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與巴席爾跳華爾滋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和巴什爾跳華爾茲
ואלס עם באשיר
電影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阿里·福爾曼
監製阿里·福爾曼
Serge Lalou
Gerhard Meixner
Yael Nahlieli
Roman Paul
編劇阿里·福爾曼
配樂Max Richter
剪輯Feller Nili
製片商索尼經典影片
以色列 Bridgit Folman Film Gang
法國 Les Films d'Ici
德國 Razor Film Produktion GmbH
片長90分鐘
產地 以色列
德國
法國
語言希伯來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以色列 2008年6月12日
臺灣地區 2009年2月27日
香港 2009年3月19日
預算$2,000,000 [1]
票房$7,760,838
各地片名
中國大陸和巴什爾跳華爾茲
香港與魔共舞
臺灣與巴席爾跳華爾滋

和巴什爾跳華爾茲》(希伯來語ואלס עם באשיר‎,英語:Waltz with Bashir)是2008年一部由以色列導演阿里·福爾曼製作的動畫戰爭紀錄片。該片製作耗時四年,由以色列、德國法國多家製片公司共同完成。該片講述的是一名因PTSD失憶的以色列國防軍老兵阿里·福爾曼(導演本人)試圖回憶起他在1982年第五次中東戰爭(黎巴嫩戰爭)中經歷的故事,並以普通以軍士兵的視角反思了臭名昭著的薩布拉-夏蒂拉大屠殺

這部電影與《9.99美元》都是以色列首次製作並在影院放映的長篇動畫電影。《和巴什爾跳華爾茲》於2008年5月13日在第61屆坎城影展首映,並參加了金棕櫚獎的角逐,收到了廣泛好評。該片獲得了以色列電影學院獎英語Ophir Award包括最佳電影獎在內的6個獎項,以及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和同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片名

[編輯]

電影片名源自一段採訪,敘述中說道福爾曼所在部隊的指揮官弗蘭克爾曾經拿着機槍在馬路中間的槍林彈雨中踏着肖邦升C小調圓舞曲的華爾茲舞步瘋狂地向敵人射擊,而街道旁的建築物就掛有已被刺殺的黎巴嫩總統巴什爾·傑馬耶勒的巨型畫像。這次事件後不久,巴什爾的黎巴嫩長槍黨支持者就會發起報復性的薩布拉-夏蒂拉大屠殺。

劇情

[編輯]

1982年,19歲的阿里·福爾曼曾在以色列國防軍服兵,並參與了以軍在第五次中東戰爭的軍事行動。後在2006年,當他與曾經的戰友談及到當年的戰爭經歷時,福爾曼驚奇地發現他對無法回憶起任何細節。發現自己失憶的他開始去拜見並採訪二十多年前的戰友、朋友、心理醫生與記者,在與他們的交談中,福爾曼也慢慢地回憶起了他在戰爭中的經歷,並最終得以正視他對薩布拉-夏蒂拉大屠殺的記憶。

製作

[編輯]

該部記錄電影的不同在於使用動畫的手法來表現。電影將古典音樂、20世紀八十年代的搖滾音樂、現實畫面和超現實的場景融合在一起。電影除了結尾處的鏡頭使用了有關薩布拉-夏蒂拉大屠殺的真實記錄影像,其餘的都是用動畫手法來完成。

電影的製作是導演阿里·福爾曼對參加過黎巴嫩戰爭的當事人進行採訪,並錄製成90多分鐘的片子,最後將錄影轉成動畫,這也就是我們最後看到的動畫效果。根據錄影電影共畫制了2300個插圖,最後使用Adobe Flash原始動畫3D動畫技術整合起來,製作成片。[2]

電影的原聲音樂由音樂家馬克思·李希特英語Max Richter製作,其中OMD演唱《Enola Gay》、PiL演唱《This is Not a Love Song》、Navadei Haucaf 演唱《Good Morning Lebanon》、Zeev Tene演唱《Beirut》。

榮譽

[編輯]

《和巴什爾跳華爾茲》收到廣泛的讚譽,在爛番茄網站上,從77個評價中95%給出了積極肯定的評價[3],在Metacritic網站中,在28個評分中得到90分總分(滿分100分)[4],《衛報》則稱其為「一部非凡、慘痛、激進的電影」[5]

獲獎與提名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Ari Folman's journey into a heart of darknes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2. ^ Israeli filmmakers head to Cannes with animated documenta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Israel21c.org
  3. ^ Waltz with Bashir Movie Reviews. Rotten Tomatoes. IGN Entertainment, Inc. [2009-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1). 
  4. ^ Waltz with Bashir (2008): Reviews. Metacritic. CNET Networks, Inc. [2009-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09). 
  5. ^ Brooks, Xan. Bring on the light relief. Cannes diary. The Guardian. 2008-05-15 [2008-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22). 

外部連結

[編輯]
獎項
前任:
潛水鐘與蝴蝶
 法國
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2008
繼任:
白色緞帶
 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