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歷史
外觀
貴州是古人類發祥地之一,遠古人類化石和遠古文化遺存發現頗多。不少中國南方主要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都是在貴州境內發現的。貴州建省建於1413年,從中國歷史而言屬較後期,但是貴州在雲貴高原的歷史可以追溯得更遠。 [1]
先秦時代
[編輯]-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以前,貴州為荊州西南裔。屬於「荊楚」或「南蠻」之一部。
- 春秋時期,當時在今貴州境內有牂牁(音zāng kē)古國,其政治中心叫夜郎邑(今安順一帶),並與中原有交往。
- 春秋末期,牂牁北部領土,仍以夜郎邑為中心,定國號為「夜郎」[2]
- 戰國時期 歸屬南夷夜郎國。戰國中後期,楚國往西南擴張,今貴州地為楚國的黔中地方,地域面積在今貴州沿河到榕江以東,包括銅仁地區和黔東南部分縣。
秦漢時代
[編輯]-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貴州分屬巴郡、蜀郡、黔中郡和象郡管轄。
- 東、西漢朝時期,由牂牁郡所轄。[3]
- 公元前122年,漢武帝派王然於、呂越人等出使滇國和夜郎。滇王向使者詢問漢之疆域曰:「漢孰與我大?」漢使到了夜郎,夜郎王也問了同樣的話,惹得漢使捧腹大笑,這便留下了「夜郎自大」的典故。[4]
兩晉南北朝時代
[編輯]隋唐五代
[編輯]- 隋朝統一中國本部後,在黔北建立了明陽、牂牁二郡,但僅存在38年。
- 唐朝曾在此設黔中道,建黔州郡,設黔州都督府,屬於矩州。
- 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960年間), 貴州與中原各朝的關係比較疏遠,與鄰近的前蜀、後蜀、楚、南漢及大理國等多有隸屬關係,黔北屬於蜀國勢力範圍,黔東及黔南屬於楚國,黔西多附於大理國。因巴蜀、荊楚割據西南,故貴州與中原幾乎沒有往來。
宋元
[編輯]- 「貴州」名稱,始於宋朝。公元974年,土著首領普貴以控制的矩州歸順,宋朝在敕書中有:「惟爾貴州,遠在要荒」一語,這是以貴州之名稱此地區的最早記載。宋朝曾短期在廣西北部和貴州南部榕江、從江等地設置黔南路。
- 元朝時,貴州大部屬於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其他地方實行土司制度,設立八番順元宣慰司都元帥府於貴陽,仍然稱作貴州,但元朝統治者稱順元城。
明朝
[編輯]- 洪武年間,彝族女土司奢香設龍場九驛。[5][6]
- 永樂十一年(1413年)設置貴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為省,以貴州為省名。[7]
- 貴州的歷史總離不開一個「黔」字,代代相同,直至貴州建省。這就是貴州簡稱「黔」的由來,而「滇」字亦由此前泛指今日雲南省與貴州省境域縮窄為後來專指今日僅雲南省境域。[1]
清朝
[編輯]參見:鄂爾泰
- 清朝雍正時征服貴州東南部,稱為新闢苗疆,亦稱新疆[8],雍正七年(1729年)在台江、雷山、劍河、丹寨、麻江、榕江等縣建立新疆六廳。1726年至1731年在貴州實行"改土歸流"。 在全省普遍推行府、廳、州、縣的行政建置,官吏由朝廷委派,廢除土司制度。清朝時貴州的疆域基本形成。
近現代
[編輯]-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紅一方面軍長征途中佔領了貴州遵義,於是順道於當地舉行會議,地點在遵義城琵琶橋(後改名子尹路、又改稱紅旗路)東側87號。會議改變了原來的三人團(博古、李德、周恩來)領導,增補毛澤東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形成了張聞天、周恩來、毛澤東等人的新領導集體,毛澤東恢復了對紅軍的指揮權。遵義會議被中國共產黨稱為中國革命的轉折點之一,貴州從而從為中國革命老區之一。
現當代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雲上旅程:找到沈萬三的墓. 陳雲海. 香港: 東方日報. 2013年9月8日 [2012年9月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9月21日) (中文).
- ^ 本書編委會.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 贵州 黔西南. 中國地圖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031-9528-0.
- ^ 周偉洲,王欣主編. 丝绸之路辞典. 西安: 陝西人民出版社. 2018. ISBN 978-7-224-13041-6.
- ^ 張婷婷主編. 中国历史百科 第3卷. 北京: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139-0470-4.
- ^ 徐寧本卷主編. 从邮谈往 贵州卷.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1. ISBN 7-5402-2022-8.
- ^ 傅迎春,梁茂林,劉龍材. 人文之旅. 貴陽: 貴州教育出版社. 2001. ISBN 7-80650-228-9.
- ^ 朱翔著. 新时代中国区域发展大谋略. 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9. ISBN 978-7-5539-4599-6.
- ^ 清史稿 列传三百二 土司四. [2010-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