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慧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邓慧兰(英语:Gladys Tang Wai-lan)是香港中文大学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总监[1]。2006年开始,因积极推动亚洲地区的手语研究及推动主流学校实行“赛马会手语双语共融教育计划”,获得2013年度“香港人道年奖”。

手语双语教育模式[编辑]

邓慧兰引述美国的一项研究指出,利用磁力共振检视人们脑部反应,发现一般人在进行写作测验时,只有左脑出现反应;相反,利用手语表达的一群参与者,他们的左右脑同时作出反应,显示手语会帮助人的脑部发展。而外国资料亦显示,有学习手语的聋人,考获高等或大学资格的比例会高达七成。她补充,香港对手语的研究极少,就连聋人学校也不重视手语教学,主要只以唇读为主[2][3]

基于上述的研究结果,在她上任后,便进行亚洲首个聋人与健听学生共融教育模式的研究,于是在2006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接受香港赛马会拨款,在香港试行该研究项目是通过手语促进聋生及健听学生的语言发展。参与研究项目的学校安排师生接受手语训练,并派出聋人老师参与课堂协作,提供即时手语翻译,协助学校制订教学策略,希望建立聋健共融的校园[4]

简历[编辑]

在2012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推出智能手机应用程序“香港手语初探”,供社会大众免费下载,方便学习手语。邓慧兰表示,香港社会从前不支持聋人学习手语,反而强迫他们用仅余的听力和说话能力跟其他人沟通[5];但在2010年,国际聋人教育会议才向聋人道歉,认为他们拥有使用手语的权利[6],并呼吁把手语纳入聋人教育[7]

在2013年1月,香港中文大学推出首个“香港手语浏览器”,希望籍此推广香港的聋人手语,消除香港社会大众对手语的误解,促进香港社会“聋健共融”[8]。邓慧兰指出浏览器还收录手语词汇的变体,这些手语词汇的变体在手语研究中是非常重要,关系到聋人之间的沟通和手语的推广[9][10]

在2013年9月,有两名全聋女生获香港教育学院破格取录,是香港首次有聋人修读教育课程[11]。负责与香港教育学院商讨取录聋学生的邓慧兰指出,以在中学任教英文科的老师为例,要取得专业教师资格除了在大学修读与英文相关的科目外,还需要修读学位教师教育文凭课程(PGDE);但他们在共融教育计划下的聋人同事取得相关学术学位却非常困难,故大部分学校只当他们是教学助理。

在2012年12月及2013年11月,邓慧兰及她的团队赴台湾进行学术交流。这次交流包括听障早疗机构、听障教育专家、语言治疗师、以及语言学教授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借由香港的经验展开对谈,探索手语双语教育模式在台湾实行的可行性[12][13]

在2015年2月,香港中文大学首次取录两名聋人,入读语言学课程。他们获日本财团的资助,为两名聋生提供奖学金,并支援开发一套聋人专上教育学习支援模式,配合聋生上课时的需要,提供笔记抄写、手语传译及课程录制系统。邓慧兰表示,以探索形式试行聋人教学的模式,有待发展后让其他学院借镜[14]

在2015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学系副教授李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系副教授李月裳和邓慧兰就进行跨学科合作,开发一系列针对儿童和成年人的听觉感知和语言能力电脑辅助评估工具[15]

在2018年6月,接受香港01的访问,提及已故聋人状元李菁是香港中文大学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的员工,李菁的故事不时萦绕在她的心中[16]

荣誉[编辑]

由于她从不间断地推动亚洲地区的手语研究及积极推动主流学校实行此计划,经过多年的努力,让她获得2013年度“香港人道年奖[17][18]

评价[编辑]

她的手语研究及推行手语双语的模式获多间聋人机构的支持和肯定。“龙耳”接受访问时表示认同及赞赏[19]

她推行的“赛马会手语双语共融教育计划”获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国际教育局列入杰出融合教育例子数据库。这数据库是属于海湾阿拉伯国家教育研究中心及国际教育局合办的融合教育发展计划,目的是为海湾阿拉伯地区制作资源发展融合教育及为政府决策者、学校、老师和其他相关者提供国际上成功的融合教育例子作参考,以推动当地的融合教育发展[20]

参见[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周末動人】創社企 編字典 愚公為聽障童移山. 苹果日报 (香港). 2017-08-05 [2017-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5) (中文(香港)). 
  2. ^ 學手語有助兒童腦部發展. 都市日报. 2007-06-06 [2015-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3) (中文(香港)). 
  3. ^ 雙語雙文化在台灣 尚未萌芽. 公视手语新闻. 2011-06-24 [2015-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4) (中文(台湾)). 
  4. ^ 師生學手語 融合聽障生. 星岛日报. 2010-02-17 [2015-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4) (中文(香港)). 
  5. ^ 中大app推廣「港式手語」. 文汇报 (香港). 2012-09-21 [2015-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4) (中文(香港)). 
  6. ^ 恐怖日佔回憶 用手講更血淋淋. 苹果日报 (香港). 2014-09-17 [2015-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2) (中文(香港)). 
  7. ^ 中大首推智能手機手語App. 星岛日报. 2012-09-21 [2015-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4) (中文(香港)). 
  8. ^ 收集香港手語詞彙 中大推首個網上「手語字典」. am730. 2013-01-24 [2015-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4) (中文(香港)). 
  9. ^ 中大推首個手語資料庫. 大公报. 2013-01-24 [2015-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4) (中文(香港)). 
  10. ^ 推廣香港式聾人手語 香港首個手語瀏覽器誕生. 香港商报. 2013-01-24 [2015-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4) (中文(香港)). 
  11. ^ 兩失聰女 誓圓教師夢 衝破命運 教院破格取錄. 晴报. 2013-09-02 [2015-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4) (中文(香港)). 
  12. ^ 聽障雙語教育成果 港台互交流. 公视手语新闻. 2013-11-25 [2015-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4) (中文(台湾)). 
  13. ^ 港聽障雙語教育 來台分享經驗. 公视手语新闻. 2013-11-25 [2015-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台湾)). 
  14. ^ 中大首次取錄2名失聰學生. 香港经济日报. 2015-02-12 [2015-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14) (中文(香港)). 
  15. ^ 中大跨科製軟件 盡早測出口吃童. 文汇报 (香港). 2015-10-27 [2015-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4) (中文(香港)). 
  16. ^ 【聾星人求學記.七】手語學者:讀書重要,開心更重要. 香港01. 2018-06-15 [2018-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9) (中文(香港)). 
  17. ^ 推廣手語.口語 香港雙語教育有成. 公视手语新闻. 2013-06-12 [2015-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中文(台湾)). 
  18. ^ 鄧慧蘭助聽障生獲人道獎. 大公报. 2013-05-26 [2015-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中文(香港)). 
  19. ^ 「龍耳社」李鸝 ── 為聾人利益打拼. 信报财经新闻. 2014-07-07 [2015-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5) (中文(香港)). 
  20. ^ Breaking the sound barriers. 中国日报. 2014-04-17 [2015-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英语).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