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阿尔伯特·科顿
外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22年1月1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 {{Translated page}} 标签。 |
弗兰克·阿尔伯特·科顿 | |
---|---|
出生 | (1930-04-09)1930年4月9日 Philadelphia PA |
逝世 | 2007年2月20日(2007歲—02—20)(76歲) College Station TX |
奖项 | 国家科学奖章、沃尔夫奖、普里斯特利奖章、皇家学会奖 |
科学生涯 | |
机构 | 德州农工大学 |
博士導師 | Geoffrey Wilkinson |
弗兰克·阿尔伯特·科顿(英語:Frank Albert Cotton,1930年4月9日—2007年2月20日),[1]曾任W·T·达赫迪-韦尔奇基金会主席、德州農工大學特聘教授。科顿因对过渡金属的研究而知名。他撰写了超过1700篇科学论文。[2][3]
参考资料
- ^ Malcolm H. Chisholm, Lord Lewis of Newnham. Frank Albert Cotton. 9 April 1930 — 20 February 2007. Biographical Memoir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2008-12-12, 54: 95–115 [2018-04-02]. ISSN 0080-4606. doi:10.1098/rsbm.2008.0003 (英语).
- ^ McCue, Kevin. F. Albert Cotton Award Article.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1 [200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27).
- ^ Publications of F. Albert Cotton. [2014-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8).
普里斯特利奖章获得者 | |
---|---|
1920年代 |
|
1930年代 |
|
1940年代 |
|
1950年代 |
|
1960年代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2020年代 |
|
沃尔夫化学奖得主 |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2020年代 |
|
1994年 | |
---|---|
1996年 | |
1998年 | |
2000年 | |
2002年 | |
2004年 | |
2006年 | |
2007年 | |
2009年 | |
2011年 | |
2013年 | |
2015年 |
|
2017年 | |
2019年 | |
2021年 |
|
2023年 |
|
隐藏分类:
- CS1英语来源 (en)
- 自2022年1月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
- 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
- 含有hCards的条目
- 本地相关图片与维基数据相同
- 含有英語的條目
- 包含FAS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ISN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WorldCat实体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Fda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CANTI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ICCU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J9U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KB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Libri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LNB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LG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LK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PLWAB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CINI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MGP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Scopu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Trove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CONO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SUDO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