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松派
巴比松派(法语:École de Barbizon)是1830年到1840年在法国兴起的乡村风景画派。因该画派的主要画家都住在巴黎南郊约50公里的枫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故1840年后这些画家被合称为“巴比松派”。
巴比松派的主要画家是强调科学风景画法的泰奥多尔·卢梭、让-巴蒂斯·卡米耶·柯洛、让-弗朗索瓦·米勒和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其中卢梭和米勒一生都在巴比松村终老。其他比较后期的有朱尔·迪普雷、康斯坦·特鲁瓦永、夏尔-埃米尔·雅克、纳尔西斯-维尔日勒·迪亚等重要成员。
巴比松派是法国浪漫主义画派转向写实与现代主义的一个起点。过去法国艺术界对风景画的评价都很低,认为画风景画的画家是比较不引人注目,也不值得注意的,但巴比松派的作品使世人被乡村中的优雅感动,同时也因当时巴黎和欧洲都饱受战乱,人心思慕隐居生活,所以巴比松派成功地为风景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印象派自1860年起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巴比松七星
[编辑]巴比松七星是与巴比松派最常联系在一起的名词,意指(不仅七位)重要的画家:米勒、柯洛、卢梭、雅克、迪亚、特鲁瓦永、迪普雷、多比尼。此名词是否是由西方艺术界为了宣传巴比松派而发展出来的,目前尚无资料证实,然而2004年的上海艺术博览会与台湾高雄市立美术馆的艺术展览中,都使用了这个名词。
另有一说是巴比松画派的画家繁多,故将画得较为杰出的几人合在一起称巴比松七星。
历史
[编辑]1824年,巴黎沙龙展出了英国画家约翰·康斯特勃的作品。他所描绘的乡村景色影响了一些当时的年轻艺术家,使他们放弃了形式主义,直接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自然风景成为其绘画主题,而不只是戏剧性事件的背景。在1848年革命期间,艺术家们聚集在巴比松,遵循康斯特勃的思想,将自然作为他们绘画的主题,法国风景遂成为这些巴比松画家的主要主题。[1]
米勒将这一理念从风景延伸到人物,包括农民形象、农民生活场景和田间劳动。例如,米勒在1857年的《拾穗》中描绘了三名在收成时劳动的农妇。拾穗者家境贫困,他们被允许在田地的主人完成主要收成后捡拾遗留穗粒。画中的业主(被描绘成富人)及其雇用的劳动者出现在画的后方。米勒将焦点和主题从富人和显贵转移到社会底层的人。
对美国的影响
[编辑]巴比松画家对美国的风景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威廉·莫里斯·亨特对美国巴比松画派的发展。几位哈德逊河画派的艺术家,或与哈德逊河画派同时期的艺术家也曾研究过巴比松派画作的随性笔触及强烈的情绪冲击力。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乔治·英尼斯(George Inness),他试图模仿卢梭的作品。[2]巴比松画派的画作也影响了加利福尼亚的风景画。艺术家珀西·格雷(Percy Gray)仔细研究了他在巡回展览中所见的卢梭和其他画家的作品,为他绘画加利福尼亚山丘和海岸线提供了参考。[3]巴比松画家的影响还可以从珀西瓦尔·罗素(Percival Rosseau)的猎犬画中看到,他在路易斯安那州长大,就读于朱利安学院。
图库
[编辑]-
尚-巴蒂斯·卡密尔·柯洛,《枫丹白露森林景色》(View of the Forest of Fontainebleau),1830
-
康斯坦·特鲁瓦永,《森林中的一片空地:游泳者》(A Clearing in the Forest: The Bathers), 1842
-
夏尔-埃米尔·雅克,《牧羊女与羊群》(Shepherdess and Her Flock),1878
-
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Gylieu的池塘》(The Pond at Gylieu),1853年
-
泰奥多尔·卢梭,《索姆省贝基尼》,约1857年
-
朱尔·迪普雷,《枫丹白露橡树》,约1840年
参考
[编辑]- ^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timeline. [2022-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0).
- ^ Bell, Adrienne. George Inness (1825–1894).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December 2012 [18 September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7).
- ^ Harrison, Alfred; Shields, Scott; et al. The Legacy of Percy Gray. Carmel Art Association. 1999. ISBN 1885666098.
外部链接
[编辑]- 艺术百科全书上的介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wwar.com上的介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