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君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馬君武
性別
出生(1881-07-17)1881年7月17日 (辛巳年(蛇年);清光緒七年)
 清朝廣西桂林
逝世1940年8月1日(1940歲—08—01)(59歲)
 中華民國廣西桂林
國籍 中華民國
職業政治人物
活躍時期20世紀
政黨國民黨 (1912–1913) 國民黨
北洋政府
學歷
經歷
代表作

馬君武(1881年7月17日—1940年8月1日),名,字君武廣西桂林人,中國教育家、翻譯家、學者、社會活動家,上海大夏大學首任校長,廣西大學的創建人。短暫出任廣西省長公署省長。柏林大學工程物理學博士。

生平[編輯]

早年就讀於桂林體用學堂。1900年入法國天主教會所辦丕崇書院(廣州大新街石室教堂)學習法文

1901年入上海震旦學院,同年冬赴日本京都大學化學

1905年8月第一批加入同盟會,和黃興陳天華等人共同起草同盟會章程,並為《民報》撰稿。1905年底回國,任上海南洋公學教習。

1907年赴德國,入柏林工業大學冶金。首次翻譯《共產黨宣言》綱領,在民報上發表。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回國,作為廣西代表參與起草《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並任南京臨時政府實業部次長。

1912年出任國會參議員。曾於參議院因懷疑宋教仁為袁世凱的說客,動手毆打宋,導致他眼睛流血,後經孫中山解釋和要求後,馬向宋道歉。

1914年1月,國會被袁世凱解散,再次赴德,入柏林大學,1915年6月,取得博士學位[1]

1916年回國,恢復國會議員職。

1917年3月初,反對中國在美、日慫恿下,放棄中立,計劃參加協約國,對德宣戰,先在國會提出質問,大罵梁啓超:「置國家之種種危險於不顧……借外交問題,謀推翻現在政局,以國家為孤注之一擲,求遂其攘奪政權之野心。」[2]5月,馬在討論對德國宣戰一事,動手責打議員李肇甫[3]。同年7月南下廣州參加孫中山護法運動,任廣州軍政府交通部長。

1920年任大元帥府秘書長。

1921年任孫中山非常大總統總統府秘書長,並一度任廣西省省長

1923年出任上海大夏大學首任校長。

1924年和馮自由章炳麟等人發表宣言,反對國民黨改組和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等三大政策。同年出任北京工業大學校長。

1925年,孫中山段祺瑞合作,馬奉孫公命,有事於北京。遂出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4]

1926年,調教育總長 (未就任)。

被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除黨籍。

1928年創辦省立廣西大學,曾三任廣西大學校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馬君武作詩《哀瀋陽》兩首,諷喻張學良,然而有關指控乃屬誣蔑(見下章)。

1940年8月1日,在桂林病逝。馬君武墓位於今桂林市雁山區

馬君武《哀瀋陽》[編輯]

九一八事變後,馬君武詩作指控張學良軟弱,令張學良被稱為「不抵抗將軍」,然而馬君武這指控卻是出於兩人私怨而憑空誣告。馬君武的《哀瀋陽》有兩首,而且強調是「仿李義山北齊體」,詩文首次刊登於1931年11月20日上海時事新報上。按義山為唐朝詩人李商隱之字,他所作《北齊二首》原文是——

一笑相傾國便亡,何勞荊棘始堪傷。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

巧笑知堪敵萬幾,傾城最在著戎衣。晉陽已陷休回顧,更請君王獵一圍。


而馬君武的《哀瀋陽二首》詩文是——

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當行,溫柔鄉是英雄冢,哪管東師入瀋陽。

告急軍書夜半來,開場弦管又相催,瀋陽已陷休回顧,更抱佳人[5]舞幾回。

首先,詩中的「趙四」即後為張學良夫人的趙一荻,「朱五」為朱啟鈐的五女兒朱湄筠,她於九一八事變前一年早已成婚,主婚人正是張學良。[6]

胡蝶(蝴蝶)不但當時不在北平,終其一生根本未見過張學良,而且甚至在上海《時事新報》發表馬詩《哀瀋陽》次日,連續兩天在《申報》刊登《胡蝶闢謠》的啟事。胡蝶女士日後她寫的回憶錄里,針對此事也說過:「世間上荒唐的事情還真不少,瀋陽事件發生的時候,我那時還跟明星公司攝影隊一起逗留在天津,沒有踏入北平一步……後來為拍《自由之花》到北平時,已是『九一八事變』後約一周,未料到此行會引起一段莫須有公案。……」但她不了解,這謠言之所以流傳甚廣,責任主要還不是那首詩,而是謠言的炮製者。這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天津日本特務機關報《庸報》故意造謠,以轉移人們的視線;另一說法是南京國民黨政府中的親日派蓄意借題發揮,目的在於把一切罪過都推到張學良身上,為蔣介石、同時也為日本侵略者開脫罪責。可謂用心良苦。難怪胡蝶女士前些時在追述這樁往事時,仍感寒心,她把這事稱之為「該結束了的『莫須有公案』」。

香港歷史學家丁新豹指出九一八事變當晚,張學良乃同何東何世禮父子晚飯:「當日張學良聽完一個電話之後,飯未吃完就離席,原來電話是報告日軍突襲瀋陽,是為「918事變」。」而不是與女士聚會。[7]

而身在其時的馬君武寫出與事實完全相反的指控,被認為是因當他聽到張學良對張伯苓南開大學捐贈巨款,但上門向張學良要求捐款時卻被拒,才故意誣蔑張學良,也在重視禮法的年代壞女子名節。據作家高陽所言,朱湄筠告訴他後來遇上馬君武,上前道自己便是他筆下被誣衊的朱五,「當時馬博士的窘態,非語言筆墨所能形容,結果是不俟終席而遁去」[8]

參考文獻[編輯]

  1. ^ 留學德國之兩博士. 申報 (上海). 1915-09-19. 
  2. ^ 關於外交人才之質問·馬君武不滿於梁啟超. 新聞報 (上海). 1917-03-08. 
  3. ^ 馬君武與李肇甫之政鬬. 民國日報 (上海). 1917-05-10. 
  4. ^ 馬君武先生文集。1984。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5. ^ 一作阿嬌
  6. ^ 九一八不抵抗將軍張學良風流賬與馬君武詩《哀瀋陽》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信報》,2013-09-16
  7. ^ 紀曉風:張學良贈匾證何東顯赫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信報》,2015-04-09
  8. ^ 韓三洲:馬君武詩詠 張學良與蝴蝶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04-24.,中國僑網,2008-07-11
  中國北洋政府
前任:
章士釗
司法總長
1925年12月31日 - 1926年3月4日
繼任:
盧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