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城縣
坐標:38°41′54″N 116°38′03″E / 38.69824°N 116.63413°E / 38.69824; 116.63413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河北省廊坊市
政府駐地平舒鎮
下級行政區
10
面積
 • 總計897.07 平方公里(346.36 平方英里)
人口(2020年)
 • 總計48.19萬人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065900
電話區號316
車輛號牌冀R
網站大城縣政府網

城縣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中部,是廊坊市下轄的一個縣。縣人民政府駐平舒鎮永定大街9號。

歷史[編輯]

在23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大城是齊國北部邊城,時稱徐州。

公元前250年,燕伐齊,克徐州,更名平舒,取地域廣袤、寬舒安徐之意。《太平寰宇記》云:「平舒者,以人性寬舒為縣名。」

公元前247年,燕與趙交換邊城,平舒歸趙。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置36郡,平舒屬鉅鹿郡武垣縣。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設東平舒縣(因當時代州郡有一平舒縣,故加一「東」字以示區別),屬幽州渤海郡。

東漢永元二年(公元90年),東平舒縣改屬冀州河間國(國是當時一級行政單位)。

建安末年(公元220年),於東平舒設章武郡,東平舒為郡治,轄東平舒縣,仍屬冀州。

西晉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冀州章武郡改封為章武國,轄東平舒(今大城)、文安(今文安東北部)、章武(今黃驊西南)、束州(今河間東,束城一帶)等四縣。

南北朝前燕建熙元年(公元360年),改國為郡,東平舒仍為郡治,轄東平舒、文安、章武、束州、西章武(今舊鎮一帶)等五縣。

北魏登國二年(公元387年),去「東」字為平舒,仍為章武郡治,屬瀛洲。

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章武郡,西章武縣劃歸平舒縣,直屬瀛洲。正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景州,轄平舒縣。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改屬河間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罷河間郡,復置瀛洲,平舒縣屬瀛洲。

五代後晉天福元年(公元936年),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予契丹族之遼國,平舒縣被劃入遼國。

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收復平舒縣,改名大城縣,屬霸州。

宋朝大城縣屬河北東路霸州。

金天會五年(公元1127年),大城縣屬河北東路益津郡。

元世祖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屬中書省霸州。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屬北平府霸州。明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北平府改稱順天府,大城縣屬順天府霸州。

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屬京師順天府霸州,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直屬順天府。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屬直隸省順天府,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改屬直隸省津海道。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改直隸省為河北省,大城縣屬河北省。

1938年9月,大城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晉察冀邊區中行署第三專區管轄,後又先後屬八、九專區管轄。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大城縣屬天津專區管轄。

1958年12月20日,撤銷大城縣,其轄區分別併入任丘縣、靜海縣(子牙河以西併入任丘縣,後又劃歸文安縣;子牙河以東併入靜海縣,後又劃歸青縣),改由天津市管轄。1962年3月27日,恢復大城縣建制,仍屬天津專區管轄。

1969年,天津地區行署由天津市遷至安次縣廊坊鎮,仍稱天津地區。1973年,天津地區更名為廊坊地區,仍轄大城縣。1989年3月,廊坊地區改稱廊坊市,大城縣隸屬至今。

人口[編輯]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大城縣常住人口481902人。[1]

地理[編輯]

大城縣位於華北平原中部偏東,子牙河下游,地面平坦,一般海拔高度3至10米,窪地較多。全縣地勢由西南向東北緩降。地表土壤以潮土為主,佔全縣總面積的99.2%,其餘為鹽土。

氣候[編輯]

大城縣為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區。 年降水量596毫米,年均溫11.7℃。

行政區劃[編輯]

大城縣下轄10個[2]

平舒鎮、​旺村鎮、​大尚屯鎮、​南趙扶鎮、​留各莊鎮、​權村鎮、​里坦鎮、​廣安鎮、​北魏鎮、​臧屯鎮和河北大城經濟開發區。

著名人物:

  • 梁材( 一四七零年至一五四零年): 明代弘治年間進士,曾任江西巡撫,任內勤政愛民
  • 李蓮英: 慈禧太后竉信的太監
  • 張作霖,張學良父子

參考文獻[編輯]

大城縣 百度百科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