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東四牌樓

座標39°55′2″N 116°24′4″E / 39.91722°N 116.40111°E / 39.91722; 116.40111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9°55′2″N 116°24′4″E / 39.91722°N 116.40111°E / 39.91722; 116.40111

1925年已鋪設電車軌道的東四路口,正前方是南北的「大市街」牌樓

東四牌樓,簡稱東四,是北京市東城區中部的一個地名,名字來源於東四十字路口已拆除的四座牌樓。位於朝陽門內大街西端,皇城以東,與皇城以西的西四牌樓對稱。是舊時北京城的交通要道,周邊商業繁榮。[1]:174

牌樓拆除後,地名沿用,現在多指以東四十字路口及附近地區。現有東四街道

歷史

[編輯]

古代

[編輯]

元朝東四地區隸屬寅賓坊和穆清坊[2],東四十字路口稱為十字街,位於文明門大街齊化門街交會處。[3]:52永樂年間遷都後,朝廷為發展工商,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4]東安門西安門外元大都原有市場的基礎上各建四牌樓,位於東側十字路口建立的四座牌樓稱為東四牌樓,有時也稱四牌樓,後來成為附近地區的泛稱。[5]:73[6]東四牌樓西南為明照坊,西北為仁壽坊,東為思城坊。[7]:6-9清朝劃分八旗駐地後,牌樓以北屬正白旗,以南屬鑲白旗[8]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牌樓毀於大火,後參照原樣重修。[1]:174

近代

[編輯]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在八國聯軍入侵中,東四一帶的商店以及四大恆金店全部被搶,東四牌樓一帶劃分日本管轄。[9][10]:4111912年,在壬子兵變中,一支叛亂部隊自朝陽門入,搶掠後便開始自東安市場縱火,東牌樓、北牌樓被燒毀,後重修。[11]1923年5月,為發展北京市交通,籌備北京有軌電車線路,大市街修築路基、鋪設電車軌道工程開工。[12]:251924年10月,中華民國內務部勘估後發現南北牌樓有倒塌的風險,加之電車公司要求拆除以便利交通,內務部意圖拆除南北牌樓,但因附近商家反對,未實行。1926年1月,市政工所拆除北牌樓,實則是為變賣木材換取經費。在輿論壓力下,衛戍司令部責令停止其他牌樓的拆除計劃,只在原有基礎上修復油飾。1927年6月16日,由財政部撥款,德山木廠承做,恢復北牌樓,並對其他三座牌樓進行全面整修。[4]1928年6月,東四地區歸屬內三區。[1]:1571927年至1929年間,電車公司多次要求拆除牌樓,均未批准。直至1930年,市政工所督辦沈瑞麟上書張作霖,最終決定將牌樓進行拆卸並原地重建。[4]1934年5月,牌樓改造工程開工,當年底竣工。[13]:221935年修繕牌樓木質部分,並於1936年底竣工。[4]

現代

[編輯]
現代的東四十字路口,前方是東四南大街

1952年,東四地區分屬寶玉、東水車、辛寺三個街道,隸屬東四區[1]:1574月10日,牌樓因樓頂瓦面多處鬆動,進行維修,瓦面清理修補、保潔維護。[13]:1411954年12月3日,東四區人民政府召開座談會,向七位協商委員徵求拆除東四牌樓的意見,六人同意拆除,一人棄權。12月11日,東四牌樓正式批准拆除[14],21日開工。1955年1月14日竣工,八塊匾額拆下保存,後沿用「東四」地名。[13]:290-2941958年9月合併三個街道,成立東四街道。[1]:1571959年3月9日晚,北京有軌電車大部分線路停駛,剩餘有軌電車軌道拆除。[12]:281960年東四街道改稱東四人民公社,1968年稱東四街道革命委員會,1990年10月正式稱東四街道辦事處。[1]:1571999年8月6日,東四三條至八條被列入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區第一批名單[15]2012年,東四南大街被列入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區第三批名單。[16]

牌樓

[編輯]

東四牌樓是街牌樓,四座牌樓分別位於東四十字路口的東、西、南、北,形制完全相同。均為四柱三間三樓沖天式[註 1],木質結構,瓦面為綠色琉璃瓦朱紅漆柱,每柱置兩根戧柱。牌樓上繪蟠龍,樓頂為灰筒瓦懸山頂正脊兩端和垂脊頂端置吻獸,上端有琉璃雲冠。主樓額枋上置六攢五彩單斗栱, 次樓為五攢五彩單翹單昂斗栱,雙額枋間為木雕鏤空花板,下方置一對木雕雀替。牌樓中間二柱兩側及兩邊柱內側置抱框。每個樓的兩側檐檁上掛有一對鐵挺鈎,鐵挺鈎的下端分別掛在上道枋和下道枋的外側。[13]:67[17]:201牌樓高約9米,明間淨跨度6.41米,次間淨跨度5.15米,總寬度14.4米。夾杆石高1.02米,寬1.03米。[4][18]

明間龍門枋和額枋之間有一塊白石匾額,兩面刻字,石匾兩邊有木雕鏤空花板。東牌樓刻「履仁」,西牌樓刻「行義」,南北牌樓均刻「大市街」,相傳為明朝書法家姜立綱所書,1699年重建後改為滿雙文。東牌樓叫「思誠坊」,西牌樓叫「明照坊」,南牌樓叫「仁壽坊」,北牌樓叫「保大坊」。[19]

1934年,重建牌樓,為適應交通要求,將牌樓增寬,四根立柱和六道橫枋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拆除戧杆,缺損部分照原樣補齊。重建後牌樓高約13米,明間淨跨度7.24米,次間淨跨度5.8米,總寬度18.84米,邊柱高7.36米,夾杆石高2.04米。[13]:681935年因牌樓木質結構已大多腐蝕,戧木等多處剝落,勾頭滴水瓦、吻獸、雲罐等部件略有缺損,夾杆石已沉入地下許多。將木質部件重新修補,整理瓦片,外表刷漆,並使用墨線小點金[4]

胡同

[編輯]
東四三條

東四區域內有胡同45條,在元大都建造時嚴格按照「大街二十四步闊,小街十二步闊。」[註 2]的標準,相較明清時期的胡同更為寬闊,四合院也排列整齊。[3]:50其中包括東四頭條東四十四條(其中東四十條已被改造為大道)、豆瓣胡同鐵營胡同燒酒胡同月光胡同南板橋胡同等。[10]:419

其中東四六條63號、65號是清光緒年間大學士崇禮之宅,四合院佔地6000平方米,保存良好。閻錫山曾住東四七條,東四八條71號是葉聖陶故居,東四六條55號是沙千里故居,川島芳子曾住東四九條67號,徐世昌曾住鐵營胡同。[20]

東四胡同博物館位於東四四條77號,佔地面積1023平方米,主體建築是一個三進四合院,於1940年左右建成,博物館則於2018年10月開放。設有東四印象、印象瓦舍、文化探訪等5個展區。[21]

古蹟

[編輯]

隆福寺

[編輯]

隆福寺建於明景泰三年(1452年),位於今隆福寺二期商圈,是朝廷香火院,氣勢宏偉。建築為兩進十間,五層大寺院。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後,規模更加宏大。此外明清在隆福寺常有廟會,與護國寺並稱東西兩大廟會。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大火燒毀後未重建,現已不存。[1]:154

孚王府

[編輯]

孚王府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佔地面積約44000平方米,位於朝陽門內大街137號。原為怡親王允祥府,建於雍正八年(1730年),同治三年(1864年)將此府轉賜孚郡王奕譓,後改稱孚王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中國科學院下屬單位佔用。府內中軸線上的主要殿廡保存完整,東西路院因添建房屋大多已被破壞。 [17]:162-163

東四清真寺

[編輯]

東四清真寺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位於東四南大街13號。始建於明朝,年份說法不一,東四清真寺是北京規模較大,較古老的清真寺。東四清真寺坐西朝東,大門三間、灰筒瓦硬山頂,於1974年整修。該寺現為北京市伊斯蘭教協會駐地,穆斯林禮拜處。[1]:306

南新倉

[編輯]

南新倉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東四十條22號。南新倉是明清兩代的貯糧倉庫,於明永樂七年(1409年)在元朝北太倉的基礎上建成,明正統三年(1438年)重修,民國時曾改作軍火庫[1]:296

寶泉局東作廠

[編輯]

寶泉局是清朝負責錢幣鑄造的機構,屬於戶部,下設四個鑄幣廠,其中東作廠位於東四四條。[1]:166

經濟

[編輯]

東四牌樓一帶自元朝以來便商業氣氛濃厚、十分繁華。元大都時期,東四牌樓西南叫做舊樞密院角市,是皇城採購物品的市場,有不少店鋪,交易頻繁,是元大都三大商業中心之一。[3]:52到明初,因什剎海堵塞,已不能通船。南方貨物大多運至通州碼頭後裝車轉由陸路運輸入京,其中多經過朝陽門,由於東四牌樓是朝陽門內第一個十字路口,因此成為進京貨物的集散中心。加之遷都北京後在修蓋許多鋪房,東四成為了東城繁榮的的商業中心。東四南大街,有朝廷的六家皇店,南邊的燈市口,還會一年舉辦一次盛大的燈會。[5]:72-73

隆福寺廟會

[編輯]

從清朝中期開始,隆福寺每月逢九、十有廟市,被譽為「諸市之冠」,俗稱「東廟」。隆福寺廟會的範圍包括廟內三條攤路,每路分若干層,廟前神路街以及豬市大街。商品種類繁多,包括但不限於日用雜貨、各種鳥獸、小吃、茶鋪、書鋪,還有各種技術工攬活。附近有福全館飯莊、隆盛飯鋪、白魁飯莊等老字號,現僅存白魁飯莊。[10]:719[22]:91-92

四大恆

[編輯]

四大恆是清朝時北京金融市場地位較高的四座錢莊的簡稱,分別為恆興號、恆和號、恆利號、恆源號。其中恆源號在東四牌樓東側,其餘三家在東四南北大街,均創立於乾隆、嘉慶年間。因其經營穩定、資金雄厚,官員、富商一般都來此存款,所以當時市場上流通的銀票大多為四大恆所發行。[22]:88-89直到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四大恆被搶劫一空,最終倒閉。[10]:411

現代

[編輯]

1951年,政府建設東四人民市場,取締了原隆福寺廟會。 之後又建設了朝內菜市場、東安市場等現代建築。[10]:586

交通

[編輯]

道路

[編輯]

南北街名為大市街,清朝改稱東大市街,俗稱東四牌樓南北大街。1947年正式改稱東四北大街、南大街;[1]:95,225

東接朝陽門內大街,西接東四西大街

有軌電車

[編輯]
北京地鐵6號線東四站以東四牌樓為主題的浮雕壁畫

1924年12月20日,北京有軌電車第二路(黃牌)開通運行,經過東四牌樓。1959年11月11日停駛。

1925年1月23日,第三路(藍牌)開通運行,自東四牌樓始發。1959年3月10日停駛。

1956年,第四路(白牌)恢復行駛後,更改路線經過東四牌樓。1959年3月10日停駛。

1956年,第五路(綠牌)恢復行駛後,更改路線經過東四牌樓,1957年恢復原線。1958年再次更改路線經過東四牌樓。1959年11月11日,更改路線不經過東四牌樓。

1950年3月16日,環形路(白牌)開通運行,經過東四牌樓,1959年3月10日停駛。[12]:39-43

地鐵

[編輯]

東四站 5號線 6號線

參見

[編輯]

註解

[編輯]
  1. ^ 牌樓由四根立柱支撐,建有三個門洞,上方有斗栱檐頂,並且立柱高於樓頂
  2. ^ 元朝1步約為1.5米。據此估算大街寬度約為37.5米,小街寬度約為18米。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仲建惟. 北京市东城区地名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2. ISBN 978-7-200-01869-1 (中文(中國大陸)). 
  2. ^ 孫進己,孫海,蘇天鈞. 中国考古集成. 華北卷·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金元(一). 哈爾濱: 哈爾濱出版社. 1994: 71. ISBN 978-7-80557-838-5 (中文(中國大陸)). 
  3. ^ 3.0 3.1 3.2 張仁忠. 北京史.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ISBN 978-7-301-15251-5 (中文(中國大陸)). 
  4. ^ 4.0 4.1 4.2 4.3 4.4 4.5 姜瑤瑤. 1912-1937年北京内城跨街牌楼变迁研究 (碩士論文).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院. 2007-05-01. doi:10.13262/j.bjsshkxy.bjshkx.2008.06.009 (中文(中國大陸)). 
  5. ^ 5.0 5.1 蕭默. 巍巍帝都.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 ISBN 978-7-302-12290-6 (中文(中國大陸)). 
  6. ^ 孫冬虎. 北京地名发展史.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0: 146. ISBN 978-7-5402-2458-5 (中文(中國大陸)). 
  7. ^ 張爵,朱一新.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京师坊巷志稿.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2. ISBN 978-7-5300-0237-7 (中文(繁體)). 
  8. ^ 福隆安. 钦定八旗通志 卷十三 四庫全書影印本. 北京: 史部. 1786: 8 (中文(繁體)). 
  9. ^ 中國史學會.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一).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21: 95. ISBN 978-7-5458-2080-5 (中文(繁體)).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北京市東城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北京市东城区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5. ISBN 978-7-200-06080-5 (中文(中國大陸)). 
  11. ^ 國事新聞編輯部. 北京兵变始末记. 台北: 文星書店. 1962: 24 (中文(繁體)). 
  12. ^ 12.0 12.1 12.2 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北京志·市政卷·公共交通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2. ISBN 978-7-200-04454-6 (中文(中國大陸)).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孔慶普. 北京的城楼与牌楼结构考察. 北京: 東方出版社. ISBN 978-7-5060-7403-2 (中文(中國大陸)). 
  14. ^ 馮熙. 中国共产党北京东城区历史大事记 1919-2000. 北京: 華齡出版社. 2006: 169. ISBN 978-7-80178-398-1 (中文(中國大陸)). 
  15. ^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 1999-08-06 [2024-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5) (中文(中國大陸)). 
  16. ^ 北京《第三批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景觀中國網. 2012-09-17 [2024-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7) (中文(中國大陸)). 
  17. ^ 17.0 17.1 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北京志·文物卷·文物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6. ISBN 978-7-200-05631-0 (中文(中國大陸)). 
  18. ^ 袁露萍. 北京旧城传统牌楼研究 (碩士論文). 北京: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 2011-06-15 (中文(中國大陸)). 
  19. ^ 韓昌凱. 北京的牌楼. 北京: 學苑出版社. 2003: 67. ISBN 978-7-5077-2024-2 (中文(中國大陸)). 
  20. ^ 白寶泉,白鶴群. 北京街巷胡同分类图志. 北京: 金城出版社. 2005: 136. ISBN 978-7-80084-730-1 (中文(中國大陸)). 
  21. ^ 張鵬禹,鄧夢芳. 胡同博物馆 守护最真实的城市文化.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8-11-13: 7 [2024-08-23] (中文(中國大陸)). 
  22. ^ 22.0 22.1 曲小月. 老北京皇都风貌.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402-1974-1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