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乍現
外觀
春光乍現 Blow-up | |
---|---|
基本資料 | |
導演 |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
編劇 |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托尼·諾格拉 愛德華·邦德 |
主演 | 大衛·海明斯 凡妮莎·蕾格烈芙 薩拉·邁爾斯 |
配樂 | 賀比·漢考克 |
攝影 | 卡洛·迪·帕爾馬[*] |
製片商 | 米高梅公司 |
片長 | 110分鐘 |
產地 | 英國 義大利 美國 |
語言 | 英語 |
上映及發行 | |
上映日期 | 1966年12月18日 1967年8月29日 |
各地片名 | |
中國大陸 | 放大 |
香港 | 春光乍洩 |
臺灣 | 春光乍現 |
馬來西亞 | 春光乍洩 |
《春光乍現》(英語:Blow-up)是義大利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於1966年所執導的電影,這是安東尼奧尼第一部英語電影。本片劇情受到阿根廷作家胡利奧·科塔薩爾短篇小說《惡魔的夢囈》(Las babas del diablo)[1]以及英國攝影師David Bailey的一生[2]所啟發。爵士鋼琴家賀比·漢考克為電影配樂。
本片在第21屆坎城影展獲得最高榮譽金棕櫚獎,在票房上也取得極大的成功。
劇情
[編輯]湯瑪斯是倫敦相當著名的年輕攝影師,自視甚高且玩世不恭,許多模特兒趨之若鶩想要被他拍照;有一天湯瑪斯在一個靜謐的公園看到一對男女在談情,他拍了數張他們的照片後被那個女子發現。女子希望湯瑪斯可以把照片給她,甚至願意用身體交換,湯瑪斯故意給她假的底片,他把照片洗出來發現照片內有異處,他想盡辦法把照片放大後,發現旁邊樹叢竟有一個持槍男子。
獎項
[編輯]獎項 | 獎項 | 受獎者 | 階段/結果 |
---|---|---|---|
第21屆坎城影展 | 金棕櫚獎 | 《春光乍現》 | 獲獎 |
第39屆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導演 |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 提名 |
最佳原著劇本 |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Tonino Guerra、Edward Bond | 提名 | |
第21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 最佳英國電影 | 《春光乍現》 | 提名 |
最佳英國美術設計 | Assheton Gorton | 提名 | |
最佳英國攝影 | Carlo Di Palma | 提名 | |
金球獎 | 最佳外國英語片 | 《春光乍現》 | 提名 |
參考資料
[編輯]- ^ Beltzer, Thomas. La Mano Negra: Julio Cortázar and His Influence on Cinema. Senses of Cinema. 15 April 2005 [21 Februar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10月28日).
- ^ Brigitte Tast, Hans-Jürgen Tast: light room - dark room. Antonionis "Blow-Up" und der Traumjob Fotograf, Kulleraugen Vis.Komm. Nr. 44, Schellerten 2014, ISBN 978-3-88842-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