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德拉塞卡拉·拉曼
- अंगिका
- العربية
- مصرى
- অসমীয়া
- Asturianu
- अवधी
- تۆرکجه
- Башҡортса
- Беларуская
- Беларуская (тарашкевіца)
- Български
- भोजपुरी
- বাংলা
- Brezhoneg
- Bosanski
- Català
- کوردی
- Čeština
- Cymraeg
- Dansk
- Deutsch
- डोटेली
- Ελληνικά
- English
- Esperanto
- Español
- Eesti
- Euskara
- فارسی
- Suomi
- Français
- Gaeilge
- Galego
- ગુજરાતી
- 客家語 / Hak-kâ-ngî
- עברית
- हिन्दी
- Fiji Hindi
- Hrvatski
- Kreyòl ayisyen
- Հայերեն
- Interlingua
- Bahasa Indonesia
- Ilokano
- Ido
- Italiano
- 日本語
- ქართული
- Қазақша
- ಕನ್ನಡ
- 한국어
- Kurdî
- Latina
- Lietuvių
- Latviešu
- मैथिली
- Malagasy
- Македонски
- മലയാളം
- Монгол
- मराठी
- Bahasa Melayu
- မြန်မာဘာသာ
- مازِرونی
- Plattdüütsch
- नेपाली
- नेपाल भाषा
- Nederlands
- Norsk nynorsk
- Norsk bokmål
- Occitan
- ଓଡ଼ିଆ
- ਪੰਜਾਬੀ
- Polski
- Piemontèis
- پنجابی
- پښتو
- Português
- Runa Simi
- Română
- Русский
- संस्कृतम्
- ᱥᱟᱱᱛᱟᱲᱤ
- Srpskohrvatski / 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
- Simple English
- Slovenčina
- Slovenščina
- Српски / srpski
- Svenska
- Kiswahili
- தமிழ்
- ತುಳು
- తెలుగు
- Türkçe
- Татарча / tatarça
- Українська
- اردو
- Oʻzbekcha / ўзбекча
- Tiếng Việt
- 吴语
- 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
- Yorùbá
- 閩南語 / Bân-lâm-gú
- 粵語
錢德拉塞卡拉·拉曼爵士 Sir 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 | |
---|---|
出生 | (1888-11-07)1888年11月7日 英屬印度蒂魯吉拉帕利 |
逝世 | 1970年11月21日(1970歲—11—21)(82歲) 印度卡納塔克邦班加羅爾 |
國籍 | 印度 |
母校 | 馬德拉斯大學 |
知名於 | 拉曼散射 |
獎項 | 諾貝爾物理學獎(1930年)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物理學家 |
機構 | 印度財政部 加爾各答大學 印度科學理工學院 拉曼研究所 |
簽名 | |
錢德拉塞卡拉·拉曼爵士,FRS(英語:Sir Chandrasekhara Raman,印地語:चन्द्रशेखर वेङ्कट रामन्,坦米爾語:சந்திரசேகர வெங்கடராமன்,1888年11月7日—1970年11月21日),英屬印度物理學家。他在光散射方面開創性的工作使他成為193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他發現,當光穿過一個透明的物料,部分被反射的光改變波長,此現象現被稱為拉曼效應。在1954年,他獲頒發印度的第一級公民榮譽獎——印度國寶勳章。
生平
[編輯]早年
[編輯]拉曼出生於英屬印度馬德拉斯管轄區特里奇諾波利市(蒂魯吉拉帕利的舊稱)附近的Thiruvanaikaval。他是R·錢德拉塞卡·艾耶和帕爾瓦蒂·Ammal八個孩子中的第二個孩子。在幼年時,拉曼搬到維沙卡帕特南,並在聖類思·公撒格英印高中讀書。他的父親是數學和物理學家。
拉曼於1902年進入欽奈學院讀書。在1904年,他獲得了學士學位並奪得了物理學的第一名和金牌。在1907年,他獲得了碩士學位並成為最高優的那一名。後來他加入了印度財務部擔任助理總會計師。
退休
[編輯]拉曼在1948年印度科學研究所退休一年後,在卡納塔克邦班加羅爾成立了拉曼研究所。他曾經擔任拉曼研究所的董事並持續活耀其中,直到他1970年逝世於班加羅爾,享年82歲。
家族
[編輯]他在1907年5月6日與Lokasundari Ammal結婚,並且擁有兩個兒子,分別為Chandrasekhar和Radhakrishnan.。
拉曼是印裔天文物理學家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的叔叔,後者因為於早年發現與恆星演化和黑洞形成有關的錢德拉塞卡極限,獲得1983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榮譽和獎項
[編輯]拉曼榮獲大量的榮譽博士學位,科學社團成員。1924年他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院士,在1929年封爵。1930年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1941年他獲得了富蘭克林獎章。1954年他獲得了印度國寶勳章,1957年他獲得列寧和平獎。印度將每年的2月28日定為國家科學日,以紀念他在1928年所發現的拉曼效應。
參考資料
[編輯]參見
[編輯]1901年-1925年 | 1901年:倫琴 / 1902年:洛倫茲、塞曼 / 1903年:貝克勒、皮埃爾·居里、瑪麗·居里 / 1904年:瑞利 / 1905年:菲利普·萊納德 / 1906年:湯姆孫 / 1907年:邁克耳孫 / 1908年:李普曼 / 1909年:馬可尼、布勞恩 / 1910年:范德瓦耳斯 / 1911年:維恩 / 1912年:達倫 / 1913年:昂內斯 / 1914年:勞厄 / 1915年:勞倫斯·布拉格、亨利·布拉格 / 1917年:巴克拉 / 1918年:普朗克 / 1919年:施塔克 / 1920年:紀堯姆 / 1921年:愛因斯坦 / 1922年:玻爾 / 1923年:密立根 / 1924年:西格巴恩 / 1925年:弗蘭克、赫茲 |
---|---|
1926年-1950年 | |
1951年-1975年 | 1951年:考克饒夫、沃爾頓 / 1952年:布洛赫、珀塞爾 / 1953年:澤爾尼克 / 1954年:玻恩、博特 / 1955年:蘭姆、庫施 / 1956年:肖克利、巴丁、布拉頓 / 1957年:楊振寧、李政道 / 1958年:切連科夫、弗蘭克、塔姆 / 1959年:塞格雷、張伯倫 / 1960年:格拉澤 / 1961年:霍夫施塔特、穆斯堡爾 / 1962年:朗道 / 1963年:維格納、梅耶、延森 / 1964年:湯斯、巴索夫、普羅霍羅夫 / 1965年:朝永振一郎、施溫格、費曼 / 1966年:卡斯特勒 / 1967年:貝特 / 1968年:阿爾瓦雷茨 / 1969年:蓋爾-曼 / 1970年:阿耳文、奈爾 / 1971年:伽博 / 1972年:巴丁、庫珀、施里弗 / 1973年:江崎玲於奈、賈埃弗、約瑟夫森 / 1974年:賴爾、休伊什 / 1975年:玻爾、莫特森、雷恩沃特 |
1976年-2000年 | 1976年:里克特、丁肇中 / 1977年:安德森、莫特、范扶累克 / 1978年:卡皮察、彭齊亞斯、威爾遜 / 1979年:格拉肖、薩拉姆、溫伯格 / 1980年:克羅寧、菲奇 / 1981年:布隆伯根、肖洛、西格巴恩 / 1982年:威爾森 / 1983年:錢德拉塞卡、福勒 / 1984年:魯比亞、范德梅爾 / 1985年:克利青 / 1986年:魯斯卡、賓寧、羅雷爾 / 1987年:貝德諾爾茨、米勒 / 1988年:萊德曼、施瓦茨、施泰因貝格爾 / 1989年:拉姆齊、德默爾特、保羅 / 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爾、泰勒 / 1991年:德熱納 / 1992年:夏帕克 / 1993年:赫爾斯、泰勒 / 1994年:布羅克豪斯、沙爾 / 1995年:佩爾、萊因斯 / 1996年:戴維·李、奧謝羅夫、理查森 / 1997年:朱棣文、科恩-塔諾季、菲利普斯 / 1998年:勞夫林、施特默、崔琦 / 1999年:胡夫特、韋爾特曼 / 2000年:阿爾費羅夫、克勒默、基爾比 |
2001年-至今 | 2001年:康奈爾、克特勒、威曼 / 2002年:戴維斯、小柴昌俊、賈科尼 / 2003年:阿布里科索夫、金茲堡、萊格特 / 2004年:格婁斯、波利策、韋爾切克 / 2005年:格勞伯、霍爾、亨施 / 2006年:馬瑟、斯穆特 / 2007年:費爾、格林貝格 / 2008年:南部陽一郎、小林誠、益川敏英 / 2009年:史密斯、博伊爾、高錕 / 2010年:海姆、諾沃肖洛夫 / 2011年:珀爾馬特、施密特、里斯 / 2012年:阿羅什、瓦恩蘭 / 2013年:恩格勒、希格斯 / 2014年: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 / 2015年:梶田隆章、麥克唐納 / 2016年:索利斯、霍爾丹、科斯特利茨 / 2017年:魏斯、巴里什、索恩 / 2018年:阿什金、穆魯、斯特里克蘭 / 2019年:皮布爾斯、奎洛茲、梅爾 / 2020年:潘洛斯、根策爾、蓋茲 / 2021年:真鍋淑郎、哈塞爾曼、帕里西 / 2022年:阿斯佩、克勞澤、蔡林格 / 2023年:阿戈斯蒂尼、克勞斯、呂利耶 / 2024年:霍普菲爾德、辛頓 |
註: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7年、1918年、1921年、1924年、1925年、1928年、1932年、1943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
馬泰烏奇獎章獲得者 | |
---|---|
1860年代 |
|
1870年代 |
|
1880年代 | |
1890年代 |
|
1900年代 | |
1910年代 |
|
1920年代 | |
1930年代 |
|
1950年代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2020年代 |
|
- 含有簽名的傳記作品
- 含有hCards的條目
- 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相同
- 維基共享資源分類連結由本地定義
- 含有英語的條目
- 含有印地語的條目
- 含有坦米爾語的條目
- 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WorldCat實體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IBSY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da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J9U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PLWAB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ZBMATH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DTBIO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Trov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NA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