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地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江蘇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理位置
省會南京市在江蘇省的地理位置

江蘇省位於中國大陸東部,東南毗鄰上海市,南面毗鄰浙江省,西面毗鄰安徽省,北面毗鄰山東省,介於東經116°18′~121°57′,北緯30°45′~35°20′之間[1]。全省面積10.26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1%;境內地勢平坦,是中國地勢最低的省,整體特徵為南北高、中間低,自西向東傾斜。[2]

江蘇省東面毗鄰黃海,海岸線長954千米[1];地跨長江淮河南北,水系發達,水域面積佔比居全國之首,有「水鄉江蘇」之稱[3]。由於地理上跨越中國南方和北方,江蘇省的氣候、植被同時具有中國南方和北方的特徵。[4]

地域[編輯]

江蘇省地處中國大陸東部沿海地區中部,長江、淮河下游,東瀕黃海,北接山東,西連安徽,東南與上海、浙江接壤,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跨北緯30°45′~35°08′,東經116°21′~121°56′,面積10.72萬平方公里,佔全國陸地面積的1.11%。全省可分為蘇南、蘇中、蘇北三個地區。[5]

蘇南地區[編輯]

2015年,江蘇各地級行政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分佈圖。可見江蘇南部經濟較發達,北部相對落後。

蘇南是指江蘇省南部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五市[6][7]。傳統蘇南地區是指江蘇省長江以南地區的南京到上海一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於2013年4月25日公佈的《蘇南現代化建設示範區規劃》是中國第一個以現代化建設為主題的區域規劃[8]

蘇中地區[編輯]

蘇中地區是指江蘇省中部揚州南通泰州三市[6][7]。廣義的蘇中屬於蘇北的一部份,是指長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區,今天的崇明、六合、江浦 、揚中都是曾經的蘇中地區。揚中市原屬蘇北地區,被劃入鎮江後才歸入蘇南地區。崇明則在1958年底劃入上海[9]

蘇北地區[編輯]

蘇北指長江以北的江蘇省,與蘇南相對。傳統意義上的蘇北指代江蘇省操江淮官話揚州淮安南通鹽城泰州的淮河故道以南,長江以北的江淮之間地區,這些地方是傳統的「南方」地區,而非連雲港、徐州、宿遷等操中原官話的「北方」地區;中國政府官方表述的蘇北包括江蘇省北部的徐州連雲港宿遷淮安鹽城5個省轄市[6][7]

地質[編輯]

地質基礎[編輯]

江蘇省的地質構造,一般認為以盱眙響水深斷裂帶為界,劃分為南、北二區。北區形成於太古代,構造比較穩定,是華北古陸的東南邊緣部分,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岩層則多缺失,說明成陸以來,以隆升為主;南區是揚子古陸的最東端,形成於上元古代,自震旦紀以來各地質時代的岩層發育完整,說明自上元古代成陸以來,以沉降為主。[10]

地質災害[編輯]

江蘇省地質災害以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為主,極端氣候、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為主要因素,發生時間主要集中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2008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432萬元[11]。此外,江蘇地處華北華南兩大地震區的交接部位,分屬郯城~營口強震帶的南段,揚州~銅陵中強地震帶和上海~上饒地震帶的東北段,是一個中等強度地震活動區[12]。據史料和近代地震儀器記錄分析,江蘇省全省(含部分黃海海域)自漢文帝元年(前179)至1987年共發生大於4.75級的地震56次,其中1949年至1987年共發生8次,最高震級為6.0級[12]。清康熙七年(1668)7月25日,山東郯城發生8.5級地震,江蘇全省均遭波及,其中蘇北地區遭到嚴重破壞。贛榆縣城崩,壓死人無數;宿遷文廟、縣城倒塌,震死五六百人[13]

地形[編輯]

平原[編輯]

崑山周莊

江蘇省地形以平原為主,屬於長江淮河沖積平原,主要有長江下游兩岸的蘇南平原(包括太湖平原和高沙土平原,均屬於長江三角洲)、江淮之間的江淮平原(里下河平原)、淮北地區的黃淮平原和東部濱海平原等,這些平原之間連為一片,面積約7.06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68.8%。全省的地勢總體上相當低平,是中國地勢最為低平的省區,絕大部分地區海拔不到50米。[14]

山地[編輯]

與大片遼闊的平原形成鮮明對照,丘陵和低山僅僅孤立地散落於江蘇省的西南部的南京鎮江盱眙、東北角的連雲港附近以及太湖附近,佔全省面積的14.3%。省內主要山脈有老山山脈、寧鎮山脈、茅山山脈等。連雲港雲台山風景區境內的花果山(雲台山)玉女峰為全省最高點,海拔624.4米。境內著名山峰還有紫金山、湯山、棲霞山、青龍山和茅山等。[15]

海島[編輯]

江蘇沿海共有大小海島13個,地理位置最北的為平島,最東的為平島東礁(平島與山東省爭議),最西的為秦山島,最南的為開山島。東西連島是江蘇最大的基岩海島,陸域總面積5.548平方公里。江蘇長江口的永隆沙和興隆沙為沙積海島,是由江心暗沙淤漲而成。[16]

水系[編輯]

河流[編輯]

淮河水系

江蘇省境內水系發達,有長江、淮河、沂沭河三大水系,水面面積達1.73萬平方公里,水面所佔比例居全國各省之首。其中尤其以長江以南的太湖平原和江淮之間的里下河平原最顯著,大大小小的河流形成蛛網狀,分佈極為稠密,為大面積的水網密集地帶。[17]

長江是江蘇省最大的河流,呈東西向橫穿江蘇省,省境內長度400多公里,將江蘇省分割為南北兩部分。在江蘇省境內,長江的支流有江蘇省西南部的秦淮河,在南京市匯入長江。淮河在歷史上曾經流過江蘇省中北部,注入黃海,不過,自1194年以後黃河奪取淮河河道入海,雖然黃河在1855年又再度向北注入渤海,但是淮河已經無法經由原道入海,而是主要由洪澤湖高郵湖京杭大運河注入長江。此外還有沂河、沭河、新沭河、秦淮河等。[17]

除了天然河流以外,江蘇省的人工河道也極為眾多,包括中運河、裏運河、大運河等。其中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達690公里,江蘇省有8座地級市均位於京杭大運河沿線,佔全部地級市數量(13個)的60%以上,孕育了蘇州、淮安、無錫、鎮江、揚州、徐州六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此外,江蘇省著名的人工河道尚有蘇北灌溉總渠通揚運河等。[17]

湖泊[編輯]

無錫太湖黿頭渚

江蘇省也是中國淡水湖泊最為集中的省份之一,有大小湖泊290多個,全省湖泊總面積達到6853平方公里,湖泊率為6%,居全國之首。其中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太湖洪澤湖,分別名列中國五大淡水湖的第三和第四位;面積在100~1000平方公里的有高郵湖駱馬湖石臼湖滆湖白馬湖陽澄湖;面積在50~100平方公里的有長盪湖、邵伯湖、澱山湖固城湖。這些湖泊不僅是重要的水源地和各種水產品的產地,擁有重要的航運價值,對於地勢低洼的江蘇省,在調蓄洪水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18]

江蘇省主要湖泊[18]
湖泊 面積
km²
所在地 入湖河流 說明
太湖
2338
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 荊溪、苕溪 江蘇第一大湖
洪澤湖
1850
淮安市洪澤區 淮河、漴潼河、濉河、安河和維橋河 江蘇第二大湖
高郵湖
650
揚州市高郵市 三河以及安徽省天長縣的白塔河、銅龍河及新開河等 江蘇第三大湖

氣候[編輯]

江蘇省地處亞熱帶暖溫帶過渡區,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氣候分明。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中、南部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19]

氣溫[編輯]

江蘇全省年平均氣溫在13至16℃之間,1月為-2~4℃,7月26~30℃。2008年,全省年平均氣溫15.5℃,自北向南遞增,其中淮河以北地區為13.2℃。由於淮河以南地區連續近一個月的歷史罕見持續暴雪冰凍天氣,全年氣溫為2000年來第二低值。其中春季、秋季氣溫偏高。年降水量時空分佈不均,變化起伏大。[20]

降水[編輯]

江蘇省年平均降水量為782~1150毫米,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南部多於北部,沿海多於內陸,淮北內陸地區的徐州和宿遷低於800毫米。各季節降水不均,夏季盛行東南季風,降水量佔全年的40%~60%,冬季降水較少。淮河以南的10個城市每年初夏時節均有持續1個月左右的梅雨季,梅雨季節的降水量是淮河以南地區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淮河以北地區則沒有顯著梅雨季。[20]

災害[編輯]

江蘇省主要災害性天氣有風災雷暴霧霾、冰災等[21] ,除此之外,由於受氣候異常因素影響,還會出現雪暴寒潮、高溫、冰雹暴雨洪澇乾旱等災害[22][23]。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全年因氣象災害死亡85人,農田損失面積1318831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5.66億元。「十五」期間,江蘇省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497.5億元,平均每年100億元,損失佔GDP的平均比例為0.55%。而至2009年,全省因災損失佔GDP的比例降低到0.16%[24]

資源[編輯]

秤錘樹是江蘇省特有樹種[25]

自然資源[編輯]

江蘇省已發現礦產資源79種[3]。其中能源礦產主要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非金屬礦產有鹽岩、硫、磷、水晶、藍晶石、寶石、金剛石、石英礦、大理石、石膏等,金屬礦產有鐵、銅、鉛、鋅等。淮陰鹽場是全國大型鹽場之一,地質儲量達4000億噸。[26]

江蘇省水資源豐富,年地表徑流量為249億立方米、過境水量達10254億立方米。海洋水產資源也十分豐富,海洋漁場15.4平方千米,有呂四海州灣等大型漁場,經濟魚類近40種。[26]

環境狀況[編輯]

2011年末全省設立自然保護區31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自然保護區面積56.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1.1%,國家生態市(縣、區)達到17個。[15]

江蘇省境內的中國特有植物有秤錘樹大血藤明黨參山拐棗牛鼻栓寶華玉蘭等,其中秤錘樹是江蘇特有樹種[27]。江蘇處地喜馬拉雅-秦嶺-伏牛山-淮河分界的東端,由於缺少天然屏障,省內東洋界和古北界的動物相互滲透,沒有明顯的分界[28]。江蘇動物資源有淡水魚類約130種,海洋魚類約140種,兩棲類22種,爬行類56種,鳥類432種,獸類82種,軟體動物約275種,還有甲殼類、昆蟲等其他無脊椎動物[29]


書籍[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江蘇省統計局. 自然概况. 江蘇統計年鑑2010. [2017-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10). 
  2. ^ 政区沿革. 中央政府入門網站. 2012年4月9日 [2016年12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3月6日). 
  3. ^ 3.0 3.1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1999,江蘇省志:地理志 概述(一)
  4. ^ 江蘇年鑑雜誌社. 江苏年鉴2011. 南京: 江蘇年鑑雜誌社. 2011年12月: 96–97. 
  5. ^ 王越 2014,第一章印象江蘇 概況
  6. ^ 6.0 6.1 6.2 2000年江苏统计年鉴. 江蘇省統計局. [2014-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7. ^ 7.0 7.1 7.2 2001年江苏统计年鉴. 江蘇省統計局. [2014-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8. ^ 國家發展改革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通知. 發改地區〔2013〕814號 [2017-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0). 
  9. ^ 崇明县志 >> 大事记.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7-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2). 
  10. ^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1999,江蘇省志:地理志 第五章地貌 第一節地質基礎
  11. ^ 江苏省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江蘇省國土資源廳. [2017-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0). 
  12. ^ 12.0 12.1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1996,江蘇省志:地震事業志 概述
  13. ^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1999,江蘇省志:地理志 第五章地貌 第三節地震災害
  14. ^ 趙媛 2011,第4頁
  15. ^ 15.0 15.1 何紅顏. 中国地图册:地形版. 北京: 中國地圖出版社. 2008年12月: 66–67. 
  16. ^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1999,江蘇省志:地理志 第五章地貌 第五節地貌類型 八海島
  17. ^ 17.0 17.1 17.2 王越 2014,第一章印象江蘇 地形
  18. ^ 18.0 18.1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1999,江蘇省志:地理志 第七章陸地水 第二節湖泊
  19. ^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1999,江蘇省志:地理志 第六章氣候 第二節氣候特徵
  20. ^ 20.0 20.1 王越 2014,第一章印象江蘇 氣候
  21. ^ 路永玲; 陶風波; 周志成; 劉洋. 气象灾害对江苏电网设备的影响及防御分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報. 2015. 1674-7070(2015)05-0469-06. 
  22. ^ 中國江蘇龍捲風加冰雹已致98人死. BBC中文網. 2016-06-24 [2017-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7). 
  23. ^ 专家:冰雹龙卷风灾害同时出现在江苏几乎没发生过. 搜狐新聞. 中國新聞網. 2016-06-23 [2017-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 
  24. ^ 江苏:灾害损失占GDP比重逐年走低. 新華網. 2010-05-12 [2017-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0). 
  25. ^ Hu. Sinojackia xylocarpa. Flora of China. 1928 [2017-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6. ^ 26.0 26.1 王越 2014,第一章印象江蘇 自然資源
  27. ^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2005,江蘇省志:生物志·植物篇 概述
  28. ^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2005,江蘇省志:生物志·動物篇 概述
  29. ^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2005,江蘇省志:生物志·動物篇 第二章動物資源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