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着重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着重號
一般標點符號
撇號  '
括號 [ ]  ( )  { }  ⟨ ⟩  ( )
冒號 :
逗號  ,  ،  
頓號
連接號 ‒  –  —  ―    
破折號      ——
省略號  ...      
驚嘆號  !
句號  .
書名號 ‹ ›  « »  《 》  ﹏ ︴
專名號 _  
連字號
連字暨減號 -
問號  ?
引號 ‘ ’  “ ”  ' '  " "  「 」『 』
分號 ;  
斜線 /    
着重號
示亡號  ‌
隱諱號 ×
分字符
間隔號 ·
空格     
一般排版符號
和號 &
星號 *
@ @
井號 #
數字符號
反斜線 \
等號 =
倒感嘆號 ¡
倒問號 ¿
乘號 ×
除號 ÷
序數標識 º ª
百分號 %
千分號
萬分號
加號減號 + −
正負號負正號 ± ∓
度數符號 °
角分符號    
段落符號  //  
豎線 |    ¦
分節符號 §
參考標記
項目符號
脫字符 ^
波浪號 ~
上橫線
下橫線 _
虛缺號
劍標 † ‡ ⹋
同上符號
知識產權符號
版權符號 ©
copyleft
錄音版權符號英語Sound recording copyright symbol
註冊商標符號 ®
服務商標
商標符號
貨幣
國際貨幣符號 ¤

؋฿¢英語Brazilian cruzeiro$֏ƒ英語Florin sign英語Philippine peso sign£英語Ruble sign英語Indian rupee sign 英語Shekel sign圓 圆 円 元 ¥

特殊排版符號
三星符號英語Asterism (typography)
花型英語Fleuron (typography)
標示號
疑問驚嘆號
反諷號英語irony punctuation
菱形
連結線
相關符號
  • 空白字元
其他語言標點符號

着重號)用檢着重標明要求讀者特別注意的字、詞、句的符號;使用時文下打點,直排時則標在字的右側。[1]

香港,着重號通常只用於教科書或教材,使用方法和中國大陸相同;在台灣教育部審定標點符號中並未被視為標點符號,但民間亦有書刊使用,或可見於個別含有書法藝術成份的作品;日本刊物也有使用,但使用方法與中文不同。

隨着電腦網絡運用的普及,西方人的程式開發未考慮中式標點,中文用戶自身也沒有開發,傳統着重號在電腦輸入和排版上十分不便,現已較少在一般文書上使用,轉而採用西式用法,以粗體字黑體字代替。

中文用戶輸入方法若以 Microsoft Word 為例:

  • 簡體中文,可直接設置着重號標於橫排文字之下;
  • 繁體中文,可在選取文字後設定強調標記,有黑點和單圈兩種,但僅能標於橫排文字之上;須將文字語言設定為「中文 (中國)」,才可標於橫排文字之下;須注意的是文件內,若同時有附強調標記的繁體漢字和附着重號的簡體漢字,則可能會互相干擾而自動變回標於文字之上,需有足夠間隔(分段空行)以免着重號受干擾,也可輸入於表格或文字方塊以區別內容。繁體中文用戶若需於直排文字之右標示黑點或單圈以外的強調標記,可用注音標示並改成輸入其他符號。

CSS3,提供了「text-emphasis」屬性可以為文字加入着重號,滿足中日韓用字的需求[2]

中文

[編輯]

橫排

[編輯]

按中國大陸及香港的標準,標於需要強調的字之下的樣式:[3]

  • 使用圖像:
  • 使用 CSS:
  1. 事業是出來的,不是出來的。
  2. 看來,他彷佛用一千隻眼睛瞧著。

直排

[編輯]

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標於需要強調的字之右的樣式:

  • 使用圖像:
  • 使用 CSS:
  1. 事業是出來的,不是出來的。
  2. 看來,他彷佛用一千隻眼睛瞧著。

其他語文

[編輯]

日文

[編輯]

按1999年W3C於制定CSS標準時一份由微軟提交的工作草案所示[4],日語橫書標於字之上:

ウィキペディアは誰でも編集できるフリー百科事典です

直書時標於字之右:

ウィキペディア
(Wikipedia) は
フリーな
百科事典です。

英文

[編輯]

英文表示強調應用斜體,如:

  • 「Please come before 5 p.m.」。

在無法使用斜體場合如打字機手寫,可加底線大寫,如:

  • 「Please come before 5 p.m.」或「Please come BEFORE 5 p.m.」;但若整篇文章皆使用大寫,相當於一直大聲說話,是十分無禮的行為。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11-12-30-發佈.2012-06-01實施
  2. ^ CSS Text Level 3. W3C. 10 March 2011 [2011-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23). 
  3. ^ 例句2出處:魏列薩耶夫著.藍英年譯.果戈里是怎樣寫作的.121頁.大塊文化.台灣.2006年
  4. ^ 存档副本. [2015-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