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萬城
38°00′01″N 108°51′04″E / 38.000239°N 108.851124°E
統萬城遺址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 |
座標 | 37°59′51″N 108°51′46″E / 37.997515°N 108.862839°E |
分類 | 古遺址 |
時代 | 十六國 |
編號 | 4-43 |
認定時間 | 1996年 |
統萬城,又稱白城子,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城北50公里紅墩界鎭的無定河北岸,最早是5世紀初大夏的都城,也是匈奴在中國境內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遺址。在大夏國滅亡後,該城池先後成為夏州、朔方郡及夏州都督府的駐地,後被党項族所佔據。由於城池四周荒漠化加劇等原因,994年,宋太宗下令毀壞該城並將城內居民遷出,統萬城逐漸被荒廢,至明初完全廢棄。1845年,統萬城遺址重新被發現,1956年得到正式確認。1996年,統萬城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編輯]公元413年,大夏國皇帝赫連勃勃在無定河畔一處水草豐美、並且適宜建城的地方建造新都城[1][2][3]:165[註 1],以叱干阿利為將作大匠。赫連勃勃取「一統天下,君臨萬邦」之意,將新城命名為「統萬城」[6][註 2]。這次築城共動用了10萬餘人的勞力,叱干阿利在監工時採用「蒸土築城」的方法[註 3],並且在驗收工程時用錐子鑿城牆,如果鑿入一寸就將負責該部分的包工頭殺掉埋入城牆中[9]。整座城池耗時4年多才修建完成[3]:165,這也成為匈奴建造的唯一一座都城[10]。該城池的城牆非常堅硬,據說可以磨礪刀斧,甚至於用硬物擊打會冒火星[11]。赫連勃勃給城池的東南西北四扇門分別命名為「招魏門」、「朝宋門」、「服涼門」、「平朔門」,以示自己要統一天下[12]。城池建造好後,時任大夏國秘書監的胡義周專門為統萬城作成《統萬城銘》,並雕刻在一塊石碑上,立於統萬城南[註 4][14]。
北魏始光四年(427年),北魏世祖拓跋燾率軍將大夏國皇帝赫連昌所部引誘出城後擊潰,並順勢佔領了統萬城[15],統萬城隨即被改為統萬鎮。太和十一年(488年),孝文帝元宏將統萬城改為夏州駐地[16],北周曾於統萬城內設置總督府。隋大業元年(605年),總督府被廢,統萬城改為朔方郡駐地[17]。大業十三年(617年),梁師都殺掉了朔方郡郡守,以統萬城為都城自立為帝[18]。唐貞觀二年(628年),柴紹等將領率軍攻打統萬城[19],梁師都的弟弟梁洛仁殺掉了梁師都,開城投降[20],統萬城遂被改為夏州都督府駐地,下轄銀州、綏州和夏州三州。天寶元年(742年),統萬城又被改回朔方郡。乾元元年(758年),統萬城重新成為夏州都督府所在地[21]。唐代宗時期,靖邊六府党項被遷於夏州以西的無定河一帶,從此党項族開始活躍於銀州、綏州和夏州等地。隨後党項族首領拓跋守寂、拓跋思恭在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時均立有大功,唐僖宗遂封拓跋思恭為定難軍節度使、夏國公,同時賜姓李,党項族從此屯駐統萬城,執掌銀、綏、夏、宥四州軍政大權[22]。
自隋唐時期,大量居民前往統萬城附近進行開墾,原本水草豐美的統萬城逐漸被沙漠吞沒[23]:321。五代時期,統萬城由於遠離中原地區而並沒有收到太多戰火侵襲,僅被圍攻兩次,但城池一直處於党項族的控制之中[24]。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因李繼遷投靠遼國,宋軍隨即攻下統萬城,李繼遷逃往遼國境內。宋太宗趙光義認為統萬城已經深處沙漠之中,於是摧毀了這座城池,並且將城內的居民遷移到了綏州和銀州等地[25][26]。此後這座城池被西夏佔據,並作為西夏所轄的夏州的州城[註 5]。西夏乾定三年(1226年)10月,蒙古東路軍攻破夏州,統萬城遭到了極大的破壞[28][註 6]。明初時城池完全廢棄[29][30]。此後統萬城逐漸被沙漠掩埋,露出的部分城牆由於其白色的外觀而被附近居民稱作「白城子」。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時,陝西橫山知縣何炳勛根據榆林府知府徐松的指示前往「白城子」調查,並確定了該處遺址即為被遺棄的統萬城[23]:320。
1956年9月,陝西省的文物工作者前往白城子遺址進行考察,肯定了何炳勛先前的推斷。在這次考察中,文物工作者還清理出了銅印、銅鏡、銅佛像、箭簇、瓷獅子、大瓦、花方磚等文物[23]:320。20世紀70年代,陝西省的文物工作者對統萬城遺址進行了系統的勘測,並對其中部分地點進行了發掘[8]。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統萬城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1]。
結構
[編輯]整體架構
[編輯]統萬城位於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城北50公里的無定河北岸[23]:319,遺址由外郭城、東城和西城三部分組成,整體規制仿造當時的長安城和洛陽城[22]。現存城牆除東城南側一段城牆被黃沙掩埋之外[8],其餘均高出地面2至10米,主要由砂、黏土、石灰和水所混合而成的三合土製成,質地極硬,顏色發白[3]:166。東城和西城的北城牆在一條直線上,但東城的南城牆比西城的南城牆位置更偏南且向東突出[8]。城牆上每隔一段距離會修建一座用作城防用的馬面,藉以保護城牆和加強防禦,部分馬面中空,兼做倉儲用途[3]:166。所有馬面和城牆均為夯土製成,每層夯土厚度普遍在15至20厘米之間,在城門附近夯層則會明顯變薄,最薄處達到7厘米[8]。城外還有用夯土建成的護城壕,壕堤頂部低於城牆基礎表面3.7米。護城壕剖面呈鍋底狀,寬11.5米,其中壕溝寬7.1米、壕堤寬2.2米,現存深度2.2米,經鑽探壕溝底部夯土厚達0.8米[32]。整座城池通過城外無定河形成的台地、以及外郭城和東西城城牆形成了三道防禦體系[33]。主要建築當中,王城位於西城,衙署位於東城,居民區和市場主要位於外郭城[3]:166。此外,城內還留有多處引水渠的遺蹟[2]。
西城
[編輯]西城周長2470米,東城牆長692米,西城牆長721米,南城牆長500米並修築有8座馬面,北城牆長557米並修築有10座馬面。各面牆的牆基厚約16米,部分城牆由於加築了防護城牆的馬面而厚達30米。西城在城牆四角處也修建有墩台,其中西南角處的墩台高達31.62米,是所有墩台當中最高的一座[3]:166。西城共有4座城門,即招魏、朝宋、服涼、平朔四門[8]。城門內側建有三個瓮城,即西瓮城、南瓮城、北瓮城,但三座城門已經全部塌毀。已經發掘的西瓮城南北長38.5米、東西寬22米,瓮城內長30米、寬20.7米,深10米。該瓮城至遲在隋代城門已坍塌,門洞以夯土塊封堵,瓮城內成為廢墟。城門內還發現了宋代遺留下的焚毀痕跡[32]。西門平面呈一種亞字型結構,在它的內外兩側,都有突出的夯土台,它是一種單門洞的結構,在門洞的兩側,各發現有十五個柱洞,考古人員推測其上應該有規模較大的城門結構[33]。南側城牆靠近西南角角墩處有一馬面中空,內有樓板殘跡,從中挖出了霉變的高粱米和樓板木材多達幾百車。此外,西城牆內還有十餘戶居民所開鑿的窯洞[8]。
西城內南部的正中央位置,有一處平面矩形的高大夯土台基,類似於宮殿前樓觀建築的基礎,周圍散落有大量的瓦礫。宮殿遺址在西城東門偏南處,距離東城牆21米,門向南開,建有磚砌台階。夯土圍牆長約80米,寬64米,厚0.8米。遺址周圍散落有大量隆起的瓦礫堆。根據台階和柱礎的位置可以推測出原宮殿由門廳、前殿和後殿組成。後殿較大,夯土台基高1.2至1.5米[3]:166。
東城
[編輯]東西兩城均呈長方形,相互之間由一道城牆分割開。東城周長2566米,東城牆長737米,西城牆長774米,北城牆長504米並修建有7座馬面,南城牆長551米,各面牆的牆基厚約10米左右。城牆的四角有凸出城外的、平面呈矩形的墩台,這些墩台普遍高出城牆。東城東部偏北有一處宮殿遺址,高出地面2米,上面有方形石礎和壁畫殘塊等,部分瓦當上的文字標註為「永隆」[3]:166。西側城牆與西城共用一個城門,即招魏門,北側城牆沒有城門,東側留有一個門道,而南側城牆由於塌毀嚴重而無從得知是否有城門[8]。由於現有東城城址與西城不完全對稱,東城是否與西城一同建造至今無法得到確定[34]。
外郭城
[編輯]外郭城呈現刀把形,周長13865.4米,面積7.7平方公里,西北部凸出,城垣走向與東西城城垣基本平行。截止2010年,外郭城僅殘存東北城角墩台,從城垣連線看,城角均非直角。外郭城有可能不是一次建成,從殘存城垣看,東部城垣寬達8米,西部只有1米多[32]。
出土文物
[編輯]在20世紀70年代的清理中,考古人員發現和發掘出的文物名單如下[8]:
- 建築材料,有磚、瓦當、瓦、滴水等,在遺址當中大量出現,且主要散落在地表;
- 石雕,如圓雕石鳥、石武士、石燈等,除石燈之外其餘均有殘損;
- 石碑,已殘,所存文字已無法通讀;
- 瓷器,其中有瓷杯、瓷燈等;
- 銅製品,其中有2件銅鏡、3件銅佛像、1件銅製西部尉印,1件銅製龜形印,以及1件無法辨識的銅印;
- 陶拍,1件,圓徑10厘米、把長8厘米。徑面陰刻七圈圓點紋。
另據2011年的新聞報導,考古人員在勘探統萬城遺址時,意外發現一座北朝時期的壁畫墓。壁畫的宗教色彩濃郁,壁畫中的粟特人的形象被考古人員描述為「烈燄紅唇」。[35][36][37]
開發與保護
[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靖邊縣政府組織人力進行植被恢復,初步遏制了統萬城附近的荒漠化現象[38]。在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統萬城遺址內原有的居民被全部遷出,並在淖泥河畔重建白城子村[39]。2002年起,榆林市政府着手對統萬城進行旅遊開發[40]。2012年,統萬城正式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41]。2014年11月,在對統萬城進行前期的修復和保護之後,旨在對統萬城進行保護和旅遊開發的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正式啟動,其核心工程是建設一座兼顧文物保護和展示的地下博物館[42]。2015年1月,公園相關的規劃正式通過評審[43]。
註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太平御覽卷一百六十四·州郡部十》:又曰:朔方縣有契吳山,赫連勃勃北游登之,嘆曰:「美哉斯阜!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馬嶺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此之善者也。」
- ^ 2.0 2.1 薛正昌. N赫连勃勃与统万城. 天水師範學院學報. 2003-04: 53–56.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徐良高着. 死城之谜 中国古代都城考古.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 188. ISBN 7-220-06564-7.
- ^ 張永帥. 关于统万城历史的几个问题.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08-01: 97–104.
- ^ 吳宏岐. 关于大夏国都统万城的城市形态与内部布局问题.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04-3: 130–144, 161.
- ^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一一六》:(義熙九年二月)夏王勃勃大赦,改元鳳翔。以叱干阿利領將作大匠,發嶺北夷、夏十萬人築都城於朔方水北、黑水之南。勃勃曰:「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宜名新城曰統萬。」
- ^ 陳喜波; 韓光輝. 统万城名称考释.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04-03: 157–158.
-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李平民. 统万城城址勘测记. 考古. 1981-03: 225–232.
- ^ 《晉書·載記三十·赫連勃勃》:阿利性尤工巧,然殘忍刻暴,乃蒸土築城,錐入一寸,即殺作者而並築之。
- ^ 考古学家为您揭开匈奴都城的神秘面纱.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2015-03-23 [2015-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中文(中國大陸)).
- ^ 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一》:延州故豐林縣城,赫連勃勃所築,至今謂之赫連城。緊密如石,劚之皆火出。
- ^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一二〇》:夏主好自矜大,名其四門:東曰招魏,南曰朝宋,西曰服涼,北曰平朔。
- ^ 周建江. 帝国文学的凸现——《统万城铭》及其意义. 固原師專學報. 1994-3: 1–5.
- ^ 《晉書·載記三十·赫連勃勃》:勃勃還統萬,以宮殿大成,於是赦其境內,又改元曰真興。刻石都南,頌其功德……其秘書監胡義周之辭也。
- ^ 《魏書·帝紀第四》:(始光四年)五月,車駕西討赫連昌。辛巳,濟君子津。三城胡酋鵲子相率內附。帝次拔鄰山,築城,舍輜重,以輕騎三萬先行。戊戌,至於黑水,帝親祈天告祖宗之靈而誓眾焉。六月甲辰,昌引眾出城,大破之。事在《昌傳》。昌將麾下數百騎西南走,奔上邽。諸軍乘勝追至城北,死者萬餘人,臨陣殺昌弟河南公滿及其兄子蒙遜。會日暮,昌尚書僕射問至拔城,夜將昌母出走。乙巳,車駕入城,虜昌君弟及其諸母、姊妹、妻妾、宮人萬數,府庫珍寶車旗器物不可勝計,擒昌尚書王買、薛超等及司馬德宗將毛羒之、秦雍人士數千人,獲馬三十餘萬匹,牛羊數千萬。
- ^ 《魏書·志第七·地形二下》:夏州,赫連屈子所都,始光四年平,為統萬鎮,太和十一年改置。治大夏。
- ^ 《隋書·志二十四·地理上》:朔方郡,後魏置夏州,後周置總管府,大業初府廢。統縣三,戶一萬一千六百七十三。
- ^ 《隋書·帝紀第四》:(大業十三年)二月壬午,朔方人梁師都殺郡丞唐世宗,據郡反,自稱大丞相。
- ^ 《舊唐書·列傳第八·柴紹》:(貞觀)二年,擊梁師都於夏州,平之。
- ^ 《舊唐書·本紀第二》:(貞觀二年四月)夏州賊帥梁師都為其從父弟洛仁所殺,以城降。
- ^ 《舊唐書·志第十八·地理一》:夏州都督府,隋朔方郡。貞觀二年,討平梁師都,改為夏州都督府,領夏、綏、銀三州。其夏州,領德靜、岩綠、寧朔、長澤四縣。其年,改岩綠為朔方縣。七年,於德靜縣置長州都督府。八年,改北開州為化州。十三年,廢化州及長州,以德靜、長澤二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朔方郡。乾元元年,復為夏州。舊領縣四,戶二千三百二十三,口一萬二百八十六。天寶,戶九千二百一十三,口五萬三千一百四。在京師東北一千一百一十里,至東都一千六百八十里。
- ^ 22.0 22.1 楊滿忠. 统万城建筑规模及其历史作用. 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5-3: 84–86.
- ^ 23.0 23.1 23.2 23.3 張驊,陳謙編著. 陕西之最. 西安: 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6: 346. CSBN 7202·100.
- ^ 24.0 24.1 胡靜. 大夏古城——统万城的历史演变.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03: 66–68.
- ^ 《續資治通鑑·卷第十七·淳化五年》:帝以夏州深在沙漠,本奸雄竊據之地,將墮其城,遷民於銀、綏間,因問宰相夏州建置之始。呂蒙正等對曰:「昔赫連勃勃僭稱大夏,蒸土築城,號曰統萬,頗與關右為患。若遂為毀,萬世之利也。」己酉,詔墮夏州故城,遷其民於綏、銀等,分給官地,長吏倍加安撫。
- ^ 李恩菊,謝春林. 统万城废弃的原因分析. 中國沙漠. 2010-05: 1047–1052.
- ^ 27.0 27.1 大夏都城——统万城. 榆林學院網. 2010-12-22 [2015-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中文(中國大陸)).
- ^ 楊滿忠. 统万城文化溯源. 寧夏師範學院學報. 2007-2: 89–92.
- ^ 29.0 29.1 统万城的变迁与幽思. 中國民族報電子版. 2010-12-22 [2015-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中文(中國大陸)).
- ^ 徐小玲,延軍平. 统万城的现代意义与价值研究.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04-3: 150–156.
-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國家文物局. 2010-12-22 [2015-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8) (中文(中國大陸)).
- ^ 32.0 32.1 32.2 迷题破解 大夏国都确实存在外郭城. 西安晚報電子版. 2010-12-22 [2015-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27) (中文(中國大陸)).
- ^ 33.0 33.1 榆林统万城考古首次呈现出完整城防体系. 西部網. 2014-11-24 [2015-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中國大陸)).
- ^ 邢福來. 关于统万城东城的几个问题. 考古與文物. 2014-5: 109–113.
- ^ 陝西統萬城遺址出土精美宗教壁畫墓. culturalheritage.mo. 澳門文化遺產. 2011-12-17 [2018-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9).
- ^ 中國陝西省匈奴故都統萬城發現中亞粟特人壁畫. inform.kz. 哈薩克國際通訊社. 2014-07-10 [2018-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6).
- ^ 陝西靖邊發現大夏國宗教壁畫墓 畫上男人「烈燄紅唇」. news.ifeng.com. 鳳凰網資訊. 2011-12-17 [2018-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9).
- ^ 李平民. 绿染统万城. 陝西林業. 2009-06: 48.
- ^ 一代霸主一座城——探访匈奴沙漠古都统万城. 陝西日報電子版. 2009-03-02 [2015-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中文(中國大陸)).
- ^ 榆林建设“历史文化长廊”. 新華網陝西頻道. 2002-08-22 [2015-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中文(中國大陸)).
- ^ 大夏古都统万城进入申遗预备名单. 中國園林網. 2012-11-21 [2015-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中文(中國大陸)).
- ^ “匈奴故都”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启动. 新華網. 2014-11-30 [2015-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2) (中文(中國大陸)).
- ^ 统万城考古遗址公园详细规划方案通过评审. 榆林新聞網. 2015-01-29 [2015-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中文(中國大陸)).
延伸閱讀
[編輯]- 劉翠溶:〈統萬城與赫連果城:試論兩個歷史遺蹟的涵義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