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參與的政權更迭 (冷戰後期)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美國參與的政權更迭包括公開或秘密的旨在更改、更替、延續外國政權的行為。

二戰結束後,美國政府在冷戰背景下與蘇聯爭奪全球領導權、影響力和安全感。在艾森豪政府英語Presidency of Dwight D. Eisenhower時期,美國政府擔心蘇聯所支持的政府英語Soviet involvement in regime change會損害美國的國家安全,並倡導多米諾骨牌理論,後來的總統也紛紛跟隨艾森豪這一理論。[1]隨後,美國將其行動區域擴大到了傳統的行動區域——中美洲加勒比地區之外。重要的行動包括美國和英國精心策劃的1953年伊朗政變、1961年針對古巴的豬灣入侵,以及支持蘇哈托將軍在印度尼西亞推翻蘇加諾英語Transition to the New Order。此外,美國還干預了多國的國家選舉英語Foreign electoral intervention,包括1948年在義大利[2]1953年在菲律賓、1950-60年代在日本[3]以及1957年在黎巴嫩[4]根據一項研究,在1946年至2000年期間,美國對外國選舉進行了至少81次公開和秘密的干預。[5][6]另一項研究發現,美國在冷戰期間嘗試進行了64次秘密的和6次公開的政權更迭。[1]

1970年代[編輯]

1970年:柬埔寨[編輯]

1955年柬埔寨大選中上台的諾羅敦·西哈努克親王,多年來一直通過與中國和北越友好,使柬埔寨遠離越南戰爭,並將左翼政黨納入主流政治。然而,1967年發生了左翼起義,奉行共產主義的紅色高棉於次年開始叛亂反對親王。[7]在1968年的春節攻勢之後,西哈努克開始相信北越將會輸掉這場戰爭,因此他改善了與美國的關係英語Cambodia–United States relations亨利·基辛格建議西哈努克批准美國在1969年轟炸柬埔寨境內的北越目標英語Operation Menu,但這受到了其它消息來源的強烈質疑。[8][9]

1970年3月,在柬埔寨國民議會通過不信任投票後,西哈努克被右翼將軍朗諾廢黜。該行動遵循了柬埔寨的憲法程序,大多數報導都強調柬埔寨的參與者在西哈努克被驅逐中的重要地位。歷史學家對美國的參與程度及是否預先知道廢黜的結果存在分歧,但正在形成的共識認為美國軍事情報部門有一定的罪責。[10]有證據表明,「早在1968年末」,朗諾就向美國軍事情報部門提出了發動政變的想法,以獲取美國的同意和軍事支持,從而對西哈努克親王及其政府採取行動。[11]政變進一步破壞了該國的穩定,並引發了多年的內戰。戰爭的一方是右翼的高棉共和國,由美國通過加強轟炸英語Operation Freedom Deal支持;另一方是紅色高棉軍隊,由越南人民軍支持。共產黨最終占領了金邊英語Fall of Phnom Penh,贏得了內戰的勝利,並建立了民主柬埔寨[12]

1970-1973年:智利[編輯]

在1960至1969年間,蘇聯政府每年資助智利共產黨5萬至40萬美元。[13]

美國政府在智利開展了一項心理戰行動,從1963年直到1973年政變,而中情局參與了在此期間的每一次智利選舉英語Elections in Chile。在1964年智利總統選舉英語1964 Chilean presidential election中,美國政府提供了260萬美元資助基督教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愛德華多·弗雷·蒙塔爾瓦,以阻止薩爾瓦多·阿連德智利社會黨獲勝。美國還利用中情局提供了1200萬美元資助商業利益,用來詆毀阿連德的聲譽。[14]:38-39 克里斯蒂安·C·古斯塔夫森(Kristian C. Gustafson)寫道:

It was clear the Soviet Union was operating in Chile to ensure Marxist success, and from 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point of view, the United States was required to thwart this enemy influence: Soviet money and influence were clearly going into Chile to undermine its democracy, so U.S. funding would have to go into Chile to frustrate that pernicious influence.[很明顯,蘇聯在智利展開行動是為了確保馬克思主義的成功,而從當代美國人的角度來看,美國必須阻止敵人這種影響:蘇聯的資金和影響力顯然正在進入智利以破壞其民主,所以美國資金就不得不進入智利以挫敗這種不良影響。][13]

智利陸軍英語Chilean Army總參謀長勒內·施奈德是一名致力於維護憲法秩序的將軍,被認為是「尋求發動政變軍官的主要絆腳石」。在阿連德就職之前的1970年10月19日,在中情局的支持下,卡米洛·瓦倫蘇埃拉英語Camilo Valenzuela將軍試圖綁架施奈德,但未能成功。三天後,在羅伯托·維奧英語Roberto Viaux將軍的領導下,再次試圖綁架施耐德,但卻導致施耐德喪生。[15][16]就職典禮以後,右翼占多數的智利國會與阿連德之間發生了曠日持久的社會和政治爭吵,華盛頓也發動了經濟戰。美國總統理察·尼克森曾承諾「讓經濟一飛沖天」(make the economy scream),以「阻止阿連德上台或推翻他」。[17]

1973年9月11日,智利軍隊國家警察推翻了阿連德總統奧古斯托·皮諾切特政權掌權。中情局通過FUBELT計劃英語Project FUBELT(又稱第二軌道英語United States intervention in Chile#Track II)秘密工作,為政變準備條件。美國最初否認有任何參與,但此後幾十年中,許多相關文件已被解密。[17]

1971年:玻利維亞[編輯]

美國政府支持了由烏戈·班塞爾將軍領導的1971年政變,推翻了玻利維亞總統胡安·何塞·托雷斯,而托雷斯在前一年也是通過政變上台的。[18][19]托雷斯召集「Asamblea del Pueblo」(人民大會),其中的代表來自社會特定行業部門(礦工、工會教師、學生、農民),這通常被認為是在左翼的方向上領導國家,因此令華盛頓不悅。[來源請求]

班塞爾從1971年8月18日開始策劃了一場軍事起義,並於8月22日成功掌權。美國隨後向班塞爾獨裁政權提供了廣泛的軍事援助及其它援助。[20]托雷斯逃離玻利維亞後,在1976年被綁架並殺害,這也是兀鷹行動的一部分。[20]兀鷹行動是美國支持的南美右翼獨裁者英語Right-wing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政治迫害國家恐怖主義運動。[21][22]:22、23[23]

1974-1991年:衣索比亞[編輯]

衣索比亞,厄利垂亞獨立之前

1974年9月12日,君主立憲制的衣索比亞帝國的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在一場政變中被皇帝設立的調查衣索比亞國防軍的組織德爾格推翻。[24]由獨裁者門格斯圖·海爾·馬里亞姆領導的德爾格變成了馬列主義者,並與蘇聯結盟。[25]許多反叛團體起來反對德爾格,包括保守派、分離主義團體和其它馬列主義團體。[26][27][28]這些團體都會得到美國的支持。[29][需要解釋]

1980年代後期,叛亂分子和厄利垂亞分離主義分子在反政府方面開始有所收穫。德爾格於1987年自行解散,並以衣索比亞工人黨(WPE)的名義,領導建立了衣索比亞人民民主共和國(PDRE),以維持其統治。1990年,衣索比亞政府開始崩潰,於是蘇聯停止了對它的支持,而美國則繼續支持叛軍。[30]1991年,門格斯圖·海爾·馬里亞姆辭職並逃離,衣索比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EPRDF)的叛軍接管了該國,該陣線是一個由左翼民族反叛團體組成的聯盟。[31]儘管美國反對他,美國大使館還是幫助馬里亞姆逃到了辛巴威[32]PDRE解散了,取而代之的是由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領導的衣索比亞過渡政府,開始向議會民主過渡。[31]

1975-1991年:安哥拉[編輯]

1960年代開始,安哥拉獨立戰爭爆發,這是一場反對葡萄牙殖民統治的叛亂,參與叛亂的組織主要是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安人運)和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安解陣)。1974年,葡萄牙右翼軍政府在康乃馨革命中被推翻。新政府承諾讓其殖民地獨立,也包括安哥拉。1975年1月15日,葡萄牙籤署《阿爾沃爾協定英語Alvor Agreement》,使安哥拉獨立,並成立過渡政府,過渡政府包括了安人運、安解陣和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安盟)。過渡政府由葡萄牙高級專員(Portuguese High Commissioner)組成,協定中的三個安哥拉黨派各出一名代表組成總理委員會(Prime Ministerial Council,簡稱PMC)來進行統治,三名代表輪流擔任總理。

然而,各個獨立團體開始互相爭鬥。安人運是一個左翼團體,正在向另外兩個主要反叛團體安解陣和安盟推進。安盟的領導人若納斯·薩文比是前安解陣戰士和毛主義者,他最終在意識形態上變成資本主義者,並使安盟變成資本主義激進組織。[33][34]中國、南斯拉夫、古巴和蘇聯送出武器和軍隊支持安人運,而南非則派出軍隊支持安解陣和安盟。到1975年12月葡萄牙人正式撤軍時,安人運已經控制了十餘個省會,並在魯安達宣布成立一黨制國家安哥拉人民共和國;而安盟和安解陣則控制了的五個省會城市,在萬博宣布成立安哥拉民主人民共和國英語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Angola

美國通過IA功能行動英語Operation IA Feature暗中支持安盟和安解陣。1975年7月18日,傑拉德·福特總統在受到中情局和國務院官員異議的情況下,仍然批准了該計劃。助理國務卿英語United States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納撒尼爾·戴維斯英語Nathaniel Davis因為反對該計劃而辭職。[35][36]該計劃開始於獨立戰爭結束時,並隨著1975年11月內戰開始而繼續。最初的資金是600萬美元,但在7月27日增加了800萬美元,8月又增加了2500萬美元。[37]1976年,該計劃被國會曝光並譴責。《克拉克修正案英語Clark Amendment》被加入到美國1976年《武器出口管制法案英語Arms Export Control Act》,結束了該行動,並限制了在安哥拉的參與。[38]儘管如此,時任中情局局長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老布希)承認,對安解陣和安盟的一些援助仍在繼續。[39][40]吉米·卡特總統任期英語Presidency of Jimmy Carter,對這些組織仍在繼續有限的支持。[來源請求]安解陣解體後,[何時?]則只剩下了安盟。

安哥拉的位置

1986年,隆納·雷根提出了雷根主義,呼籲為世界各地的反共勢力提供資金,以「反擊」蘇聯的影響力。雷根政府英語Presidency of Ronald Reagan遊說國會廢除《克拉克修正案》,最終該法案於1985年7月11日被廢除。[41]1986年,安哥拉戰爭成為主要的冷戰代理人衝突。薩文比在美國的保守派盟友遊說增加對安盟的支持。[42][43]1986年,薩文比訪問了白宮,之后里根批准了2500萬美元的援助,包括輸送FIM-92毒刺可攜式防空飛彈[44][33][45][46]

在老布希成為總統後,對薩文比的援助仍在繼續。薩文比開始依靠布萊克、馬納福特與斯通英語Black, Manafort, Stone and Kelly公司遊說以獲得援助。他們遊說布希政府英語Presidency of George H. W. Bush增加對安盟的援助及武器。[47]薩文比還在1990年會見了布希本人。[48]1991年,安人運和安盟簽署了《比塞斯協定英語Bicesse Accords》,結束了美蘇對戰爭的參與,開啟了多黨選舉,並建立了安哥拉共和國,而南非則退出了納米比亞[來源請求]

1975-1999年:東帝汶[編輯]

1975年11月28日東帝汶宣布脫離葡萄牙而獨立。9天後,印度尼西亞反殖民主義為藉口入侵東帝汶,實際目的是推翻前一年出現的革陣政權。[49][50]入侵前一天,美國總統傑拉德·福特國務卿亨利·基辛格會見了蘇哈托將軍,蘇哈托表明打算入侵東帝汶。福特表示:「我們會理解,不會在這個問題上向你施壓。我們理解你的問題和你的意圖。」[51]福特支持印尼入侵東帝汶,因為他認為東帝汶對美國意義不大,可以被印度尼西亞-美國關係取代。[52]1975年早些時候西貢淪陷,使印尼成為美國在東南亞最重要的盟友,因此福特認為與印尼站在一起符合美國利益。[53]

在入侵期間,美國提供的武器對印尼至關重要,[54]印尼軍隊使用的大部分軍事裝備都是由美國提供的。[55]印尼占領東帝汶期間美國持續對其進行軍事援助,直到1999年東帝汶獨立公投[56]2005年東帝汶接受、真相與和解委員會英語Commission for Reception,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in East Timor得出結論:「[美國的]政治和軍事支持是入侵和占領東帝汶的基礎。」[51][57]

1976年:阿根廷[編輯]

1977年魏地拉吉米·卡特會晤

伊莎貝爾·庇隆1973年9月阿根廷總統選舉英語September 1973 Argentine presidential election中當選為阿根廷總統,但在1976年阿根廷政變英語1976 Argentine coup d'état中被阿根廷軍隊推翻。豪爾赫·拉斐爾·魏地拉將軍開始了其軍事獨裁統治,直至1983年,史稱國家重組進程。政變行動及其後的專制政權均得到了美國的認可和支持,[58][59]:215[22]:96-97亨利·基辛格在獨裁統治期間對阿根廷進行了多次正式訪問。[60][61][62]西班牙法官巴爾塔薩·加爾松稱,基辛格是該政權危害人類罪的見證人。[63]

1979-1992年:阿富汗[編輯]

1978年阿富汗四月革命後,建立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國,這是一個由蘇聯支持的、由阿富汗人民民主黨領導的一黨制社會主義國家。美國政府發起旋風行動,向一些軍閥和幾個被稱為阿富汗聖戰者吉哈德游擊隊派系提供武器和資金支持,試圖顛覆阿富汗民主共和國。該計劃從1979年7月3日向聖戰者提供的695,000美元名義上的「非致命」援助開始,在1979年12月蘇阿戰爭爆發後升級。[64][65]通過阿富汗鄰國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美國向阿富汗游擊隊提供訓練、武器和資金援助。[66][67][68][69]中情局提供的第一批武器是1979年12月運出的老式李-恩菲爾德步槍,但到了1986年9月該計劃則包含了美國原產的最先進武器,例如FIM-92毒刺地對空飛彈[70]:58、149-150、337

阿富汗阿拉伯人也「通過三軍情報局和抵抗組織間接受益於中情局的資助」。[71][72]有些伊斯蘭軍官成為中情局最大的阿富汗受益者,如賈拉勒丁·哈卡尼英語Jalaluddin Haqqani古勒卜丁·希克馬蒂亞爾,他們多年來都是奧薩馬·賓·拉登的主要盟友。[73][74][75]根據英國前外交大臣羅伯特·庫克以及其它消息來源的說法,中情局資助的一些武裝分子後來成為了蓋達組織的一部分,其中也包括賓·拉登。[76][77][78][79][80]儘管有這些及類似的指控英語Allegations of CIA assistance to Osama bin Laden,但並沒有直接證據表明在蘇阿戰爭期間,中情局曾聯繫過賓·拉登或其核心圈。[70]:87[81][82]

根據1991年9月與蘇聯達成的關於結束任何一方對阿富汗的外部干預的協議,美國對聖戰者的支持於1992年1月結束。到1992年,美國、沙烏地和中國對聖戰者的援助總額估計為60-120億美元,而蘇聯對阿富汗的軍事援助價值為360-480億美元。其結果是一個全副武裝、軍事化的阿富汗社會:一些消息來源稱,在1980年代,作為個人武器的目的地,阿富汗在世界上名列前茅。[70]:232-233、238

1980年代[編輯]

1980-1989年:波蘭[編輯]

自1952年波蘭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後,波蘭一直是一黨制的社會主義國家,即波蘭人民共和國。1980年組建的團結工會,在1980年代逐漸成為反對派的大本營。隆納·雷根政府支持團結工會,並根據中央情報局的情報開展了一場公關活動,以阻止吉米·卡特政府所預估的「大批蘇聯軍隊進入波蘭」。[83]麥可·賴斯曼(Michael Reisman)和詹姆士·E·貝克英語James E. Baker認為在波蘭的行動是中情局在冷戰中的秘密行動之一。[84]波蘭總參謀部高級官員理察·庫克林斯基上校曾秘密向中情局發送報告。[85]中情局每年向團結工會提供大約200萬美元的現金,五年內總共提供了1000萬美元。中情局和團結工會之間沒有直接聯繫,所有資金都通過第三方渠道供給。[86]中央情報局官員被禁止與團結工會領導人會面,中情局與團結工會積極分子的聯繫要弱於美國勞工聯合會和產業工會聯合會(勞聯-產聯),勞聯-產聯從其成員籌集了30萬美元,用來直接向團結工會提供材料和現金,但無法控制團結工會如何使用。美國國會授權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向團結工會撥付了1000萬美元以促進民主。[87]

然而,1981年12月波蘭開始實施戒嚴時,團結工會並未提前收到警告。對此的潛在解釋各不相同:一些人認為戒嚴讓中情局措手不及,而另一些人則主張,美國的政策制定者認為波蘭的內部鎮壓比「蘇聯武力干預」更容易應對。[83]中情局對團結工會的支持包括資金、設備和培訓,由特種作戰部門協調。[88]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成員亨利·海德英語Henry Hyde表示,美國提供了「秘密報紙、廣播、宣傳、資金、組織幫助和建議等各方面的物資和技術援助」。[89]中情局秘密行動的初始資金為200萬美元,但此後不久額度就提高了,到1985年中情局成功滲透到了波蘭。[90]

1981-1982年:查德[編輯]

1975年,第一次查德內戰英語Chadian Civil War (1965–1979)期間,查德軍方推翻了弗朗索瓦·托姆巴巴耶,並任命費利克斯·馬盧姆·恩加庫圖為國家元首。胡笙·哈布雷被任命為總理,但他在1979年2月試圖推翻政府,失敗後被迫下台。1979年,馬盧姆辭職,古庫尼·韋戴成為國家元首。韋戴同意與哈布雷分享權力,任命他為國防部長,但很快便重燃戰火。哈布雷於1980年被流放到蘇丹[91]

當時美國政府需要一座堡壘來反對利比亞穆阿邁爾·卡扎菲,並將利比亞南邊的鄰國查德視為一個不錯的選擇。查德和利比亞不久前簽署了一份協議,試圖結束他們之間的邊界英語Chad–Libya border衝突,並「努力實現兩國之間的全麵團結」,但美國對此表示反對。美國還認為韋戴與卡扎菲過於接近。哈布雷已經變得親西方及親美,並且反對韋戴。當他在1981年回國繼續戰鬥時,得到了雷根政府通過中情局提供的秘密支持,並於1982年6月7日推翻了古庫尼·韋戴,自己成為了查德的新總統。[92]

哈布雷上台後,中情局繼續支持他,包括培訓和武裝查德臭名昭著的文件和安全局(DDS)。美國還在豐田戰爭中,支持查德,反對利比亞。[93]

1981-1990年:尼加拉瓜[編輯]

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桑解陣)於1979年推翻了親美的索摩查家族。起初,卡特政府英語Presidency of Jimmy Carter試圖與新政府友好,但隨後的雷根政府英語Presidency of Ronald Reagan採取了更加反共的外交政策。1981年1月,雷根立即切斷了對尼加拉瓜政府的援助,並於1981年8月6日簽署第7號國家安全令英語National security directive,授權為該地區生產武器,及向該地區運送,但不允許部署。1981年11月17日,雷根簽署第17號國家安全令,允許秘密支持反桑地諾勢力。[94][95]隨後美國政府秘密武裝、訓練和資助康特拉。這是一群以宏都拉斯為基地的反叛戰士,他們企圖推翻尼加拉瓜政府。[96][97][98][99]作為培訓的一部分,中情局向康特拉分發了一份詳細的手冊,題為《游擊戰中的心理戰英語Psychological Operations in Guerrilla Warfare》,指導康特拉如何炸毀公共建築、暗殺法官、製造恐怖襲擊、敲詐平民。[100]除了支持康特拉,美國政府還炸毀多座橋梁,在港口布設水雷英語CIA activities in Nicaragua,造成至少七艘商船受損,也炸毀了許多尼加拉瓜漁船。據尼加拉瓜政府稱,他們還襲擊了科林托港,造成112人受傷。[101][102][103][104][105]

美國的博蘭修正案英語Boland Amendment規定,政府為康特拉活動提供資金為非法。其後,雷根政府秘密向伊朗政府出售武器,以資助一個秘密的美國政府機構,通過其繼續非法資助康特拉,後敗露,被稱為伊朗門事件[106]即使在尼加拉瓜桑解陣政府贏得了1984年選舉之後,美國仍繼續武裝和訓練康特拉。[107][108]1990年尼加拉瓜大選英語1990 Nicaraguan general election中,喬治·H·W·布希政府英語Presidency of George H. W. Bush授權向康特拉提供4975萬美元的非致命性援助。他們繼續暗殺候選人、挑起戰爭,及散布傳單來宣傳反對黨UNO(國家反對聯盟英語National Opposition Union),[109],而UNO最終贏得了選舉。[110]之後不久,康特拉就結束了戰鬥。[來源請求]

1983年:格瑞那達[編輯]

1983年10月25日,美國與加勒比六國聯軍入侵格瑞那達,代號「緊急狂暴行動」,成功推翻了古巴士兵支持的哈德遜·奧斯丁英語Hudson Austin馬克思主義政府。這場衝突的起因是格瑞那達前領導人莫里斯·畢曉普被殺,以及一周前10月19日哈德遜成為該國領導人。[111][112]聯合國大會稱美國入侵「公然違反國際法」,[113]但在聯合國安理會上的一項廣受支持的類似決議被美國否決了。[114][115]

1989-1994年:巴拿馬[編輯]

1979年,美國和巴拿馬簽署了結束巴拿馬運河區的《巴拿馬運河條約》,並承諾美國將在1999年後交出巴拿馬運河曼努埃爾·諾列加以獨裁者的身份統治著巴拿馬這個國家。他是美國的盟友,與他們一起對抗尼加拉瓜的桑地諾主義者和薩爾瓦多薩帕塔民族解放軍。但後來,由於他捲入了伊朗門事件,以及進行毒品交易,他跟美國的關係開始惡化。[116]隨著關係繼續惡化,諾列加開始與東方集團結盟。這也讓美國官員和埃利奧特·艾布拉姆斯英語Elliott Abrams等政府官員感到擔憂,開始與雷根爭論,認為美國應該入侵巴拿馬。但雷根考慮到老布希與諾列加的關係決定推遲,因為時任中情局局長的老布希正在競選總統;但在老布希當選後,他開始向諾列加施壓。1989年巴拿馬大選英語1989 Panamanian general election出現了違規行為,諾列加拒絕讓反對派候選人上台。布希呼籲他尊重巴拿馬人民的意願。當時出現了針對諾列加的政變企圖,並且在美國和巴拿馬軍隊之間爆發了小規模衝突。諾列加還被美國指控犯有毒品罪。[117]

1989年12月,美國入侵巴拿馬,軍事行動代號為「正義之師行動」(Operation Just Cause)。諾列加躲藏起來,但後來被美軍俘虜。候任總統吉列爾莫·恩達拉宣誓就職。1990年1月,美國結束了正義之師行動,並開始了「促進自由行動」(Operation Promote Liberty),即占領該國並成立新政府,直到1994年才結束。[118]

1989年:巴拉圭[編輯]

美國從1954年到1989年支持阿爾弗雷多·斯特羅斯納的獨裁統治,[119][120][121][122]但又支持了全國共和協會-紅黨「傳統派」反對斯特羅斯納的1989年巴拉圭政變英語1989 Paraguayan coup d'état[來源請求]

1989年:菲律賓[編輯]

1986年菲律賓人民力量革命後,柯拉蓉·艾奎諾當選為菲律賓總統。1986至1989年間,菲律賓一直發生小規模政變。

1989年12月,格雷戈里奧·霍納桑武裝部隊改革運動英語Reform the Armed Forces Movement的其他軍官發動了兵變。叛軍占領了維拉莫爾空軍基地英語Villamor Air Base博尼法喬堡英語Fort Bonifacio桑利角海軍基地英語Naval Station Sangley Point麥克坦-貝尼托埃布恩空軍基地英語Mactan–Benito Ebuen Air Base,關閉了尼諾伊·阿基諾國際機場,與政府軍展開巷戰。

柯拉蓉·艾奎諾向美國求援。[123]美軍派出了F-4幽靈II戰鬥機控制菲律賓領空,企業號中途島號航空母艦在菲律賓領海巡航,最終阻止了政變。[124]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O'Rourke, Lindsey A. The Strategic Logic of Covert Regime Change: US-Backed Regime Change Campaigns during the Cold War [秘密政權更迭的戰略邏輯:冷戰期間美國支持的政權更迭運動]. 安全研究英語Security Studies (journal). 2019-11-29, 29: 92–127. ISSN 0963-6412. S2CID 213588712. doi:10.1080/09636412.2020.1693620 (英語). 
  2. ^ CIA Covert Aid to Italy Averaged $5 Million Annually from Late 1940s to Early 1960s, Study Finds [研究發現,從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中情局平均每年對義大利的秘密援助達500萬美元]. 美國國家安全檔案館. [2021-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7) (英語). 
  3. ^ Weiner, Tim. C.I.A. Spent Millions to Support Japanese Right in 50's and 60's [中情局在五六十年代花費數百萬支持日本右翼]. 紐約時報. 1994-10-09 [2020-12-24].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3) (英語). 
  4. ^ Tharoor, Ishaan. The Long History of the US Interfering with Elections Elsewhere [美國干涉他國選舉的悠久歷史]. 華盛頓郵報. 2016-10-13 [2020-12-25]. ISSN 0190-828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16) (英語). 
  5. ^ Shane, Scott. Russia Isn't the Only One Meddling in Elections, We Do It, Too [俄羅斯不是唯一一個干預選舉的國家,我們也是]. 紐約時報. 2019-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9) (英語). 引用:Partisan Electoral Interventions by the Great Powers: Introducing the PEIG Dataset [大國的黨派選舉干預:PEIG數據集介紹]. 衝突管理與和平科學英語Conflict Management and Peace Science. 2016-09-19 [2019-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6) (英語). 
  6. ^ Levin, Dov H. Partisan electoral interventions by the great powers: Introducing the PEIG Dataset [大國的黨派選舉干預:介紹PEIG數據集]. 衝突管理與和平科學英語Conflict Management and Peace Science. 2016-09-19, 36: 88–106 [2019-02-10]. ISSN 0738-8942. doi:10.1177/073889421666119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6) (英語). 
  7. ^ Chandler, p. 128.
  8. ^ Shawcross, pp. 68–71 & 93–94.
  9. ^ Clymer, Kent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mbodia, 1969–2000: A Troubled Relationship [美國與柬埔寨,1969-2000:陷入困境的關係]. 勞特里奇. 2013: 14-16. ISBN 9781134341566 (英語). 
  10. ^ Clymer, Kent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mbodia, 1969–2000: A Troubled Relationship [美國與柬埔寨,1969-2000:陷入困境的關係]有限度免費查閱,超限則需付費訂閱. 勞特里奇. 2004: 21-23. ISBN 978-0415326025 (英語). Sihanouk's dismissal (which followed constitutional forms, rather than a blatant military coup d'état) immediately produced much speculation as to its causes. ... most others see at least some American involvement.[西哈努克的廢黜(遵循了憲法的形式,而非公然的軍事政變)立即引發了許多對其原因的猜測。……其他大多數人至少看到了有美國人參與其中。] 
  11. ^ 本·基爾南. How Pol Pot Came to Power: Colonialism, Nationalism, and Communism in Cambodia, 1930–1975 [波爾布特是如何上台的:柬埔寨的殖民主義、民族主義和共產主義,1930-1975]. 耶魯大學出版社. 2004: 300-301. ISBN 9780300102628 (英語). Prince Sihanouk has long claimed that the American CIA 'masterminded' the coup against him. ... There is in fact no evidence of CIA involvement in the 1970 events, but a good deal of evidence points to a role played by sections of the US military intelligence establishment and the Army Special Forces. ... While [Samuel R.] Thornton's allegation that 'the highest level' of the US government was party to the coup plans remains uncorroborated, it is clear that Lon Nol carried out the coup with at least a legitimate expectation of significant US support.[西哈努克親王一直聲稱美國中情局「策劃」了針對他的政變。……事實上,並沒有證據表明中情局參與了1970年的事件,但大量證據表明美國軍事情報機構和陸軍特種部隊在其中發揮了作用。……雖然(塞繆爾·R·)桑頓聲稱美國政府「最高層」參與了政變計劃的說法仍未得到證實,但很明顯,認為朗諾發動政變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至少是合理的。] 
  12. ^ Deac, p. 79.
  13. ^ 13.0 13.1 Gustafson, Kristian. Hostile Intent: U.S. Covert Operations in Chile, 1964–1974 [敵對意圖:美國在智利的秘密行動,1964-1974]. 波多馬克圖書英語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Potomac Books. 2007. ISBN 9781612343594 (英語). 
  14. ^ Johnson, Loch. Strategic Intelligence [戰略情報]. 格林伍德出版集團. 2007 [2017-01-12]. ISBN 978031306528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3) (英語). 
  15. ^ Briscoe, David. CIA Admits Involvement in Chile [中情局承認干涉智利]. ABC新聞. 2000-09-20 [2022-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0) (英語). 
  16. ^ 約翰·丁格斯英語John Dinges. The Condor Years: How Pinochet And His Allies Brought Terrorism To Three Continents [禿鷹時代:皮諾切特及其盟友如何將恐怖主義帶到三大洲]. The New Press英語The New Press. 2005: 20 [2022-06-29]. ISBN 978-1-56584-97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2) (英語). 
  17. ^ 17.0 17.1 Kornbluh, Peter. Chile and the United States: Declassified Documents Relating to the Military Coup, September 11, 1973 [智利與美國:與1973年9月11日軍事政變有關的解密文件]. 美國國家安全檔案館. 1998-09-11 [2021-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3) (英語). 
  18. ^ 北美拉丁美洲大會英語North American Congress on Latin America(NACLA). Alliance for Power: U.S. Aid to Bolivia Under Banzer [權力聯盟:班塞爾時期美國對玻利維亞的援助]. 2007-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7) (英語). 
  19. ^ U.S. Intervention in Bolivia [美國對玻利維亞的干預]. 赫芬頓郵報. 2008-10-23(更新於2011-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21) (英語).  轉發自外交政策聚焦英語Foreign Policy in Focus
  20. ^ 20.0 20.1 50 Years Since Banzer Dictatorship and Operation Condor [班塞爾獨裁及禿鷹行動50周年]. 卡薩春古柯電台英語Radio Kawsachun Coca. 2021-08-22 [2021-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3) (英語). 
  21. ^ 美國國家安全檔案館. Operation Condor on Trial: Legal Proceeding on Latin American Rendition and Assassination Program Open in Buenos Aires [審判中的兀鷹行動:拉丁美洲引渡和暗殺計劃的法律程序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被公開]. 2013-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7) (英語). 
  22. ^ 22.0 22.1 Blakeley, Ruth. State Terrorism and Neoliberalism: The North in the South [國家恐怖主義與新自由主義:南方的北方]. 勞特利奇. 2009 [2022-06-06]. ISBN 978-0-415-68617-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4) (英語). 
  23. ^ J·帕特里斯·麥克雪莉英語J. Patrice McSherry. Chapter 5: "Industrial repression" and Operation Condor in Latin America [第5章:拉丁美洲的「工業鎮壓」與兀鷹行動]. Esparza, Marcia; Huttenbach, Henry R.; Feierstein, Daniel (編). State Violence and Genocide in Latin America: The Cold War Years (Critical Terrorism Studies) [拉丁美洲的國家暴力與種族滅絕:冷戰年代(批判性恐怖主義研究)]. 勞特里奇. 2011: 107 [2022-06-30]. ISBN 978-0-415-6645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9) (英語). 
  24. ^ Quietcoup ends reign of Selassie [安靜的政變結束了塞拉西的統治]. 尤金註冊衛報英語The Register-Guard. 1974-09-12 [2022-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1) (英語). 
  25. ^ Mengistu found guilty of genocide [門格斯圖被發現犯有種族滅絕罪].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06-12-12 [2017-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6) (英語). 
  26. ^ Keneally, Thomas. In Eritrea [在厄利垂亞]. 紐約時報. 1987-09-27 [2022-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6) (英語). 
  27. ^ Wir haben euch Waffen und Brot geschickt [我們送你武器和麵包]. 明鏡. 1980-03-03 [2022-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8) (德語). 
  28. ^ Tewolde, Bereket. Attempts to distort history [企圖歪曲歷史]. Shaebia. 2008-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17) (英語). 
  29. ^ Ethiopia a Forgotten War Rages On [被遺忘的戰爭肆虐衣索比亞]. 時代雜誌. 1985-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6) (英語). 
  30. ^ Vaughan, Sarah. Ethnicity and Power in Ethiopia [衣索比亞的種族與權力] (PDF) (博士論文). 愛丁堡大學: 168. 200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8-13) (英語). 
  31. ^ 31.0 31.1 Valentino, Benjamin A. Final Solutions: Mass Killing and Genocid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最終解決方案:20世紀的大屠殺和種族滅絕]有限度免費查閱,超限則需付費訂閱. 伊薩卡 (紐約州): 康奈爾大學出版社英語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4: 196. ISBN 0-8014-3965-5 (英語). 
  32. ^ US admits helping Mengistu escape [美國承認幫助門格斯圖逃跑].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 1999-12-22 [2022-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9) (英語). 
  33. ^ 33.0 33.1 Simpson, Chris. Obituary: Jonas Savimbi, Unita's local boy [訃告:若納斯·薩文比,安盟的本地男孩]. BBC. 2002-02-25 [2020-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4) (英語). 
  34. ^ 若納斯·薩文比. The War against Soviet Colonialism [反對蘇聯殖民主義的戰爭]. 政策審查英語Policy Review. 1986-01: 18-25 (英語). 
  35. ^ Brown, Seyom. The Faces of Power: Constancy and Change in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from Truman to Clinton [權力的面孔:從杜魯門到柯林頓的美國外交政策的恆常與變化]. 1994: 303 (英語). 
  36. ^ Jussi HanhimÄki; Jussi M. Hanhim̀eaki. The Flawed Architect: Henry Kissinger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有缺陷的建築師:亨利·基辛格與美國外交政策]. 2004: 408 (英語). 
  37. ^ Andrew, Christopher M. For the President's Eyes Only: Secret Intelligence and the American Presidency from Washington to Bush [只為總統之眼:秘密情報與美國總統,從華盛頓到布希]. 1995: 412 (英語). 
  38. ^ Richard H. Immerman; Athan G. Theoharis. The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Security Under Scrutiny [中央情報局:安全受到審查]. 2006: 325 (英語). 
  39. ^ Koh, Harold Hongju.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nstitution: Sharing Power After the Iran-Contra Affair [國家安全憲法:伊朗-康特拉事件後的權力共享]需要免費註冊. 耶魯大學出版社. 1990: 52 (英語). 
  40. ^ Fausold, Martin L.; Alan Shank.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American Presidency [憲法與美國總統]. 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 1991: 186-187 (英語). 
  41. ^ Fuerbringer, Jonathan. House acts to allow Angola rebel aid [眾議院允許援助安哥拉叛軍]. 紐約時報. 2008-07-11 [2008-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2) (英語). 
  42. ^ Brooke, James. C.I.A. Said to Send Weapons Via Zaire to Angola Rebels [中情局說通過薩伊向安哥拉叛軍輸送武器]. 紐約時報. 1987-02-01 [2008-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2) (英語). 
  43. ^ Molotsky, Irvin; Weaver Jr, Warren. A Mending of Fences [亡羊補牢]. 紐約時報. 1986-02-06 [2008-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1) (英語). 
  44. ^ Tvedten, Inge. Angola: Struggle for Peace and Reconstruction [安哥拉:為和平與重建而鬥爭]需要免費註冊. 1997: 38-39 (英語). 
  45. ^ Easton, Nina J. Gang of Five: Leaders at the Center of the Conservative Crusade [五人幫:位於保守派十字軍中心的領導人]需要免費註冊. 2000: 165-167. ISBN 9780684838991 (英語). 
  46. ^ Franklin, Jane. Cub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 Chronological History [古巴與美國:編年史]需要免費註冊. 1997: 212. ISBN 9781875284924 (英語). 
  47. ^ Peterson, Matt. How an American Lobbyist Stoked War Halfway Across the World [美國遊說者如何隔著半個地球挑起戰爭]. The Corruption Institute. The Masthead from the Atlantic. [2022-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31) (英語). 
  48. ^ Walker, John Frederick. A Certain Curve of Horn: The Hundred-Year Quest for the Giant Sable Antelope of Angola [犄角的某種曲線:安哥拉大黑馬羚的百年探索]需要免費註冊. 2004: 190. ISBN 9780802140685 (英語). 
  49. ^ Conflict-Related Deaths in Timor-Leste 1974–1999: The Findings of the CAVR Report Chega! [1974-1999年東帝汶與衝突相關的死亡:CAVR報告「Chega!」的調查結果] (PDF). 東帝汶接受、真相與和解委員會英語Commission for Reception,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in East Timor(CAVR)最終報告. [2021-08-1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04-19) (英語). 
  50. ^ Unlawful Killings and Enforced Disappearances [非法殺戮和強迫失蹤] (PDF). 東帝汶接受、真相與和解委員會(CAVR)最終報告: 6. [2021-08-1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10) (英語). 
  51. ^ 51.0 51.1 Baldwin, Clive. Ford's shame [福特的恥辱]. 衛報. 2007-01-05 [2021-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2) (英語). 
  52. ^ McDonald, Hamish. East Timor a dark stain on Ford's legacy [東帝汶是福特政治遺產的污點]. 雪梨先驅晨報. 2007-01-06 [2021-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2) (英語). 
  53. ^ Brinkley, Douglas. Gerald R. Ford: The American Presidents Series: The 38th President [傑拉德·福特:美國總統系列:第38任總統]. 2007: 132 [2022-07-12]. ISBN 978-1429933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英語). 
  54. ^ Simons, Geoff. 印尼:长期压迫. 聖馬丁出版社. 2000: 189. ISBN 0-312-22982-8 (英語). 
  55. ^ Indonesian Use of MAP Equipment in Timor, Memorandum from Clinton E. Granger to Brent Scowcroft [印尼在東帝汶使用MAP設備,從柯林頓·E·格蘭傑到布倫特·斯考克羅夫特的備忘錄] (PDF).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 1975-12-12 [2022-07-1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2-09) (英語). 
  56. ^ Whitehouse, Anab. Quest for Sovereignty [尋求主權]. Bilquees Press. 2018: 342 [2022-07-12]. ISBN 9781728795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5) (英語). 
  57. ^ Final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for Reception,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in East Timor [東帝汶接受、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最終報告]. etan.org. 2006 [2022-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22) (英語). 
  58. ^ Argentina's Military Coup of 1976: What the U.S. Knew [1976年阿根廷軍事政變:美國所知道的]. 美國國家安全檔案館. 2021-03-23 [2021-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7) (英語). 
  59. ^ 文森特·貝文斯英語Vincent Bevins. The Jakarta Method: Washington's Anticommunist Crusade and the Mass Murder Program that Shaped Our World [雅加達方案:華盛頓的反共運動和大屠殺計劃塑造了我們的世界]. 公共事務圖書英語PublicAffairs. 2020. ISBN 978-1541742406 (英語). 
  60. ^ Campbell, Duncan. Kissinger approved Argentinian 'dirty war' [基辛格贊成阿根廷的「骯髒戰爭」]. 衛報. 2003-12-06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英語). 
  61. ^ Transcript: U.S. OK'd 'dirty war' [手稿:美國認可「骯髒的戰爭」] (PDF). 邁阿密先鋒報. 2003-12-04 [2022-07-1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6-17) (英語). 
  62. ^ Goni, Uki. How an Argentinian man learned his 'father' may have killed his real parents [一個阿根廷人如何得知他的「父親」可能殺害了他的親生父母]. 衛報. 2016-07-22 [2016-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0) (英語). 
  63. ^ Spanish judge seeks Kissinger [西班牙法官尋找基辛格]. CNN. 2002-04-18 [2015-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1) (英語). 
  64. ^ 史蒂夫·柯爾英語Steve Coll. Ghost Wars: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CIA, Afghanistan, and Bin Laden, from the Soviet Invasion to September 10, 2001 [[[:幽靈戰爭|幽靈戰爭]]英語Ghost Wars]]:中情局、阿富汗和賓·拉登的秘密歷史,從蘇聯入侵到2001年9月10日]. 企鵝出版集團. 2004: 46、50-51、58、593. ISBN 9781594200076 (英語). Contemporary memos—particularly those written in the first days after the Soviet invasion—make clear that while Brzezinski was determined to confront the Soviets in Afghanistan through covert action, he was also very worried the Soviets would prevail. ... Given this evidence and the enormous political and security costs that the invasion imposed on the Carter administration, any claim that Brzezinski lured the Soviets into Afghanistan warrants deep skepticism.[當代備忘錄——尤其是蘇聯入侵後最初幾天所寫的——清楚地表明,雖然布熱津斯基決心通過秘密行動在阿富汗對抗蘇聯,但他也非常擔心蘇聯會占上風。……鑑於這些證據,以及入侵給卡特政府帶來的巨大政治和安全代價,任何關於布熱津斯基引誘蘇聯進入阿富汗的說法都非常值得懷疑。]  網址-維基內鏈衝突 (幫助)參看: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 Reflections on Soviet Intervention in Afghanistan [對蘇聯干預阿富汗的思考] (PDF). 1979-12-26 [2021-06-2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07-19) (英語). Accordingly, the Soviet intervention in Afghanistan poses for us an extremely grave challenge, both internationally and domestically. ... we should not be too sanguine about Afghanistan becoming a Soviet Vietnam ...[因此,蘇聯對阿富汗的干預對我們在國際和國內都構成了極其嚴峻的挑戰。……我們不應該對阿富汗成為蘇維埃越南過於樂觀……] 
  65. ^ Tobin, Conor. The Myth of the "Afghan Trap": Zbigniew Brzezinski and Afghanistan, 1978–1979 [「阿富汗陷阱」的神話: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與阿富汗,1978-1979]. 外交史 (期刊)英語Diplomatic History (journal)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20-04, 44 (2): 237-264. doi:10.1093/dh/dhz065 (英語). 
  66. ^ Sorry Charlie This is Michael Vickers's War [對不起查理這是麥可·維克斯的戰爭]. 華盛頓郵報. 2007-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26) (英語). 
  67. ^ Riedel, Bruce. What We Won: America's Secret War in Afghanistan, 1979–1989 [我們贏得了什麼:美國在阿富汗的秘密戰爭,1979-1989]. 布魯金斯學會出版社. 2014: ix-xi、21-22、98-105 (英語). 
  68. ^ Evan Thomas. The Road to September 11 [九一一之路]. 新聞周刊. 2001-10-01 [2016-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22) (英語). 
  69. ^ U.S. Analysis of The Soviet War in Afghanistan: Declassified [美國對蘇阿戰爭的分析:解密]. 美國國家安全檔案館. 2001-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4) (英語). 
  70. ^ 70.0 70.1 70.2 史蒂夫·柯爾英語Steve Coll. Ghost Wars: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CIA, Afghanistan, and Bin Laden, from the Soviet Invasion to September 10, 2001 [[[:幽靈戰爭|幽靈戰爭]]英語Ghost Wars]]:中情局、阿富汗和賓·拉登的秘密歷史,從蘇聯入侵到2001年9月10日]. 企鵝出版集團. 2004. ISBN 9781594200076 (英語).  網址-維基內鏈衝突 (幫助)
  71. ^ Ewans, Martin. Conflict in Afghanistan: Studies in Asymmetric Warfare [阿富汗衝突:不對稱戰爭研究]. 勞特里奇. 2004-12-01. ISBN 9781134294817 –透過Google圖書 (英語). 
  72. ^ Ewans, Sir Martin; Ewans, Martin. Afghanistan – A New History [阿富汗——新的歷史]. 勞特里奇. 2013-09-05. ISBN 9781136803390 –透過Google圖書 (英語). 
  73. ^ Bergen, Peter; Tiedemann, Katherine. Talibanistan [塔利班斯坦]. 2013-02-14 [2022-07-12]. ISBN 978019989309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3) –透過Google圖書 (英語). 
  74. ^ The Haqqani History: Bin Ladin's Advocate Inside the Taliban [哈卡尼的歷史:賓拉登在塔利班內部的擁護者]. 美國國家安全檔案館. [2022-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9) (英語). 
  75. ^ Kepel, Gilles. Jihad: The Trail of Political Islam [聖戰:政治伊斯蘭的蹤跡]. I·B·陶里人英語I.B. Tauris. 2018-08-09 [2022-07-12]. ISBN 97818451125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7) –透過Google圖書 (英語). 
  76. ^ Cook, Robin. The struggle against terrorism cannot be won by military means [反恐鬥爭無法靠軍事手段取勝]. 衛報 (倫敦). 2005-07-08 [2005-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7-10) (英語). 
  77. ^ Al-Qaeda's Origins and Links [蓋達組織的起源與聯繫]. BBC新聞. 2004-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24) (英語). During the anti-Soviet jihad Bin Laden and his fighters received American and Saudi funding. Some analysts believe Bin Laden himself had security training from the CIA.[在反蘇聖戰期間,本`拉登及其戰士獲得了美國和沙烏地的資助。一些分析人士認為,賓·拉登本人也接受過中情局的安全培訓。] 
  78. ^ Bin Laden Comes Home to Roost: His CIA Ties Are Only the Beginning of a Woeful Story [賓·拉登回家休息:他與中情局的關係只是一個悲慘故事的開始]. NBC新聞. 1998-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8) (英語). By 1984, [bin Laden] was running a front organization known as Maktab al-Khidamar – the MAK – which funneled money, arms and fighters from the outside world into the Afghan war. What the CIA bio conveniently fails to specify (in its unclassified form, at least) is that the MAK was nurtured by Pakistan's state security services, the Inter-Services Intelligence agency, or ISI, the CIA's primary conduit for conducting the covert war against Moscow's occupation [...] So bin Laden, along with a small group of Islamic militants from Egypt, Pakistan, Lebanon, Syria and Palestinian refugee camps all over the Middle East, became the 'reliable' partners of the CIA in its war against Moscow.[到1984年,(賓·拉登)經營著一個名為馬克塔卜·希達馬特英語Maktab al-Khidamat(MAK)的前線組織,將外部世界的資金、武器和戰士匯集到阿富汗戰爭中。中情局的傳記沒有適當地說明(至少以非機密的形式沒有),MAK是由巴基斯坦的國家安全部門三軍情報局(ISI)培養的,是中情局指揮反莫斯科占領的秘密戰爭的主要渠道。……因此,賓·拉登與一小群來自埃及、巴基斯坦、黎巴嫩、敘利亞和中東各地的巴勒斯坦難民營的伊斯蘭武裝分子一起,成為中情局在其反莫斯科戰爭中「值得信賴的」夥伴。] 
  79. ^ Frankenstein the CIA Created [中情局創造的科學怪人]. 衛報. 1999-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03) (英語). ...bin Laden's Office of Services, set up to recruit overseas for the war, received some US cash.[……為戰爭在海外招募而設立的賓·拉登服務辦公室,收到了一些來自美國的現金。] 
  80. ^ Weiner, Tim. Afghan Camps, Hidden in Hills, Stymied Soviet Attacks for Years [阿富汗的營地隱藏在山上,多年來阻礙了蘇聯的攻擊]. 紐約時報. 1998-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2) (英語). And some of the same warriors who fought the Soviets with the C.I.A.'s help are now fighting under Mr. bin Laden's banner.[同樣一批戰士,曾在中情局的幫助下與蘇聯作戰,現在正在賓·拉登先生的旗幟下作戰。] 
  81. ^ 彼得·卑爾根英語Peter Bergen. The Osama bin Laden I Know: An Oral History of al Qaeda's Leader [我所知道的奧薩馬·賓·拉登:蓋達組織領導人的口述歷史]有限度免費查閱,超限則需付費訂閱. 西蒙與舒斯特. 2006: 60-61. ISBN 978-0-7432-9592-5 (英語). 
  82. ^ 傑森·伯克英語Jason Burke. Al-Qaeda: Casting a Shadow of Terror [蓋達組織:正在投下恐怖的陰影英語Al-Qaeda: Casting a Shadow of Terror]. I·B·陶里人英語I.B. Tauris. 2004: 59. ISBN 978-1-85043-666-9 (英語). 
  83. ^ 83.0 83.1 Douglas J. MacEachin. US Intelligence and the Polish Crisis 1980–1981 [美國情報與波蘭危機,1980-1981]. 中央情報局. 2008-06-28 [2022-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1) (英語). 
  84. ^ Arsanjani, Mahnoush. Looking to the Future: Essays on International Law in Honor of W. Michael Reisman [展望未來:紀念W·麥可·賴斯曼的國際法論文集]. Leiden Boston: 馬蒂努斯·尼霍夫出版社. 2011: 107. ISBN 978-90-04-17361-3. OCLC 806439566 (英語). 
  85. ^ Richard T. Davies. The CIA and the Polish Crisis of 1980–1981 [中情局與1980-1981年的波蘭危機]. 冷戰研究雜誌英語Journal of Cold War Studies. 2004, 6#3: 120-123 [2022-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7) (英語). 
  86. ^ Gregory F. Domber. Supporting the Revolution: America, Democracy,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in Poland, 1981–1989 [支持革命:美國、民主和冷戰在波蘭的結束,1981-1989]. 2008: 199 [2022-07-13]. ISBN 978-0-549-38516-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9) (英語). ,修訂:支持革命:美国、民主和冷战在波兰的结束,1981-1989. 2014: 110 (英語). 
  87. ^ Domber, Gregory F., What Putin Misunderstands about American Power [普京對美國權力的誤解], 加州大學出版社博客, 北卡羅來納大學出版社英語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14-08-28 [2022-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2) (英語) 
  88. ^ Cover Story: The Holy Alliance By Carl Bernstein Sunday [封面故事:卡爾伯恩斯坦星期天的神聖聯盟]. 2001-06-24 (英語). 
  89. ^ Gerald Sussman. Branding Democracy: U.S. Regime Change in Post-Soviet Eastern Europe [品牌民主:後蘇聯時期美國在東歐的政權更迭]. : 128 (英語). 
  90. ^ William J. Daugherty. Executive Secrets: Covert Action and the Presidency [行政機密:秘密行動和總統職位]. : 201-203 (英語). 
  91. ^ Collelo, Thomas (編). Chad: a country study [查德:國家研究] (PDF) Second. 美國國會圖書館聯邦研究部. 1990: 24-31 [1988-12] [2022-07-1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02-25) (英語). 
  92. ^ U.S.-Backed Chadian Dictator Hissène Habré Faces War Crimes Trial in Historic Win for His Victims [美國支持的查德獨裁者胡笙·哈布雷在其受害者的歷史性勝利中面臨戰爭罪審判]. 現在民主!英語Democracy Now!. [2019-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8) (英語). 
  93. ^ Hissène Habré [胡笙·哈布雷]. 人權觀察. [2019-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1) (英語). 
  94. ^ Appendix A: Background on United States Funding of the Contras [附錄A:美國資助康特拉的背景]. 美國司法部. [2022-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1) (英語). 
  95. ^ National Security Decision Directive number 7 [第7號國家安全令] (PDF). 1981-08-0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4-24) (英語). 
  96. ^ National Security Decision Directive number 17 [第17號國家安全令] (PDF). 1982-01-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4-24) (英語). 
  97. ^ Presidential Finding authorizing paramilitary activities [授權準軍事活動的總統裁決] (PDF). 1981-12-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0-30) (英語). 
  98. ^ Smith, Hedrick. President Asserts Goal Is to Remove Sandinista Regime [總統聲稱目標是消滅桑地諾政權]. 紐約時報. 1985-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4) (英語). 
  99. ^ Contras [康特拉]. Terrorism Research and Analysis Consortium.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9) (英語). 
  100. ^ U.S. Orders Probe of CIA Terror Manual [美國下令調查中央情報局恐怖手冊]. Facts on File World News Digest. 1984-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31) –透過LiveJournal (英語). 
  101. ^ OCT. 10 ASSAULT ON NICARAGUANS IS LAID TO C.I.A. [10月10日對尼加拉瓜的襲擊被安排給中情局]. 紐約時報. 1984-04-18 [2022-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3) (英語). 
  102. ^ 鮑勃·伍德沃德. Veil: The Secret Wars of the CIA, 1981–1987 [面紗:中情局的秘密戰爭,1981-1987]. 紐約: 西蒙與舒斯特. 2005. ISBN 0-7432-7403-2. OCLC 61458429 (英語). 
  103. ^ Gilbert, Dennis. Sandinistas: The Party and The Revolution [桑地諾:黨與革命]. 牛津: 布萊克威爾. 1988: 167 (英語). 
  104. ^ McManus, Doyle; Toth, Robert C. Setback for Contras: CIA Mining of Harbors 'a Fiasco' [康特拉的挫折:中情局港口布雷「慘敗」]. 洛杉磯時報. 1986-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8) (英語). 
  105. ^ Military and Paramilitary Activities in and against Nicaragua (Nicaragua v.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尼加拉瓜境內針對尼加拉瓜的軍事和準軍事活動(尼加拉瓜訴美利堅合眾國)]. 國際法院. 1986-06-27 [2015-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01) (英語). 
  106. ^ Iran-Contra Hearings; Boland Amendments: What They Provided [伊朗門聽證會;博蘭修正案:他們提供了什麼]. 紐約時報. 1987-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31) (英語). 
  107. ^ 1986: US guilty of backing Contras [1986 年:美國因支持康特拉而被判有罪]. 歷史上的今天——6月27日 (BBC新聞).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2) (英語). 
  108. ^ Nicaraguan Vote: 'Free, Fair, Hotly Contested' [尼加拉瓜投票:「自由、公平、激烈競爭」]. 紐約時報. 1984-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1) (英語). 
  109. ^ Beamish, Rita. Bush Will Lift Trade Embargo if Nicaraguan Opposition Candidate Wins [如果尼加拉瓜反對黨候選人獲勝,布希將解除貿易禁運]. 美聯社. 1989-11-08 [2022-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8) (英語). 
  110. ^ Castro, Vanessa. The 1990 Elections in Nicaragua and Their Aftermath [1990年尼加拉瓜選舉及其後果]. 羅曼和利特菲爾德. 1992-09: 31 (英語). 
  111. ^ Medals Outnumber G.I.s in Grenada Assault [獎章數超過了襲擊格拉納達的士兵]. 紐約時報. 1984-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3) (英語). 
  112. ^ Stewart, Richard W. Operation Urgent Fury: The Invasion of Grenada, October 1983 [緊急狂暴行動:入侵格瑞那達,1983年10月] (PDF) (報告). 美國陸軍. 20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9-24) (英語). 
  113. ^ 38/7. The situation in Grenada. 聯合國大會決議. 1983-11-02 [2022-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1) (英語). 
  114. ^ Zunes, Stephen. The U.S. Invasion of Grenada: A Twenty Year Retrospective [美國入侵格瑞那達:二十年回顧]. 全球政策論壇英語Global Policy Forum. 20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23) (英語). 
  115. ^ Security Council – Veto List [安理會 - 否決列表]. 聯合國. 1983-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9) (英語). 
  116. ^ The Contras, Cocaine, and Covert Operations [康特拉、古柯鹼與秘密行動]. 美國國家安全檔案館. : 2 (英語). [需要完整來源]
  117. ^ Jones, Howard. Crucible of Power: A History of US Foreign Relations Since 1897 [權力的熔爐:1897年以來的美國對外關係史]需要免費註冊. SR圖書英語Rowman & Littlefield. 2001: 494. ISBN 9780842029186 (英語). [需要完整來源]
  118. ^ Yates, Lawrence. Panama, 1988–1990: The Discontent between Combat and Stability Operations [巴拿馬,1988-1990:戰鬥與穩定行動之間的不滿] (PDF). Military Review. 2005年5-6月 [2010-09-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6-25) (英語).  [需要完整來源]
  119. ^ Richard S. Sacks. The Stronato [奏鳴曲]. Hanratty, Dannin M.; Sandra W. Meditz (編). Paraguay: a country study [巴拉圭:國家研究]. 美國國會圖書館聯邦研究部. 198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10) (英語). 公有領域 本文含有此來源中屬於公有領域的內容。
  120. ^ Stanley, Ruth. Predatory States. Operation Condor and Covert War in Latin America/When States Kill. Latin America, the U.S., and Technologies of Terror [掠奪性國家。拉丁美洲的兀鷹行動和秘密戰爭/當國家殺戮時。拉丁美洲、美國與恐怖技術]. Journal of Third World Studies. 2006 [2022-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6) (英語). 
  121. ^ Hogg, Jonas. Exiled professor advocates equality, democracy [流亡教授倡導平等民主]. 堪薩斯州大學生英語Kansas State Collegian. 2006-10-11 [2019-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0) (英語). 
  122. ^ History of Paraguay, The Stronato [巴拉圭歷史,奏鳴曲]. motherearthtravel.com. [2019-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9) (英語). 
  123. ^ DOW-QA PHILIPPINE DEFENSE CHIEF SAYS U.S. INITIATED OFFER TO HELP E0495 [DOW-QA 菲律賓國防部長說,美國主動提出幫助菲律賓 E0495] (PDF).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6-26) (英語). 
  124. ^ The History of Midway's Magic [中途島魔法史]. [2022-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3)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