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蝗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捕蝗考》,是清代陳芳生所著的一本農業著作。整本著作記載了由蝗禍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因由到當時的人應如何滅蝗。

內容[編輯]

陳芳生於1776年著有《捕蝗考》。書中分為「備蝗事宜」和「前代捕蝗法」兩部份[1]。一方面歸納十條預防蝗蟲的事項。此外,又記述前人捕殺蝗蟲的方法(北宋至明朝)。另一方面,提出蝗蟲成災的原因。陳氏在書中表示當在上者修德自持,自然生態的戾氣便無處產生。而朝廷都不再需要實施治蝗之策。大致上,治蝗的方法圍繞高溫焚燒及驅趕兩個類別:

  • 將紅色或白色的衣裙掛在長竿上,再向整齊排列的蝗蟲大力揮動以趕走牠們
  • 因蝗蟲害怕金聲砲聲,所以可將鐵砂或稻米放入鳥銃中以嚇走牠們
  • 把稈草灰、石灰分細抹篩在禾稻之上
  • 用舊皮鞋、草鞋等拍死蝗蟲
  • 用筲箕、栲栳鎖定蝗蟲在稻草上的位置,再把牠們放入布袋內煮熟或燒燬。但不能將蝗蟲活生生的坑埋,因為牠們會從土穴中爬出來
  • 在蝗蟲集中的地方(多為見光處)掘一個廣闊的長坑,再在坑的兩傍用板及門扇八字擺列。然後農民一齊將門板推入坑中,並用掃帚把從坑中飛出來的蝗蟲掃回土坑。最後把乾草覆蓋在土坑,以火燒燬蝗蟲。為確保牠們無生命跡象,捕蝗的人要用土坑埋燃燒了的蝗蟲。
  • 挖一個長闊皆為五尺的土坑,將乾的茅草鋪在坑中。再把放在袋中的蝗蟲倒入坑內,用火燒毀。當蝗蟲接觸火氣,就不會跳動 (《詩經‧小雅‧大田》:「秉畀炎火」之意)[2]

陳芳生認為農民可以用蝗蟲粉代替或混入魚粉中餵飼禽畜。

相關條目[編輯]

參考來源[編輯]

  1. ^ 俞雋、孫晟哲、黃少堂〈飛蝗疼達-蝗災的生成與影響〉第6頁 (PDF). [2017-10-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12-07). 
  2. ^ JengJH. 人蟲大戰:傳統生物學與殺蝗術. [2013-05-07].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