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驥 (1961年12月26日- ),臺灣電影 導演 、編劇 。
張作驥在1961年出生於台灣 嘉義市 ,父母親都是廣東人,1949年因國共內戰 撤退來台。其父於823砲戰 時在金門 擔任通信排長[1] 。1982年張作驥於淡水 新埔工專(今聖約翰科技大學 )電子科畢業。因熱愛電影,進入文化大學 戲劇系影視組。畢業之後,跟隨過許多不同的著名導演,如虞戡平 、徐克 、侯孝賢 、嚴浩 等人學習、累積經驗。張作驥從侯孝賢那裡學習到了如何挑選和處理演員,也從虞戡平導演那學到了非常專業而有效率的拍片方式。
張作驥的電影大量使用非職業演員擔綱演出,作品長期關注社會的邊緣角落,並以寫實的形式,記錄這些不為社會重視的人們的生活,同時將他們的生活實況與戲劇融合一起,編織出「生活即戲劇」的特殊型式。從影以來獲獎無數,於2011年獲中華民國國家文藝獎 。
張作驥於1996年用800萬台幣 拍了一部自編自導的八家將題材電影《忠仔 》。《忠仔 》於1996年獲亞太影展 「評審團獎」、韓國釜山影展 「評審團特別獎」、希臘塞薩洛尼基國際電影節 「最佳導演獎」等國際獎項。
張作驥的第二部電影《黑暗之光 》(1999年),呈現了城市角落裡,被人遺忘的盲人按摩師與地方流氓的人情、愛情樣態。《黑暗之光》於 1999年 於日本東京影展 同時獲得「最佳影片」、「東京金獎」及「亞洲電影獎」,以及2000年新加坡影展「最佳影片」與「評審團特別獎」等獎項。張作驥個人認為台灣底層的人們是愈底層愈有生命力,並希望從影片中傳達出讓人感動的情感,讓台灣觀眾能更注意與關心這部片子。
在拍攝完《黑暗之光》後,張作驥於2002年的夏天執導《美麗時光 》。《美麗時光 》一片於國際影壇上大放光芒,於2002年第三十九屆金馬獎榮獲「最佳劇情片」、「年度最佳台灣電影」、「觀眾票選最佳影片」,另獲「最佳導演」(張作驥)、「最佳原著劇本」(張作驥)、「最佳男主角」(范植偉 )、最佳男配角(高盟傑 )、最佳新演員(高盟傑 )、最佳攝影(張宜敏 )、最佳電影音樂(張藝)、最佳剪輯(廖慶松 )提名。國際獎項包括2002年第五十九屆義大利威尼斯影展 正式競賽項目(本屆唯一華人電影入圍影片)、第三屆「南方日報」中文電影傳媒大獎(香港與台灣兩地)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獎(范植偉 ),第十六屆新加坡國際影展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獎(范植偉 )、2002日本福岡亞洲影展Asian Panorama觀摩單元、2002年第四十六屆英國倫敦影展、2002年第七屆韓國釜山國際影展A Window on Asian Cinema觀摩單元等等。
2007年《蝴蝶 》為張作驥籌劃五年、斥資數千萬台幣的作品,全片大量使用 SteadiCam 拍攝。劇情描述一名剛出獄的青年,當令他愛恨交織的親情、愛情接踵向他襲來,揮之不去的過往和恩怨又緊緊咬住他的未來…,使一場原本令人期待的蛻變重生,最後竟成了飛蛾撲火般的生命悲歌。《蝴蝶》獲選為「柏林影展 」的正式觀摩電影,並且入選台北電影節百萬劇情長片競賽單元,更同時成為港台兩大影展「金馬國際影展 」和「香港電影節 」的共同開幕片。
2009年張作驥執導的《爸…你好嗎? 》獲邀成為 2009年台北電影節 閉幕片。該片描繪十種不同性格的父親,用各自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愛與關懷:老闆為不良於行的女兒過生日,沒想到小弟竟然買錯了蛋糕,於是展開一場搶救蛋糕大作戰;清早剛下班的工人,為了帶遲到的兒子趕火車,急忙地騎著三輪車載兒子穿過山間與小溪,跟火車賽跑……。故事中不時穿插令人發噱的幽默和至深的情感,生動且細膩地呈現台灣的社會現況,並道出父親和子女之間那份既疏離又難以表達的愛。
2010年張作驥執導的第六號作品《當愛來的時候 》,獲得金馬獎十四項提名,榮獲當年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攝影」、「最佳美術指導」以及「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等四獎。同年並獲邀釜山影展的「大師放映」(Gala Presentation)單元。《當愛來的時候》同時獲 2011年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影片」、「最佳編劇」以及「最佳新演員」三大獎項,以及2011年台北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新演員」、「最佳女配角獎」四大獎項。
此外,張作驥於 2011年 接受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的邀請,參加《10+10》之電影聯合創作計劃,首次嘗試拍攝戰爭題材之電影,在 4月22日 於金門 開拍五分鐘短片《穿過黑暗的火花》。
2011年,張作驥繼侯孝賢 、王童 之後,成為第三位獲中華民國國家文藝獎 的電影導演。
2012年暑假拍攝第七號電影作品《暑假作業 》,於2013年上映,探索家庭三代之間的親情與孩子成長的酸甜苦辣。
2015年拍攝《醉·生夢死 》,該片是導演張作驥首次觸及同志議題的電影作品。劇中描繪深刻的母子感情及唯美激烈的同志情慾戲,在影展引發轟動,《醉》片更一舉奪得柏林 最大同志雜誌「Siegessäule」舉辦的「勝利柱獎」[2] 。該片在台北電影節 連奪百萬首獎、最佳影片、男主角、男女配角、媒體推薦獎等6項大獎,成為本屆最大贏家[3] 。
性侵案件 [ 编辑 ]
2013年5月13日,林姓女編劇指控遭張作驥性侵,14日被警方拘提後交保,他本人回應:「背部有傷,不太能做。」「我也不記得發生什麼事了。」否認犯案。檢警在林姓女編劇的陰道 內及內褲 上驗出精液 殘留,經DNA 比對,確定精液源自張作驥。8月26日,台北地檢署以強制性交罪 起訴張作驥。[4] [5] [6] [7]
2014年6月13日,台北地院一審判決張作驥強制性交罪成立,徒刑3年10個月。[8] [9] 張作驥發表聲明,堅稱無罪[10] 。10月28日,高等法院駁回上訴,合議庭認為張性侵事證明確,維持一審見解,判決張3年10月徒刑。張作驥雖再度上訴[11] ,最高法院於2015年3月11日再度駁回上訴,全案定讞[12] 。4月10日,張作驥入監服刑[13] 。2017年8月17日假釋出獄[14] ,共服刑2年4個月7天。
導演經歷 [ 编辑 ]
電視劇作品列表 [ 编辑 ]
電影作品 [ 编辑 ]
2011 《10+10 》-〈1949穿過黑暗的火花〉
2012 《愛在思念中》
2017 《鹹水雞 的滋味》
提名與獲獎列表 [ 编辑 ]
外部連結 [ 编辑 ]
第1屆-第10屆 第11屆-第20屆 第21屆-第30屆 第31屆-第40屆 第41屆-第50屆 第51屆-第60屆
第1屆-第10屆 第11屆-第20屆 第21屆-第30屆 第31屆-第40屆 第41屆-第50屆 第51屆-第60屆
1990年代
1998 關文勝《1998很難過之小婷的高跟鞋》
1999 林泰洲《獻給自己的作品》
2000年代
2000 劉吉雄、劉建偉《沒參加》
2002 從缺
2003 吳俊輝、辛建宗 《感傷之旅》/蕭力修 《Copy :Copy》
2004 吳俊輝《諾亞諾亞》
2005 從缺
2006 鄒念祖《少了一個美國人》
2007 鄭皓詮《看看我》
2008 張榮吉 《天黑》
2009 賴孟傑《恐懼屋》
2010年代
2010 陳博彥《爸爸不在家》
2011 王威人《下落村的來電》
2012 何蔚庭 《我愛恰恰》
2013 吳季恩《救命》
2014 陳和榆 《神算 》
2015 程偉豪 《保全員之死》
2016 曾威量《禁止下錨》
2017 張作驥 《鹹水雞的滋味》
2018 王逸帆《洞兩洞六》
2019 黃邦銓 《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 》
2020年代
2020 羅晨文 《幽魂之境》
2021 徐湧智 《鋼琴課》
2022 張誌騰 《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