜卡·溫特(Jessica Winter)也稱讚了鄧斯特的表現,稱她的表演就像《迪克》中一樣精彩,是唯一一個沒有讓這部電影淪落成一部華而不實作品的主要原因[43]。《舊金山紀事報》的彼得·斯塔克(Peter Stack)雖然對電影的評價不佳,但讚揚了鄧斯特甘於在這樣一部粗枝大葉的電影中扮演一個愚蠢角色的獻身精神[44]。
之後一年,鄧斯特又主演了青春喜劇片《失戀大不同》[45],她之後表示自己接受出演該片的原因之一是為了獲得在大銀幕上獻唱的機會[46]。2001年她還在彼得·博格丹諾維奇(Peter Bogdanovich)執導的《貓眼》中扮演已故美國女演員瑪麗恩·戴維斯。《綜藝》雜誌的德里克·艾利(Derek Elley)形容該片「動感而頑皮」,稱這是鄧斯特至今最優秀的一場演出:「可以相信的是,作為一個被龐壞了的清純少女和兩個完全不同男子的情人,鄧斯特賦予了這個潛在的輕量級角色相當的深度和同情。」[47]。《時尚先生》的湯姆·卡森(Tom Carson)稱鄧斯特的表現「了不起」[48]。鄧斯特因該片在2002年馬德普拉塔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女演員獎[49]。
《蜘蛛俠》與後續作品
[編輯]在2002年的超級英雄電影《蜘蛛人》中,鄧斯特飾演了女主角瑪莉·珍·華森(Mary Jane Watson),與扮演彼得·帕克/蜘蛛人的陶比·麥奎爾演對手戲,是對方的鄰居兼最好的朋友,也是其暗戀的對象。這部由山姆·雷米導演的影片也是鄧斯特當時商業上最成功的作品。《娛樂周刊》的歐文·格雷伯曼(Owen Gleiberman)稱鄧斯特有在最少的台詞中融入誘人風情的能力[50]。《洛杉磯時報》影評人肯尼斯·圖蘭(Kenneth Turan)指出鄧斯特和麥奎爾在銀幕上建立起了真正的聯繫,並總結認為他們的關係將是觀眾很少能在電影中看到的[51]。《蜘蛛人》在商業和評論兩方面都獲得了成功[52][53],全球票房超過8.2億美元[28][54]。
《蜘蛛人》獲得成功後,鄧斯特在獨立電影《乞贖的靈魂》(Levity)中飾演了一個配角[55]。同年又出演了《蒙娜麗莎的微笑》,與茱莉婭·羅伯茨、瑪姬·吉倫荷和茱莉亞·史緹爾合作演出,但該片獲得的評價不佳[56][57],《洛杉磯時報》的馬諾拉·達吉斯(Manohla Dargis)稱影片有些「自鳴得意」[58]。她出演的下一部電影是2004年的《無痛失戀》,與吉姆·凱瑞、凱特·溫斯萊特和湯姆·威爾金森演對手戲[59]。影片獲得了普遍的好評[60][61],《娛樂周刊》稱鄧斯特出演的次要劇情部分「俏皮而巧妙」[62]。影片的全球票房超過7200萬美元[28][63]。
繼首部《蜘蛛人》獲得成功後,鄧斯特又出演了2004年的續集《蜘蛛人2》[64]。該片也獲得了影評人的良好評價[65][66],商業上同樣大獲成功,創下了北美上映首周的電影票房新紀錄[67],是2004年的世界電影票房亞軍,收入超過7.83億美元[28]。同年她又在浪漫喜劇《溫布爾登》中扮演一位打入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的網球新星,與保羅·彼特尼扮演的一個事業正逐漸走下坡路的球手陷入情網。該片獲得的評價褒貶不一[68][69],但多位影評人都稱讚了鄧斯特的表現[70][71]。《今日美國》的克勞迪婭·普格(Claudia Puig)認為鄧斯特和彼特尼之間有強勁的化學反應,鄧斯特真實可信地塑造了一個時髦而自信的球員[72]。
2005年,鄧斯特在《伊麗莎白小鎮》中飾演了空姐克萊爾·科爾伯恩(Claire Colburn),該片由卡梅倫·克羅導演,奧蘭多·布魯姆出演男主角。影片在2005年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首映,鄧斯特表示與克羅的合作非常愉快,但要求也比自己預想的更嚴格[9]。影片獲得的評價不佳[73][74],《芝加哥論壇報》給予其一星的評級(最高四星),並形容鄧斯特扮演的角色讓人膩煩[75]。影片在商業上也遭遇了失敗[76]。
鄧斯特的下一個角色是在2006年的偉記片《絕代艷后》中扮演瑪麗·安托瓦內特,這也是她與導演索菲婭·科波拉的第2次合作[77][78]。影片在第59屆戛納電影節上進行特別展映[79],之後上映也獲得了良好的評價[80][81],全球票房超過6千萬美元[82]。
2007年,鄧斯特在《蜘蛛人3》中再度飾演瑪莉·珍·華森[83]。與受到廣泛好評的前兩集相比[52][65],《蜘蛛人3》所獲評價褒貶不一[84][85]。不過該片以全球票房超過8.9億美元的成績刷新了鄧斯特出演電影的票房紀錄,也是截止2013年8月蜘蛛人系列電影中最賣座的一部[28][86]。鄧斯特之前一共簽訂了出演3部《蜘蛛人》電影的合同,她透露只要有雷米和麥奎爾回歸,自己也願意出演第4部[87]。2010年1月,索尼宣布《蜘蛛人》系列將進行重啟,鄧斯特、麥奎爾和雷米均退出了項目[88][89]。
2008年,鄧斯特與西蒙·柏奇一起出演了喜劇片《如何眾叛親離》[90],該片是根據《名利場》編輯托比·楊的同名回憶錄改編的[91]。簽約出演該片後,鄧斯特透露自己是因為柏奇的加入而加入的[92]。
2010年起,鄧斯特的作品包括執導一部名為《混帳》(Bastard)的短片,該片於2010年在特里貝卡電影節上映[93],之後參加了第63屆戛納電影節[94]。同年她還和瑞恩·高斯林一起主演了浪漫劇情片《所有美好的東西》(All Good Things)[95]。影片所獲評價褒貶不一[96][97],全球票房約為64萬美元[28][98]。
2011年,鄧斯特在拉斯·馮·提爾的科幻片《憂鬱症》中飾演世界末日來臨時的一位患有重度憂鬱症的女子,另外幾位主要演員包括夏洛特·甘斯柏格、基夫·修打蘭和夏洛特·蘭普林。影片在第64屆戛納電影節上首映,獲得了廣泛的好評,鄧斯特更是特別受到讚譽。史蒂文·勒布(Steven Loeb)寫道:「這是馮·提爾最好的電影,幾位演員也是如此。鄧斯特在片中是如此出色,出演了與她曾嘗試過的任何角色都截然不同的人物……即使這不是一部好到讓人難以置信的電影,單就鄧特斯的表演就足夠讓人作出推薦了。」[99]。《每日電訊報》的蘇克德夫·桑德(Sukhdev Sandhu)也對鄧斯特的表演給出高度評價,認為這是一個可以給其事業帶來突破的作品[100]。鄧斯特因此獲得了包括戛納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101][102]和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女演員獎[103]在內的多項大獎。
鄧斯特已經簽約出演電影《甜美的救援》(Sweet Relief),在片中出演和平活動家瑪拉·魯齊卡(Marla Ruzicka),後者是一位在巴格達自殺式炸彈襲擊中喪生的美國救援人員[104][105]。她還曾表示有意在米歇·龔德里即將開拍的作記電影中飾演金髮美女主唱黛比·哈利[106][107]。鄧斯特還和吉姆·史特格斯一起出演了朱安·迪亞哥·索蘭納(Juan Diego Solanas)的科幻愛情片《逆世界》[108],並與布萊恩·格拉格提一起拍攝了短片《再襲麵包店》(The Second Bakery Attack)[109]。
鄧斯特在2012年上映的電影《在路上》出演了卡米爾(Camille)一角,影片根據傑克·凱魯亞克的同名小說改編[110]。她還在短片《為你爭取重訪權》(Fight for Your Right Revisited)中客串出鏡,該片在2011聖丹斯電影節上首映[111]。2011年9月,鄧斯特完成了獨立喜劇電影《未婚女子》的拍攝,該片由威爾·法洛和亞當·麥凱擔任製片人[112][113]。報道還稱她將與克萊夫·歐文和奧蘭多·布魯姆一起出演驚悚片《城市》(Cities)[114]。2013年8月,《帝國雜誌》報導,鄧斯特將與邁克爾·珊農和喬爾·埃哲頓一起出演傑夫·尼科爾斯的科幻劇情片《通天眼》[115][116],該片於2016年上映[117]。
音樂
[編輯]鄧斯特在2001年的電影《失戀大不同》中首度獻唱,表演了馬克·施艾曼(Marc Shaiman)創作的兩首歌曲[118]。她還為《哈利斯特遊艇謀殺案》演唱了片尾的爵士樂歌曲《After You've Gone》[87][119]。在《蜘蛛俠3》中,她也演唱了兩首歌,一首是在百老匯演出上,另一首則是在一家爵士俱樂部[87][120]。鄧斯特透露這兩首歌是先錄製下來的,之後拍攝時則只是對嘴形演出[87]。她還出現在了野人花園的《I Knew I Loved You》[121]和R.E.M.的《We All Go Back to here We Belong》兩部音樂影片中[122],並在詹森·舒瓦茲曼(Jason Schwartzman)2007年的個人專輯《Nighttiming》裡演唱了《This Old Machine》和《Summer Day》兩首歌曲[123]。在一次接受採訪時,鄧斯特表示自己沒有像其他一些演員那樣發行唱片的計劃,她說:「肯定不會。不可能。要是芭芭拉·史翠珊還差不多,但我覺得現在有點兒爛俗了。如果是歌手來演電影或者效果會好一些。」[11]
鄧斯特在村上隆和喬瑟夫·麥克吉帝·尼克爾導演的短片《秋葉原魔女公主》(Akihabara Majokko Princess)中出演了魔法公主一角,這一短片在倫敦的泰特美術館「流行生活」展上展出,主要情節是鄧斯特的角色圍繞東京購物區秋葉原騰躍[124][125]。
個人生活
[編輯]在2004年美國總統選舉中,鄧斯特支持民主黨候選人約翰·克里[126],四年後,她又在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中選擇支持民主黨候選人貝拉克·奧巴馬[12][127]。她還透露自己從總統競選活動一開始就支持奧巴馬[128]。為此她親自執導了一部名為《為什麼是星期二》(Why Tuesday)的紀錄片,解釋也美國在星期二進行投票的傳統,並擔任旁白解說[128][129]。她在其中解釋道,星期二「並不是個節目,而(美國是)投票率最低的民主國家之一」[128],她覺得「以一個積極的方式來影響人們」參加11月第一個星期二的投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129]。
2008年初,鄧斯特在猶他州的太陽旅館治療中心接受了重性抑鬱障礙的治療[130][130][131]。她表示自己在入院治療前已經歷了6個月的低谷[130]。3月下旬她出院開始參加《所有美好的東西》的演出,5月她公開了這一消息,希望可以強調其他許多成功女性所面臨的爭扎,並消除有關她的家人和朋友一直很痛苦的虛假傳言[132][133]。她還向公眾詳述了自己「穩重的生活方式」,透露自己在紐約有一間單臥室的公寓[134]。
鄧斯特參加了伊麗莎白格拉澤兒童艾滋病基金會(Elizabeth Glaser Pediatric AIDS Foundation),幫助設計了一款項鍊並進行促銷,所有銷售所得將直接匯入基金會[135]。她還幫助促進人們對乳腺癌的認識,於2008年9月參加了對抗癌症募捐活動,幫助籌集資金加快攻克癌症的研究[136][137]。2009年12月5日,她參加了墨西哥的一場募捐活動,幫助癌症治療和兒童康復項目籌集資金[138]。
2011年,鄧斯特獲得了德國公民身份,並從此開始擁有美國和德國的雙重國籍[139][140][141][142][143]。
2013年初有媒體報道,稱鄧斯特還在與出演《在路上》的男演員蓋瑞特·荷德倫約會[144]。後於2014年分手
2015年和傑西普萊蒙拍攝《冰血暴》而結緣,兩人在2017年初訂婚,2018年5月兩人的第一個兒子Ennis出生;2021年小兒子James出生。
作品年表
[編輯]電影
[編輯]年份 | 片名 | 角色 | 附註 |
---|---|---|---|
1989 | 《大都會傳奇》 | 麗莎的女兒 | 未列名 |
1990 | 《虛榮的篝火》 | 坎貝爾·麥科伊(Campbell McCoy) | |
1991 | 《鬼馬精靈》(High Strung) | 小女孩 | |
1994 | 《貪婪》(Greedy) | 喬倫娜(Jolene) | |
1994 | 《夜訪吸血鬼》 | 克勞迪婭 |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最佳女配角[145]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最有前途女演員[145] MTV電影大獎最具突破表演[145] 土星獎土星獎最佳青年演員[145] 提名–芝加哥影評人協會最佳女配角[145] 提名–金球獎最佳電影女配角[145] 提名–克羅圖迪斯獎最佳女配角[145] |
1994 | 《小婦人》 | 小時候的艾米·瑪奇(Amy March) |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最佳女配角[145] 青年藝術家獎最佳青年女配角[145] 提名–克羅圖迪斯獎最佳女配角[145] |
1995 | 《逃出魔幻紀》 | 朱迪·謝柏德(Judy Shepherd) | 提名–土星獎最佳青年演員[145] |
1996 | 《母親之夜》(Mother Night) | 小時候的瑞斯·諾斯(Resi Noth) | |
1997 | 《安娜斯塔西婭》 | 少年安娜斯塔西婭 | 配音 |
1997 | 《魔法飯店》(Tower of Terror) | 安娜(Anna) | |
1997 | 《搖尾狗》 | 崔茜·萊姆斯(Tracy Limes) | |
1998 | 《魔女宅急便》 | 琪琪 | 為英語版本電影配音 |
1998 | 《晶兵總動員》 | 克里斯蒂·芬柏(Christy Fimple) | |
1998 | 《粉騷大聯盟》(The Hairy Bird) | 維里納·凡·斯特凡(Verena von Stefan) | |
1998 | 《湯姆歷險記》(The Animated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 貝基·撒切爾(Becky Thatcher) | 配音 |
1999 | 《真心》(True Heart) | 邦妮(Bonnie) | |
1999 | 《處女之死》 | 拉克斯·里斯本 | 提名–青少年選擇獎電影女演員[145] |
1999 | 《美麗比一比》 | 安柏·阿特金斯(Amber Atkins) | |
1999 | 《迪克》 | 貝特茜·喬布斯(Betsy Jobs) | |
2000 | 《情人的祈禱》(Lover's Prayer》 | 季娜伊達(Zinaida) | |
2000 | 《烏鴉3》(The Crow: Salvation) | 艾琳·蘭德爾(Erin Randall) | |
2000 | 《幸運鎮》(Luckytown) | 麗達·多爾斯(Lidda Doyles) | |
2000 | 《魅力四射》 | 托倫斯·希普曼 | |
2000 | 《情深還更深》(Deeply) | 西莉(Silly) | |
2001 | 《失戀大不同》 | 凱莉·伍茲 / 海倫娜(Kelly Woods / Helena) | 提名–青少年選擇獎電影化學反應[145] |
2001 | 《瘋狂與美麗》 | 妮可·奧克利(Nicole Oakley) | |
2001 | 《哈利斯特遊艇謀殺案》 | 瑪麗恩·戴維斯 | 馬德普拉塔電影節最佳女演員[145] |
2002 | 《蜘蛛俠》 | 瑪麗·簡·沃森 | 帝國獎最佳女演員[145] MTV電影大獎最佳女演員[145] MTV電影大獎最佳銀幕之吻[145] 青少年選擇獎電影銀幕之吻[145] 提名–土星獎最佳女演員[145] 提名–青少年選擇獎電影化學反應[145] 提名–青少年選擇獎正劇/動作歷險電影女演員[145] |
2003 | 《乞丐的靈魂》 | 索菲婭·梅林格(Sofia Mellinger) | |
2003 | 《蓋娜》(Kaena: The Prophecy) | 蓋娜(Kaena) | 配音 |
2003 | 《蒙娜麗莎的微笑》 | 貝蒂·沃倫(Betty Warren) | 提名–青少年選擇獎電影:最差[145] |
2004 | 《無痛失戀》 | 瑪麗·斯韋沃(Mary Svevo) | 華盛頓特區影評人協會最佳群體演員[146] |
2004 | 《蜘蛛俠2》 | 瑪麗·簡·沃森 | 提名–帝國獎最佳女演員[145] 提名–人民選擇獎最受歡迎銀幕化學反應[145](與托比·馬奎爾) |
2004 | 《溫布爾登》 | 麗茲·布拉德伯瑞(Lizzie Bradbury) | |
2005 | 《伊麗莎白小鎮》 | 克萊爾·科爾伯恩 | |
2006 | 《絕代艷后》 | 瑪麗·安托瓦內特 | ShoWest獎年度女明星[145] |
2007 | 《蜘蛛俠3》 | 瑪麗·簡·沃森 | 提名–人民選擇獎最受歡迎銀幕情侶[145] 提名–青少年選擇獎銀幕之吻[145] 提名–青少年選擇獎動作歷險電影女主角[145] 提名–國家電影獎最佳女演員[145] |
2008 | 《如何眾叛親離》 | Alison Olsen | |
2010 | 《再襲麵包店》 | 娜特(Nat) | 短片 |
2010 | 《所有美好的東西》 | 凱蒂·馬克思(Katie Marks) | |
2011 | 《為你爭取重訪權》[147] | 客串出鏡 | 短片 |
2011 | 《驚悚末日》 | 賈斯汀(Justine) | 戛納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145] 堪薩斯影評人協會最佳女演員[145] 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女演員[145] 羅伯獎最佳女演員[148] 聖喬迪獎最佳外國女演員[145] 土星獎最佳女演員[145] 提名–澳大利亞影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女演員[145] |
2012 | 《英雄與魔鬼》(Heroes & Demons) | 娜特(Nat) | 短片 |
2012 | 《伴娘HOLD不住》 | 瑞根(Regan) | |
2012 | 《在路上》 | 卡米爾(Camille) | |
2012 | 《逆世界》 | 艾登(Eden) | |
2013 | 《炫富幫》 | 以自己真實身份出鏡 | 客串 |
2013 | 《魅力》(Charm) | 電梯中的女孩 | |
2013 | 《蜜月殺機》(The Two Faces of January) | 科萊特·麥克法蘭(Collette Macfarland) | |
2013 | 《銀幕大角頭2:傳奇再續》(Anchorman 2: The Legend Continues) | 以自己的真實身份客串出鏡[155] | |
2014 | 《城市》 | 凱特(Kate) | |
2016 | 《通天眼》 | 莎拉(Sarah) | |
2016 | 《關鍵少數》 | 薇薇安·傑克森(Vivian Jackson) | 衛星獎最佳電影演員陣容[156] 螢幕演員協會獎最佳演員陣容[157][158] |
2017 | 《魅惑》 | 愛德薇娜·達布尼(Edwina Dabney) | |
《伍德肖克的執著》(Woodshock) | 特雷莎 | ||
2021 | 《犬山記》 | 蘿絲(Rose) | 女性電影記者聯盟最佳女配角 奧斯汀影評人協會最佳女配角 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 |
電視
[編輯]年份 | 片名 | 角色 | 附註 |
---|---|---|---|
1993 | 《黎明前的黑暗》(Darkness Before Dawn) | 桑德拉·加德(Sandra Guard,8歲) | 電視電影 |
1993 | 《姐妹》(Sisters) | 基汀·馬戈利斯(Kitten Margolis) | 出演了其中兩集 |
1993 | 《銀河飛龍》 | 海德瑞爾 | 第7季第7集《黑暗的一頁》(Dark Page) |
1996 | 《白色風暴》(The Siege at Ruby Ridge) | 莎拉·韋弗(Sara Weaver) | 電視電影 |
1996 | 《天使在人間》(Touched by an Angel) | 艾米·安·麥科伊(Amy Ann McCoy) | 出演了《走入光明》一集(Into the Light) |
1996 | 《仁心仁術》 | 查理·切明哥 | 出演了第3季的6集節目 |
1997 | 《名人傑帕迪!》(Celebrity Jeopardy!) | 以真實身份出鏡 | 1997年4月30日播出 |
1997 | 《迷離檔案》(The Outer Limits) | 喬伊斯·泰勒(Joyce Taylor) | 第3季的其中一集 |
1997 | 《槍》(Gun) | 桑德拉(Sondra) | 出演其中一集 |
1997 | 《魔法飯店》 | 安娜 | 電視電影 |
1998 | 《我小時候的故事》 | 艾莉絲 / 艾薇特(Alice/Ivett) | 出演其中兩集 |
1998 | 《十五歲懷孕》(Fifteen and Pregnant) | 蒂娜·斯潘格勒(Tina Spangler) | 電視電影 |
1999 | 《穿梭集中營》(The Devil's Arithmetic) | 漢娜·斯特恩(Hannah Stern) | 電視電影 |
2002 | 《周六夜現場》 | 主持人 | 第27季第524集 |
2014 | 《宇宙時空之旅》 | 塞西莉亞·佩恩-加波施金 | 配音;出演其中一集 |
2014 | 《波特蘭迪亞》(Portlandia) | 金(Kim) | 出演其中一集 |
2015 | 《冰血暴》 | 姵姬·布朗姆奎斯特(Peggy Blomquist) | 出演其中十集 |
2017 | 《黑鏡》 | Callister Employee | 出演其中一集「聯邦星艦卡里斯特」 |
2018 | 《歷史醉大黨》(Drunk History) | 阿加莎·克里斯蒂 | 出演其中一集 |
2019年至今 | 《佛州中部上帝養成史》 | 克莉絲朵·吉爾(Krystal Gill) | 主演、執行製作人;共十集 |
參考資料
[編輯]- ^ Grandma Says.... People. 2001-09-17 [2013-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0).
- ^ 2.0 2.1 2.2 2.3 Hello Magazine Profile—Kirsten Dunst. Hello (Hello! Ltd). [2013-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9).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Mock, Janet. Kirsten Dunst Biography. People. [2013-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2).
- ^ Leith, William. Drop- dead successful.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01-09-03 [2013-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8).
- ^ From Dalbo to Hollywood | News Archives. Archives.ecmpublishers.info. 2007-06-14 [2013-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6).
- ^ Deutsche Staatsbürgerschaft: Willkommen, Frau Dunst!. Spiegel Online. 2011-09-30 [2016-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1).
- ^ 存档副本. [2013-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5).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spiegel.de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9.0 9.1 9.2 Applebaum, Stephen. Kirsten Dunst: Far from an ingénue. The Independent (UK). 2005-11-04 [2010-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6).
- ^ O'Sullivan, Eleanor. The Jersey Shore's Starlet. Asbury Park Press. 2007-05-04 [2013-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7).
Dunst, who was born in Point Pleasant, raised in Brick and schooled for a while at the Ranney School in Tinton Falls, has achieved an acting career unlike any of her peers.
- ^ 11.0 11.1 Wigney, James. Singing Kirsten's praises. The Advertiser (Adelaide). 2007-04-22 [2013-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2).
- ^ 12.0 12.1 Rozemeyer, Karl. The Price of Celebrity: Simon Pegg and Kirsten Dunst on 'How to Lose Friends and Alienate People'. Premiere. : 2 [2009-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1).
- ^ Hilary J. Bader and Les Landau. Dark Page. 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 第7季. 第159集. 45 記錄於. 1993-11-01. First-run Syndication.
|seriesno=
和|season=
只需其一 (幫助) - ^ Travers, Peter.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Rolling Stone. 1994-11-11 [2013-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5).
- ^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1994). Rotten Tomatoes. [2013-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6).
- ^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1994): Reviews. Metacritic. 1994-11-11 [2013-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2).
- ^ Ebert, Roger.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Chicago Sun-Times. 1994-11-11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2).
- ^ McCarthy, Todd.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Review. Variety. 1994-11-07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0).
- ^ Gleiberman, Owen.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The Vampire Chronicles review.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4-11-18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7).
- ^ 20.0 20.1 20.2 Kiss and tell from Kirsten Dunst. The Age (Australia). 2002-09-29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5).
- ^ Past Saturn Awards. Saturn Awards Official Website.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6).
- ^ HFPA—Awards Search. Golden Globes Official Website. [2016-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9).
- ^ Little Women (1994): Reviews. Metacritic. 1994-12-21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4).
- ^ Little Women (1994). Rotten Tomatoes.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7).
- ^ Maslin, Janet. Little Women Review. The New York Times. 1994-12-21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15).
- ^ 26.0 26.1 Smith, Neil. BBC Films—Jumanji. BBC Films. BBC. 2001-01-12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12).
- ^ Jumanji (1995). Box Office Mojo.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0).
- ^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Kirsten Dunst Movie Box Office Results. Box Office Mojo.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4).
- ^ Holden, Stephen. FILM REVIEW; A Feeling We're Not in Russia Anymore. The New York Times. 1997-11-14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0).
- ^ Tatara, Paul. 'Wag the Dog' grabs satire by the tail. CNN: Showbiz/Movies. 1998-01-06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25).
- ^ Sandler, Adam. Bevy of BV videos. Variety. 1998-01-23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Holden, Stephen. 'Dick': That Gap in the Nixon Tapes? Maybe a Teen-Age Cry of Love. The New York Times. 1999-08-04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6).
- ^ Thompson, Michael. BBC Films—The Virgin Suicide. BBC Films. BBC.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23).
- ^ Morris, Wesley. Art, angst in 'Suicides'.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0-04-20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6).
- ^ Virgin Suicides, The (2000): Reviews. Metacritic. 2000-04-21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2).
- ^ The Virgin Suicides (1999). Rotten Tomatoes.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9).
- ^ Stack, Peter. Sofia Coppola Creates A Dreamy, Lyrical World.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0-04-21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15).
- ^ Ebert, Roger. Bring It On review. Chicago Sun-Times. 2000-08-25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9).
- ^ Bring It On (2000). Rotten Tomatoes.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31).
- ^ Bring It On Reviews. Metacritic.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2).
- ^ FILM REVIEW - Strong, Modest and Sincere Behind All the Giddy Cheer. the New York Times.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25).
- ^ Taylor, Charles. "Bring It On": Two, four, six, eight, who do we appreciate? Spunky cheerleaders rip up the color line.. Salon. 2000-08-25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1).
- ^ Winter, Jessica. Cheer and Loathing. The Village Voice. 2000-08-29 [2016-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 ^ Stack, Peter. Navel Maneuvers / Cheerleader comedy `Bring It On' shows its stomachs, not its brains.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0-08-25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6).
- ^ LaSalle, Mick. 'Get Over It' a Teen Flick With Wit and Energy.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1-03-10 [2013-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8).
- ^ Mottram, James. Get Over It. BBC Films. BBC. 2001-04-06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18).
- ^ Elley, Derek. The Cat's Meow Review. Variety. 2001-08-05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05).
- ^ Carson, Tom. Onward Kirsten Soldiers. Esquire. 2001-11-01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2).
- ^ Kirsten Dunst. Turner Classic Movies.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1).
- ^ Gleiberman, Owen. Spider-Man—Movie Review.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2-05-01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7).
- ^ Turan, Kenneth. 'Spider-Man' – Movie Review. Los Angeles Times. 2002-05-03 [2010-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01).
- ^ 52.0 52.1 Spider-Man (2002): Reviews. Metacritic. 2002-05-03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2).
- ^ Spider-Man.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2).
- ^ Spider-Man (2002). Box Office Mojo.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4).
- ^ Fuchs, Cynthia. Levity (2003). PopMatters. 2003-08-25 [2010-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26).
- ^ Mona Lisa Smile (2003): Review. Metacritic. 2003-12-19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2).
- ^ Mona Lisa Smile (2003). Rotten Tomatoes.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6).
- ^ Dargis, Manohla. 'Mona Lisa Smile' – Movie Review. Los Angeles Times. 2003-12-19 [2010-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01).
- ^ Christopher, James.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The Times (UK). 2004-04-29 [2011-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5).
- ^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2004): Reviews. Metacritic. 2004-03-19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2).
- ^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2004). Rotten Tomatoes.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30).
- ^ Gleiberman, Owen.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4-01-15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4).
- ^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2004). Box Office Mojo.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0).
- ^ Clark, Mike. 'Spider-Man 2' is a hands-down hit. USA Today. 2004-06-28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3).
- ^ 65.0 65.1 Spider-Man 2 (2004): Reviews. Metacritic. 2004-06-30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3).
- ^ Spider-Man 2.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3).
- ^ Spider-Man 2 (2004). Box Office Mojo. 2004-06-30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4).
- ^ Wimbledon (2004): Reviews. Metacritic. 2004-09-17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2).
- ^ Wimbledon (2004). Rotten Tomatoes.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9).
- ^ Holden, Stephen. Learning to Win at Love With a Center Court Rally. The New York Times. 2004-09-17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30).
- ^ Wimbledon (2004). Time Out. 2004-09-22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8).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
|first1=
缺少|last1=
(幫助) - ^ Puig, Claudia. 'Wimbledon' serves up a sweet romantic comedy. USA Today. 2004-09-16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3).
- ^ Elizabethtown (2005): Reviews. Metacritic. 2005-10-14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6).
- ^ Elizabethtown (2005). Rotten Tomatoes.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9).
- ^ Phillips, Michael. Movie review: 'Elizabethtown'. Chicago Tribune. 2007-08-24 [2010-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13).
- ^ Elizabethtown (2005) – Weekend Box Office Results. Box Office Mojo. 2005-10-14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4).
- ^ Dunst puts fresh face on 'Marie Antoinette'. today.com (nbcnews.com). Associated Press. 2006-10-23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4).
- ^ Kirsten Dunst Poses as Marie Antoinette in Vogue. Fox News. Associated Press. 2006-08-14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2).
- ^ Booth, William. Cannes Film Festival. The Washington Post. 2006-05-26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Marie Antoinette (2006): Reviews. Metacritic. 2006-10-20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2).
- ^ Marie Antoinette (2006). Rotten Tomatoes.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9).
- ^ Marie Antoinette (2006). Box Office Mojo.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0).
- ^ Goldstein, Marianne. Kirsten Dunst Ready For A Break. The Early Show (CBS News). 2007-05-03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30).
- ^ Spider-Man 3 (2007): Reviews. Metacritic. 2007-05-04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2).
- ^ Spider-Man 3 (2007). Rotten Tomatoes.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6).
- ^ Spider-Man 3 (2007). Box Office Mojo.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4).
- ^ 87.0 87.1 87.2 87.3 Carroll, Larry. Kirsten Dunst On Singing, Spidey's Future, 'Idol'—And Having Eight Kids?. MTV News. 2007-04-24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5).
- ^ Nashawaty, Chris. 'Spider-Man' reboot: Who should play Peter Parker?.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0-01-12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7).
- ^ Singh, Anita. Spider-Man 4 scrapped and Tobey Maguire replaced in superhero franchise. The Daily Telegraph (UK). 2010-01-12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2).
- ^ Wloszcyna, Susan; Brian Mansfield and Edna Gundersen. Coming attractions: Can 'Lose Friends' gain stardom for Simon Pegg?. USA Today. 2008-07-17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3).
- ^ Creare, Simon. Simon Pegg explains how to get ahead in Hollywood. The Times (UK). 2008-05-18: 1 [2011-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5).
- ^ Rozemeyer, Karl. Simon Pegg and Kirsten Dunst Q&A. Premiere. 2008-10-03: 1 [2010-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1).
- ^ Itzkoff, Dave. Tribeca Festival Shorts. The New York Times. 2010-03-18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30).
- ^ Smith, Neil. Lacklustre Cannes ends with upset. BBC News. 2010-05-24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1).
- ^ Ebert, Roger. All Good Things. Chicago Sun-Times. 2010-12-22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2).
- ^ All Good Things (2010): Reviews. Metacritic. 2010-12-03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4).
- ^ All Good Things (2010). Rotten Tomatoes.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6).
- ^ All Good Things (2010). Box Office Mojo.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1).
- ^ Loeb, Steven. Review: 'Melancholia' One of 2011's Best Films. Southampton Patch. 2011-10-15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1).
- ^ Sandhu, Sukhdev. Cannes 2011: Melancholia, review. The Daily Telegraph. 2011-05-18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3).
- ^ Chang, Justin; Debruge, Peter. Tree of Life' wins Palme d'Or. Variety. 2011-05-22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4).
- ^ Kilday, Gregg. Best Actress Kirsten Dunst Thanks Cannes for Allowing Lars von Trier's 'Melancholia' 'To Still Be in Competition'.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1-05-22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7).
- ^ US critics reward Lars Von Trier film Melancholia. BBC. 2012-01-08 [201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1).
- ^ Gumble, Andrew. Dunst to play role of US aid worker killed in Baghdad. The Independent (UK). 2005-10-21 [2010-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9).
- ^ Little Miss Perfect. The Age (Australia). 2005-10-27: 2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5).
- ^ Hart, Hugh. The perils of Kirsten.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7-04-29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5).
- ^ Debbie Harry backs Kirsten Dunst for Blondie biopic. NME (UK). 2007-10-15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09).
- ^ Keslassy, Elsa. Jim Sturgess joins 'Upside Down'. Variety. 2009-10-22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6).
- ^ Alumnus Dan Carrillo Levy to Present Feature Film at Dallas Internal Film Festival. SMU Medaows. 2010-03-16 [2011-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0).
- ^ Hopewell, John; Elsa Keslassy. Kirsten Dunst joins Stewart 'On the Road'. Variety. 2010-05-12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6).
- ^ Ditzian, Eric. 'Fight For Your Right Revisited': Inside Scoop From Sundance. MTV News. 2011-01-21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4).
- ^ Kit, Borys. Will Ferrell Sets Kirsten Dunst, Adam Scott for 'Bachelorette' Comedy (Exclusiv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1-05-02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6).
- ^ Kit, Borys. Kyle Bornheimer Joins Two Wedding-Themed Comedies (Exclusiv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1-08-17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2).
- ^ Fernandez, Jay. Kirsten Dunst, Orlando Bloom Join Clive Owen in Roger Donaldson's 'Citie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1-10-28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29).
- ^ Williams, Owen. Kirsten Dunst Catches Midnight Special. Empire. 2013-08-13 [2014-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6).
- ^ Mike Scott. 'Mud' director Jeff Nichols' next film sets New Orleans casting call, seeking young actors. Nola. 2013-09-04 [2014-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6).
- ^ Midnight Special (2016). Rotten Tomatoes. [2016-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3).
- ^ Moss, Corey. Kirsten Dunst Makes Singing Debut on Soundtrack. MTV News. 2001-10-30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5).
- ^ The Cat's Meow (DVD). Lions Gate Films. 2002.
- ^ Spider-Man 3 (DVD). Sony Pictures. 2007.
- ^ Kirsten Dunst Biography. The Insider. [2010-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10).
- ^ Young, Alex. Video: R.E.M. – We All Go Back To Where We Belong (Kirsten Dunst Version). Consequence of Sound. 2011-10-27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5).
- ^ Lee, Chris. Dunst as Harry? The abuse begins. Los Angeles Times. 2007-04-15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6).
- ^ Schuker, Lauren A.E. The Artist and the Direct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09-10-02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5).
- ^ Bunz, Mercedes. Viral Video Chart: Kirsten Dunst turns Japanese and a pigeon takes the train. The Guardian (UK). 2010-02-25 [2010-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5).
- ^ Moss, Corey. Celebs Go To The Post Office To Deliver Pro-Vote Message. MTV News. 2004-03-03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3).
- ^ Browne, Sally; James Watford. Kirsten Dunst back in action after stint in rehab. The Courier-Mail. 2008-10-11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18).
- ^ 128.0 128.1 128.2 Hartman, Darrell. Kirsten Dunst Explains Why We Vote on Tuesdays. New York. 2008-07-24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0).
- ^ 129.0 129.1 Kirsten Dunst working on voting documentary. today.com (NBCNEWS.com). Associated Press. 2008-11-04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4).
- ^ 130.0 130.1 130.2 Kirsten Dunst Enters Rehab. People. 2008-02-07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2).
- ^ Mock, Janet. Kirsten Dunst Biography. People: 2.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0).
- ^ Dunst says rehab was for depression. Reuters. 2008-05-28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1).
- ^ Park, Michael Y. Kirsten Dunst Breaks Silence on Rehab. People. 2008-05-27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2).
- ^ Bang Showbiz. Kirsten Dunst lives low-key, has one bedroom apartment. The Arizona Republic. 2011-10-06 [2016-03-24].
- ^ Falcon, Mike. Women of Hollywood have love affair with giving. USA Today. 2002-02-21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3).
- ^ Blas, Lorena. These 'Stand Up' celebs get set to help. USA Today. 2008-09-03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3).
- ^ US stars unite for cancer charity. BBC News (BBC). 2008-09-06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8).
- ^ Se unen Avril Lavigne y Kirsten Dunst al Teletón. Liberal del Sur. 2009-12-01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30).
- ^ Kirsten Dunst Becomes German Citizen, Moving To Berlin?. Contactmusic.com. 2011-10-10 [2013-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4).
- ^ Schreffler, Laura. Melancholia? Nicht! Kirsten Dunst reveals her delight in becoming a German citizen. Daily Mail (London).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12).
- ^ Karen Nickel Anhalt. Kirsten Dunst Becomes a German Citizen. People. 2011-10-08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0).
- ^ Fisher, Kelly. Kirsten Dunst Is Now A German Citizen. Huffington Post. 2011-10-10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17).
- ^ Everett, Cristina. Kirsten Dunst obtains German citizenship: 'I'm now a real international lady'. Daily News (New York). 2011-10-10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9).
- ^ Zach Johnson. Garrett Hedlund Reveals How He Began Dating Kirsten Dunst. US Weekly.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6).
- ^ 145.00 145.01 145.02 145.03 145.04 145.05 145.06 145.07 145.08 145.09 145.10 145.11 145.12 145.13 145.14 145.15 145.16 145.17 145.18 145.19 145.20 145.21 145.22 145.23 145.24 145.25 145.26 145.27 145.28 145.29 145.30 145.31 145.32 145.33 145.34 145.35 145.36 145.37 145.38 145.39 145.40 145.41 145.42 145.43 145.44 Awards for Kirsten Dunst. IMDb. Amazon. [2013-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5).
- ^ 2004 WAFCA Awards. wafca.com. The Washington DC Area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2013-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2).
- ^ Stars line up for Beastie Boys movie.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10-12-16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8).
- ^ John Rossing Jensen. Melancholia wins big at Denmark's Robert Awards. Screen International. 2012-02-06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6).
- ^ 2011 EDA Awards Nominees. Alliance of Women Film Journalists. [2013-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5).
- ^ Velkommen til. Bodilprisen.dk. [2012-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8).
- ^ Denver Film Critics Society 2012 Award Nominations. denverfilmcritics.org. Denver Film Critics Society. 2012-01-05 [2013-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06).
- ^ Los Angeles Film Poll. Laweekly.com.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2).
- ^ LAFCA. LAFCA.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7).
- ^ Year-End Film Poll — 2011. the village voice film poll. New York Film Poll. [2013-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9).
- ^ Full cast and crew for Anchorman: The Legend Continues (2013). IMDb. Amazon.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6).
- ^ Kilday, Gregg. Satellite Awards Nominees Revealed.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6-11-29 [2016-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5).
- ^ SAG Awards 2017: The Complete List of Nomination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6-12-14 [2016-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3).
- ^ Bakare, Lanre. SAG awards 2017: full list of winners. The Guardian. 2017-01-30 [2017-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外部連結
[編輯]- 克斯汀·鄧斯特的X(前Twitter)帳戶
- 克斯汀·鄧斯特的Instagram帳戶
- 開放目錄專案中的「克斯汀·鄧斯特」
- 克斯汀·鄧斯特在互聯網電影資料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 克斯汀·鄧斯特 在雅虎電影的頁面
- 克斯汀·鄧斯特 在阿爾法記憶的相關頁面(一個《星艦奇航記》的Wiki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