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大学文学院
查理大学文学院 | |||
---|---|---|---|
Filozofická fakulta Univerzity Karlovy Faculty of Arts, Charles University | |||
老校名 | Artistická fakulta | ||
创办时间 | 1348年 | ||
学校类型 | 学院 | ||
学生人数 | ▼ 约 6,500 人(2018年)[1] | ||
本科生人数 | ▼ 3,303 人(2018年)[1] | ||
研究生人数 | ▼ 1,908 人(2018年)[1] | ||
博士生人数 | ▼ 1,218 人(2018年)[1] | ||
校址 | 捷克布拉格 50°5′20″N 14°24′57″E / 50.08889°N 14.41583°E | ||
隶属 | 查理大学 | ||
网站 | www | ||
|
查理大学文学院(捷克语:Filozofická fakulta Univerzity Karlovy,缩写FF UK),旧译哲学院,是布拉格查理大学最初的四个学院之一[2]。历史上也叫做文学艺术学院(fakulta svobodných umění)或艺术学院(artistická fakulta)。学院涵盖绝大多数人文学科课程,不仅是欧洲最古老的学院之一,还是目前欧洲唯一一所提供所有欧盟官方语言课程和研究的学院[2]。
历史
[编辑]查理四世国王为了提升波希米亚的文化地位,1348年在布拉格建立了查理大学。哲学院是建立之初的四个部分之一。学生在哲学院主要学习修辞学和哲学,后来扩展到其他学科。文学院很快成为查理大学最大的一部分。1366年,查理四世将文学院提升为“卡罗莱姆学院”(Collegium Carolinum),并在学院建立了第一所图书馆,亲自捐赠了王宫的手稿[3]。
到了18世纪,哲学院主要提供哲学,美学,教育学,数学,天文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经济和历史的多学科课程。19世纪又加入了东方学,考古学,宗教学和语言学等。随着19世纪下半叶学术环境的自由化,学院于1897年开始招收女学生。
该学院于1882年分为捷克和德国两部分。1920年,自然科学学院于从该学院独立。1939年,纳粹德国关闭了学校,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残酷迫害。1945年二战胜利后,文学院再次兴盛。然而1948年的二月政变迫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引入和一些教师的离职。1960年代,学院重新成为思想家的学术交流中心。1968年发生的布拉格之春民主革命与最终华约组织的武装入侵事件,让学院成为政治斗争的主要受害者之一。1969年1月,哲学系学生扬·帕拉赫在广场自焚。此后,许多教师遭到当局清查。1989年天鹅绒革命后,共产党政权结束了专制统治,文学院开始走向复兴,重新成为捷克共和国最负盛名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4]
2023年12月21日,该校发生大规模枪击事件,造成包括枪手在内的15人死亡,另有25人受伤,是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解体以来最严重的一起枪击案。[5]
学制
[编辑]文学院的学制按照博洛尼亚标准,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提供双学位。本科阶段的学习时间一般为3至4年,硕士阶段的学习时间一般为2至3年。完成硕士学位课程后,可以申请博士学位课程。在按照要求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即可获得博士学位[6]。截至2008年[update],该学院学生总数超过8,000人,其中有7040人攻读硕士或学士学位,1701人攻读博士学位[7]。
除了学位课程以外,学院还为学生、交换生或访问学者提供一些短期课程、暑期学校或特殊培训课程[6]。例如,中东欧研究计划(ECES)是一个时长为一个学期的英语教学课程,适用对象主要为学院里的国际学生[8]。该学院还提供斯拉夫语言文化暑期研学项目(夏令营)[9][10]。
学科设置
[编辑]学院由46个系,6个特殊单位,以及两个学术研究机构(捷克埃及学研究所和捷克国家语料库研究所)组成。
领域 | 学科 |
---|---|
历史 |
|
语言[2] | |
社会 | |
艺术 | |
师范 |
|
国际交流
[编辑]该学院参与了许多国际交流项目,如伊拉斯谟计划,AKTION,维谢格拉德集团赞助的交流项目以及政府奖学金等[11]。2008年,伊拉斯谟计划的访问学生人数为280人[7]。
知名校友
[编辑]- 扬·胡斯:基督教思想家,哲学家
- 爱德华·贝奈斯(1884–1948):捷克斯洛伐克总统[2]
- 伯纳德·波尔查诺(1781-1848):数学家[2][12]
- 卡雷尔·恰佩克(1890-1938):作家[2][13]
- 托马斯·马萨里克(1850-1937):捷克斯洛伐克总统[2][14]
- 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1890-1967):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2][13]
- 扬·帕拉赫(1948–1969)[2]
- 雅恩·帕托什卡(1907–1977):哲学家[2]
- 约瑟夫·史克沃莱茨基(1924–2012):作家[2]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1.3 Annual Report 2018 (PDF). Faculty of Arts, Charles University in Prague. 2019 [2014-01-22]. ISBN 978-80-7308-917-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4-19).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Faculty of Arts Today. Faculty of Arts, Charles University in Prague. [2019-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0).
- ^ Introducing FA Libraries: Central Library. Filozofická fakulta Univerzity Karlovy v Praze. 2016-02-24 [2016-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8).
- ^ O fakultě. [2019-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3) (捷克语).
- ^ Prague shooting: Czech police seek motive behind country's worst mass attack. BBC News. 2023-12-22 [2023-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2).
- ^ 6.0 6.1 Faculty of Arts, Charles University in Prague (PDF). 2009 [2009-12-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18).
- ^ 7.0 7.1 Annual Report 2008 (PDF). Faculty of Arts, Charles University in Prague. 2009 [2009-12-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18).
- ^ East and Central European Studies official site. Eces.ff.cuni.cz. [2014-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0).
- ^ 华如君. 也谈布拉格学派.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5, (4): 75–77.
- ^ 项目信息. [2019-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8).
- ^ Visiting Students. Faculty of Arts, Charles University in Prague. 2009 [2009-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3).
- ^ Bernhard Bolzano.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2009 [2009-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7).
- ^ 13.0 13.1 Famous Alumni. Faculty of Arts, Charles university in Prague. [2017-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8).
- ^ Tomas Garrigue Masaryk.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2009 [2009-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