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拒絕紅色媒體、守護臺灣民主」遊行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初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政治專題 (獲評初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政治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政治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台灣專題 (獲評初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台灣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台灣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名稱問題[編輯]

好像沒有滾出這個詞的口號?大多是623反紅媒遊行,所以在此建議改成623反紅媒遊行或反紅媒遊行。--Aiueowei留言2019年6月23日 (日) 09:27 (UTC)[回覆]

建議[編輯]

圖片只留一張,條目中的三張圖似乎大同小異--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19年6月23日 (日) 11:23 (UTC)[回覆]

遊行請加入衝突方[編輯]

此舉幫助條目清晰度。 各位如何考慮?—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71.162.209.248對話)於2019年6月24日 (一) 14:24 (UTC)加入。[回覆]

沒有衝突硬要製造衝突?順便東拉西扯,原創研究一番?--KOKUYO留言2019年6月24日 (一) 14:28 (UTC)[回覆]

請查看衝突的定義: 衝突,是指兩個個體的需求、價值觀念和利益引致實際或想像的反對表現。衝突可以是內部(自己內心)或外部(兩個或以上的個人或團體)的。 概念上的衝突可以升級為口頭爭執,甚至可能導致戰鬥。衝突是可以存在的各種層次的分類,而主要可分3個方面: 外部衝突:外交衝突、軍事衝突、環境資源衝突、國際衝突、人際衝突、文化衝突、習俗衝突等等 內部衝突:社會衝突、經濟衝突、自身心理衝突、數據衝突、州際衝突(例如:內戰、選舉、黨魁)等等 內外兼有的衝突:關係衝突、土地衝突、工作衝突、情感衝突、組織衝突、宗教衝突、種族衝突、意識形態衝突等等—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71.162.209.248對話)於2019年6月24日 (一) 14:54 (UTC)加入。[回覆]

新條目推薦討論

在候選頁的投票結果

條目細則[編輯]

關於什麼活動可以寫成條目,什麼不可以,維基百科有規範嗎?另外,這條目名稱真的可以嗎? 112.199.226.215留言2019年7月2日 (二) 08:46 (UTC)[回覆]

討論[編輯]

既然有可靠來源指出中國正在對外發揮影響力,亦有可靠來源將此行為稱作「紅色滲透」。結果User:悔晚齋因為不相信這件事情,就指稱這個是觀點,然後堅持放上一堆模板。我想請大家多給點意見。--KOKUYO留言2019年8月8日 (四) 07:42 (UTC)[回覆]

敝人已停止了悔晚齋閣下對此條目的編輯權限1日,希望其他用戶先討論,後編輯。謝謝。--武蔵留言2019年8月8日 (四) 07:46 (UTC)[回覆]
閣下所謂可靠來源是否是指中央通訊社之官媒,抑或是美國政府之代表機構所言,雖有來源但沒有確實證據,此謂浮言,我們大陸人都還記得我們的駐台記者葉青林是怎麼樣因為 「傳播假新聞「被蔡英文政府驅逐。我還可以據中聯辦和董建華在裏面寫明了香港遊行是受到「美國、台灣」等勢力挑撥(這一句應為「中國官方聲稱」),這一句話當謂「台灣政府、及美國在台協會聲稱」,這個就屬於觀點,你們台灣沒什麼好去滲透,整個議題在我看來就是去中國化議題。~Allô&Ouais2019年8月8日 (四) 08:10 (UTC)[回覆]
我想應該很清楚,能夠找到許多可靠來源指出「中國正在對外發揮影響力」這件事實是存在的。同時,也可以找到許多臺灣媒體指出「將此稱作『紅色滲透』」的事實。這兩者都是事實,如此而已。至於如果是你個人不相信或是持懷疑觀點,那麼就沒什麼參考依據。--KOKUYO留言2019年8月8日 (四) 08:55 (UTC)[回覆]
前幾日住院不便故未回應,我還是一點,請進行有效溝通——請學會從他人立場看問題,才能了解我們(我相信如果能夠有更多大陸人參與就會有更多反對意見)為什麼要反對您所說的中立性;請理解任何論述都不可保持絕對客觀性,請不要憑藉主觀接受所有的來源。我已經努力說明為什麼同一事件基於消息發佈者立場不同可以有不同意見,何況您在報導中大量引用對中國敵意媒體的消息,至於為什麼你所說的「事實」屬於觀點,在您來源里就可以說明

即便最接近您觀點的rfi文章,也在文末引述的何清漣觀點,這屬於媒體報導的可查證性,由於各地媒體亂象,不少媒體可查證性極低,這也是為什麼大紀元所謂「知情人士爆料」在我眼中不足為徵。您在回應我之前觀點時,並沒有看到我為什麼反對的理由,而直接以「事實存在」為回絕,還把我當作個例處理——也許悔晚齋與您溝通不暢,但我至少也舉出您可以接受的例子,您的回應令我看不到溝通,也許我們思維方式太過於迥異,我再無想法去說服您,願您不會用「事實」來代表「我」的思想。 ~Allô&Ouais2019年8月13日 (二) 12:35 (UTC)[回覆]


請求已拒絕

根據上方討論,在下認為已經形成了條目整體上語氣不當、觀點事實不分的共識,且無反對者。請求管理員將pov模板加回,謝謝。--悔晚齋臆語2019年11月29日 (五) 10:11 (UTC)[回覆]

請就條目內容提出修改。討論並非針對維護模板之增刪。--Jimmy Xu 2019年12月11日 (三) 22:48 (UTC)[回覆]
稍微用谷歌查證了一下新聞的最早來源,「大外宣」「紅色媒體」「紅色滲透」都是來自於何清漣,「大外宣」雖然早在2005年就出現在中宣部文獻裏面,但海外媒體首次引用要到2009年450億元以後(大陸主要使用國家公關,嚴格來講這一計劃有沒有實施都是一個謎,不過後面的「大外宣」一般都不單單指這一計劃了),「紅色媒體」「紅色滲透」都是出現在2019年3月書籍出版以後,不過英語裏面應該早就有這些詞彙。裏面還引證了一篇讀賣新聞引述路透社文章Paid 'news': China using Taiwan media to win hearts and minds on island - sources,發表於8月份實際上要比遊行時間6月晚,而裏面引述的島內新聞,應該是島內比較流行的《23家台灣網媒照抄中國官媒「拔蔡」》,發生在7月份,還是比遊行時間晚。~Allô&Ouais2020年5月17日 (日) 18:21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