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瑞典帝国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瑞典帝国
Det svenska stormaktsväldet
1611年—1721年
瑞典帝国国旗
国旗
瑞典帝国国徽
国徽
瑞典帝国在1658年扩展至顶点。
瑞典帝国在1658年扩展至顶点。
瑞典帝国在1789年的疆域,只剩下芬兰和瑞典本土。
瑞典帝国在1789年的疆域,只剩下芬兰和瑞典本土。
首都斯德哥尔摩
常用语言瑞典语芬兰语挪威语爱沙尼亚语萨米语德语利沃尼亚语拉脱维亚语
宗教
瑞典教会
政府君主制
君主 
• 1611–1632
古斯塔夫·阿道夫大帝
• 1632–1654
克里斯蒂娜
• 1654–1660
卡尔十世·古斯塔夫
• 1660–1697
卡尔十一世
• 1697–1718
卡尔十二世
首相 
• 1612–1654
亚塞尔·奥辛斯达拿
• 1654–1656
艾力·奥辛斯达拿
• 1660–1686
伽地的马格努斯·加百利
立法机构瑞典国会阶层
历史时期近代欧洲初期
• 建立
1611年
• 终结
1721年
人口
• 17世纪
2500000
货币杜卡登, 马克 (直至1664年), Carolin (from 1664)
前身
继承
瑞典王国
瑞典-挪威
瑞属芬兰
瑞属波美拉尼亚
今属于 瑞典
 挪威
 芬兰
 俄罗斯
 德国
 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

瑞典帝国瑞典语svenska stormaktstiden)是1611年至1721年期间存在的欧洲帝国,这一时期瑞典曾晋身欧洲列强之一,控制了波罗的海大部分地区。瑞典帝国的开端由古斯塔夫·阿道夫的于1611年登上王位统治开始,1721年大北方战争俄罗斯沙皇国击败瑞典,失去大量领土,标志着瑞典帝国的终结[1]

瑞典在三十年战争中的胜利标志着帝国的崛起,其后在第二次北方战争期间达到了其国力的顶峰,击败当时的主要对手丹麦-挪威联合王国,签署了罗斯基勒条约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的省份和挪威的一部分割让于瑞典。然而,瑞典的国力自始起就开始衰落,在其后的斯堪尼战争中受到盟友法国的支持下才能维持其帝国[2]卡尔十一世(1660年2月13日-1697年4月5日)在位时改革了帝国、扩充国库税收及击败丹麦,成功巩固了帝国,使瑞典帝国在十七世纪后半叶得以维持北欧霸权地位。可是,在他儿子卡尔十二世掌握权力后,帝国衰落加剧,蒐外的冲突也增多。1700年为时二十年的大北方战争爆发,瑞典在战争初期多次获胜,但不久便因胜利而冲昏了头脑,亲率大军进攻俄国,形成拉锯战。1709年瑞典军队因遭遇极寒天气在波尔塔瓦战役大败而归,最终只能求和,割让大量领土给俄国,终结瑞典帝国[3]

瑞典的崛起

[编辑]

瑞典在十七世纪期间曾崛起为一个欧洲强国。原先瑞典只是北欧一个贫困、人口稀疏的国家,没有任何国际影响力或重要性。她的国力得以迅速在欧洲提升至领导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归功于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及首相亚塞尔·奥辛斯达拿的努力。由于成功介入三十年战争,以及在俄罗斯波兰-立陶宛夺取不少领土,瑞典俨然成为欧洲新教国家的领导者。

三十年战争期间,瑞典曾一度征服了神圣罗马帝国约一半的领土。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曾希望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个梦想随着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在吕岑会战的阵亡而破灭。战争长年拉锯,直到法国正式与瑞典同盟,战况才转而对瑞典有利。三十年战争对于德意志地区造成严重的破坏,由于德意志是主要战场,三分之一[4]的人口在战乱中丧生,经济也遭到极大破坏,战后法国、瑞典及新教诸侯又各割地盘,瑞士、荷兰及北意大利诸国皆正式独立,神圣罗马帝国从此名存实亡。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编辑]

随着三十年战争终结, 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使瑞典得以要求领土及战争赔款。

在首相亚塞尔·奥辛斯达拿的努力下,瑞典获得了:

瑞典得到了帝国议会(以及上萨克森下萨克森威斯特法伦等Reichskreis议会)的席次与投票权,随时可以插手德意志的内部事务。《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瑞典成为欧洲领土面积第三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西班牙

国内巩固

[编辑]

克里斯蒂娜女王的奢侈铺张将国家财政带到破产的边缘,并在各地造成动乱,直到她放弃王位。

卡尔十世·古斯塔夫尽了他的努力来恢复金融秩序,但是他的好战透支了国家财政,并为瑞典招来许多敌人,包含勃蘭登堡-普鲁士丹麦波兰俄罗斯

奥利瓦条约

[编辑]

1660年5月3日签订的《奥利瓦条约》结束了瑞典与波兰的长年战争,波兰正式割让利沃尼亚里加予瑞典,并放弃对瑞典王位的要求。连年战争使得波兰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波兰历史上称为大洪水时代),以及欧洲强国的地位。法国的调解亦结束了瑞典与勃蘭登堡的争端。

同年签订的《哥本哈根条约》标志着帝国的顶峰:波罗的海除了丹麦部分完全成为瑞典内海,北德意志的大河(奥得易北威悉)出海口均在瑞典的控制之下,保障宗教自由更使得瑞典成为欧洲大陆新教国家的领导者。虽然瑞典贫瘠的国土与稀疏的人口使得她并不是那么符合帝国的称号,但训练精良的军队,加上与法国稳固的同盟,瑞典身为欧洲强国的地位是无庸置疑的。

斯科讷战争

[编辑]

1675年,瑞典应法王路易十四的要求出兵勃蘭登堡。同时由于荷兰法荷战争遭到法国攻击,荷兰的盟友丹麦-挪威也在1676年入侵斯科讷

虽然这场战争没有明确的胜利,但瑞典帝国的地位开始动摇:丹麦在斯科讷被瑞典击败,但其舰队消灭了瑞典海军,勃蘭登堡则在北德意志击败瑞典,波美拉尼亚不来梅则遭到勃蘭登堡、奥地利及丹麦联军占领。

由于卡尔十一世在本土的军事胜利与路易十四的外交调解,1677年开始和约的谈判。1679年的《奈梅亨条约》恢复了瑞典在北德意志的失土;瑞典付出惨重的代价,但路易十四却完全主导了和约的进行,这使得卡尔十一世个人对法王表达了反感,并发展出反法情绪。

卡尔十一世

[编辑]

卡尔十一世的剩余统治时期标志着改革,以及瑞典政府转变为半绝对君主制。在战争中成长的他相信:如果瑞典要维持强国的地位,就必须彻底的改革经济,并限制贵族的权力。

卡尔十一世在位的剩余20年也是瑞典帝国最长的和平时期[5]

大北方战争

[编辑]

1700年,丹麦、波兰及俄罗斯联合向瑞典宣战。丹麦很快就被击溃退出战争,俄罗斯也在纳尔瓦之役被击败,于是卡尔十二世将目标转向波兰,并迫使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退位。在对波战争时间,俄罗斯攻占了波罗沿海的几处要地;卡尔十二世因先前的胜利冲昏了头,他没有先将这些失地收复,反而直接挥军莫斯科。严酷的严寒与俄军的焦土政策,迫使瑞典军撤到乌克兰

1709年,瑞典军在波尔塔瓦会战被歼灭;虽然卡尔十二世得以逃到奥斯曼帝国,但自此瑞典已丧失跟俄罗斯争霸的能力。接下来几年,随着瑞典节节败退,波兰与丹麦重新对瑞典开战,瑞典失去了三十年战争以来获得的所有领土,连原先的本土芬兰也被俄罗斯攻占。即便如此,卡尔十二世还是两度入侵挪威,并迫使丹麦-挪威再次退出战争;但1718年11月18日,卡尔十二世在挪威阵亡,这使得大部分战争告一段落。

1721年,《尼斯塔德条约》签订,大北方战争的结束象征瑞典帝国解体,以及俄罗斯成为波罗的海的新霸主。

海外殖民地

[编辑]
1658年的瑞典帝国

瑞典亦曾实行殖民主义。他们自1638年至1663年及在1784年至1878年间,在非洲美洲开拓多处海外殖民地。

参见

[编辑]

参考

[编辑]
  1. ^ Frost 2000,第133–134页
  2. ^ Nicklas, Thomas. Macht oder Recht. Frühneuzeitliche Politik im obersächsischen Reichskreis [Power or Right: Early modern politics in the Upper Saxon Circle]. Stuttgart. 2002: 282 (德语). Finanziell völlig von französischen Subsidien abhängig, wollte sich die Großmacht auf tönernen Füßen [...] 
  3. ^ Bain 1911b
  4. ^ Elisabeth Gaynor Ellies , Anthony Esler 2006,第427页
  5. ^ Nationalencyklopedin, article Karl XI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