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肉鰭魚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肉鳍鱼总纲

肉鰭魚總綱
化石時期:423–0 Ma
志留紀晚期 → 現代
腔棘魚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演化支 嗅球類 Olfactores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下門: 有頜下門 Gnathostomata
演化支 真有頜類 Eugnathostomata
高綱: 硬骨魚高綱 Osteichthyes
總綱: 肉鰭魚總綱 Sarcopterygii
Romer, 1955
下級分類
異名
  • 總鰭魚類 Crossopterygii

肉鰭魚總綱學名Sarcopterygii英語lobe-finned fish)是硬骨魚類的一個演化支,與輻鰭魚互為姐妹群。肉鰭魚的特點是的主體是一個內有多關節內骨骼附肢骨骼)和骨骼肌附肢(而不像輻鰭魚那樣是僅有皮膚覆蓋棘骨摺扇形鰭),在胸鰭腹鰭的基部有胛骨和強勁的肌肉與肋骨相連,和之後四足動物四肢同源。此總綱之下包括腔棘魚綱肺魚四足綱[1][2],而所有陸地脊椎動物都演化肺魚四足綱中的四足形類

演化

[編輯]

肉鰭魚最早出現在距今4.23億年前的志留紀晚期,在石炭紀二疊紀時期興盛並成為淡水生態系統頂級物種,但在二疊紀末大滅絕中受到重創,大部分於距今65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絕種。其中的腔棘魚曾被認為完全滅絕,直到1938年才在非洲東南的印度洋深海捕捉到現生的活體,之後並在印度等地區多次被發現而證實仍然存活於深海中,目前僅存一目二種,即矛尾魚,被認為是魚類中的活化石

目前已知體型最大的肉鰭魚為石炭紀時期蘇格蘭希氏根齒魚,體長可超過7米(23英尺)。現存體型最大的腔棘魚為西印度洋矛尾魚,體長可達2米(6英尺7英寸),體重可達110公斤(240英磅);體型最大的肺魚非洲肺魚科,體長同樣可達2米(6英尺7英寸),重量可以達到50公斤(110英磅)[3][4]

分子遺傳學表明,包括人類在內的陸生脊椎動物四足動物)都屬於這一演化支,依據化石研究推測,有可能是在大約 3.6 億年前從肉鰭魚類中的類似蝶柱魚的祖先演化而來[5][6]。四足類祖先的因直接從空氣進行氣體交換的能力變強逐漸演化成了,因此更適應泥盆紀晚期遍佈濕地河岸帶生態位,其兩對硬骨化的偶鰭也逐漸演化成了更強健的四肢。而志留紀—泥盆紀陸地革命後空氣含氧量持續提升,加上之後泥盆紀末大滅絕中普遍水體缺氧造成的篩選壓力更有利那些能直接呼吸空氣的族群,使得倖存的四足形類堅頭類)最終演化成出原始的兩棲動物。而由於兩棲動物中離片椎類的強勢,使得其它被邊緣化的兩棲動物不得不去適應更遠離水體的生態位,其中一支——爬行形類最終演化出了可以完全脫離水體進行繁殖的羊膜動物。這些羊膜動物很快分化出合弓類蜥形類兩大演化支,並在石炭紀雨林崩潰事件後的二疊紀成為優勢的陸生動物,其中一些還在三疊紀先後返回水域生態系統成為海洋爬行動物

分類

[編輯]

腔棘魚綱

[編輯]
西印度洋矛尾魚

腔棘魚綱分為腔棘目爪齒魚目。其中爪齒魚目生活在四億年前左右,已滅絕。現僅存腔棘目矛尾魚,被稱為「活化石」。

肺魚四足綱

[編輯]

肺魚四足綱(Dipnotetrapodomorpha)除了包含現存的肺魚綱四足形上綱,也包含史前的爪齒魚類,而扇鰭綱則是個只包含前兩者的泛群、但不包含爪齒魚類。肺魚四足大綱與扇鰭類的關係取決於爪齒魚類的地位,如果爪齒魚類較接近肺魚四足類而不是棘腔魚綱,則扇鰭類為肺魚四足類的下級分支;如果爪齒魚類不屬於這里,則肺魚四足大綱可能成為扇鰭綱的異名

名稱 類別 圖片
西印度洋矛尾魚 腔棘魚綱
昆士蘭肺魚 肺魚亞綱
提塔利克魚 四足形類

種系發生學

[編輯]

依照 2017 年《硬骨魚支序分類法英語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 of bony fishes》,本總綱與其它現生硬骨魚的演化關係如下[1][7]

硬骨魚高綱
輻鰭魚總綱

 腕鰭魚綱 Cladistia

輻鰭魚綱

 軟質亞綱 Chondrostei

新鰭亞綱
 全骨下綱 Holostei
 真骨下綱 Teleostei
 Neopterygii 
 Actinopteri 
 Actinopterygii 
肉鰭魚總綱

 腔棘魚綱 Coelacanthimorpha

肺魚四足綱

 肺魚亞綱 Dipnomorpha

 四足形亞綱 Tetrapodomorpha

 Dipnotetrapodomorpha 
 Sarcopterygii 
 Osteichthyes 
 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外類群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Betancur-R, Ricardo; Wiley, Edward O.; Arratia, Gloria; Acero, Arturo; Bailly, Nicolas; Miya, Masaki; Lecointre, Guillaume; Ortí, Guillermo. 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 of bony fishes.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2017-07-06, 17: 162 [2019-01-13]. ISSN 1471-2148. doi:10.1186/s12862-017-095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2). 
  2. ^ Betancur-R, R., E. Wiley, N. Bailly, M. Miya, G. Lecointre, and G. Ortí. 2014. 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 of Bony Fishes --Version 3 (存档副本. [2015-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14). ).
  3. ^ Froese, R. & Pauly, D. (eds.) (2009). Lepidosirenidae. FishBase. Version 2009-01.
  4. ^ Protopterus aethiopicus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08-03.. Fishing-worldrecords.com
  5. ^ 人類祖先可能是一種4億年前的原始肉鰭魚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08-31.
  6. ^ 发现无孔鱼、弥曼鱼和蝶柱鱼. [2017-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7). 
  7. ^ Betancur-R., R., R.E. Broughton, E.O. Wiley, K. Carpenter, J.A. Lopez, C. Li, N.I. Holcroft, D. Arcila, M. Sanciangco, J. Cureton, F. Zhang, T. Buser, M. Campbell, T. Rowley, J.A. Ballesteros, G. Lu, T. Grande, G. Arratia & G. Ortí. 2013. The tree of life and a new classification of bony fishes. PLoS Currents Tree of Lif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13 Apr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