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戰龍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強戰龍屬
化石時期:馬斯特里赫特階,71 Ma
重建的左後肢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演化支 廓羽盜龍類 Pennaraptora
演化支 近鳥類 Paraves
屬: 強戰龍屬 Imperobator
Ely & Case 2019[1]
模式種
南極強戰龍
Imperobator antarcticus

Ely & Case 2019[1]

強戰龍屬學名Imperobator,意為「強大的戰士」)是近鳥類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個,生存於晚白堊世馬斯特里赫特階南極洲模式種南極強戰龍I. antarcticus),化石發現於雪丘島組[1]在正式描述之前曾被非正式稱為「Naze Dromaeosaur」,儘管它並沒有該類群「鐮刀爪」的特徵。2019年,描述者提出強戰龍的體型接近猶他盜龍[1]

發現與命名[編輯]

唯一所知於單一標本UCMP 276000,於2003年在南極洲詹姆斯羅斯島雪丘島組英語Snow Hill Island Formation的蘭布角段(Cape Lamb Member)中首次發現,該地層的年齡可追溯至大約7100萬年前的馬斯特里赫特階早期。標本由不完整的單個左英語Pes (anatomy)組成,含部分脛骨、一個不完整的距骨、部分跟骨英語Calcaneus腓骨、一個爪骨英語Ungual、部分趾骨掌骨,於2019年被Ely和Case正式描述為新屬新種南極強戰龍(Imperobator antarcticus)的正模標本。屬名稱取自拉丁語,意為「強大的戰士」。種名取自發現標本的大陸。[1]

在正式描述之前,2007年發表的一篇論文宣佈了該發現,並將其歸入馳龍科,標本因此被暱稱為「Naze Dromaeosaur」。該論文顯然存在問題,因為UCMP 276000缺乏馳龍科的多種特徵,包括突出的鐮刀爪,因此描述論文中僅將其歸入近鳥類演化支[1]

描述[編輯]

正模標本長約45厘米。據此,使用猶他盜龍等相關物種的測量結果估計該物種長約3至4米,表明強戰龍存在巨人症。該特徵在近鳥類中並不常見,且在猶他盜龍、南方盜龍恐爪龍達科他盜龍中存在最好的化石記錄。儘管之前被歸入馳龍科,但由於某些特徵與馳龍科不同――包括沒有鐮狀爪、第二跖骨遠端的表面光滑及第二趾缺乏爪骨英語Ungual――而被重新歸入近鳥類。[1]

根據其它近鳥類標本推測,強戰龍全身大部分部位皆覆蓋着一層羽毛,並且是一種食肉動物,但目前尚不清楚它是掠食動物還是食腐動物[1]

古生態學[編輯]

在強戰龍的生存時期,地球氣候比今天更為溫暖潮濕,南極也沒有,自然環境以大片茂密的針葉林蘇鐵和銀杏為主。儘管氣候溫暖,但當時居住在南極洲的動物在冬季期間仍不得不忍受漫長的極夜,就像現代的南極洲動物一樣。[1]

目前已發現大量來自雪丘島組的其它已滅絕生物,這些物種很可能在白堊紀晚期與強戰龍共享棲息地。包括鳥腳類的聖瑪爾塔特立尼龍和南極莫羅龍結節龍科的奧氏南極甲龍鯊魚六鰓齒鯊英語Notidanodon未定種及分類不明的薄板龍科泰坦巨龍類翼龍目[1]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Ely, Ricardo C.; Case, Judd A. Phylogeny of A New Gigantic Paravian (Theropoda; Coelurosauria; Maniraptora)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James Ross Island, Antarctica. Cretaceous Research. April 2019, 101: 1–16. doi:10.1016/j.cretres.2019.04.003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