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賴爾爵士,FRS[1](英語:Sir Martin Ryle,1918年9月27日—1984年10月14日),英國射電天文學家,賴爾開發出革命性的射電望遠鏡系統,且使用這套系統對弱射電源準確定位和成像。1964年賴爾與馮堡(D.D. Vonberg)首度發表了無線射頻的天文干涉儀概念(縱然另有聲稱認為悉尼大學的約瑟夫·波悉在同年較早時候已實際製作出天文干涉儀。)賴爾在大學中利用經改良的設備,能觀察到當時已知宇宙中最遠的星系,賴爾也是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天體物理組的第一位教授,並創辦了马拉德射电天文台,1972至1982年間受任命為皇家天文學家。
賴爾與安東尼·休伊什共同獲得197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是諾貝爾獎第一次授獎表彰天文研究。
馬丁賴爾出生在布萊頓,是約翰阿爾弗雷德賴爾教授和馬丁(姓史高麗)賴爾的兒子,牛津大學哲學教授吉伯特賴爾的姪子。他在布萊德費爾德學院完成學業後,賴德在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學習物理學。1939年,賴德與電信研究機構(TRE)合作,在二戰期間研究與設計機載雷達與天線。戰後,他獲得卡文迪許實驗室的獎學金。
|
---|
1901年-1925年 | |
---|
1926年-1950年 | |
---|
1951年-1975年 | |
---|
1976年-2000年 | |
---|
2001年-至今 | |
---|
注: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7年、1918年、1921年、1924年、1925年、1928年、1932年、1943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
|
|
---|
1820年代 | |
---|
1830年代 | |
---|
1840年代 | |
---|
1850年代 | |
---|
1860年代 | |
---|
1870年代 | |
---|
1880年代 | |
---|
1890年代 | |
---|
1900年代 | |
---|
1910年代 | |
---|
1920年代 | |
---|
1930年代 | |
---|
1940年代 | |
---|
1950年代 | |
---|
1960年代 | |
---|
197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2020年代 | |
---|
|
|
|
---|
1900年代 | |
---|
1910年代 | |
---|
1920年代 | |
---|
1930年代 | |
---|
1940年代 | |
---|
1950年代 | |
---|
1960年代 | |
---|
197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2020年代 | |
---|
|
|
|
---|
1886年-1900年 | |
---|
1901年-1925年 | |
---|
1926年-1950年 | |
---|
1951年-1975年 | |
---|
1976年-2000年 | |
---|
2001年-至今 | |
---|
|
|
---|
1898–1900 | |
---|
1901–1925 | |
---|
1926–1950 | |
---|
1951–1975 | |
---|
1976–2000 | |
---|
2001–至今 | |
---|
|
|
|
---|
1820年代 | |
---|
1830年代 | |
---|
1840年代 | |
---|
1850年代 | |
---|
1860年代 | |
---|
1870年代 | |
---|
1880年代 | |
---|
1890年代 | |
---|
1900年代 | |
---|
1910年代 | |
---|
1920年代 | |
---|
1930年代 | |
---|
1940年代 | |
---|
1950年代 | |
---|
1960年代 | |
---|
197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2020年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