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同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同治
1862年-1874年
政權 清朝
君主 清穆宗載淳
歷時 13年
同治清朝的位置。

同治滿語ᠶᠣᠣᠨᡳᠩᡤᠠ
ᡩᠠᠰᠠᠨ
穆麟德轉寫yooningga dasan蒙古語ᠪᠦᠷᠢᠨ
ᠵᠠᠰᠠᠭᠴᠢ
西里爾字母Бүрэн засагч;1862年—1874年)為清朝第十位皇帝清穆宗載淳的年號,前後共13年。[1] 清文宗駕崩後,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等人聯合發動了祺祥之變肅清顧命八大臣勢力,也將原擬的祺祥年號廢除,改為同治。同治十三年十二月,清穆宗駕崩。同年十二月十五日,立改次年為光緒元年。

改元

[編輯]
  • 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清文宗駕崩。七月二十九日,原立定次年年號:祺祥。十月五日,立改次年年號:同治。十月九日,清穆宗載淳即位(時年五歲),有詔立隔年改元:同治。[2]
  •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清穆宗駕崩。十二月十五日,有詔明年改元光緒[3]

大事記

[編輯]

考證

[編輯]

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清文宗在承德避暑山莊駕崩,清穆宗即位,隨駕諸臣擬定興符安禧祥祐祺祥四個備選年號,肅順載垣顧命八大臣選定「祺祥」為新君年號。當年九月三十日(11月2日),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訢發動祺祥政變,逮捕肅順、載垣等人。咸豐十一年十月初五日(11月7日)兩宮皇太后頒詔,宣布廢除「祺祥」年號,命議政王軍機大臣恭擬「同治」二字進呈,為新年號。

因「同治」年號在滿文稱之「Yooningga Dasan」 ,Yooningga意為「共同」, Dasan 意為「政治」,直接翻譯成漢文看似「共同而治」,故有稱同治年號的意思是代表「兩宮太后共同而治」,此言可能有誤。因兩宮聽政是一時之計,不可能成為皇帝的年號。實際上清兵入關後早已漢化,「同治」應該是出自於《書經.蔡仲之命》:「為善不同,同歸於治;為惡不同,同歸於亂」。

也有人認為「同治」是一種「兩宮太后共同而治」的影射。

公元紀年對照表

[編輯]
同治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公元 1862年 1863年 1864年 1865年 1866年 1867年 1868年 1869年 1870年 1871年
干支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同治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公元 1872年 1873年 1874年
干支 壬申 癸酉 甲戌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權年號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李崇智《中國歷代年號考》,第223頁。
  2. ^ 趙爾巽. 連結至維基文庫 清史稿本紀二十一穆宗本紀一. 維基文庫 (中文). 「〔咸豐十一年七月〕癸卯,文宗崩。……乙卯,定年號祺祥。……〔十月〕庚申,詔改祺祥為同治。……甲子,上御太和殿即皇帝位,受朝。頒詔天下,以明年為同治元年。」
  3. ^ 趙爾巽. 連結至維基文庫 清史稿本紀二十三德宗本紀一. 維基文庫 (中文).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癸酉,穆宗崩,無嗣。……甲辰(當作「甲申」),詔以明年為光緒元年。……〔光緒元年正月〕戊午,上御太和殿,即皇帝位。」

深入閱讀

[編輯]


前一年號:
咸豐
清朝年號
1862年-1874年
下一年號:
光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