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政府

坐标25°07′54″N 121°44′40″E / 25.131645°N 121.744553°E / 25.131645; 121.744553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2001:b011:7c05:1d17:353e:630b:ad20:8ac0留言2021年2月6日 (六) 03:23 →‎所屬一級機關、單位首長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基隆市政府
Keelung City Government(英語)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政府機構
基本信息
員額389人(僅府本部)[1]
年度預算額歲入:16,091,240,000元
歲出:16,868,076,000元
(均為新臺幣;民國103年度)[2]
授權法源地方制度法基隆市政府組織自治條例
主要官員
市長林右昌
副市長林永發
秘書長黃駿逸
組織編制
內部單位15處
附屬機關6所屬一級機關
21所屬二級機關
7區公所
60市立學校
成立沿革
成立日期1945年11月11日
聯絡信息
地址20201 基隆市中正區義一路1號
電話+886 2 2420-1122
網站www.klcg.gov.tw

基隆市政府中華民國臺灣省基隆市行政機關,最高首長為基隆市市長中央主要業務監督機關為內政部。其最初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在1920年(大正9年)所置的「基隆街役場」,之後隨著1924年(大正13年)基隆建而改制為「基隆市役所」,二戰後改為現制之自治機關。至2013年(民國102年)底為止,其轄下之編制員工(含所屬機關及學校)共計約為五千八百餘人。[3]

沿革

基隆市第一代市徽,使用於日治時期。此市徽以船錨的造型象徵基隆身為港都的角色,紋章中央將基隆的日文片假名「キールン」中的「」字圖案化。
基隆市第二代(現用)市徽,約於1970年代啟用。此市徽以藍色缺口圓環代表港埠、黃綠色山形象徵多山地貌。貨櫃船形的「基隆」兩字,則象徵基隆的港都地位。

1920年(日治大正9年),臺灣總督府變更全臺行政區劃,施行地方公共團體制度。基隆地區基隆郡,隸屬於臺北州,並於基隆郡轄下設2街6庄,其行政機關「基隆郡役所」則設於基隆街,辦公廳舍位於今日之信二路立體停車場;基隆街則置基隆街役場做為其行政機關。[4]

1924年(日治大正13年)12月25日,臺灣總督府修正地方官制,基隆街改制基隆市,為直屬於臺北州之州轄市,並成立基隆市役所為其行政機關;基隆市市尹(1940年後改稱「市長」)為基隆市役所之首長,並置助役(相當於今之副市長)、地方技師、視學(相當於今之督學)、屬、技手等官職。二戰結束前,基隆市役所下設文書課、庶務課、教育課、援護課、住宅課、商工課、農務課、厚生課、土木課、水道課、企劃課、財務課等單位,並管轄基隆市內各區會[5]

1945年(民國34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全臺行政區劃亦配合中華民國的地方制度進行改制。原為州轄市的基隆市改為省轄市,置基隆市政府為其行政機關。同年11月8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開始接管臺灣各地方政府,基隆市政府也於此日開始接管原基隆市役所的各項業務。同年11月11日,日治時期的末任基隆市市長丸岡道夫遵令將關防、簿籍、圖冊、財產等基隆市役所各項公物分別造冊移交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指派的基隆市市長石延漢及其下屬官員,基隆市政府正式開始運作。[6]

2004年(民國93年)12月1日,基隆市政府增設海洋發展局、交通旅遊局、都市發展局、文化局等一級機關,為成立以來少有的大規模組織改組[7]。2007年(民國96年)12月30日,因應《地方行政機關組織準則》修正,府內各局改制為「處」,建設局及海洋發展局合併為產業發展處,附屬機關則維持不變。

組織

依據《基隆市政府組織自治條例》,基隆市政府設有14個內部單位、6個所屬一級機關(19個下屬機關)、21個所屬二級機關、7個區公所、60所各級學校(含3所幼兒園)。

高階官員
  • 市長:全府之首長,綜理市政,並指揮監督所屬職員及機關。
    • 副市長:全府之副首長,襄助市長處理市政。員額一名,特任職(比照簡任第十三職等),由當屆市長任命。
決策單位
  • 市務會議:每舉行一次,由市長、副市長、秘書長、參議、秘書、處長、所屬一級機關首長、各區區長,與市長指定之人員組成。市務會議由市長召集召開,並由市長擔任主席;市長因故不能出席時,由市長職務代理人擔任主席。必要時,市長得邀請或指定其他有關人員列席市務會議。

所屬一級單位

所屬一級機關

所屬二級機關

所屬一級機關轄下機關

基隆市警察局設有10個所屬機關、基隆市衛生局設有9個所屬機關。

區公所

市立學校

(均由教育處督導)

市營事業機構

(由交通旅遊處督導)

市府團隊

所屬一級機關、單位首長

辦公廳舍

基隆市政府大樓
基隆市役所廳舍
目前外觀
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
基隆市仁愛區港西街6號
建成时间 日治臺灣昭和7(1932)年
類型登錄等級:歷史建築
登錄種類:衙署
詳細登錄資料
開放公有設施使用

基隆市政府大樓位處基隆市政治經濟輻輳的基隆港東岸,並鄰近基隆文化中心、東岸客運碼頭、廟口商圈等重要設施。由於基隆市政府大樓基地與清代基隆通判(台北分府通判)官衙位置相同,故基隆在1875年(清光緒元年)開始設官統治後迄今,即一直以此地做為行政中心

基隆市於1924年(大正13年)成立後,即設基隆市役所於現址。由於市政日繁,1930年(日治昭和5年)7月25日於現址動工興建地上三層之新廳舍,並於1932年(日治昭和7年)3月23日落成啟用,即今之基隆市政府大樓前棟。基隆市政府成立後,續用此建築作為辦公廳舍,並於1966年(民國55年)增建一層而成為四樓,1969年(民國58年)將原有大樓後方之木造房舍拆除,改建為地上六層之鋼筋混凝土建築,即今之基隆市政府大樓後棟[8]。2002年(民國91年),基隆市文化局登錄基隆市政府大樓前棟為歷史建築[9]

基隆市政府大樓前棟為基隆市內少數興建於日治時期的現代主義建築,基地位於街道轉角(義一路、信二路路口),故建築以L形配置,並以垂直及水平線條勾勒建築外觀,整體呈現出現代主義特有的簡潔風格。由於現址不敷使用,基隆市政府曾有將市政府大樓就地重建的計畫。[10]

參見

參考資料

  1. ^ 3. 行政組織 (pdf). 民國102年度基隆市統計年報. 基隆市政府主計處. [2015年1月17日].  外部链接存在于|work= (帮助)[永久失效連結]
  2. ^ 6. 金融、財稅 (pdf). 民國102年度基隆市統計年報. 基隆市政府主計處. [2015年1月22日].  外部链接存在于|work= (帮助)[永久失效連結]
  3. ^ 本市各級機關學校正式預算員額 (PDF). 基隆市政府主計處全球資訊網. [2015年1月17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年3月5日). 
  4. ^ 黃義 編纂. 卷三 - 政治志 - 行政篇. 《基隆市志》. 基隆市政府. : 第33頁 [中華民國九十年七月]. ISBN 957-02-8528-1. 
  5. ^ 黃義 編纂. 卷三 - 政治志 - 行政篇. 《基隆市志》. 基隆市政府. : 第43–48頁 [中華民國九十年七月]. ISBN 957-02-8528-1. 
  6. ^ 黃義 編纂. 卷三 - 政治志 - 行政篇. 《基隆市志》. 基隆市政府. : 第65頁 [中華民國九十年七月]. ISBN 957-02-8528-1. 
  7. ^ 海洋發展局張水源局長專訪. 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2008年10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2月20日). 
  8. ^ 雞籠今昔. 《基隆市刊》. 基隆市政府. [2006年6月]. ISSN 1818-281X. 
  9. ^ 基隆市政府大樓.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10. ^ 市政大樓簡報. 基隆市議會. 2008-06-12 [2008年10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2月18日).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