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葫芦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葫芦箫
葫蘆絲
C调葫芦丝音域

葫芦丝,又叫葫芦箫筚朗叨傣语,“筚”是气鸣乐器的总称,“朗”和“叨”是一个词组葫芦的意思 用相近的泰语显示是 ปี่น้ำเต้า)、泼勒翁阿昌语,“泼勒”是,“翁”是葫芦)、布赖德昂族語,“布”是吹,“赖”是葫芦)、米伦比格宝渥格宝(德昂族各地方言)、拜洪廖佤语,“拜”是簧管乐器的泛称,“洪廖”是葫芦)或同格满布朗族)、背板西盟佤族),是傣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布朗族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属簧管乐器,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


样式

[编辑]

傣族葫芦丝

[编辑]

把3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入葫芦。竹管下端,嵌有铜簧片,中间一根较长的竹管开7个按音孔,前6后1,可吹出由g~g1一个八度,称为主管。其余两根是副管,只设簧片、不开音孔,葫芦柄端开有送气孔或插入一小竹管形成吹口,吹奏时,主管奏主旋律,副管发单音,形成和声效果。

阿昌族葫芦丝

[编辑]

阿昌族的葫芦丝和傣族的相似,用葫芦和金竹管制成。吹管长6厘米,主管长50厘米,副管分别长33和17厘米,在两支副管靠近主管的一侧,分别留有一条竹片,用细竹条与主管捆扎在一起。

西盟佤族葫芦丝

[编辑]

3根箫管插入葫芦底部,用蜡封固,上端的竹制吹管仅长两厘米。主管除开有7个音孔外,在正面的最下方还开有两个气孔。主管演奏旋律,两根副管发出纯五度音程的持续音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续音或需要单持续音时,还可将副管堵住。

葫芦丝的传说

[编辑]
  1. 相传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勐养江畔,有一個傣族男孩子在一次山洪爆发中用一个大葫芦救出心上人,佛祖被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男孩子,男孩子立刻吹出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福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就在梁河县勐养傣族人家传承下来,梁河的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也前来學習,並扩大到了整个德宏和其他民族地区。[1]
  2. 上古时代有一头凶兽,经常下山吃人和牲畜。有傣族英雄叫做阿泰,他到女娲的宫殿,女娲赐他一個可以收取妖魔鬼怪的葫芦。阿泰回到自己的家乡,等凶兽出现之时,用葫芦将凶兽收取。但凶兽依然在葫芦里乱撞,于是阿泰将一根竹子插在了葫芦的底部,凶兽终于在里面安静了下来,再也没有出来作怪。后来为了纪念阿泰的事迹,大家仿照这葫芦和竹子模样作出了葫芦丝,作为乐器流传了下来。

葫芦丝名家

[编辑]

葫芦丝名曲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云南梁河县:葫芦丝吉祥发源地——新華網. [2008-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