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利西亞戰役
加利西亞戰役 | |||||||
---|---|---|---|---|---|---|---|
第一次世界大戰,東方戰線的一部分 | |||||||
1914年9月東線形勢 | |||||||
| |||||||
參戰方 | |||||||
奧匈帝國 | 俄羅斯帝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康拉德·馮·赫岑多夫 弗里德里希大公 維克多·丹克爾 莫里茨·馮·奧芬貝格 |
尼古拉·伊萬諾夫 安東·薩爾扎 帕維爾·普列維 尼古拉·魯斯基 | ||||||
兵力 | |||||||
950,000 | 1,200,000 | ||||||
傷亡與損失 | |||||||
324,000–420,000人:
|
200,000-300,000人:
|
加利西亞戰役,亦稱倫貝格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發生在奧匈帝國和俄羅斯帝國之間的一場大規模會戰。也是一戰東線的第一場大規模會戰,[1]超過200萬士兵在400公里的戰線上激烈廝殺。[2]該次戰役前奧俄雙方均嘗試主動進攻,唯因交戰雙方均在戰略上發生誤判,導致會戰完全偏離雙方預先的構想。最終實力稍遜的奧匈帝國軍先勝後敗,被俄軍從加利西亞擊退。
戰前局勢
[編輯]由於薩拉熱窩事件,奧匈帝國於1914年7月28日入侵塞爾維亞。做為對入侵的回應,俄羅斯在8月1日對奧匈帝國宣戰。雖然奧匈帝國將40%的兵力用於對塞爾維亞作戰,但俄奧兩國在相鄰的加利西亞地區率先發生衝突是不可避免的。尤其兩國均已經為這次衝突計劃了很久。
奧匈帝國計劃
[編輯]早先奧匈軍制定的對俄國開戰計劃中奧軍應該在加利西亞進入守勢,待塞爾維亞戰敗後再對俄羅斯進攻。[3]但奧軍統帥康拉德卻希望同時打贏兩場戰役。他的主要目標是從加利西亞北攻入俄屬波蘭。[1]丹克爾將軍的第一集團軍將從左翼進攻。奧芬貝格的第四集團軍在右翼進行掩護。而留守加利西亞的斐迪南大公所屬第三集團軍將在東方掩護這次進攻,並抵擋可能的,來自東方的俄軍進攻。康拉德預計這次進攻可以將俄羅斯西北方面軍困死在俄屬波蘭,並一舉殲滅之。[4] [5]
當然,這個目的的達成需要德軍同步從東普魯士發動另一個向南的攻勢呼應。由於1906年小毛奇曾經為康拉德做出過德軍會配合奧軍發動攻勢的承諾,康拉德堅信他的計劃一定可行。為了預防可能的俄軍主力出現在東南方向的意外情況,康拉德也計劃了在此時令第四集團軍向東南急轉攻擊俄軍側翼的預案。只不過康拉德似乎從未認真考慮過執行此預案。而且康拉德計劃用於執行此作戰的兵力也不足。[6]
由於同時還要與塞爾維亞開戰,為防萬一,奧匈帝國第二集團軍部署在匈牙利作為預備隊,以便在塞爾維亞或加利西亞任何一方出現問題時前往支援。但因為塞爾維亞的戰事吃緊,1914年8月中第二集團軍已經優先部署到臨近塞爾維亞的地方。[7]
俄羅斯計劃
[編輯]俄軍的計劃相對要簡單得多。戰前俄軍制定了G計劃(Germania)以應對德軍大舉入侵的可能。如果德軍集中注意力進攻法國而忽視東線,則執行A計劃(Austria)進攻加利西亞。[4]兩個計劃分別由位於華沙和基輔的西北方面軍司令部和西南方面軍司令部指揮。無論執行哪個計劃,另一個方向的部隊均會抽調兵力支援對方。[4]然而由於華沙和基輔兩個司令部的不和,雙方均無意對對方給予支援,為日後的俄軍的一系列混亂埋下伏筆。[8]俄軍為了防止波蘭口袋內的部隊被包圍,在開戰後俄軍將會從中撤出全部軍隊。[4]
開戰之後,俄軍本來希望率先執行A計劃進攻加利西亞以擊敗相對儒弱的奧匈帝國,但由於開戰後法國的迅速潰敗,導致俄羅斯不得不為援助盟友提前進攻德國執行G計劃,並為了牽制奧軍同步執行A計劃。為此俄軍派遣了34個步兵師前往東普魯士,47個步兵師前往加利西亞。[9]俄軍計劃採取西南方面軍右翼包抄的方式進攻加利西亞,以便將奧軍在倫貝格包圍殲滅。同時右翼進攻也會經過德屬西里西亞,從而吸引德國的注意。[10]然而俄軍指揮官尼古拉·伊萬諾夫對這個計劃不很喜歡,因為他們一直判斷奧軍主力就部署在加利西亞。且這個計劃中未考慮北攻的丹克爾集團軍反擊俄軍側翼的可能——而原先計劃作為掩護側翼的部隊改調去進攻東普魯士。[4]
戰鬥經過
[編輯]突進
[編輯]按照奧匈帝國的早先計劃,奧軍應該在俄羅斯宣戰以後立刻發動進攻。然而因為奧軍指揮和後勤的混亂,直到8月6日,奧匈帝國才對俄羅斯宣戰。奧軍更耗到8月15日才對俄羅斯發動第一次進攻。[4]奧軍從加利西亞北部約200公里寬的戰線上派出相當可觀的騎兵部隊對俄屬波蘭發起跨境偵查。奧軍騎兵雖然飽受俄軍步兵的騷擾,仍然向俄國境內突進了100英里。[4]儘管這次傷亡慘重的偵察行動並未找到俄軍主力,康拉德仍然在20日下令第一集團軍和第四集團軍出發,向俄屬波蘭的盧布林進攻。
當23日,丹克爾將軍的第四集團軍在克拉希尼克終於與俄軍薩爾扎的第四集團軍遭遇的時候,雙方都大吃一驚。奧軍沒料到在這裡就和俄軍遭遇,而俄軍則萬沒想到在此處的奧軍實力如此之強。實力不濟的薩爾扎部遭到擊潰,並損失二萬人。[11]俄軍雖然沒有判定向北進攻的奧軍是主力,但位於基輔的俄西南方面軍司令伊萬諾夫希望利用奧軍北攻的空檔,方便執行他右翼進攻加利西亞,達成包圍他們想象中的奧軍主力的目的。俄羅斯西南方面軍下令普列維的第五集團軍向西移動做為包抄加利西亞的先鋒,同時為薩爾扎部解圍。[12]俄軍主力西南方面軍則開始緩緩向着加利西亞進軍,準備迎擊他們想象中的奧匈帝國軍主力。
混戰
[編輯]普列維趕到了,情況卻變得更糟——奧芬貝格的第四集團軍此時趕到,並和普列維在科馬魯夫遭遇。由於俄軍固執的堅持向西運動為薩爾扎部解圍,結果後方反遭奧芬貝格包抄。到8月28日,該軍已因奧芬貝格三面包圍而陷入絕境。[4]由於奧軍進展迅速,雖然康拉德已經得到加利西亞東面出現大量俄軍的情報,仍然將防守加利西亞的第三集團軍中抽掉了一個軍共二個師支援奧芬貝格進攻普列維的左翼[13],並將做為預備隊的第二集團軍調往北方。而丹克爾的第四集團軍則追逐潰逃的薩爾扎部到盧布林,卻在此受到俄軍遲滯,進攻受阻。[1]
然而俄軍在加利西亞的反擊也開始了。和波蘭的情況不同,在加利西亞的俄軍比奧軍有五對二的優勢。[4]雖然前線指揮的魯斯基將軍擔心遭遇想象中的奧軍主力,故此俄軍的進攻一直非常緩慢和謹慎。但他們面對的是實力已經削弱的奧軍第三集團軍。由於康拉德有意無意的沒有在倫貝格一代設下工事,使得遭遇俄軍的奧軍一觸即潰。俄軍進攻仍然緩慢,但已在不知覺間威脅了奧芬貝格部的後方補給線。[4]
逃亡
[編輯]8月25日,防禦加利西亞的奧軍司令布魯德曼奉康拉德之命幼稚的發動了一場對俄軍的大反擊。結果實力明顯不足的奧軍在此遭遇慘敗。[14]8月27日布魯德曼再次發動反擊結果一潰千里。等到8月30日,布魯德曼才發現自己正在遭遇俄軍主力。得到消息的康拉德立刻下令奧芬貝格歸還第三集團軍借出的兩個師。加上俄軍暫停了攻勢(還是因為擔心自己正在面對奧軍主力),使奧軍暫時穩定下了戰線。但俄軍迅速重啟進攻,使奧軍無法控制的潰敗。布魯德曼建議康拉德放棄已經守不住的倫貝格。等到9月2日康拉德勉強同意。同時他還下令奧芬貝格執行之前計劃的向東南急轉進攻西南方面軍側翼的計劃。結果放跑了已經陷入絕境的普列維部。[4]由於奧芬貝格對魯斯基的反擊一度奏效,9月8日康拉德再次下令發動對倫貝格的反擊,卻使奧軍防線完全崩潰,部隊控制不住的向後逃亡,加利西亞東部已經完全丟失。丹克爾將軍要求撤退回桑河以後。猶豫不決的康拉德在意外截獲了一份表明俄軍計劃的電報後承認失敗,下令奧軍後撤。[4]
結束
[編輯]9月初,奧匈帝國軍已經處於完全潰敗的狀態。主力撤退到桑河以後。[4]而普熱梅希爾要塞就成為西里西亞和喀爾巴阡山口最後的屏障。代替布魯德曼指揮第三集團軍的博羅耶維奇請求康拉德放棄普熱梅希爾,以免撤下來的十幾萬大軍全軍覆沒。康拉德卻下令加固普熱梅希爾要塞,並幸運的趕在俄軍抵達前修好了包括堡壘、炮兵陣地、壕溝和鐵絲網的複雜陣地。[15]抵達普熱梅希爾要塞的俄軍不等完成包圍就發起猛攻,結果除了數萬人陣亡外一無所獲。俄軍因此終止攻勢。加利西亞戰役結束。
結局和影響
[編輯]儘管加利西亞戰役的結局是乾脆地分出了勝負,然而交戰雙方均犯下一系列指揮上的大錯,導致戰役的走向一部分取決於誰的行為更愚蠢。
康拉德儘管算得上是戰略大師,北攻和之後反擊俄西南方面軍的計劃也無懈可擊,然而奧軍並沒有足夠的準備和裝備來完成這樣的進攻,使計劃的可能性本身就存疑。[4]加上康拉德戰術能力一塌糊塗,德軍沒有進行預期的配合,更使制訂的戰略變成紙上談兵。康拉德遠離前線指揮,生活悠閒自在,[16]甚至將大量精力放在作戰無關的事情上,使指揮部門執行力低下。他的優柔寡斷令進攻延遲了很久浪費了俄國動員的大好時機,本已經使奧國的戰略機會錯過。然而康拉德依舊一意孤行執行既定戰略,最終白白將奧軍送入虎口。
此戰也暴露出奧匈帝國多民族軍隊的弊端——僅有德意志和捷克裔的軍人能相互聽懂彼此的語言,其他民族的軍人要麼聽不懂軍官的德語指揮,[17]要麼故意聽不懂。非德意志的軍人士氣也不佳,尤其是斯拉夫裔士兵,並不願意對抗同為斯拉夫人的俄羅斯,故此多有逃兵和投降者。有時僅需要俄軍過來喊一次話,就會成建制投降。[18]本地的居民對本國軍隊的態度也十分不友善——烏克蘭和波蘭裔的加利西亞人大多歡迎俄羅斯人,視他們為解放者。不少當地人自發為俄軍帶路,或者為俄軍炮兵指引奧軍的陣地方向。為此奧匈帝國軍在當地殘殺了大批抵抗分子。[19]
然而此戰後當地人對俄羅斯的態度卻大變——奧地利人和馬扎兒人在的時候當地人尚且可以享受國民待遇,俄軍入侵後卻肆無忌憚的燒殺搶掠,使當地人(尤其是猶太人)盡數成為難民。而哥薩克人更是兇殘,其掠奪和殘殺程度甚至連其他俄國軍人都無法看下去。[20]俄軍的殘忍傳到後方激起了當地人對俄國的極大恐慌——為了防止家鄉讓俄國攻陷,原先毫無戰意的烏克蘭裔雜牌地方防衛軍竟能在喀爾巴阡山口頂住俄軍主力的猛攻,[21]而之前為俄國炮兵指示奧軍陣地的當地人反過來為奧軍指示俄軍的位置。[22]此次戰役在俄羅斯和西烏克蘭人之間引起了很大的矛盾,直到戰後都沒有消解。
奧匈軍的崩潰幾乎和德軍在馬恩河的潰退發生在同一時期。這標誌着同盟國開戰時大規模進攻的結束。[4]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Battle of Galicia (191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History wars weapon
- ^ Galicia, Battle of (1914). [2016-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06).
- ^ 哈布斯堡的滅亡 p.67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第一次世界大戰史 - 奧軍終結者康拉德與倫貝格之戰
- ^ 哈布斯堡的滅亡 p.198
- ^ 哈布斯堡的滅亡 p.200
- ^ 哈布斯堡的滅亡 p.146
- ^ 哈布斯堡的滅亡 p.212
- ^ 哈布斯堡的滅亡 p.213
- ^ 哈布斯堡的滅亡 p.214
- ^ 哈布斯堡的滅亡 p.229
- ^ 哈布斯堡的滅亡 p.223
- ^ 哈布斯堡的滅亡 p.224
- ^ 哈布斯堡的滅亡 p.247
- ^ 哈布斯堡的滅亡 p.284
- ^ 哈布斯堡的滅亡 p.346
- ^ 哈布斯堡的滅亡 p.47
- ^ 哈布斯堡的滅亡 p.337
- ^ 哈布斯堡的滅亡 p.263
- ^ 哈布斯堡的滅亡 p.331
- ^ 哈布斯堡的滅亡 p.386
- ^ 哈布斯堡的滅亡 p.384
書目
[編輯]- 《哈布斯堡的滅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奧匈帝國的解體》(A Mad Catastrophe: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Habsburg Empire)(2016) - 傑弗里·瓦夫羅 (Geoffrey Wawro)著 - ISBN 9787509788837
- 《第一次世界大戰史》(World War I)(2010) - 李德·哈特(Sir Basil Henry Liddell Hart)著 - ISBN 9787208093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