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为1918年日本与中华民国之间的一系列军事协定。日方称为日支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有时也称日中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或日华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各项文件总计七件二十八条。
签订过程[编辑]
1917年8月14日,段祺瑞内阁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自此,德奥成为中日的共同敌人。1918年1月4日,奉天省中央银行发行的奉天票成了法定货币。[1]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1918年3月3日,俄国无视协约国而对德国单独讲和,为此3月8日,日本以参谋次长田中义一为中心,决定对中国寻求中日同盟、武器统一等防敌协定,3月25日,于东京,中国与日本就共同防敌进行换文,4月30日,西原龟三给段祺瑞政府二千万日元的有线电信贷款,同时又施以军事威胁,在日方压力下,段祺瑞政府于5月16日签订《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协定》,又于十九日签订《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5月30日,中日双方在北京互换批准书,并公布《中日共同防敌换文》,而对陆、海军的两个军事协定内容只字未提。9月16日,双方于北京签订实施细则,规定“凡在军事行动区域之内,中国地方官吏对于该区域内之日本军队,须尽力协助,使不生军事上之窒碍:日本军队须尊重中国主权及地方习惯,使人民不感受不便。”等条文。9月28日,日本向段祺瑞提供参战之借款。
参考文献[编辑]
- ^ 不换纸币の标本奉天票 金と物どう动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东京朝日新闻 1926年5月30日
外部链接[编辑]
相关条目[编辑]
日本缔结的国际条约与协定 |
---|
| 幕末时代 (1854-1868) | |
---|
| 明治时代 (1868-1912) | |
---|
| 一战至二战止 (1912-1945) | |
---|
| 冷战时期 (1945-1991) | |
---|
| 冷战后 (1991迄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