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衣炮彈
「糖衣炮彈」,也叫「糖衣炸彈」,簡稱「糖彈」。意思是用糖衣裹著的炮彈,比喻腐蝕、拉攏,拖人下水的手段。它看似美妙甜蜜而包藏禍心。在台海心戰時,這是一種心理誘敵的戰略。
來源
[編輯]這是毛澤東創造的著名比喻,帶著鮮明軍事色彩和濃重憂患意識。1949年3月中共全面奪得政權以前,毛澤東在西柏坡召開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中說道:「可能有這樣一些共產黨人,他們是不曾被拿槍的敵人征服過的,他們在這些敵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稱號;但是經不起人們用糖衣裹著的炮彈攻擊,他們在糖彈面前要打敗仗。」
抵禦糖衣炮彈,自1949年以後慢慢發展成了中共組織建設、思想建設的基本任務,意識形態的特徵之一。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後被拍成電影)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拒腐蝕、永不沾的故事。被廣為傳頌的「南京路上好八連」即這一理想境界的人格象徵。對於曾生活在底層、由鄉村滲透而取得政權的共產黨人來說——其中許多人過去是「泥腿子」、苦力——著附在高檔物質生活、奢侈消費品上的資本主義、資產階級(主要是來自西方)的價值標準、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具有較大的誘惑力,因為它具有發達的物質生產所提供的舒適、細緻的生活方式和優雅的風度。1950年代的劉青山、張子善貪污案,軍隊領導幹部大量離婚換老婆,三反五反揭露的官僚主義和腐敗現象,都是這方面的例子。
事件背景
[編輯]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成立,東方的社會主義世界日漸壯大,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感到想用武力直接消滅東方的社會主義體系是很難辦到的了,所以美國當局想出一個長期計劃,就是用上三四代人的時間,對社會主義世界的思想進行滲透。這就是毛澤東說用的「糖衣炮彈」的方法來腐蝕,「他們打來的炮彈是外層包了『糖衣』的,先給你個甜頭,然後『爆炸』,達到征服你的目的」。後來毛澤東與前蘇聯的論戰就是怕中國變修,也是與「糖衣炮彈」相似,結果互有勝負,他們達到了部分目的,但沒有完全征服和改變中國。
參考文獻
[編輯]-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