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縣
歷史
[編輯]天台歷史悠久,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三國吳大帝黃武元年至黃龍三年(公元222~231年)之間,析章安置始平縣(又稱南始平),此為天台建縣之始。初屬會稽郡,太平二年(公元257年),改屬臨海郡。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名始豐縣。東晉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析南鄉置樂安縣(今仙居縣)。南朝齊改始豐縣為始平縣,仍屬臨海郡。梁時屬赤城郡。陳時復名始豐縣,仍屬臨海郡。
- 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平陳,並始豐入臨海縣,屬括州(處州)。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屬永嘉郡。
-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平吳李子通,分臨海復置始豐縣,屬海州,不久屬台州。八年又廢始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再置。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改名唐興,屬台州。
- 五代時,屬吳越國。後梁開平二年(公元908年)八月,改唐興為天台,後唐同光初復名為始豐,後晉天福間改名台興,均屬台州。
- 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改台興為天台,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吳越歸宋,天台亦歸宋,屬台州。
- 元代,地方行政實行「行省」制度,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台州為台州路。天台屬江浙行省東道台州路。
- 明代,地方政區制度襲元朝,改台州路為台州府。天台屬浙江布政使司台州府。
- 清代,承襲明制,天台仍屬浙江布政使司台州府。
-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制為道制。天台改屬公稽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6月屬浙江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同年9月,屬浙江省第五行政督察區。此後歸屬變化紛繁。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4月,仍屬浙江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 1949年5月24日,天台解放,成立縣人民政府,屬台州專區。1954年6月,台州專區撤銷,天台劃到寧波專區。1957年7月,台州專區恢復,天台劃歸台州。1958年12月,撤台州專區,天台又劃到寧波專區。1962年4月,重置台州專區,天台又劃歸台州(1970年改稱台州地區,1994年9月改稱台州市)。
地理
[編輯]概況
[編輯]天台縣位於浙江省東中部,境域範圍介於東經120°41′24″~121°15′46″、北緯28°57′02″~29°20′39″之間,東接三門縣,南鄰臨海市,西枕磐安縣,北連新昌縣,東北接壤寧海縣,西南毗鄰仙居縣。縣境東西長54.7公里,南北寬33.5公里,總面積1431.66平方公里,距省城杭州市223公里,距東海65公里。
地貌
[編輯]天台的地貌以低山、丘陵為主。低山和丘陵佔全縣總面積的81%,河谷盆地平原和台地佔19%。整個地勢東北、西北、西南三面高,向東和東南傾斜,四面高山環繞,中間是河谷平原。始豐溪貫穿西東折南,海拔50~250米。
境內有天台山脈與大雷山脈。天台山脈為浙江主要山脈之一,綿亙於天台、新昌、寧海、三門、奉化、寧波、象山、鎮海等縣市,入海構成舟山群島。主峰華頂山柏樹岩尖,海拔1110米。大雷山脈由大盤山南峰發脈,綿亙於磐安、仙居、天台、臨海等市縣。主峰大雷山,海拔1229.4米,為天台、臨海、仙居三縣(市)界山。
水文
[編輯]境內河流主要分隸於椒江、曹娥江2個水系,均為山區性溪流。椒江水系中的始豐溪(又名大溪)為境內最長的溪流,貫穿天台盆地。始豐溪發源於磐安縣大盤山南麓,經磐安縣方前鎮流註裡石門水庫入境,在灘嶺下灣村出境入臨海市,於三江村與永安溪匯合後稱靈江。始豐溪全長132.7公里,境內長68.5公里。
氣候
[編輯]天台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降水豐沛,熱量充足。又因四周山體環繞,中間低平,因而小區域氣候特徵顯著,帶有一定的盆地氣候特徵。
- 天台年平均氣溫17.0度,最熱的七月平均氣溫28.3度,極端最高氣溫41.7度(出現在1961年7月23日),最冷的一月平均氣溫5.4度,極端最低氣溫-9.1度(出現在1967年12月30日),氣溫年較差22.9度。
- 年降水量平均值為1411.7毫米,最多2010年1873.3毫米,最少1967年838.4毫米。雨日153.7天,最多1975年187天,最少2003年119天。
- 年平均日照總時數1756.3小時。年際變化,最多1971年2296.4小時;最少2000年1499.6小時。一年之中以7、8月為最多,平均分別為222.1小時和208.6小時,最少是2月,平均為97.9小時。
- 年相對濕度常年平均78%,最大年份為82%(出現在1982年和1986年),最小年份為70%(出現在2008年)。
- 年蒸發量常年平均為1450.6毫米,最大年份為1864.9毫米(出現在2003年),最小年份為922.2毫米(出現在2014年)。
- 年平均霜日33天。年際變化大,最多49天(1970~1971年),最少20天(2014~2015年)。無霜期年平均243天,最長年份為282天(出現在1998年),最短年份為209天(出現在1978年和1988年)。
天台冬季(12~2月)平均氣溫為6.5度,春季(3~5月)平均氣溫16.0度,夏季(6~8月)平均氣溫26.9度,秋季(9~11月)平均氣溫18.5度,春秋季氣溫與年平均氣溫接近,夏季熱,冬季冷。 主要災害性天氣有颱風、暴雨、連陰雨、高溫、低溫、大雪、冰雹、雷雨大風、乾旱等。
天台縣氣象數據(1981年至2010年)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25.9 (78.6) |
29.7 (85.5) |
33.7 (92.7) |
35.2 (95.4) |
37.3 (99.1) |
38.6 (101.5) |
41.3 (106.3) |
40.6 (105.1) |
39.2 (102.6) |
34.3 (93.7) |
31 (88) |
26.5 (79.7) |
41.3 (106.3) |
平均高溫 °C(°F) | 10.3 (50.5) |
12.1 (53.8) |
15.8 (60.4) |
22 (72) |
26.6 (79.9) |
29.1 (84.4) |
33.6 (92.5) |
32.7 (90.9) |
28.5 (83.3) |
24.2 (75.6) |
18.8 (65.8) |
13.2 (55.8) |
22.2 (72.1) |
日均氣溫 °C(°F) | 5.4 (41.7) |
7.2 (45.0) |
10.8 (51.4) |
16.3 (61.3) |
21.2 (70.2) |
24.6 (76.3) |
28.3 (82.9) |
27.7 (81.9) |
23.8 (74.8) |
18.6 (65.5) |
13.2 (55.8) |
7.5 (45.5) |
17.1 (62.7) |
平均低溫 °C(°F) | 1.7 (35.1) |
3.4 (38.1) |
6.7 (44.1) |
11.7 (53.1) |
16.8 (62.2) |
21 (70) |
24.2 (75.6) |
24.1 (75.4) |
20.3 (68.5) |
14.1 (57.4) |
8.5 (47.3) |
2.7 (36.9) |
12.9 (55.3) |
歷史最低溫 °C(°F) | −8.1 (17.4) |
−5.9 (21.4) |
−5.5 (22.1) |
0.9 (33.6) |
7.2 (45.0) |
12 (54) |
17.1 (62.8) |
18.4 (65.1) |
10.8 (51.4) |
1.7 (35.1) |
−2.7 (27.1) |
−7.4 (18.7) |
−8.1 (17.4) |
平均降水量 mm(吋) | 57.6 (2.27) |
64.7 (2.55) |
126.3 (4.97) |
120.7 (4.75) |
141 (5.6) |
205.9 (8.11) |
177.1 (6.97) |
198.9 (7.83) |
163.7 (6.44) |
58 (2.3) |
59.7 (2.35) |
38.1 (1.50) |
1,411.7 (55.64) |
數據來源:中國氣象數據網 |
區劃與人口
[編輯]行政區劃
[編輯]唐代、宋代實行鄉里制,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嘉定年間,全縣分4鄉12里。元、明時期實行都圖制。明洪武間全縣分128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改為73里。明末清初,改為2鎮、4鄉、37都。清光緒年間,改為4鎮、4鄉、37都。民國初年,實行自治。民國19年(公元1930年)改為區、鄉(鎮)、閭鄰制。民國22年,全縣設6個區、246個鄉、16個鎮、1532個閭(25戶為閭)、7640個鄰(5戶為鄰)。
民國23年,改為鄉、鎮、保、甲制。民國31年,全縣設4個區、58個鄉鎮、663個保、6439個甲。民國35年,調整為4個區、10個鎮、45個鄉,保、甲相同。民國37年調整為4個區、55個鄉鎮、675個保、6962個甲。
1949年5月24日天台解放,廢除保甲制。當年6月,全縣設6個區(城區、蒼山、南山、平橋、街頭、北山),10個鎮、46個鄉。1950年設城關區,轄原城區4鎮4鄉。1950年冬,從北山區劃出3個鄉和1個鎮,成立白鶴區。1951年6月,從城關區劃出5個鄉,平橋區劃出5個鄉,南山區劃出3個鄉成立福溪區。1952年夏,城關區撤去4個鎮,建立24個居民委員會,後又並為16個居民委員會,直屬福溪區。1956年3月,撤銷福溪、蒼山、南山、平橋、街頭、白鶴、北山7個區公所。城關區改稱城關鎮,其餘鄉鎮合併為32個鄉,均稱鄉人民委員會,由縣直屬管轄。
1957年8月,恢復7個區公所建制。1958年11月,城關鎮併入福溪區,改稱城郊幸福人民公社;白鶴區改稱白鶴友誼人民公社。兩個公社下設19個管理區(鄉級)。其他5個區改稱區聯社,其下屬的23個鄉為人民公社。1959年7月,恢復城關鎮人民委員會。同年11月,5個區聯社稱人民公社,原鄉級公社改稱大隊。1961年9月,恢復7個區公所。並將32個大隊(鄉級),分建為57個人民公社(鄉級)。從1968年3月開始,全縣51個公社相繼建立革命委員會。1969年,全縣設有32個公社、1個鎮(城關鎮)。1973年,全縣設有36個公社、1個鎮。1977年9月,恢復城郊、蒼山、南山、平橋、街頭、白鶴、北山7個區,每區建立革命領導小組,分別管轄36個公社革命委員會。1979年10月,7個區革命領導小組改稱區公所。1980年1月,全縣增至41個公社。同年12月,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稱公社管理委員會。1981年,城關鎮革命委員會改稱城關鎮人民政府。1983年3月後,改人民公社制為鄉、村制,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稱鄉人民政府。
1985年6月,坦頭、平橋、街頭、白鶴4個鄉改為鎮。1988年7月,全縣有7個區、1個鎮(區級)、45個鄉和6個鄉級鎮。1992年5月,經過撤區、擴鎮、並鄉,全縣共設8個鎮、11個鄉。
1999年2月1日,經縣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城關鎮在新民辦事處(轄6個行政村)的基礎上建立新民管理區委員會,作為鎮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並賦予一級鄉鎮政府的相應管理權限。
2001年2月16日,經省政府批准,撤銷麗澤鄉、山河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併入城關鎮行政區域。擴大後的城關鎮轄137個行政村、39個居民區,鎮政府駐赤城路。同年3月23日,縣委、縣政府決定,城關鎮增設赤城管理區(5個村40個居)、國清管理區(47個村)、麗澤管理區(35個村)和山河管理區(31個村)。新民管理區增至18個村。
2001年11月16日,經省政府批准,撤銷新中鎮、屯橋鄉建制,將其行政區域與平橋鎮合併,設立新的平橋鎮。新的平橋鎮轄214個行政村、1個居民區,鎮政府駐朝陽西路24號(原平橋鎮政府駐地)。撤銷灘嶺鄉建制,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城關鎮。調整後的城關鎮轄172個行政村、40個居民區,鎮政府駐地仍在赤城路。撤銷鶴樓鄉建制,將其行政區域併入白鶴鎮。調整後的白鶴鎮轄14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仍在白鶴南街道7號。同年12月,城關鎮增設灘嶺管理區。至此,全縣共設8個鎮(其中,城關鎮轄6個管理區)、5個鄉,管轄996個行政村,41個居民區。從2002年7月開始,全縣行政村撤併。至年末,全縣行政村由996個撤併為584個,居民區仍為41個。
2003年4月,撤銷城關鎮,設赤城、始豐、福溪3個街道。至年末,全縣有行政村568個,居民區38個,社區1個。
2004年8月,經縣委、縣政府聯席會議研究同意,縣政府發文(天政函〔2004〕62號)批准,撤銷赤城街道33個居委會,建立8個社區居委會。石樑鎮溪下村和八遼村因黃龍水庫建設需要而遷至赤城街道,安置在飛鶴社區。至年末,全縣有行政村613個,居委會4個,社區8個。
2005年,平橋鎮撤併行政村5個,白鶴鎮撤併行政村11個。至年末,全縣轄3街道7鎮5鄉,有行政村597個,居委會4個,社區8個。
2011年,行政區劃為:轄3街道7鎮5鄉(12個社區居委會,2個居委會,597個行政村)。
2012年,赤城街道新增一個社區,至年末全縣轄3街道7鎮5鄉(13個社區,2個居委會,597行政村)。
2018年行政區劃調整為:轄3街道7鎮5鄉(21個社區,374行政村):[1]
赤城街道、福溪街道、始豐街道、白鶴鎮、石樑鎮、街頭鎮、平橋鎮、坦頭鎮、三合鎮、洪疇鎮、三州鄉、龍溪鄉、雷峰鄉、南屏鄉和泳溪鄉。
人口
[編輯]全縣下轄3個街道7個鎮5個鄉,共642個行政村(社區、居)。期末戶籍人口為598493人,其中:城鎮人口198513人,鄉村人口39998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18人。2017年是全面二孩第一年,全年出生6918人,同比增加1419人,增幅25.8%;死亡3473人;人口出生率11.61‰,死亡率5.83‰,人口自然增長率5.78‰。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天台縣常住人口474711人
政治
[編輯]經濟
[編輯]2016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02.8億元,增長7.1%;一、二、三產分別增長4.4%、6.6%、7.9%,三次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分別為:6.7%、41.7%、5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6.51億元,增長10.0%。外貿自營出口總額40.29億元,下降1.4%。財政總收入29.89億元,增長15.1%。地方財政收入17.04億元,增長11.1%。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8526元、18947元,增長9.2%和8.9%。 2020年,天台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01.7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6%。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6.63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20.18億元,增長4.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64.88億元,增長2.9%。三次產業比例由2019年的5.1:41.1:53.8調整為5.5:39.8:54.7。人均生產總值(戶籍口徑)50099元,增長3.7%。
農業
[編輯]現代農業穩步發展。新建糧食生產功能區8741畝,實施2.8萬畝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工程。深化「兩集雙控」工作,實施農藥減量控害增效工程面積14.3萬畝,綠色防控面積7.2萬畝,測土配方施肥面積45.3萬畝。成功創建首批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縣和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縣,農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達到99.99%。加強農業企業培育,新發展縣級農業龍頭企業9家。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中農批綠色農產品物流園開工建設,農業產業集聚區被列入全省首批10個省級農業產業集聚區創建單位。森然高新農業科技園、本心農業科技和農業園區綜合服務中心等6個重點農業項目完成投資額超億元,農產品檢測中心順利建成投運,完成食品藥品檢測中心實驗室改造。強化農旅融合,大力發展休閒農業,成立省內首個縣級農家樂營銷服務中心,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收入快速增長。
工業
[編輯]全縣實現規上產值194.6億元,同比增長5.0%,規上工業增加值50.4億元,同比增長7.7%。狠抓「22項億元、26項五千萬元」工程。實施「機器換人」項目57個,其中銀申鋁業、新維士、康和機械、得威德等4個項目列入2016年省級百項「機器換人」示範項目;實施「零地技改」項目69個;銀輪、萬勝列入省「兩化」融合示範(試點)企業;「四換三名」工作評價居26縣第一名,我縣列入省兩化深度融合國家示範區、省「小升規」十大專項行動試點縣、省「騰籠換鳥」先進縣。銀輪、永貴、天成3家上市公司全線啟動27.0億元的再融資,天鐵實業成功上市,環台公司掛牌新三板,2家企業在會待審。工業「一園六區」和小微企業創業園建設穩步推進,蒼山產業集聚區一期工程初步建成,集聚區二期完成徵地工作,313省道園區段、蒼山大道連接線前期工作有序推進。
第三產業
[編輯]旅遊業加快推進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 成功簽約30億元天台縣全域旅遊投資基金項目。在國際旅遊互聯網大會上推介「全域旅遊天台模式」,塔後、沸頭、山頭下、後岸等四個鄉村被評為「2016年度浙江省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不斷完善全域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旅遊集散中心完成主體工程建設,建成86座A級旅遊廁所、24個旅遊停車場、11個鄉村旅遊服務中心。天台山大瀑布項目有效推進,綠城蓮花度假村、金字·華美達、泰和開元酒店等工程持續推進。成功入選全市唯一浙江省服務業強縣首批培育試點名單。電子商務發展迅速,全縣網絡零售額總額名列全省前茅,在「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百佳縣」中名列第7位,被評為中國大眾電商創業縣,列入全省首批汽車用品產業集群跨境電商試點縣。金恆德中國汽車用品城二期竣工,天台遠景國際襪業城即將投入使用。推行汽車產品防偽溯源管理,在全國首創汽車用品行業溯源機制,在全省首創民宿許可備案制,入選全省第二批「浙江製造」品牌培育試點縣。房地產去庫存化明顯,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32.3萬平方米,增長19.0%。新增貸款273億元,不良率1.55%。
文化
[編輯]天台山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一。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將台州建設成『山海水城、和合聖地、製造之都』」的城市定位,將引領我縣文化事業發展更上一個台階。自2015年,台州市開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工作和天台縣被列入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務10個重點市縣之一。
名稱:國清寺
編號:5-0291-3-097
公佈時間:2001年6月25日
時代:清
類型:古建築
所在地:浙江省天台縣
簡介:國清寺是我國創立的第一個佛教宗派天台宗的發源地,位於浙江省天台縣城關鎮北。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初名天台寺,後改名國清寺。曾毀於唐武宗滅佛和北宋宣和二年。宋建炎二年修復,名列「五山十剎」之一。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下詔重建,至清末、民國時期又有增建。寺院佔地2萬餘平方米,按4條南北軸線布列600多間古建築,面積超過1.3萬平方米。
寺內外古樹名木廣布,現存主要建築是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時重建的隋塔、雍正年間重修的山門、彌勒殿、雨華殿和大雄寶殿等以及建於清代中後期的西路三聖殿、羅漢堂和東二路的禪堂。西路的妙法堂和東一路的方丈樓、迎塔樓建於民國時期,均保存完好。
建於清早期的建築為官式建築,彌勒殿和雨華殿為單檐歇山頂,大雄寶殿為重檐歇山頂,三聖殿、羅漢堂和禪堂是典型的南方廳堂建築,妙法堂、方大樓和迎塔樓為中西合壁。
國清寺在佛教發展史和中外關係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寺周尚保存了大量的摩崖、碑刻、手書、佛像和法器等珍貴文物。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名稱:濟公傳說
編號:Ⅰ—11
公佈時間:2006年6月6日
類型:民間文學
所在地:浙江省天台縣
教育
[編輯]1.學校情況:截至2016年秋季,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75所,其中義務教育學校62所,在校生55059人;普通高中7所(含民辦的青梅、培新),完全中學2所(外國語、育英),在校生10269人,職業中專教育集團1個(含電大、第二職技校、天成、文武),在校生6256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103人,教師進修學校1所,中小學生素質培訓中心1所。62所義務教育學校有61所是省標準化學校,佔比為98.38%。天台中學是浙江省首批普通高中一級特色示範學校和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平橋中學和育青中學是省普通高中二級特色示範學校;職業中專是國家級重點職業技術學校、全省中職30強學校。全縣有幼兒園(學前班)95所,在園幼兒12996人,其中一級園3所,二級園18所,三級園73所,未定級1所。全縣15個鄉鎮(街道)中心幼兒園全部為公辦、「四獨立」等級幼兒園,全縣兒童在等級幼兒園就讀率達到99.7%,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達到97.2%。
2.師資隊伍:全縣共有在編幼兒教師214人,小學教師1884人,初中教師1405人,普通高中教師947人,職業學校教師390人,特殊教育教師25人,合計4865人。其中國家督學1人,省功勳教師1人,省傑出教師1人,省特級教師5人,市縣級名師名校長158人,市縣名師工作室22家。
3.教育發展:2006年3月,天台縣被正式命名為浙江省教育強縣,2009年1月通過覆審驗收。2014年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國家級評估。2016年1月,順利通過浙江省教育基本現代化縣評估,成為台州市首個教育基本現代化縣。2016年11月,順利通過省教育基本現代化縣複查。縣教育局連續9年榮獲縣級機關目標責任制考核優秀單位,2016年榮獲台州市實幹論英雄優秀單位、市教育科學和諧發展考核第一名、實幹論英雄評比第一名。
小學
[編輯]- 實驗小學
- 鶴樓小學
- 天台小學
- 厚澤小學
- 赤城二小
- 左溪小學
- 赤城三小
- 霞莊小學
- 赤城四小
- 街頭小學
- 螺溪小學
- 祥明小學
- 黃榜小學
- 旗前小學
- 棲霞小學
- 坦頭小學
- 始豐小學
- 坦頭二小
- 麗澤小學
- 育才小學
- 唐宋小學
- 東橫小學
- 東風小學
- 蒼寶小學
- 山河小學
- 歡岙小學
- 石溪小學
- 三合小學
- 福溪小學
- 寶華小學
- 橫山小學
- 蒼南小學
- 灘嶺小學
- 港南小學
- 石塘徐小學
- 洪疇小學
- 平橋小學
- 明岙小學
- 前山小學
- 雷峰小學
- 平橋二小
- 祥和小學
- 屯橋小學
- 祥塘小學
- 東林小學
- 石樑學校
- 新中小學
- 三州學校
- 花市小學
- 泳溪學校
- 寧協小學
- 南屏學校
- 下秧田小學
- 龍溪小學
- 長洋小學
- 外國語學校
- 白鶴小學
- 福溪路小學
- 白鶴二小
初中
[編輯]- 實驗中學
- 街頭中學
- 育英中學
- 坦頭中學
- 赤城中學
- 三合中學
- 棲霞中學
- 洪疇中學
- 螺溪中學
- 石樑學校
- 始豐中學
- 三州中學
- 福溪中學
- 龍溪中學
- 平橋鎮中學
- 雷峰中學
- 屯橋中學
- 泳溪學校
- 前山中學
- 南屏學校
- 白鶴中學
- 外國語學校
高中
[編輯]- 天台中學
- 育青中學
- 平橋中學
- 蒼山中學
- 平橋二中
- 育英中學
- 青梅中學
- 培新中學
- 職業中專
- 文武職技校
- 天成職技校
醫療
[編輯]全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25家,其中:醫院4家,包括三級乙等綜合醫院1家(縣人民醫院),二級甲等中醫醫院1家(縣中醫院),三級乙等精神專科醫院1家(台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骨傷專科民營醫院1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衛生監督所、衛生進修學校及療養院各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家,鄉鎮中心衛生院4家,鄉鎮衛生院8家,社區衛生服務站70家,村衛生室47家,診所、醫務室等84家。編制床位1687張,實有床位2332 張;在崗職工3515人,其中衛計人員3070人。按常住人口計算,千人床位數6.01張,千人醫生護士數6.49人。
軍事
[編輯]軍事上天台縣駐有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海軍某部及武裝警察部隊駐天台縣中隊
- 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 海軍32602部隊76分隊(駐華頂)
-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駐寧波通信總站天台傳輸站
- 中國人民解放軍天台縣人民武裝部(駐天台新城)
-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天台縣中隊(駐天台城區福溪街道)
- 中國消防救援天台縣消防救援大隊(駐天台城區)
宗教
[編輯]天台縣是全省宗教工作重點縣之一,自古以來就是佛道雙棲的靈山聖境,素有「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之稱,佛教「天台宗」和道教「南宗」都創於此,國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祖庭,桐柏宮是道教南宗的祖庭,方廣寺為五百羅漢道場,赤城山玉京洞為道教第六洞天,僧、道和合共修,相得益彰,影響深遠,在歷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天台現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三大宗教,其中佛教教職人員200多人,道教全真派乾道、坤道20人左右,農村正一派道士200多名,基督教教職人員3人,其中牧師1名,長老2人,信徒5000人左右。經批准登記的宗教活動場共96處(其中佛教44處,道教24處,基督教28處),分佈全縣各鄉鎮(街道)。其中,國清講寺(包括智者塔院)、高明講寺、中下方廣寺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漢族地區重點寺院,國清講寺還是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華頂講寺和萬年寺是省級重級寺院,紫雲洞(位於天台城關赤城山)和明岩寺(位於街頭鎮明岩)是市級重點寺院。 2016年9月經國家宗教局檢查驗收並正式獲批,天台成為全國唯一辦有兩所宗教高校的縣。同時,相繼啟動了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宮,中韓日佛教天台宗祖寺修禪寺,德韶國師道場護國寺、通玄寺,唐朝古寺寶華寺,佛教天台宗中興道場螺溪傳教院等一批重點寺觀恢復,取消國清寺、高明寺門票,免費對外開放。積極拓展宗教文化內涵,舉辦了天台山國清講寺允觀大和尚方丈升座慶典、「兩岸三地」佛教天台宗交流大會、「天台論道、祖庭悟真」中國天台山道教南宗文化周、紀念天台宗祖庭國清講寺建寺1420周年、幽溪傳燈大師文化研討會暨了文大和尚方丈升座慶典等重大宗教文化活動。
交通
[編輯]全縣過境公路總里程1949公里,其中上三高速公路42公里,杭紹台高速台州段通車;一條G104國道39公里;兩條省道61公里,S323省道和S326省道;縣道347公里,鄉道338公里,村道1112公里,專用公路10公里。 客運站場6個,其中二級站1個,三級站1個,四級站2個,簡易站2個。擁有長途營運客車93輛,其中旅遊包車29輛;客運線路35條,其中省際班線6條,省內班線21條,市內班線8條。 2018年,天台縣營運客車擁有量為515輛,總客位9853座。全縣營運貨車擁有量為665輛,總噸位為6916噸。全縣營運性公路貨運量671萬噸,比2017年增長6.2%,貨物周轉量91773萬噸公里,增長5.5%。全年營運性客運量688萬人,下降18.7%,旅客周轉量22591萬人公里,下降18.9%。新改建農村公路114公里,104國道、60省道、62省道美麗公路基本建成。
名勝
[編輯]特產
[編輯]著名人物
[編輯]對外交流
[編輯]友好城市
[編輯]註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2023年天台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