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 (台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华大学
Nanhua University
南华大学校徽
南华大学大门牌楼
校训慧道中流
创办时间1996年创立南华管理学院
1999年改名南华大学
学校代码1020
学校类型私立,综合大学
宗教背景佛教佛光山
校长林聪明
副校长李坤崇
林辰璋
高俊雄
创办人释星云
教师人数专任193人、兼任250人、外籍4人;共447人(2022年)
学生人数5,136 人(2022年)
本科生人数4,232人(2022年)
研究生人数857人(2022年)
博士生人数47人(2022年)
校址 中华民国台湾
嘉义县大林镇南华路一段55号

23°34′10″N 120°29′32″E / 23.5693126°N 120.4921177°E / 23.5693126; 120.4921177坐标23°34′10″N 120°29′32″E / 23.5693126°N 120.4921177°E / 23.5693126; 120.4921177
校区郊区
总面积63.18公顷
隶属全国夏季学院
彰云嘉大学校院联盟
邮递区号62249
网站www.nhu.edu.tw
位置
地图

南华大学,位于台湾嘉义县大林镇的一所私立大学。该校的创办人为佛光山开山祖师星云大师,是佛光山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校内用拥有多位优秀学生。

学校沿革[编辑]

无尽藏图书馆
学慧楼

前身为1996年创立的“南华管理学院”,1999年8月1日获教育部核准改为现名。

南华管理学院时期[编辑]

1989年11月1日以私立南华工学院之名向教育部申请筹设。同年12月19日获准。

1991年10月3日向教育部申请改设私立南华管理学院。同年12月9日获准。

1992年2月10日完成“财团法人私立南华管理学院”法人登记。

1996年3月11日经教育部核准立案,南华管理学院正式成立,设有哲学研究所、资讯管理学系、传播管理学系。

1997年增设文学研究所、生死学研究所、出版学研究所、欧洲研究所、亚太研究所、教育社会学研究所。

南华大学时期[编辑]

1998年改名南华大学,成立人文学院、管理学院与科技学院。增设资讯管理研究所、美学与艺术管理研究所、国际关系学系、应用社会学系。

1999年增设非营利事业管理所、社会学研究所、公共行政与政策研究所、环境管理研究所、传播管理研究所、环境与艺术研究所。成立社会学院。同年年底社会学院改名社会科学学院。

2000年增设财务管理研究所、旅游事业管理研究所、经济学研究所、应用艺术与设计学系、管理研究所硕士专班、企业管理学系进修学士班。

2001年增设宗教学研究所(并分设佛学组与比较宗教组)、生死管理学系、文学系、国小教育学程、民族音乐学系、电子商务管理学系、企业管理系日间部学士班、非营利事业研究所硕士专班,

2002年增设应用经济学系、会计资讯系、旅游管理研究所、环境与景观艺术学系、视觉艺术学系、幼儿教育学系进修学士班、电子商务学系进修学士班、自然医学研究所、财务管理研究所在职专班、管理科学研究所博士班。 生死学研究所与生死管理学系系所合一为生死学系暨硕士班。

2003年8月增设会计资讯学系、旅游事业经营学系。原社会科学学院应用经济学系、经济学研究所改隶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改名管理经济学系。管理研究所改名管理科学研究所。国际关系学系改名国际暨大陆事务学系。原管理学院传播管理学系改隶社会科学院。出版学研究所改名出版事业管理研究所。

2004年增设立财务金融学系、资讯工程系、外国语文学系、生死管理学系进修学士班。

2005年增设幼儿教育学系、应用艺术与设计学系硕士班。成立艺术学院。环境与景观艺术学系改名建筑与景观学系。

2006年增设自然生物科技系。资讯管理学系、电子商务管理学系、资讯工程学系脱离管理学院,新组科技学院。建筑与景观学系、环境与艺术研究所系所合一为建筑与景观学系暨环境艺术硕士班。

2007年增设非营利事业管理学系及幼儿教育学系硕士班。经济学研究所与管理经济学系所合一为管理经济学系暨经济学硕士班。企业管理学系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系所合一为企业管理系学士班暨管理科学硕士班、管理科学博士班。亚太研究所并入国际暨大陆事务学系为亚太研究硕士班。非营利事业管理研究所并入非营利事业管理学系为硕士班。财务管理研究所并入财务金融学系为财务管理硕士班。

2008年视觉艺术学系改名美学与视觉艺术学系。传播管理学系暨研究所改名传播学系暨研究所。

2009年美学与艺术管理研究所并入美学与视觉艺术学系为硕士班。旅游事业经营学系与旅游事业管理研究所整并为旅游事业管理学系暨硕士班。

2010年以后[编辑]

2010年应用艺术与设计学系改名创意产品设计学系;美学与视觉艺术学系改名视觉与媒体艺术学系。环境管理研究所改名休闲环境管理研究所。

2011年哲学系改名哲学与生命教育学系。公共行政与政策研究所并入国际暨大陆事务学系为公共政策研究硕士班。

2012年增设文化创意事业管理学系、就业实务养成学士班。出版与文化事业管理研究所并入文化创意事业管理学系为硕士班。管理经济学系暨经济学硕士班改名休闲产业经济学系暨硕士班。教育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及应用社会学系整并为应用社会学系暨教育社会学硕士班、社会学硕士班。停招会计资讯学系。

2013年南华大学到泰国与加州法身大学签署结盟[1]。停招哲学与生命教育学系。

2014年休闲产业经济学系并入文化创意事业管理学系为休闲产业组;文化创意事业管理学系增设文创行销组。国际暨大陆事务学系改名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应用社会学系学生自103学年度开始,大二将分组为社会学组、社会工作组;建筑与景观学系学生大三分组为建筑组、景观组。非营利事业管理学系并入企业管理学系。自然医学研究所并入自然生物科技学系为自然疗愈硕士班。

2015年增设国际企业学士学位学程。

2017年艺术学院改名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与媒体艺术学系改名视觉艺术与设计学系。增设科技学院永续绿色科技硕士学位学程、运动与健康促进学士学位学程。文化创意事业管理学系取消休闲产业组、文创行销组之分组。停招文化创意事业管理学系休闲产业硕士班、旅游管理学系休闲环境管理硕士班。哲学与生命教育学系硕士班改隶生死学系为生死学系哲学与生命教育硕士班。建筑与景观学系环境艺术硕士班改名建筑与景观学系暨硕士班。

2018年创意产品设计学系改名产品与室内设计学系。

2019年应用社会学系社会学硕士班停招。增设应用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与社会设计硕士班。

2020年增设生死学系博士班。

2023年,该校创办人星云法师圆寂。建筑与景观学系改名建筑学系,并取消建筑组、景观组之分组。文学系硕士在职专班停招。应用社会学系欧洲研究所停招。

历任校长[编辑]

任别 姓名 任期
1-4 龚鹏程 1996年3月11日-1999年8月1日
5 陈淼胜 1999年8月2日-2012年7月31日
代理 释慧开 2012年8月1日-2013年1月20日
6 林聪明 2013年1月21日-

行政单位[编辑]

行政单位 教务处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注册组
课务组
试务组
专业伦理与品保组
学生事务处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生活辅导组
课外活动组
卫生保健组
学生辅导中心
服务学习组
校园安全组
原住民族学生资源中心
总务处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事务组
营缮组
保管组
出纳组
环安组
就学服务处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招生中心
校际合作组
招生事务组
考生事务组
大学招生专业化发展推动小组
国际及两岸交流处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华语中心
国际专案组
国际交流推广组
境外招生与服务中心
校务及研究发展处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校务发展组
学术推展组
评鉴服务组
人事室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服务组
行政组
会计室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会计组
预算组
秘书室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秘书组
公共关系组
文书组
图书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数位支援组
采访编目组
读者服务组
资讯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系统开发组
网络系统组
行政咨询组
科技整合组
产学合作及职涯发展处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职涯及校友服务中心
实习及就业辅导组
产学合作组
创新育成组
教学发展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教学暨学习资源组
教学暨学习辅导组


终身学习学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课程开发部
行政企划部
职业培训部

教学单位[编辑]

管理学院 国际企业学士学位学程 运动与健康促进学士学位学程
企业管理学系
管理科学硕士班
管理科学硕士在职专班
非营利事业管理硕士在职专班
管理科学博士班
财务金融学系暨财务管理硕士班、硕士在职专班
旅游管理学系暨旅游管理硕士班 文化创意事业管理学系暨硕士班、硕士在职专班
管理学院旅游管理越南境外学士班
人文学院 文学系暨硕士班、硕士在职专班 外国语文学系
生死学系暨硕士班、硕士在职专班、博士班
大学部殡葬服务组、社会工作组、咨商组
进修学士班殡葬服务组
硕士班生死学组、生死咨商与教育组
哲学与生命教育硕士班、硕士在职专班
生死学硕士在职专班生死学组、生死教育与咨商组
生死学博士班
幼儿教育学系暨硕士班
宗教学研究所佛学与人间佛教组、宗教研究组;硕士在职专班
社会科学院 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
亚太研究硕士班
公共政策研究硕士班


应用社会学系
大学部社会学组、社会工作组
社会工作与社会设计硕士班
教育社会学硕士班
传播学系暨硕士班
科技学院 科技学院永续绿色科技硕士学位学程
环境永续组
资讯科技组
永续绿色科技硕士在职学位学程
资讯管理学系暨硕士班、硕士在职专班 资讯工程学系
自然生物科技学系暨自然疗愈硕士班、自然疗愈硕士在职专班 科技学院资讯科技进修学士班
艺术与设计学院 视觉艺术与设计学系暨硕士班 民族音乐学系暨硕士班
产品与室内设计学系、进修学士班暨硕士班 建筑学系暨硕士班

研究单位[编辑]

一级研究单位 研究总中心 自然医学研究及推广中心
人间佛教研究中心 生命教育中心
永续中心 艺术文化研究中心
人文学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通识教学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语文教学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体育教学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佛学研究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巴利学研究中心 敦煌学研究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台湾文学研究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正念静坐教学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艺术学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艺术文化研究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交流院校[编辑]

  • 南华大学从学校成立至今,与世界大学缔结姐妹校超过150所学校。亚洲有134所,美洲有8所,欧洲有8所,大洋洲有两所。

学生自治[编辑]

学生会为校内一级自治组织,为校内学生自治组织最高代表,其余例如社联会、毕联会、生协会及系学会等,非由全校学生选举产生,不属于全校性学生自治组织。[2]

  • 全校性学生自治组织

南华大学学生会[编辑]

依大学法第三十三条设置,成立于2004年,为南华大学全校最高学生自治组织,以南华大学全校学生为当然会员。[3] 自2019年4月1日起成为台湾学生联合会会员校之一。[4]

过往学生会采两权分立,会长由全校学生直选产生,下设“行政中心”,并由代表立法的“学生议会”进行监督,近年来由于会长直选投票率及参与率低,导致学生会多次无法选出下届会长,因此自2015年起参考内阁制及理监事架构进行组织精简及选制改革,成为继中国文化大学学生会之后,台湾第二所改采类理监事制的大专校院学生会。

现行组织架构由学代会(最高权力机构、立法权、仲裁权)、理事会(行政权)及监察会(监察权)所组成,其中各选区学代由全校学生直接选举产生,再由学代会中间接选出学生会理事长(即学生会会长)及监察委员,分别组成理事会及监察会相互制衡。

每届学生会法定任期为一年,与学代相同,自2013年起施行年度制(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后在2022年通过组织章程修订改回学年制(每年7月1日至隔年6月30日),自第21届开始实施,在此之前第20届为过渡任期。[5]

学生社团[编辑]

南华大学的学生社团相当多元,目前分为学术性、体育性、康乐性、音乐性、服务性、联谊性、综合性 [6] 等七大类社团。

  • 学术性社团
    • 福智青年社
    • 中智佛学社
    • 日本文化社
    • 桌上游戏决斗社
    • 茶米学堂
    • 古风文艺社
    • 展翼栖家康辅社
    • Chill Lounge 调酒社
    • Rainbow 异同结伴社
  • 体育性社团
    • 鹤法研习社
    • 乒乓球社
    • 网球社
    • 空手道社
    • 棒球社
    • 道家太极拳剑社
    • 羽球社
  • 康乐性社团
    • 飞舞集国标社
    • 火舞艺术表演社
    • 热舞社
  • 音乐性社团
    • 吉他社
    • 热音社
    • 管乐社
    • 声色合鸣歌唱研习社
  • 服务性社团
    • 崇德青年社
    • 狗狗GOGO志工队
    • 应用社会系志愿服务队
    • 外文系志愿服务队
    • 三好学社
    • 心辅服务队
    • 卫保帝国
    • 一个剧团
    • 资讯志工柠檬吉他
  • 联谊性社团
    • 原住民文化青年社
    • 境外生联谊会

知名校友[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台灣的南華大學拓展海外交流至泰國簽署結盟. 新浪新闻. [2013-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1). 
  2. ^ 大專校院學生會運作原則. [2019-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6). 
  3. ^ 大學法. [2019-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4). 
  4. ^ 校際聯合 | 臺灣學生聯合會成立. [2019-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3). 
  5. ^ 南華大學學生會組織章程 (PDF). [2019-04-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5-08). 
  6. ^ 南華大學學生社團簡介. [2019-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7). 

历年日间部师生比及新生注册率[编辑]

  • 110学年度日间部学生人数4805,专任老师人数195,日间部师生比24.64(学生数/老师数)。

[1]

  • 111学年度新生注册率90.43%。
  • 112学年度新生注册率91.51%。

[2]

外部链接[编辑]

  1. ^ 日間學制生師比-以「校」統計. [2023-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1). 
  2. ^ 教育部新生(含境外生)注册率-以“校”统计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