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系列電影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24年7月31日) |
超人是DC漫畫出版漫畫小說中的虛構角色,該角色已經在多部電影中出現。1941年,超人通過一系列動畫短片首度亮相銀幕,1948和1950年又拍攝了另外兩個系列的短片。1951年的《超人與摩爾人》(Superman and the Mole Men)則是首部超人長片電影。
1974年,伊利亞·塞爾金德、亞歷山大·塞爾金德父子和皮埃爾·斯潘勒購買了將《超人》改編為電影的版權。劇本經過多次改寫後,理查德·唐納獲得了執導《超人》和《超人續集》的機會,這兩部電影是一起拍攝的,唐納把《超人續集》拍完80%以後才決定還是先完成《超人》。賽爾金德父子在首部《超人》上映後解僱了唐納,並委託理查德·萊斯特出任導演來拍完《超人續集》,之後他還執導了1983年的《超人大破電腦霸王》。1984年,賽爾金德父子製作了超人系列的衍生作品《女超人》,然後將電影改編版權轉讓給了坎農影業(Cannon Films),該公司於1987年推出了《超人第四集—決戰核能人》。這以後一直過了15年,才有第5部超人電影進入製作階段。拜仁·辛格執導的《超人—強戰回歸》於2006年發行上映,該片相當於《超人》和《超人續集》的續集,與之同期發行的還有《超人續集:理查德·唐納剪接版》。《超人—強戰回歸》的票房成績不錯,但沒能達到華納兄弟公司的預期,不過該公司還是決定重啟這一系列。2013年6月,由薩克·薛達執導、大衛·S·高耶編劇、基斯杜化·路蘭出任監製的《超人:鋼鐵英雄》上映,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
系列電影
[編輯]電影名稱 | 上映日期(美國) | 導演 | 飾演者 |
---|---|---|---|
超人 | 1978年12月15日 | 理查德·唐納 | 基斯杜化·李夫 |
超人Ⅱ | 1981年6月19日 | 理查德·唐納
理查德·萊斯特 | |
超人Ⅲ | 1983年6月17日 | 理查德·萊斯特 | |
超人Ⅳ:尋求和平 | 1987年7月24日 | 薛尼·佛里 | |
超人—強戰回歸 | 2006年6月28日 | 拜仁·辛格 | 布蘭登·勞士 |
超人:鋼鐵英雄 | 2013年6月14日 | 扎克·施耐德 | 亨利·卡菲爾 |
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 | 2016年3月25日 | ||
正義聯盟 | 2017年11月17日 |
派拉蒙動畫短片
[編輯]超人首度現身大銀幕是在派拉蒙電影發行的一系列動畫短片中,每部長度約為10分鐘,從1941到1943年間一共製作了17部《超人》動畫片,其中9部由弗萊舍工作室(Fleischer Studios)製作,8部由派拉蒙旗下的菲默斯工作室(Famous Studios)製作[1]。
早期真人電影作品
[編輯]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於1948年1月5日發行的15段式系列片集《超人》是首部由真人扮演超人的電影作品[2],下一次則是1950年的另一部15段式系列片集《原子人大戰超人》[2][3]。之後超人又在1951年的超級英雄電影《超人與摩爾人》中現身,該片由李·施瓦姆(Lee Sholem)執導,巴尼·薩力克(Barney Sarecky)監製,佐治·里弗斯扮演超人,菲莉斯·科特斯飾演路易絲·萊恩,片長58分鐘[4][5]。
基斯杜化·李夫系列(1978至1987年)
[編輯]《超人》(1978年)
[編輯]監製伊利亞·塞爾金德早在1973年時就有了拍攝超人題材電影的設想,說服自己的父親亞歷山大·塞爾金德於1974年11月買下超人的電影版權。兩人請來馬里奧·普佐連續撰寫兩部電影的劇本[6],並一度打算找史提芬·史匹堡擔任導演,但亞歷山大覺得還是等史匹堡執導的《大白鯊》上映後看看情況,《大白鯊》上映後大獲成功,兩位監製於是聯繫了史匹堡,但後者這時已經決定拍攝《第三類接觸》[7]。DC漫畫曾希望由穆罕默德·阿里、阿爾·柏仙奴、占士·凱恩、史蒂夫·麥奎因、奇連·伊士活和德斯汀·荷夫曼出演超人[8],法蘭斯·福特·哥普拉、威廉·佛烈堅、彼得·葉茨、約翰·古勒米、羅納德·尼姆(Ronald Neame)和薩姆·佩金帕都曾是電影的導演人選。馬龍·白蘭度與吉恩·哈克曼分別簽約出演超人的父親喬艾爾和反派力士·路化,蓋·漢彌爾頓將出任導演。不過,白蘭度當時在意大利因電影《巴黎最後的探戈》而受到淫穢罪的指控,漢彌爾頓也因為納稅上的麻煩而不能到英格蘭參加拍攝[9]。於是塞爾金德父子請來了理查德·唐納執導,唐納則找來湯姆·曼凱維奇為劇本潤色,這也給劇本帶來了濃烈的宗教色彩[10]。
基斯杜化·李夫獲選出演超人,不過最初塞爾金德父子對他並不如何看好[7]。而白蘭度雖然參加電影拍攝前連劇本也沒有看過[10],並且參與拍攝的時間一共也不到兩個星期[7],更不用說出演的還是一個戲份很少的配角,但他卻得到了370萬美元的片酬外加11.75%的票房利潤分成[7]。《超人》於1978年聖誕節檔期上映,在商業和專業評論兩方面都獲得了成功[11][12][13],不過電影的監製認為,上映同期沒有多少其它電影同台競爭是本片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14]。
《超人續集》(1980年)
[編輯]唐納與塞爾金德父子關係欠佳,雖然有理查德·萊斯特從中調解[10],但唐納還是沒有完成《超人續集》。電影預算超支後,導演決定還是先暫停續集的拍攝,並且將其高潮戲段放到第一集中[7][10]。雖然《超人》上映後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唐納還是沒有回來繼續完成《超人續集》[10],這部電影是之後由萊斯特完成的,他也給了影片一個更為輕鬆的基調。塞爾金德父子還因財政上的原因而剪掉了白蘭度出演的場景[7]。之前為《超人》譜曲的約翰·威廉姆斯因為需要參加另外一部電影的作曲工作而退回了本片[7]。《超人續集》於1980年12月4日在澳大利亞首映[15],1981年4月9日在英國上映[16],雖然面臨《奪寶奇兵》的強勁競爭,但仍然在商業和評論兩方面都獲得了成功[17][18][19]。2006年,理查德·唐納應影迷之邀與監製米高·陶(Michael Thau)合作推出了《超人續集:理查德·唐納剪接版》,影片於2006年11月28日發行,獲得了評論家和電影中幾位演員的好評[18]。
《超人大破電腦霸王》(1983年)
[編輯]由伊利亞·塞爾金德所構思的第三部超人系列電影將故事的範圍擴大到了宇宙級別,並在其中引入了女超人以及兩位超級壞蛋[10]。這個故事的特點是女超人與其中一位超級壞蛋的父女關係,以及超人和女超人之間的戀情,而根據漫畫原著中的設定,這兩位本應是表兄妹[20]。華納兄弟公司沒有接受這樣的劇情設計,另外請人編寫了《超人大破電腦霸王》的劇本。理查德·普賴爾(Richard Pryor)在片中扮演電腦高手格斯·戈爾曼(Gus Gorman),他在一個百萬富翁的操縱下製作出一種新的氪氣石,把超人轉變成邪惡的另一個自我。改編後的劇本[10]把塞爾金德構思劇本中的一個超級壞蛋縮減成電影中邪惡的「終極電腦」[7]。影片於1983年6月17日影片在美國上映,雖然票房上還算差強人意[21],但評價上卻遠遠不及[22][23],影片提名了兩座金酸莓獎[24],特別是普賴爾的表演受到批評,認為前兩部影片嚴肅的基調就毀在他的手裏,此外對邪惡版超人的描繪也引起了爭議。塞爾金德被拒絕的提案於2007年在網上發佈[10]。
《超人第四集—決戰核能人》(1987年)
[編輯]坎農影業接手了第4部超人電影的製作,基斯杜化·李夫對這部電影所涉及的核武器主題很感興趣,於是同意出演,這也成為里夫主演的超人系列電影中首部美國電影(之前幾部屬英國電影)[25][26]。坎農決定將《超人IV》的預算從3500萬美元大幅削減至1500萬美元,這導致電影中所使用的特技效果很不理想,結合過於明顯的剪接痕跡,影片的反響是所有超人電影(不包括《女超人》)中最差的[10][27],像《超人大破電腦霸王》一樣被提名兩項金酸莓獎[24]。由於連續兩部電影表現都很差,華納兄弟公司決定暫時擱置這一系列[10]。
衍生作品
[編輯]《女超人》(1984)
[編輯]塞爾金德父子在獲得超人的電影版權期間,也取得了超人表妹「女超人」的電影版權[28]。1984年,里夫《超人》系列電影的衍生作品《女超人》正式上映,里夫原訂會在片中客串出鏡,但最終還是沒有實現[29]。海倫·斯雷特出演女超人一角,這也是她出演的第一部電影[30]。不過雖然斯雷特是女主角,但片頭出現的第一位演員姓名卻是費·唐納薇,她在片中出演大反派塞琳娜(Selena)。此外,麥克·麥克盧爾(Marc McClure)還回歸出演了吉米·奧利森(Jimmy Olsen)一角[31]。《女超人》票房和評價都慘不忍睹[32][33],比任何一部超人電影都要差[34][35],不過斯雷特還是因該片獲得了一項土星獎提名[36]。
取消的電影項目
[編輯]《超人第四集—決戰核能人》上映後的17年時間裏,華納兄弟公司曾計劃過多部超人系列電影的攝製,但其中大部分方案都在不同時期胎死腹中,這其間涉及了許多導演、編劇和演員,有些作品都已經進行實際拍攝階段,前後花費了約5000萬美元資金,但都沒有任何作品面世。
《超人V》
[編輯]《超人IV》上映前,坎農影業曾計劃由艾伯特·潘(Albert Pyun)來執導這一系列的第5部電影,但《超人IV》的慘敗導致坎農影業破產,超人系列的電影版權又回到了塞爾金德父子手中[37]。1990年代初,伊利亞·塞爾金德與電視劇《少年超人》(Superboy)的編劇卡里·貝茨和麥克·瓊斯(Mark Jones)一起編寫了《超人V》(Superman V,又名《超人:新電影》,原名「Superman: The New Movie」)的故事[7]。故事中超人在縮小裝進瓶子裏的氪星首都坎多城死亡後又起死回生。巧合的是,DC漫畫之後於1992年出版的超人故事主線中也有其死亡後重生的類似情節。塞爾金德、貝茨和瓊斯開發了兩稿劇本,並打算請基斯杜化·李夫回歸出演超人[7]。
《超人重生》
[編輯]《超人之死》漫畫的成功促使華納兄弟公司於1993年初從塞爾金德父子手中買下了超人的電影版權,並將項目交給監製喬恩·彼得斯負責。公司不打算採用《超人:新電影》的劇本設定,於是彼得斯請喬納森·勒姆金(Jonathan Lemkin)來編寫新的劇本。華納兄弟公司要求新劇本要能夠吸引主流觀眾,風格上可能獲得20世紀90年代新生代電影觀眾的認同。此外還希望電影中增加一些適合與合家觀賞的家庭電影元素,與《新蝙蝠俠—不敗之謎》類似,這樣有助於提高超人相關玩具產品的號召力,幾家大型玩具廠商都要求要在2月中旬的美國國際玩具交易會前看到勒姆金的劇本[38]。
勒姆金創作的這個劇本題為《超人重生》,故事的主線是基勒·簡特和路易斯·萊恩感情上的煩惱,以及超人與「末日」(Doomsday)之間的大戰。之後超人不敵末日,向路易絲表白後,他生命的力量也傳導到了她的身上,路易絲神奇地產下一名男嬰,這個孩子只用了3個星期就長到有21歲那麼大,成為復活的新超人拯救了世界。華納兄弟公司覺得《新蝙蝠俠—不敗之謎》中也有着類似的主題結構,因此沒有接受這個劇本[39]。
彼得斯於是又請來格雷戈里·波伊萊爾改寫劇本[38],波伊萊爾於1995年12月完成改寫。這個故事同樣涉及超人與路易斯·萊恩的感情問題,並且超人也同樣為「末日」所殺。只是其復活後失去了一切超能力(或者準確地說是還沒有學會如何使用自己的力量),因此穿上了一件可以模擬之前力量的機械戰衣直至他恢復(學會使用)力量時止。根據劇本中的描述,這種力量從概念上與《星球大戰》中的原力很相似。此外劇本中超人還有來自外星的盟友,另外還有其他多個反派角色出場[37]。華納兄弟公司對這個劇本很滿意[39],不過之後還是請了凱文·史密斯來進行改寫[40]。史密斯認為波伊萊爾的劇本對超人漫畫原著缺乏足夠的尊重,他之後在《與凱文·史密斯共度良宵》(An Evening with Kevin Smith)中表示,這個劇本「就像超人電影的《蝙蝠俠》電視節目版本,非常不自然」[38]。
《超人的生活》
[編輯]1996年8月,凱文·史密斯向彼得斯描述了自己的故事大綱,彼得斯同意讓他編寫劇本,但是提出了三個方面的要求。首先,超人需要穿上全黑色的套裝[38],並且超人也不能飛[38]。史密斯認為這樣的話超人會「看起來像個嚴重超齡的童子軍」[37],於是他描寫超人飛行過程中會有「一個紅藍色的殘影,並且每一次起飛時都會產生聲爆」[41]。彼得斯還希望電影的高潮戲段中超人與一個巨大的蜘蛛作戰。史密斯意識到自己只是來將一個已經成形的構思寫成劇本,但還是接受了這些條件[38]。彼得斯和華納兄弟公司還讓史密斯寫了一個反派角色與北極熊大戰的情節,或是送給大反派力士·路化一隻太空狗[40]。並且還因當時重新發行的《星球大戰》系列電影而在片中也加上了類似R2-D2,有情緒會思考的機械人角色[40]。彼得斯之後出任了1999年動作喜劇片《超智特務顯神通》的監製,並將其巨型蜘蛛的構想應用到了該片中[38]。
史密斯所編寫的《超人的生活》(Superman Lives)劇本中有「末日」和「布萊恩尼阿克」(Brainiac,直譯有天才的意思)兩個超級壞蛋角色,布萊恩尼阿克派出末日去殺死超人,並且因為知道超人需要通過陽光來獲得力量而將太陽遮起來。布萊恩尼阿克還與力士·路化合作,而超人則經一個氪星的機械人復活,只是沒有了超能力,這個機械人於是化身為一套戰衣穿到了超人的身上來賦予他力量直到他恢復為止。布萊恩尼阿克試圖奪得這個機械人並掌握其科技,但最終被超人打敗[41]。史密斯所考慮的演員人選包括賓·艾佛力飾演基勒·簡特和超人,琳達·費奧倫蒂諾出演路易斯·萊恩,積·尼高遜飾演力士·路化,法米克·詹森詮釋梅茜·格拉芙斯(Mercy Graves),約翰·馬奧尼飾演佩里·懷特(Perry White),大衛·海德·皮爾斯(David Hyde Pierce)扮演氪星機械人,傑森·李出演布萊恩尼阿克,另有傑森·繆斯(Jason Mewes)詮釋吉米·奧爾森[42]。
羅拔·洛迪格斯獲得了執導這部電影的邀請,他雖然很喜歡這個劇本,但由於已經承諾接拍青春恐怖片《老師不是人》而不得不推掉這次機會[38]。史密斯原本建議請添·布頓來執導[40],而且波頓也簽下了500萬美元的違約賠償合同。華納兄弟公司很快開始安排製作並將電影的上映時間定在1998年夏,以紀念超人一角在漫畫雜誌上出現60周年[39]。尼古拉斯·基治是漫畫雜誌的粉絲,他同意出演並簽訂了2000萬美元的違約賠償合同,相信自由能夠「重新構想這個角色」[38]。彼得斯也覺得凱奇可以「讓觀眾相信他(超人)真的是從外太空來的」[43]。波頓則表示由凱奇來出演將會「第一次讓你真的相信沒有人發現基勒·簡特就是超人,他(凱奇)真的可以從物理上改變自己的人格形象」[44]。凱文·斯派西獲邀出演力士·路化[44],而蒂姆·艾倫則表示已就出演大反派布萊恩尼阿克進行恰談[45],不過吉姆·凱瑞曾是這一角色的理想人選[40]。另有報道稱柯特妮·考克斯可能會出演路易斯·萊恩,史密斯則確認基斯·洛克將飾演吉米·奧爾森[45],米高·基頓也確認自己將會出演,但表示其角色並不是蝙蝠俠[46]。電影的特效製作預計由光影魔幻工業公司負責[38]。
影片原定於1998年初開拍[47],1997年6月,電影進入前期製作階段[38],藝術指導力克·海因里希斯(Rick Heinrichs)帶領美術設計團隊開始工作[44]。波頓決定請韋斯利·斯崔克(Wesley Strick)改寫史密斯的劇本,對此史密斯公開表示了自己的失望:「公司對我的作品很滿意,然後添·布頓加入進來了。等到他簽了違約賠償合同後,他反過來說想要另拍一個自己的版本。所以你覺得華納兄弟會支持哪一邊?是就拍了部《瘋狂店員》(Clerks)那個人,還是拍出來一部賺到5個億的《蝙蝠俠》那個人?」[38]斯崔克對史密斯劇本中超人失去超能力,然後需要依靠一個機械人的設定感到非常很不滿[38]。他還覺得劇情中大反派布萊恩尼阿克通過向太空發射一張圓盤來擋住太陽,以令需要陽光來獲取能源的超人失去超能力這樣的情節設定與《辛普森一家》中一集的情節過於類似[38]。不過在看過《超人之死與重生》(The Death and Return of Superman)後,斯崔克也理解了史密斯的一些做法。斯崔克改寫下的超人是一位存在主義者,覺得對地球來說自己只是一個外人。超人受到布萊恩尼阿克和力士·路化的威脅,兩個反派合併成為「力士尼阿克」(Lexiac),根據斯崔克的說法,這是「一個精神分裂/瘋狂的超級大壞蛋」[38]。超人被殺後在一種名叫「K」的神力下復活,這種神力也是氪星的象徵,然後他打敗了力士尼阿克[38]。
美術設計師塞爾凡·德斯普里茲聲稱美術部門所需製作的東西與超人系列漫畫小說幾乎沒有任何聯繫,並表示彼得斯「會帶一些孩子過來,讓他們對牆上的畫作評分來評估玩具開發的可行性。這基本上就是一場玩具展!」[38]彼得斯看到一期《國家地理》雜誌封面上有一張髑髏的照片,於是他找到了美術部門的工作人員,告知對方自己希望把片中大反派的太空船設計成同樣的外形。波頓向德斯普里茲描述了布萊恩尼阿克的形象,德斯普里茲稱那看起來就是「梅林的頭髮,下面是個髑髏,上面扣個魚缸」[38]。概念畫家洛爾夫·莫爾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表示他設計了一套氪星機械人的外衣,這件道具計劃用在一個該機械人變形為一部飛行器時使用[48]。
波頓選擇了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來作為電影中大都會的主要拍攝地點[38],而片場系統也做了預留[38],但開拍日期卻多次推遲[39]。開始建好的一小片氪星外景也因此銷毀,凱奇甚至連服裝都已經穿好了[49]。公司還曾考慮要把片名《超人的生活》改為《超人重生》[50]。此外,華納兄弟公司覺得斯崔克的劇本拍攝成本太高,於是又請來丹·吉爾羅伊幫忙改寫,來讓其在經濟上更為可行。吉爾羅伊將劇本從需要1.9億美元預算降低到了1億美元,然而由於其他電影項目和財政上的原因,公司還是不願意直接開拍[51],而是讓吉爾羅伊又創作了兩稿劇本[52]。最終,華納兄弟於1998年4月決定暫時不拍這部電影,波頓因此離開了劇組去拍攝《無頭谷》[39]。到了這個時候,項目已經花掉了3000萬美元,但卻也能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38]。波頓之後表示,參加《超人的生活》這一項目是他一生中最糟糕的經歷,特別是與彼得斯和華納在多個方面意見相左的情況下。「我基本上浪費了一整年。考慮到要和一些你很不希望合作的人一起工作,這真是一段很漫長的時間」[53]。
出於對電影製作進展緩慢的失望,漫畫小說的愛好者兼劇作家亞歷克斯·福特(Alex Ford)於1998年9月向華納兄弟公司自薦了劇本《超人:鋼鐵英雄》,根據其設想,這將成為又一個總數達7部的大型系列電影。公司和彼得斯對福特的方案很有興趣,不過之後雙方還是因創作理念存在差異而未能繼續合作[37]。對於這次經歷福特表示,「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他們對漫畫缺乏了解。他們的目標觀眾並非你我這樣花7美元去看電影的人,而是那些會花60美元購買玩具和餐盒的父母。這只是一筆生意,而且你覺得哪個更重要,是1.5億的票房,還是6億的商品成交額?」[52]
對吉爾羅伊的劇本,彼得斯先後聯繫過拉爾夫·仲達格(Ralph Zondag)[38]、米高·比爾、謝加·凱普爾(Shekhar Kapur)和馬丁·坎貝爾來執導,但他們都拒絕了[37],布萊特·拉特納也選擇接拍《居家男人》而謝絕邀請[54],此外有報道稱公司還考慮過請西蒙·韋斯特或斯蒂芬·諾林頓出任導演[55]。1999年6月,小威廉·威謝爾(William Wisher, Jr.)獲聘撰寫新的劇本,尼古拉斯·基治也在故事元素方面給予了協助[56]。但到了2000年6月,凱奇也徹底退出了這個項目[57],而威謝爾則於同年8月給出了新的劇本,報道稱其中擁有一些類似於《22世紀殺人網絡》的元素[37]。2000年10月,漫畫小說作者基思·吉芬(Keith Giffen)設計了新的故事方案,不過華納兄弟公司沒有採納[38],之後公司又聯繫了奧利華·史東擔任導演,但也遭到了拒絕[37]。2001年4月,公司花費170萬美元薪酬請保羅·阿塔那斯奧(Paul Attanasio)從零開始編寫一個新劇本[38],彼得斯聯繫了韋·史密夫出演超人,但考慮到種族方面問題,對方同樣予以謝絕[58]。
《蝙蝠俠對超人》(2000年代初)
[編輯]2002年2月,J·J·艾布斯獲聘編寫一部新的超人題材電影劇本,其中將忽略《超人之死》的情節設計,以一個原創故事來重啟這一系列[59],最初定下的標題為《超人飛越》(Superman: Flyby)[37]。項目已經獲得了拍攝許可,但導演約瑟夫·麥克金提·尼徹決定接拍《神探俏嬌娃2:指環密令》而放棄了計劃[60],公司於是聯繫了沃爾夫岡·彼德森來執導[61]。但到了2001年8月[62],安德魯·凱文·沃克向華納兄弟公司提出了《蝙蝠俠對超人》(Batman vs. Superman)的構思,彼德森仍然擔任導演,而艾布拉姆斯的劇本則暫時擱置[61]。之後公司還請來了阿齊瓦·高斯曼改寫沃克的劇本[63]。
高斯曼改寫的劇本於2002年6月21日完成,故事中蝙蝠俠布斯·韋恩已經退休5年,阿爾弗萊德·潘尼沃斯、占士·戈頓及迪克·格雷森均已故世。與此同時,基勒·簡特與路易斯·萊恩離婚後一直鬱鬱寡歡,布斯與美麗的伊利沙伯·米拿成婚時,基勒還是他的伴郎。然而兩人度蜜月時,伊利沙伯被小丑所殺,布斯因此不得不再次穿上蝙蝠俠戰衣,他發現這一事件還牽涉到力士·路化於是尋求超人的幫助。但基勒與拉娜·蘭陷入了情網,因此拒絕了布斯的請求。布斯為此將伊利沙伯的慘死怪責在基勒身上,兩人於是變得敵對起來。不過當蝙蝠俠和超人發現這一切原來正是路化的一個大陰謀時,他們決定聯合起來阻止他[64]。受到杜比·麥奎爾在《蜘蛛俠》中表演的啟發,彼得森打算尋找一個演員「既能真正表現出人物的複雜性和感情,又可以保持一個偉大超級英雄故事的趣味性」。據報道他為此考慮過麥·迪文[63]、尊尼·特普、哥連·費路、占士·法蘭高、祖迪·羅和保羅·獲加來出演蝙蝠俠或超人[61]。在基斯杜化·路蘭執導的三部蝙蝠俠電影中出演蝙蝠俠的基斯頓·比爾也曾獲邀出演蝙蝠俠[65],而喬什·哈奈特則獲邀扮演超人[60]。
電影於2003年初開拍,計劃用5至6個月時間拍完並在2004年暑期上映[66]。但在艾布拉姆斯提交了一份名為《超人飛越》的劇本後,華納兄弟公司取消了這部電影的計劃來考慮分別拍攝蝙蝠俠或超人題材的電影[63]。據彼得森所說,「阿蘭·霍恩(華納兄弟公司總裁)對此非常糾結,因為拍攝一部蝙蝠俠大戰超人的電影這是個多麼吸引人的概念啊」[67]。儘管項目就這樣被取消了,但彼得森之後還是表示有興趣執導《蝙蝠俠對超人》[68],拜仁·辛格也有同樣的想法[69]。在2007年電影《魔間傳奇》的片頭,時代廣場上有一條巨大的橫幅上面顯示着超人和蝙蝠俠的標誌。這正是撰寫了《蝙蝠俠對超人》和《魔間傳奇》劇本的阿齊瓦·高斯曼在片中所開的玩笑[70]。
《超人飛越》
[編輯]2002年7月,J·J·艾布拉姆斯完成了《超人飛越》的劇本。主要劇情為氪星上發生了一場內戰,敵對的雙方分別是超人的父親喬艾爾和兄弟卡塔佐(Kata-Zor),在被獲勝的卡塔佐打入大牢前,喬艾爾將把兒子裝進飛行器中朝地球發射過去來實現一個預言。喬納森·簡特和瑪莎·簡特收養了這個孩子並起名基勒·簡特。基勒長大後進入《行星日報》(Daily Planet)社工作並愛上了路易斯·萊恩,不過路易斯此時更關心的是揭露力士·路化的陰謀。基勒之後向全世界揭示自己就是超人,於是卡塔佐的兒子以及另外3名氪星人來到地球。超人寡不敵眾被殺,到了氪星人的天堂後見到了在獄中自殺的父親。然後超人復活過來回到地球打敗了全部4名氪星人,劇本最終他前往氪星,為續集留下懸念[37]。
2002年9月,華納兄弟公司請布萊特·拉特納來執導本片,起初還計劃由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演員來出演主角,於2003年下半年開拍[71]。拉特納聯繫過喬什·哈奈特和祖迪·羅來扮演超人,但他也承認,事實證明請一位大明星來飾演系列電影的主角是很困難的,因為其合約中都會要求保證出演續集。「沒有哪位大明星會願意簽下這樣的協議,但在向裘德和喬什介紹這部電影時,我也會警告他們接演超人可能導致的後果。可能今後10年他們都需要扮演這同一個角色,因為只要第一部電影能像大家期望的那樣成功,我就會一連執導三部電影」[72]。哈奈特獲得了以高達1億美元片酬出演三部電影的合同,但他還是謝絕了[73]。雖然《超人飛越》的預算超過了2億美元(還不包括之前在《超人重生》、《超人的生活》和《蝙蝠俠對超人》中花掉的錢),但華納兄弟公司仍然決定投拍,並將發行日期定在2004年暑期[60]。基斯托弗·沃肯有望出演佩里·懷特一角,拉特納還表示有意請安東尼·鶴健士扮演喬艾爾,拉爾夫·費恩斯飾演力士·路化,這兩位演員之前都曾出演過他執導的《沉默的赤龍》[74][75]。
基斯多夫·里夫是本片的項目顧問,他認為在《超人前傳》出演少年基勒·簡特的湯姆·威靈是一位理想人選。里夫還補充道,「(超人)這個角色比起扮演他的演員更重要,因為這是一個經久不衰的神話,所以肯定需要保持一定神秘感」[76]。此外,保羅·獲加[37]、艾斯頓·古查[72]、布蘭登·費舍和馬修·波莫都曾是飾演超人的人選[60],不過由於檔期上與《70年代秀》和《超人的詛咒》存在衝突,並且也希望避免自己出演的角色過於雷同,庫徹決定還是不出演這一角色[77]。傑瑞·奧康奈爾曾表示有興趣出演[77],大衛·伯倫納茲還參加了試鏡,但之後因檔期上與《夜行天使》存在衝突而退出[78]。維克多·韋伯斯特已經分別試演過基勒·簡特和超人[78],占士·麥斯登也與導演進行了會面[78][79]。之前拒絕參加超人一角試鏡的祖爾·艾哲頓(Joel Edgerton)參加了反派角色泰佐爾的試鏡,不過到了2003年3月,由於演員選擇方面的困難以及與喬恩·彼得斯之間出現的暴力分歧[80],導演布萊特·拉特納退出了劇組[81]。
導演退出後,約瑟夫·麥克金提·尼徹回歸接手,費舍雖然有興趣,但也擔心角色雷同的問題[82]。塞爾瑪·貝理雅就出演路易斯·萊恩一角開始談判[83],此外ESC娛樂公司獲聘負責電影的視覺特技效果製作,斯坦·溫斯頓將會製作片中的一些模型,金·萊布勒里(Kim Libreri)擔任電影特效總監[84]。尼徹聯繫了沙·拉保夫來出演吉米·奧爾森,並打算找個無名小卒扮演超人。施嘉莉·祖安遜將出演路易斯·萊恩,而尊尼·特普則會扮演力士·路化[85]。不過尼徹在2012年接受採訪時表示,羅拔·唐尼已入選出演力士·路化[86]。尼爾·H·莫瑞茲(Neal H. Moritz)和吉爾伯特·阿德勒(Gilbert Adler)計劃出任電影的監製。尼徹還委託喬什·施瓦茲改寫艾布拉姆斯的劇本。華納兄弟公司原計劃安排本片在澳大利亞拍攝,但尼徹希望改為在加拿大拍攝,這會導致拍攝成本高出2500萬美元。尼徹還拍攝了多位演員的樣本片段,如傑森·貝爾(Jason Behr)、亨利·卡菲爾、賈德·帕達里克[73]和米高·卡西迪[87]。不過最終由於預算方面的問題和拍攝地點上與華納兄弟公司無法達成一致,尼徹也退出了劇組。他認為「在另一片大陸上拍攝美國的心臟地帶是不恰當的」,並因此選擇在紐約和加拿大進行拍攝,但華納兄弟公司則希望在澳大利亞的悉尼進行[88][89]。之後這位導演承認自己其實是有飛行恐懼症所以不願意去澳大利亞[86][90]。尼徹退出後,艾布拉姆斯希望可以親自執導自己的劇本[91],但華納兄弟公司於2004年7月選擇了拜仁·辛格,他之後導演並推出了《超人—強戰回歸》[92]。
《超人—強戰回歸》(2006年)
[編輯]拜仁·辛格從兒時起就是理查德·唐納執導《超人》的粉絲,所以華納兄弟公司雖然是在拉特納和尼徹都退出後再請他來執導《超人—強戰回歸》,但他還是馬上就接受了,並且放棄了另外兩部已經進入前期製作的電影《變種特攻3:終極封鎖線》(該片因此改由拉特納執導)和1976年電影《我不能死》(Logan's Run)的重拍片。《超人—強戰回歸》從情節設定上相當於《超人》和《超人續集》的續集[93][94],沒有考慮《超人大破電腦霸王》和《超人第四集—決戰核能人》的內容[93]。辛格執導的這個故事講述超人前往氪星曆時5年來尋找倖存者,回到地球後卻發現摯愛的路易斯·萊恩已經訂婚,而且已經有了孩子。辛格還仿照唐納的做法選擇了與當年基斯多夫·里夫一樣毫無名氣的布蘭登·勞士來扮演超人,這位演員的外型還和里夫有些相似。出演配角的則都是更為大牌的演員,如扮演力士·路化的凱文·斯派西等。辛格還將他之前拍攝《變種特攻2》的整個劇組都一起請來再在這部電影中合作,並且通過利用以前電影拍攝的菲林讓馬龍·白蘭度也出現在本片中。《超人—強戰回歸》上映後獲得了不錯的評價,全球票房收入約為3.91億美元。
續集提案
[編輯]2006年2月,華納兄弟公司宣佈將於2009年為該片推出一部續集,導演仍然是拜仁·辛格,這時距《超人—強戰回歸》發行還有四個月[95]。布蘭登·勞士[96]、凱特·波茨沃斯[97]、凱文·斯派西[98]、薩姆·亨廷頓(Sam Huntington)[99]、法蘭·朗基拿[100]和特里斯坦·雷克·勒布(Tristan Lake Leabu)都將繼續出演同一角色[101]。為此辛格放棄了執導《我不能死》重拍片和有關哈維·夏菲米克的時代題材小說改編電影的機會[102]。編劇米高·道赫蒂(Michael Dougherty)打算讓續集成為一部「動作集錦」,並寫入「其他氪星人」[103]和反派角色[104],甚至包括像比扎羅(Bizarro)這樣擁有幾乎所有超人力量的惡魔[101]。《超人—強戰回歸》片尾在太空中漂浮的氪星陸塊將成為推動續集劇情發展的重要元素[105]。雖然《超人—強戰回歸》所獲評價以正面為主,但其票房表現卻令華納兄弟公司和傳奇電影公司感到有些失望[106]。華納兄弟總裁阿蘭·F·霍恩(Alan F. Horn)對此表示,《超人—強戰回歸》的確是一部很成功的電影,但是它本「應該在全世界拿下5個億的票房。或許我們應該在其中加入更多的動作戲碼來滿足年輕的男性觀眾」[107]。對於公司的抱怨,辛格覺得簡直難以置信,他說:「這電影賣了4個億!我真不明白這年代裏他們到底還想怎麼樣才不算業績欠佳」[108]。《超人—強戰回歸》的所有開支一共達到2.09億美元,但華納兄弟公司最高只打算為續集投資1.75億美元[109][110]。
《超人—強戰回歸》續集的拍攝原定於2007年中期展開[111],但辛格決定接拍《華爾基利暗殺行動》[112],於是拍攝就推遲到了2008年3月[113],可編劇道赫蒂和丹·哈里斯(Dan Harris)又決定退出參與其它項目[114]。2007年11月5日開始直至2008年2月12日才結束的2007年-2008年美國編劇協會大罷工則令影片的發行時間推遲到了2010年[115]。辛格在2008年3月時仍然把這部續集視為首要目標,並表示影片正在進行前期開發[108],布蘭登·勞士則預期電影將在2009年初開拍[116]。DC漫畫總裁保羅·里維茲(Paul Levitz)也希望勞士可以像《超人—強戰回歸》中那樣繼續出演超人[96],但是公司與其簽訂的合約將於2009年到期,因此電影需要儘快開拍[117]。但是,由於華納兄弟公司決定重啟超人系列電影,辛格退出了本片的攝製計劃,接拍《傑克:巨魔獵人》和《太空堡壘卡拉狄加》的改編電影[118]。華納兄弟公司製片總監傑夫·羅賓諾夫曾於2008年8月表示,《超人—強戰回歸》在人物刻劃等多個方面與其預想的並不一致,導致續集也未能像一開始所計劃的那樣在2009年聖誕節檔期上映[119]。
DC擴展宇宙
[編輯]《超人:鋼鐵英雄》(2013年)
[編輯]2008年6月,華納兄弟公司聯繫了多位漫畫作家、編劇和導演一起研究應該如何成功地重啟超人系列電影[120]。「我告訴他們這是個不錯的點子,只管像看待李安的《變形俠醫》一樣來看待《超人—強戰回歸》。」漫畫小說作家麥克·韋特(Mark Waid)說,「《新變形俠醫》已經證明,觀眾會原諒你,他們也願意接受新的版本」[121]。漫畫小說作家格蘭特·莫里森、高夫·強斯和布拉德·梅特澤都對電影的重啟給出了自己的想法。莫里森的構思與他創作的《全明星超人》類似,而韋特的方案則與《超人:與生俱來的權利》接近[121]。麥克·米拿和導演馬菲·域肯還計劃了一套長達8個小時的三部曲,每一年發行一部,與《魔戒》三部曲相似[122][123]。米勒則建議以《教父》三部曲的模式來設計劇情,即包含有超人早期在氪星出生和成長,到最終失去超強力的一生寫照[124]。2009年8月,法院裁決傑里·西格爾一家人重新獲得超人的電影版權[125],同時也認定華納兄弟公司沒有因拍攝之前的超人系列電影而欠下西格爾一家任何專利費用,但是如果新版的超人電影一直到2011年還沒有開拍,那麼西格爾就可以再以未拍攝電影的利潤損失為由起訴華納兄弟公司要求賠償[126]。
2008年對《蝙蝠俠—夜神起義》的故事進行探討時,大衛·S·高耶得知華納兄弟公司正在策劃重啟超人電影系列,於是把自己所構思的現代背景超人故事告知了基斯杜化·路蘭。諾蘭對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於2010年2月聯繫華納兄弟公司提出了這一設想[127]。考慮到《黑暗騎士》商業和評論上的成功[119],華納兄弟公司請諾蘭來出任這部新電影的監製,並由高耶編劇[128]。諾蘭也曾像1978年理查德·唐納執導《超人》那樣來為《蝙蝠俠誕生》選擇演員,所以他也很讚賞辛格執導《超人—強戰回歸》與老版電影聯繫起來的做法。「他們讓白蘭度、格倫·福特和尼德·巴蒂這些偉大的演員來扮演小角色,」諾蘭表示,「這在當時的超級英雄電影中可是個不同尋常的做法」[129]。唐納的電影也給童年時的諾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成為他用來判斷電影質量好壞的試金石[130]。吉爾莫·德爾·托羅決定接拍小說《瘋狂山脈》改編的同名電影,因此拒絕了執導本片的邀請[131],之後公司還聯繫了羅拔·澤米基斯[132]。有傳言稱賓·艾佛力曾考慮執導一部超人電影,他對此沒有否認,不過也表示自己主要是基於故事情節來選擇項目:「我所學到的一點是不要根據預算數額,或是花了多少錢在特技效果上以及在什麼地方取景拍攝來看待一部電影,故事才是最重要的。」[133]此外,東尼·史葛、達倫·阿倫諾夫斯基、鄧肯·瓊斯(Duncan Jones)、喬納森·里貝斯曼和麥·里夫斯都曾是本片的導演人選[134]。但最終華納兄弟公司選中的是薩克·薛達,他於2010年10月加入劇組[135]。演員的敲定則在11月開始[136],亨利·卡菲爾出演超人[137],這讓他成為了第一位出演這一角色的非美籍演員[138]。愛美·雅當絲飾演路易斯·萊恩[139],戴安·蓮扮演瑪莎·簡特。其他演員還包括奇雲·高士拿飾演喬納森·簡特,米高·沙朗扮演大反派佐德將軍,羅素·高爾詮釋超人的生父,氪星人祖·艾爾[140]。此外還有德國女演員安潔·陶依在片中出演另一位反派人物弗拉[141][142]。電影的主體拍攝工作於2011年8月1日在伊利諾伊州的芝加哥開始[143],2013年6月10日在紐約舉行了首映禮[144],多位演員出席[145],再於2013年6月14日全面上映,有傳統2D、3D和IMAX多種版本[146][147]。《超人:鋼鐵英雄》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全球票房突破6.6億美元,超過了之前任何一部超人系列電影。
《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
[編輯]此章節需要更新。 (2024年7月31日) |
大衛·S·高耶和薩克·薛達分別是《超人:鋼鐵英雄》續集的編劇和導演[148][149],但由於高耶還需要參加其它項目的製作,因《ARGO–救參任務》獲奧斯卡金像獎的編劇基斯·泰瑞歐獲聘改寫劇本[150]。基斯杜化·路蘭也有望回歸擔任監製,不過這次他發揮的作用會比上次要小[151]。2013年6月16日,《華爾街日報》報道稱這部續集有可能在2014年上映[152]。華納公司宣佈,超人和蝙蝠俠將會在《超人:鋼鐵英雄》的續集中共同出場,影片計劃於2015年上映[153][154]。高耶在2013年聖地亞哥國際動漫展超人75周年活動中表示,續集的片名有可能是《超人大戰蝙蝠俠》(Superman Vs Batman)或《蝙蝠俠大戰超人》(Batman Vs Superman)[155]。2013年8月22日,《娛樂周刊》報道稱賓·艾佛力將出演蝙蝠俠[156]。2013年12月4日,有報道稱姬·嘉鐸將出演神奇女俠[157]。此外,荷莉·亨特將在片中扮演一名聯邦參議員,岡本多緒則會出演力士·路化的一名助手[158]。卡蘭·馬爾韋和史葛·麥克納里也獲選參演,但具體角色不得而知[159][160][161]。雷·費雪將在片中飾演鋼骨[162]。
2014年1月17日,有報道稱電影的發行日期從原定的2015年7月17日推遲到了2016年5月6日,以期給予主創人員足夠的「時間充分實現他們的設想」,特別是「考慮到故事複雜的視覺性質」[163]。2014年1月31日,謝西·艾辛堡和傑瑞米·艾恩斯分別成為力士·路化和阿爾弗萊德·潘尼沃斯的扮演人選[164]。施尼德在正式的新聞稿中表示,選擇傑西扮演路化可以讓主創人員發掘更多的趣的變化,讓角色朝新的、意料之外的方向發展[165]。
2014年6月,有報道稱積遜·莫瑪獲選扮演水行俠[166],但這一消息尚未得到證實[167]。阿弗萊克、加朵和艾森伯格的入選引來了漫畫書粉絲的反彈,甚至還有些人發起在線請願書,希望不要讓阿弗萊克詮釋蝙蝠俠[168][169][170]。影片計劃在加拿大安大略的多倫多進行拍攝[171],不過幾位主要演員於2014年5月19日在密歇根州底特律開始了主體拍攝工作[172][173],而涉及女演員姬·嘉鐸的戲份已在5月16日完成[174],影片還計劃在摩洛哥和南太平洋取景[175]。
《正義聯盟》(2017年)
[編輯]2013年6月,據報導,大衛·S·高耶簽約編寫《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以及新的《正義聯盟》劇本[176]。2014年4月,薩克·薛達簽約回歸執導《正義聯盟》[177]。同年10月,華納兄弟宣佈,該片的片名為《Justice League Part One》[178]。2016年3月,據報導,華納兄弟聘請基斯·泰瑞歐擔任編劇,泰瑞歐表示,該片不會像《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那麼黑暗[179]。6月,謝夫·莊斯宣佈,該片的片名簡化為《Justice League》 [180]。艾佛列克、卡維爾、賈多特、摩莫亞、費雪、艾恩斯、蓮恩、亞當斯、艾森柏格、尼爾森與萊特都將回歸飾演他們各自的角色[181][182]。基安·希斯負責反派荒狼的配音及動態捕捉[183]。片中還包含數碼首次登場的角色,如占士·哥頓(J·K·西蒙斯飾演)[184]、梅拉(安芭·赫德飾演)、努迪斯·武爾科(威廉·達福飾演)[185]、愛瑞絲·威斯特(凱爾西·克萊蒙飾演)[186]及亨利·艾倫((Henry Allen,比利·告魯杜飾演)[187]等。主體拍攝於2016年4月11日至10月間進行,拍片地點包含華納兄弟利維斯登工作室、英格蘭、倫敦及冰島[188][189]。2017年5月,導演史尼德因家庭因素而不得不退出電影的後製階段。佐斯·韋頓取代了史尼德的職務,連帶接手負責額外的補拍[190]。該片於2017年11月17日在全球上映[188]。
DC宇宙
[編輯]《超人》(2025年)
[編輯]角色
[編輯]常見角色
[編輯]角色名 | 片名 | |||||||
---|---|---|---|---|---|---|---|---|
《超人》 | 《超人續集》 | 《超人大破電腦霸王》 | 《超人第四集—決戰核能人》 | 《超人—強戰回歸》 | 《超人:鋼鐵英雄》 | 《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 | 《正義聯盟》 | |
超人 基勒·簡特 |
基斯杜化·李夫 傑夫·伊斯特 李·奎格利(3歲) 艾倫·斯莫林斯基(嬰兒) |
基斯杜化·李夫 | 布蘭登·勞士 | 亨利·卡菲爾 迪蘭·斯普瑞伯瑞(11歲) 庫伯·蒂伯萊恩(9歲) |
亨利·卡菲爾 | |||
露薏絲·蓮恩 | 瑪戈·基德 | 凱特·波茨沃斯 | 愛美·雅當絲 | |||||
力士·路化 | 吉恩·哈克曼 | 吉恩·哈克曼 | 凱文·斯派西 | 謝西·艾辛堡 | ||||
祖·艾爾 | 馬龍·白蘭度 | 馬龍·白蘭度[A] | 馬龍·白蘭度 | 羅素·高爾 | ||||
喬納森·簡特 | 格倫·福特 | 奇雲·高士拿 | ||||||
瑪莎·簡特 | 菲莉斯·塔克斯特 | 伊娃·瑪莉·聖 | 戴安·蓮 | |||||
佩里·懷特 | 傑基·庫珀 | 法蘭·朗基拿 | 羅蘭士·費斯賓 | |||||
吉米·奧爾森 | 麥克·麥克魯爾 | 薩姆·亨廷頓 | 邁克·凱斯蒂 | |||||
薩德將軍 | 特倫斯·斯坦普 | 米高·沙朗 | ||||||
蘿拉 | 蘇珊娜·玉 | 阿耶萊特·祖里爾 | ||||||
拉娜·蘭 | 黛安·雪莉 | 安妮特·奧圖 | 加丁·古爾德 | |||||
布拉德 | 布拉德·弗洛克 | 加萬·奧赫里奇 | ||||||
無 | 傑克·奧哈羅蘭 | |||||||
烏爾莎 | 莎拉·道格拉斯 | 安潔·陶依 | ||||||
伊芙·泰斯馬徹 | 瓦萊麗·佩萊恩 | |||||||
歐蒂斯 | 尼德·巴蒂 |
[A]馬龍·白蘭度出演《超人續集》的鏡頭被剪去,因此沒有出現上當年上映的電影中。不過2006年發行的《超人續集:理查德·唐納剪接版》中恢復了這些鏡頭。
其他角色
[編輯]
《超人》 《超人續集》 《超人大破電腦霸王》
|
《超人—強戰回歸》
|
《超人:鋼鐵英雄》
|
反響
[編輯]評價
[編輯]片名 | 專業評價 | 公眾評價 | ||
---|---|---|---|---|
爛番茄 | Metacritic | 影院評分 | PostTrak | |
《超人》 | 93%(59篇評論)[11] | 86(11篇評論)[13] | 不適用 | 不適用 |
《超人續集》 | 89%(45篇評論)[18] | 87(11篇評論)[19] | 不適用 | 不適用 |
《超人大破電腦霸王》 | 26%(43篇評論)[22] | 42(9篇評論)[23] | 不適用 | 不適用 |
《女超人》 | 8%(25篇評論)[33] | 不適用 | 不適用 | 不適用 |
《超人第四集—決戰核能人》 | 12%(41篇評論)[191] | 22(10篇評論)[192] | C[193] | 不適用 |
《超人—強戰回歸》 | 76%(258篇評論)[194] | 72(40篇評論)[195] | B+[193] | 不適用 |
《超人:鋼鐵英雄》 | 56%(288篇評論)[196] | 55(47篇評論)[197] | A−[198] | 不適用 |
《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 | 29%(437篇評論)[199] | 44(51篇評論)[200] | B[201] | 73%[201] |
票房成績
[編輯]片名 | 北美發行日期 | 票房(美元) | 預算(美元) | 來源 | ||||
---|---|---|---|---|---|---|---|---|
北美 | 海外 | 全球 | ||||||
《超人》 | 1978年12月15日 | $134,478,449 | $166,000,000 | $300,478,449 | $5500萬 | [12] | ||
《超人續集》 | 1981年6月19日 | $108,185,706 | $108,200,000 | $216,385,706 | $5400萬 | [17] | ||
《超人大破電腦霸王》 | 1983年6月17日 | $59,950,623 | $20,300,000 | $80,250,623 | 未知 | [21] | ||
《女超人》 | 1984年11月21日 | $14,296,438 | 未知 | $14,296,438 | $3500萬[202] | [32] | ||
《超人第四集—決戰核能人》 | 1987年7月24日 | $15,681,020 | $14,600,000 | $30,281,020 | $1700萬 | [203] | ||
《超人—強戰回歸》 | 2006年6月28日 | $200,081,192 | $191,000,000 | $391,081,192 | $2.7億 | [204] | ||
《超人:鋼鐵英雄》 | 2013年6月14日 | $291,045,518 | $379,100,000 | $670,145,518 | $2.25億 | [205] | ||
《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 | 2016年3月25日 | $330,360,194 | $544,000,000 | $874,360,194 | $2.5億 | [206] | ||
總計 | $1,154,079,140 | $1,423,200,000 | $2,577,279,140 | $9.06億 | [207] | |||
補充說明
|
系列收藏
[編輯]華納兄弟公司已經為超人系列電影發行過三次系列收藏套裝。其中第一套為2001年5月1日發行的「超人全套收藏版」,擁有VHS錄影帶和DVD兩種載體,包括《超人》、《超人續集》、《超人大破電腦霸王》、《超人第四集—決戰核能人》4部電影,其中VHS版本售價為29.99美元,DVD版本售價為49.99美元,獲到了較好的評價[208]。
2006年11月28日,里夫主演的4部超人電影在《超人:鋼鐵英雄》上映後發行了新的DVD收藏套裝。其中《超人》是一套四張光碟的限定版,《超人續集》則是兩張光碟的限定版,《超人大破電腦霸王》和《超人第四集—決戰核能人》均為單張光碟的豪華版。四部電影一起包含在《基斯杜化·李夫超人收藏》中,全套8張光碟售價79.92美元。與之前2001年發行的套裝一樣,《基斯杜化·李夫超人收藏》也獲得了較為正面的評價[209]。
2006年11月28日還發行了一個多達14張DVD的「超人終極珍藏版」套裝,其中包括《超人》、《超人續集》、《超人續集:理查德·唐納剪接版》、《超人大破電腦霸王》、《超人第四集—決戰核能人》、《超人—強戰回歸》以及一部紀錄片《雲天之上:超人的奇幻故事》,套裝的外包裝是一個錫制盒子,售價99.92美元,一經發行就獲得了非常好的評價[210]。然後就在第二天,華納兄弟公司宣佈套裝中存在兩處失誤,首先是《超人》本應是雙聲道,而不是光碟上的5.1聲道,其次是《超人大破電腦霸王》本應是2006年的豪華版,但卻錯裝了2001年的版本。因此這一套裝被馬上召回,華納兄弟公司也讓所有已經購買了的影迷免費更換[211]。此外由於市場反響良好,「超人終極收藏版」套裝於2007年5月29日重新上架銷售[212]。
2011年4月1日,華納宣佈將於同年6月7日首度發行所有超人電影的藍光光碟套裝[213]。
延伸閱讀
[編輯]- 原來他們都演過超人?!影史歷任紅內褲盤點. CATCHPLAY. 2017-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3).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Barrier, Michael. Hollywood Carto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303-305. ISBN 0-19-516729-5.
- ^ 2.0 2.1 Harmon, Jim; Donald F. Glut. 9. The Superheroes "Could Superman Knock Out Captain Marvel". The Great Movie Serials: Their Sound and Fury. Routledge. : 206–215 [1973]. ISBN 978-0-7130-0097-9.
- ^ Atom Man vs_ Superman (1950). IMDb.com. Amazon.com.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4).
- ^ Superman and the Mole Men (1951). Turner Entertainment.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 ^ Superman and the Mole-Men (1951). IMDb.com. Amazon.com.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4).
- ^ Julius Schwartz; Brian M. Thomsen. B.O.. Man of Two Worlds: My Life In Science Fiction and Comics. New York City: HarperCollins. 2000: 135–142. ISBN 0-380-81051-4.
-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Barry M. Freiman. One-on-One Interview with Producer Ilya Salkind. Superman Homepage.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4).
- ^ Richard Donner, Tom Mankiewicz, Ilya Salkind, Pierre Spengler, David Prowse, You Will Believe: The Cinematic Saga of Superman, 2006, Warner Home Video
- ^ Daniel Dickholtz. Steel Dreams: Interview with Tom Mankiewicz. Starlog. 1998-12-16: 67–71.
-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You Will Believe: The Cinematic Saga of Superman (DVD). Warner Bros. 2006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3).
- ^ 11.0 11.1 Superman (1978).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5).
- ^ 12.0 12.1 Superman (1978). Box Office Mojo. IMDb.com.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9).
- ^ 13.0 13.1 Superman. Metacritic. CBS.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02).
- ^ Pierre Spangler, Look up in the Sky! The Amazing Story of Superman.
- ^ Langford, David. The Sex Column and Other Misprints. Wildside Press. 2005: 42 [2014-08-28]. ISBN 978-1-930997-7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3).
- ^ Entertainments (cinema listings). The Guardian. 1981-04-09.
- ^ 17.0 17.1 Superman II (1981). Box Office Mojo. IMDb.com.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8).
- ^ 18.0 18.1 18.2 Superman II.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1).
- ^ 19.0 19.1 Superman II. Metacritic. CBS. [2013-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3).
- ^ STORY OUTLINE of SUPERMAN III (PDF). Supermancinema.co.uk.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1-10).
- ^ 21.0 21.1 Superman III (1983). Box Office Mojo. IMDb.com.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4).
- ^ 22.0 22.1 Superman III.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4).
- ^ 23.0 23.1 Superman III. Metacritic. CBS.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2).
- ^ 24.0 24.1 Wilson, John. The Official Razzie Movie Guide: Enjoying the Best of Hollywood's Worst. Grand Central Publishing. 2005. ISBN 0-446-69334-0.
- ^ Superman II (1980).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14-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31).
- ^ Superman III (1983).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14-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26).
- ^ Adam Smith. All-American Hero. Empire. 2006-05-26: 78–91.
- ^ Supergirl: She looks Super! Thanks for asking!. IGN. 2000-08-10 [2014-08-27].
- ^ You Will Believe: The Cinematic Saga of Superman (Redemption), Warner Home Video, 2006.
- ^ Pantozzi, Jill. Helen Slater is Still "Super". Comic Book Resources. 2009-12-07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2).
- ^ Supergirl.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8).
- ^ 32.0 32.1 Supergirl (1984). Box Office Mojo. IMDb.com.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8).
- ^ 33.0 33.1 Supergirl.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7).
- ^ Maslin, Janet. The Screen: Helen Slater as 'Supergirl'. The New York Times. 1984-11-22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23).
- ^ Stecklow, Steve. Box Office Bombs May Turn Into Skyrockets On Videotape. Chicago Tribune. 1985-04-19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8).
- ^ Saturn Awards. Times-News (Hendersonville, North Carolina). 1985-02-22: 11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2).
- ^ 37.00 37.01 37.02 37.03 37.04 37.05 37.06 37.07 37.08 37.09 Mike White. Superman: Grounded. Cahiers du cinéma.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7).
- ^ 38.00 38.01 38.02 38.03 38.04 38.05 38.06 38.07 38.08 38.09 38.10 38.11 38.12 38.13 38.14 38.15 38.16 38.17 38.18 38.19 38.20 38.21 38.22 38.23 38.24 38.25 David Hughes. The Greatest Sci-Fi Movies Never Made. Independent Publishers Group. 2001: 172–186. ISBN 1-55652-449-8.
- ^ 39.0 39.1 39.2 39.3 39.4 Ken Hanke. Tim Burton: An Unauthorized Biography of the Filmmaker. Renaissance Books. 1999: 213–218. ISBN 1-58063-162-2.
- ^ 40.0 40.1 40.2 40.3 40.4 Edward Gross. SUPERMAN LIVES, Part 2: Writer Kevin Smith. Mania Movies. 2000-05-12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1).
- ^ 41.0 41.1 Kevin Smith. Superman Lives Script. Script-O-Rama. 1997-03-27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4).
- ^ Kevin Smith's Superman Lives cast. Superman Homepage. 1999-03-02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9).
- ^ Nancy Griffin, Kim Masters. Hit & Run: How Jon Peters and Peter Guber Took Sony For A Ride In Hollywood. Simon & Schuster. 1997: 463. ISBN 0-684-80931-1.
- ^ 44.0 44.1 44.2 Mark Salisbury, Tim Burton. Burton on Burton: Revised Edition. Faber and Faber. 2006: 154. ISBN 0-571-22926-3.
- ^ 45.0 45.1 Cindy Pearlman. Big Picture: Superman Lives. Chicago Sun-Times. 1997-12-02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29).
- ^ Kevin Spacey and Courtney Cox in Superman Lives?. Superman Homepage. 1998-03-04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5).
- ^ Anita M. Busch. Helmer Gilliam readies 'Defective,' 'Loathing'. Variety. 1997-04-22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9).
- ^ Rolf Mohr Talks Superman Lives. Superman Homepage. 2003-08-29 [2011-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6).
- ^ Sylvian Despretz Talks Superman Lives. Superman Homepage. 2003-07-09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6).
- ^ At play in the fields of the biz. Variety. 1997-12-16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6).
- ^ Michael Fleming. Dan Gilroy's Superman Script. Variety. 1998-10-06: 88–89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8).
- ^ 52.0 52.1 Edward Gross. SUPERMAN LIVES, Part 3: Nicolas Cage. Mania Movies. 2000-05-19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6).
- ^ Paul A. Woods. Tim Burton: A Child's Garden of Nightmares. Plexus Publishing. 2007: 150. ISBN 0-85965-401-X.
- ^ Movie Preview December 15.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0-08-11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9).
- ^ More Directing Choices for Superman Movie. Superman Homepage. 1999-02-08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9).
- ^ Michael Fleming. WB puts Superman into the Wisher well. Variety. 1999-06-30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9).
- ^ Lew Irwin. Nic Cage Gives Kryptonite To Superman Lives Movie.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Amazon.com). 2000-06-12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4).
- ^ Larry Carroll. Will Smith Explains Why Nihilistic, Self-Destructive Hancock Suits Him Far Better Than Superman. MTV News. 2008-07-02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 ^ David Hughes. Comic Book Movies. Virgin Books. 2003: 21–22. ISBN 0-7535-0767-6.
- ^ 60.0 60.1 60.2 60.3 Daniel Fierman; Nancy Miller; Brian M. Raftery. Stallville?.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3-03-14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9).
- ^ 61.0 61.1 61.2 Brian M. Raftery; Nancy Miller. Dynamic Duel.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2-07-09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9).
- ^ Brian Linder. More Batman, Superman Insanity at WB. IGN. 2001-08-09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30).
- ^ 63.0 63.1 63.2 David Hughes. Tales From Development @#!*%. Titan Books. 2003: 205–208. ISBN 1-84023-691-4.
- ^ Akiva Goldsman. Batman vs Superman 2nd Draft (PDF). Daily Scripts. 2002-06-21 [2014-08-2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01-07).
- ^ Smith, Adam. The Original American Psycho. Empire. 2005-7: 74–80, 82, 84, 87.
- ^ Brian Linder. Batman vs. Superman in '04. IGN. 2002-07-09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30).
- ^ Brian Jacks. EXCLUSIVE: Christian Bale Met For Superman Role In Wolfgang Petersen's 'Batman Vs. Superman'. MTV News. 2010-03-15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 ^ A.C. Ferrante. Profile: Wolfgang Peterson Reinvents Troy for DVD With New Director's Cut. If Magazine. 2007-09-18 [2010-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02).
- ^ Clint Morris. Singer considering Batman Vs.Superman?. Moviehole. 2006-07-07 [2008-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10).
- ^ Larry Carroll. 'Batman Vs. Superman' Coming In 2009, But Will We Live To See It?. MTV Movies Blog. 2007-12-03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 ^ Stax. Ratner Talks Superman. IGN. 2002-09-17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1).
- ^ 72.0 72.1 Stax. Ratner, Bay Deny Superman Rumors. IGN. 2003-01-31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1).
- ^ 73.0 73.1 Michael Fleming; Cathy Dunkley. Supe's on with 'X' man. Variety. 2004-07-18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6).
- ^ Stax. Lex Lecter? Perry Walken? Jor-Ralph?. IGN. 2003-03-19 [2012-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1).
- ^ Brett Ratner Talks More on Superman. Superman Homepage. 2002-10-21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9).
- ^ Stax. Lara Lane?. IGN. 2003-02-03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1).
- ^ 77.0 77.1 Stax. Kutcher Talks Superman. IGN. 2003-03-13 [2012-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1).
- ^ 78.0 78.1 78.2 Stax. Boreanaz, Webster Talk Superman. IGN. 2003-03-04 [2012-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1).
- ^ Kelvin Chavez. Marsden Talks Superman Returns!. Latino Review. 2006-05-12 [2012-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3).
- ^ Lew Irwin. Superman Makers in Angry Feud.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Amazon.com). 2003-03-10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7).
- ^ Stax. Ratner off Superman. IGN. 2003-03-20 [2012-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1).
- ^ Stax. Fraser Talks Superman. IGN. 2003-11-03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1).
- ^ Stax. Superman Taking Baby Steps?. IGN. 2004-01-14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1).
- ^ Stax. Superman Hirings. IGN. 2004-03-24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1).
- ^ William Keck. I, Robot Has Superstar Input. USA Today. 2004-07-08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8).
- ^ 86.0 86.1 Gabe Toro. McG Says Robert Downey Jr. Would've Been Lex Luthor In His 'Superman'; Describes His Original, Darker Ending For 'Terminator: Salvation'. Indiewire. 2012-02-20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3).
- ^ Oscar Dahl. Exclusive Interview: Michael Cassidy, from Hidden Palms Input. BuddyTV. 2007-06-20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7).
- ^ Gabe Toro. McG Says Robert Downey Jr. Would've Been Lex Luthor In His 'Superman'; Describes His Original, Darker Ending For 'Terminator: Salvation'. Indiewire. 2012-02-20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3).
- ^ Lew Irwin. McG Out As Director of Superman Sequel.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Amazon.com). 2004-07-12 [2012-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7).
- ^ Lew Irwin. Moviemaker McG's Fear of Flying Cost Him Superman.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2005-10-19 [2013-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7).
- ^ Michael Fleming; Dave McNary. Par girding up for 'War'. Variety. 2004-08-11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4).
- ^ Stax. Superman Director Up, Up, and Away!. IGN. 2004-07-11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1).
- ^ 93.0 93.1 Peter T. Chattaway. Superman Returns. Christianity Today. 2006-06-28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4).
- ^ Manohla Dargis. 'Superman Returns' to Save Mankind From Its Sins.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06-06-27 [2013-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2).
- ^ Studio Sets Super Sequels. IGN. 2006-02-23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9).
- ^ 96.0 96.1 Kellvin Chavez. Exclusive: DC Comics President Gives Superman Update. Latino Review. 2008-10-09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1).
- ^ Heather Newgen. Superman Returns' Lois Lane, Kate Bosworth. Superhero Hype!. 2006-06-16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 ^ Anne Thompson. Spacey set for Superman sequel. Variety. 2007-07-10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0).
- ^ Heather Newgen. Huntington Signed for Two Superman Sequels. Superhero Hype!. 2006-06-09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 ^ Edward Douglas. Frank Langella on the Return of Perry White. Superhero Hype!. 2007-11-08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 ^ 101.0 101.1 Fred Topel. Brandon Routh and Bryan Singer Tease Superman Returns Sequel.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06-11-17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 ^ Michael Fleming; Pamela McClintock. Inside Move: Superman playing with Singer's sked. Variety. 2006-05-15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 ^ Clint Morris. What would Dougherty's Superman sequel have been?. Moviehole. 2010-11-05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30).
- ^ Frosty. Bryan Singer – Exclusive Video Interviews at the 2007 Saturn Awards. Collider.com. 2007-05-11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 ^ Scott Chitwood. Exclusive: Singer on Superman Sequel & DVD. Superhero Hype!. 2006-07-22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 ^ Pamela McClintock. WB mulls Superman redux. Variety. 2006-08-13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 ^ Horn Planning Superman Sequel for 2009. Superhero Hype!. 2006-08-18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 ^ 108.0 108.1 Olly Richards. Singer Talks Superman Returns Sequel. Empire. 2008-03-12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1).
- ^ Stephen Galloway. Studios are hunting the next big property.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7-07-10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5).
- ^ Pamela McClintock. Singer's zinger: another 'Superman'. Variety. 2006-10-30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8).
- ^ Michael Tsai. Sequel to Superman Returns due in 2009. The Honolulu Advertiser. 2006-11-08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1).
- ^ Michael Fleming. United Artists grabs Singer thriller. Variety. 2007-03-13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 ^ Superman Sequel Eyeing March '08 Start. Superhero Hype!. 2007-03-19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 ^ Marc Graser. Superman writers won't return. Variety. 2007-10-21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 ^ Stax. JLA Deadline Looms. IGN. 2008-01-14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9).
- ^ Frosty. Brandon Routh Exclusive Video Interview - Lie to Me. Collider.com. 2008-04-23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 ^ Josh Wigler. Brandon Routh Says His 'Superman' Contract Has Expired. MTV News. 2009-08-14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1).
- ^ Borys Kit. Bryan Singer to direct 'Battlestar' film.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9-08-13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 ^ 119.0 119.1 Schuker, Lauren A. E. Warner Bets on Fewer, Bigger Movie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08-08-22 [2013-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21).. .
- ^ Josh Wigler. Mark Millar On His 'Superman' Movie Trilogy: 'Nothing Is Happening'. MTV News. 2009-03-26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 ^ 121.0 121.1 Jennifer Vineyard. How To Reboot The Superman Movie Franchise-Comic Writers Chime In. MTV. 2008-08-11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3).
- ^ Martin Anderson. The Den Of Geek interview: Mark Millar. DenofGeek.com. 2008-07-20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1).
- ^ Josh Wigler. Matthew Vaughn Says 'Superman' Movie Discussions Were 'Very Brief'. MTV News. 2010-03-26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9).
- ^ Exclusive: Mark Millar Talks Superman. EmpireOnline. 2008-10-29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2).
- ^ Marc Graser. Superman co-creator's family given rights. Variety. 2009-08-13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 ^ McNary, Dave. Warner Bros. wins 'Superman' case. Variety. 2009-07-08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 ^ Staff. Christopher Nolan on Batman and Superman. Superhero Hype!. 2010-06-04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 ^ Finke, Nikki, and Mike Fleming. It's A Bird! It's A Plane! It's Chris Nolan! He'll Mentor Superman 3.0 And Prep 3rd Batman. Deadline.com. 2010-02-09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21).. .
- ^ Boucher, Geoff. Christopher Nolan takes flight with Superman: 'We have a fantastic story' [UPDATED]. Los Angeles Times. 2010-03-10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1).
- ^ Rick Marshall. Does Christopher Nolan Want An Unknown Actor For Next 'Superman' Movie?. MTV News. 2010-06-28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9).
- ^ Michael Fleming. Toronto Q&A: Guillermo Del Toro About Producing 'Julia's Eyes' And 'Biutiful'. Deadline.com. 2010-09-13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 ^ Josh Wigler. Robert Zemeckis On 'Superman' Reboot: 'I Passed On That Faster Than A Speeding Bullet'. MTV News. 2010-11-01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7).
- ^ Michael Fleming. Oscar: Ben Affleck Q&A On 'The Town'. Deadline.com. 2010-11-26 [2013-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 ^ Michael Fleming. Chris Nolan Looking for 'Superman' Directors. Deadline.com. 2010-09-23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 ^ Michael Fleming. SCOOP: Zack Snyder Directing 'Superman'. Deadline.com. 2010-10-04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 ^ Mike Snider. Q&A: Screenwriter David Goyer on 'Call of Duty: Black Ops'. USA Today. 2010-11-26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12).
- ^ Staff. Henry Cavill to Play Superman!!. Superhero Hype!. 2011-01-30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8).
- ^ Saunders, Emma. BBC News — Film invasion of the Super-Brits. Bbc.co.uk. 2011-02-01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0).
- ^ Vilkomerson, Sara. Amy Adams to play Lois Lane in 'Superman'.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1-03-27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4).
- ^ Staff. Russell Crowe Joins Superman 'Man of Steel': Playing Jor-El, Superman's Dad. Huffington Post. 2011-06-15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2).
- ^ Adam B. Vary. Diane Lane will play Martha Kent in new "Superman".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1-03-02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2).
- ^ Staff. Kevin Costner Confirmed for Superman!. Superhero Hype!. 2011-03-18 [2014-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 ^ Merrion, Paul. Superman flying into Chicago in August for filming. Crain's Chicago Business. 2011-07-28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8).
- ^ 'Man of Steel' Premiere: Superman Takes Off in New York City.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3-06-11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4).
- ^ McNary, Dave. Man of Steel Live Stream: Watch the Red Carpet Premiere. Variety. 2013-06-10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24).
- ^ "Man of Steel" to Soar into Theaters Next Summer in 3D (新聞稿). Marketwatch.com. 2012-11-07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7).
- ^ Third Batman, New Superman Part of IMAX Deal. Superhero Hype!. 2010-04-28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 ^ Vejvoda, Jim. Zack Snyder, David Goyer Back for Man of Steel Sequel. IGN.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2).
- ^ Lucas Shaw; Brent Lang. Why 'Man of Steel' Holds the Key to Warner Bros.' Future Franchises. The Wrap. 2013-06-12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7).
- ^ Batman-Superman Film Enlists 'Argo' Writer (Exclusiv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3-12-18 [2014-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4).
- ^ Finke, Nikki. ‘Man Of Steel’ Sequel Underway With Zack Snyder And David S. Goyer. 2013-06-10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 ^ Fritz, Ben. 'Man of Steel' Movie May Give DC Comics More Superpower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3-06-16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7).
- ^ Comic-Con 2013: ‘Superman & Batman’ movie will follow ‘Man of Steel’. Los Angeles Times.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8).
- ^ Superman & Batman Film Set for Comic-Con Reveal.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31).
- ^ Collura, Scott. Comic-Con: Man of Steel Sequel Likely Called Batman Vs. Superman. 2013-07-23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6).
- ^ Bahr, Lindsey. Ben Affleck is the new Batman.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3-08-22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4).
- ^ Gal Gadot to Play Wonder Woman in ‘Batman vs. Superman’. Variety. 2013-12-04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Bussey, Ben. Wolverine Actress Joins Batman V Superman - Yahoo Movies UK. Yahoo. 2011-04-20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5).
- ^ Breznican, Anthony. Superman/Batman: Holly Hunter, Callan Mulvey, Tao Okamoto join cast.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4-04-03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7).
- ^ Tartaglione, Nancy. Scoot McNairy Taking Sides In ‘Batman V. Superman’. Deadline. 2014-06-26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 ^ Sneider, Jeff. Scoot McNairy Reteams With Ben Affleck for ‘Batman v Superman’. The Wrap. 2014-06-26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2).
- ^ Kroll, Justin. Ray Fisher to Play Cyborg In Batman-Superman Movie (EXCLUSIVE). Variety. 2014-08-24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11).
- ^ Warner Bros. Pictures Pushes Batman vs. Superman Back to 2016. ComingSoon.net. 2014-01-17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1).
- ^ Jesse Eisenberg and Jeremy Irons Join the Cast of Warner Bros. Pictures’ Untitled Superman/Batman Film from Director Zack Snyder. Business Wire. 2014-01-31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3).
- ^ Jesse Eisenberg is Lex Luthor and Jeremy Irons is Alfred in Batman vs. Superman. BeyondHollywood.com. 2014-01-31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9).
- ^ Rebecca Ford and Borys Kit. Jason Momoa to Play Aquaman in '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06-16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3).
- ^ Zhao, Helen. 'Those are rumours': Game Of Thrones star Jason Momoa remains coy when grilled about playing Aquaman in Man Of Steel sequel. Daily Mail. 2014-06-19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9).
- ^ Fans Petition Warner Bros. to Remove Ben Affleck as Batman. Variety. 2013-08-23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6).
- ^ Kase Wickman. Amy Adams Talks Back About Wonder Woman Body Shaming. MTV.com. 2013-12-19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5).
- ^ Jesse Eisenberg as Lex Luthor? A debate on Batman-Superman’s Villain. Variety. 2014-01-31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5).
- ^ MAN OF STEEL 2 PRODUCTION DEPARTS VANCOUVER FOR TORONTO. Vancitybuzz.com. 2013-07 [2014-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1).
- ^ ‘Batman Vs. Superman’ filming location in Birmingham, MI & first set photos of Gal Gadot & Zack Snyder!. [2014-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17).
- ^ Raymundo, Shawn. 'Batman vs Superman' Biggest Movie Filmed in Michigan: Ben Affleck and Wife Jennifer Garner Expected to Stay in Detroit During Production. Latin Post. 2014-05-11 [2014-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19).
- ^ Derek. Batman Vs Superman Gal Gadot Seen Filming Wonder Woman,Diana Prince Scenes Other Day. On the Flix. 2014-05-18 [2014-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5).
- ^ Derschowitz, Jessica. Batman vs. Superman film gets a title, new logo. CBS News. 2014-08-28 [2014-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6).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Deadline.com (2013-06-10)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Justice League-Snyder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EW (2014-10-15)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Justice League-Terrio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Justice League-Title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Justice League-Cast-1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Justice League-Cast-2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Justice League-Steppenwolf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Justice League-Gordon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Justice League-Vulko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Justice League-West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Justice League-Allen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188.0 188.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Justice League-filming-1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Justice League-filming-2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Snyder family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Superman IV: The Quest for Peace.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7).
- ^ Superman IV: The Quest for Peace. Metacritic. CBS.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6).
- ^ 193.0 193.1 Cinemascore. Cinemascore.com. [February 21, 2015].
- ^ Superman Returns.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7).
- ^ Superman Returns. Metacritic. CBS.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9).
- ^ Man of Steel.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7).
- ^ Man of Steel. Metacritic. CBS.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6).
- ^ Finke, Nikki. 'Man Of Steel' Soars To $200.3M Worldwide In First 4 Days As #1: Record June Domestic Opening Of $128.7M, International $71.6M. Deadline Hollywood. 2013-06-16 [2013-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5).
- ^ 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 (2016). Rotten Tomatoes. [2019-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5).
- ^ 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 - Metacriric. Metacritic. CBS. [2016-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3).
- ^ 201.0 201.1 D'Alessandro, Anthony. How "Batman V Superman" Will Turn A Profit Despite Critical Kryptonite. 2016-03-28 [2022-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31).
- ^ Salmans, Sandra. FILM VIEW; THE SALKIND HEROES WEAR RED AND FLY HIGH. The New York Times. 1983-07-17 [2024-08-01] (美國英語).
- ^ Superman IV: The Quest for Peace (1987). Box Office Mojo. [May 17, 2007].
- ^ Superman Returns (2006). Box Office Mojo. [May 17, 2007].
- ^ Man of Steel (2013). Box Office Mojo. [July 15, 2014].
- ^ 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 (2016). Box Office Mojo. [April 8, 2016].
- ^ Superman Moviesat the Box Office. Box Office Mojo. [September 22, 2021].
- ^ The Complete Superman Collection (2001).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1-05-04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5).
- ^ The Christopher Reeve Superman Collection DVD Review. UGO.com. [2011-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5).
- ^ Superman Ultimate Collector's Edition. DVD Talk.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3).
- ^ Warner Bros. Issues Statement Regarding Superman Ultimate Collector's Edition. Movie Web.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 ^ Superman Ultimate Collector's Edition Returns May 29. Superhero Hype!.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 ^ Superman: The Motion Picture Anthology (Blu-ray). DVD Talk. 2011-06-07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