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太平天國北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北伐 (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北伐,指1853年至1855年間太平天國自南向北的重要軍事行動,征伐對象為以北京為首都的清朝政府,但最後以失敗告終。

過程

[編輯]

進軍

[編輯]
咸豐年間所繪製的《京師佈防圖》

1853年太平天國攻陷南京後,五月東王楊秀清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從揚州出發乘船到浦口登陸,率9軍2.25萬多人北上。並派朱錫琨許宗揚黃益芸為北伐後續梯隊。當時目標是佔領天津,然後等待援軍,再取北京。後續梯隊在浦口上岸後誤走六合,未跟上前面主力部隊。這支部隊在當地宿營時被清軍縱火燒毀了軍火庫,引起爆炸,死傷慘重,黃益芸喪生,朱錫琨逃生後與林鳳祥會合,許宗揚則返回天京。因此,清軍上下士氣高漲,大力宣傳「紙糊金陵,鐵鑄六合」,軍心稍安[1]

1853年5月8日,李開芳帶領大約7至8萬人的隊伍渡過長江[2]:42。北伐軍從揚州出發後,途經安徽臨淮關鳳陽府,最後經亳州六月進入河南。北伐軍攻陷河南的歸德府,奪得火藥兩萬多斤並鐵砲無數,但糧斛不足。北伐軍本欲於歸德府北40里的劉家口搶船渡過黃河,但清軍已將船隻收泊北岸並全部燒毀。北伐軍只得繼續西進,經陳留縣、朱仙鎮中牟鄭州、最後到達鞏縣汜水口渡河[3]。因船少人多,尚未渡盡清軍已追到。未渡河的後續部隊約3,000人被迫南歸,經湖北回到安徽,倂入西征部隊。渡河的北伐軍自6月起圍攻懷慶府,經57多日仍未能攻下[2]:42,只好放棄,然後進入山西,經平陽府、洪洞縣折往東趨屯留黎城再由太行山武安涉縣直隸挺進。

8月28日攻克直隸重鎮臨洺關,京城震動,逃離北京的不下3萬家。清廷一方面宣佈京城戒嚴咸豐帝任命其皇叔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以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為參贊大臣,總督四將軍及察哈爾兵馬,與勝保等人協力,傾全力以保北京;另一方面也作了必要時撤出北京的準備。由於北京全城戒嚴,人心惶惶之際,物價飛騰,米珠薪桂,一片混亂[4]

挫敗

[編輯]

因清軍扼守保定,北伐軍乃從深州趁虛而東,打算經滄州靜海從東面取北京。10月29日,靜海已經落入太平軍手中,不久,獨流(鎮)、楊柳青皆克,天津城已經近望在即。見此,僧格林沁、勝保兩人分別率軍由涿州和保定向東阻截太平軍。太平軍想在清軍匯集前攻克天津,但遭到城內義勇與守軍的頑強抵抗。他們扒開南運河堤岸,有效阻止了太平軍的進攻[5]。洪水泛濫之下,使北伐軍無法再前進。直到年底,北伐軍約4萬人都還停留在天津附近的靜海和獨流附近,從而給清政府得到調動軍隊時間。由於北京一帶清軍比北伐軍多出數倍,加上北伐軍以南方人為主,未習慣北方寒冬,令北伐軍處於劣勢[6]

1854年2月,北伐軍被迫南撤[2]:43。當北伐軍在靜海受受困之時,林、李二人不斷派人化裝成難民、乞丐和藝人,喬裝打扮出城,奔向天京求救,天京當局派曾立昌許宗揚陳仕保等率領7,500人,在1854年2月4日出兵前去救援北伐軍。他們疾行而進,僅四天就經桐城到達舒城。北伐援軍在1854年三月渡過黃河,由於六安的「捻黨」積極響應,援軍很快拿下六安,連破正陽關、潁上,在3月初由亳州殺入河南,永城、夏邑等地被攻陷。渡河後的北伐援軍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江蘇、山東交界之地及魯西南等地的零散捻軍奮起響應,四處開花,沿途「捻子」紛紛加入太平軍,聲勢浩大。四月間,北伐援軍到達山東臨清州,不知為何北伐援軍沒有繼續前進,反而停下腳步把臨清城團團圍住,拼命攻打臨清堅城。在阜城圍城的勝保、提督桂明、弟桂齡及山東巡撫張亮基等迅速向臨清方向集結。如此一來,清軍不僅阻止了北伐援軍的繼續北上,又對攻打臨清的太平軍形成反包圍。在數萬太平軍援軍攻克臨清城後,城內糧食早已被清朝地方官員下令燒毀,吃飯頓成問題。而且,援軍大軍入城後,銳氣頓失,被清軍四面圍困,反而成為瓮中之鱉。因為新入伙的捻子、鹽販子、流民等人各自三心二意,不聽調遣,紀律極差。曾立昌只好向南撤退,他和陳仕保先後戰死,許宗揚隻身回到天京,被收入大牢。林鳳祥、李開芳的部隊在3月間退至阜城吉文元在該地戰死,再南退至連鎮(今河北東光縣內),林鳳祥聞知援軍到達山東,派李開芳分兵迎接援軍。在李開芳會合援軍前,援軍已經潰散,李開芳只好固守山東高唐州。天京當局曾經命秦日綱率領第二支援軍北上,在安徽舒城為清軍擊敗,被逼折返。

清軍分別在連鎮和高唐州圍困北伐軍,兩地的北伐軍無法聯絡,堅守多月後,因糧盡而逐漸不支。1855年3月,清將僧格林沁率提督桂齡等攻下連鎮,林鳳祥受傷被俘,不久被押到北京處死。僧格林沁率兵到高唐州,李開芳知道林鳳祥已全軍覆沒,從高唐州突圍至馮官屯,又被清軍圍困,最終在5月31日被俘,之後很快就被處死[2]:43

咸豐四年至五年,連鎮附近戰役清代宮廷畫十幅,標註清軍主要將領有慶大人(宗室慶祺)、桂大人(提督桂明桂齡兄弟)、玉大人(玉明)、綿大人(綿洵)、董鎮臺(總兵董占元)、雙大人(雙成或雙禧)、瑞大人(瑞麟或瑞昌)、參贊大臣(僧格林沁)、經大人(經文岱)、拉貝勒(拉木棍布紮布)、希大人(西淩阿)、穆侯爺(一等果勇侯穆輅) 、珠大人(珠勒亨)、繃侍衛(繃闊)、巴營總(巴揚阿)、舒營總(舒保)、明大人(明慶)、伊大人(伊勒東阿)。畫中有林鳳翔等被抓跪地受審情景。

評議

[編輯]

中國近代史學者郭廷以在他的《近代中國史綱》中認為失敗的主因有二:其一為兵力不足、其二為南北語言隔閡,不似在兩湖之時,從者動以萬計。

另有觀點認為,太平天國僅以2萬餘人北伐,反映了當時主政的東王楊秀清偏安心態。他曾在1852年說:「今日上策莫如捨粵不顧,直前衝擊,循江而略城堡,舍要害,專意金陵,而據為根本。然後遣將四出,分擾南北。即不成事,黃河以南,我可有也」。

影響

[編輯]

李秀成自述中,此次孤軍北伐行動被認為是天朝覆滅的十大誤之二。原因即為兵力上明顯不足,無法達成目標。羅爾綱在《太平天國史》中考出大約只有九軍約兩萬兩千五百人。因此有人認為北伐是重大決策失誤,徒然斷送了太平軍大批精兵良將,又分薄了西征軍的實力,令西征波折重重,未能及早消滅新興的湘勇。但也有人認為太平天國的北伐雖然失敗,但北伐軍深入清朝統治中心地區,打擊了清政府的統治,牽制了清政府的注意力,為同時進行的西征和1856年的東征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註釋

[編輯]
  1. ^ 林凤祥与北伐战争. 廣西: 廣西電視網. 2009-03-09 [2014-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 
  2. ^ 2.0 2.1 2.2 2.3 A. Elleman, Bruce. Modern Chinese Warfare, 1795-1989. Psychology Press. 2001. ISBN 0415214742. 
  3. ^ 北伐. 中華五千年網. [2014-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19) (中文). 
  4. ^ 空幻的帝京之旅. 新浪網. 2008-01-24 [2014-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08) (中文). 
  5. ^ 赫連勃勃大王. 《极乐诱惑:太平天国的兴亡·“北伐军”的初试锋芒(2)》. 2008年11月. 
  6. ^ 太平军北伐覆没记. 西陸網. [2014-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1) (中文). 

參考書籍

[編輯]
  • 郭廷以著,《近代中國史綱》上冊。
  • 茅家琦著,郭著《太平天國史事日誌》校補。
  • 羅爾綱著,《太平天國史》卷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