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波斯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波斯体
以波斯体书写的“به ویکی‌پدیا خوش آمدید‬”
意为“欢迎来到维基百科”
类型
书写方向从右至左书写 编辑维基数据
ISO 15924
ISO 15924Aran (161), ​Arabic (Nastaliq variant)
波斯体字体优美,但阅读起来相对于誊抄体更为困难
古兰经·开端章
米尔·阿里·大不里士1570年代作品

波斯体字体或波斯悬体波斯语نستعلیق‎;拉丁转写:nastaʿlīq;音译纳斯赫·泰阿利格纳斯塔里格,意思是“悬体”)是书写波斯—阿拉伯文字的一种字体[参1]。14-15世纪间于伊朗发展而来。普遍用于两河阿拉伯人聚居地区以东的“东部地区”(الشرق‎)。该字体被在包括伊朗以及南亚等多地区的多个重要语言使用,其中波斯体用于书写乌尔都语喀什米尔语旁遮普语等语言的使用现象尤为广泛,在普什图语当中与誊抄体一起使用,在波斯语中仅用于诗作。有时波斯体也可以用于书写阿拉伯语奥斯曼土耳其语西亚语言,但在西亚地区称作泰阿利格塔里格(阿拉伯语:تعلیق‎)。西亚、北非地区的阿拉伯语、索马里语豪萨语等语言普遍使用成形更早的誊抄体نسخ‎、拉丁转写:nasḫ、音译“纳斯赫”)。在当今使用波斯—阿拉伯字母系统的地区内,波斯体已经成为誊抄体以后的第二大字体。顾名思义,波斯体源于古波斯(今伊朗),字体约成形于14至15世纪。萨非王朝著名的书法家米尔·阿里·大不里士(或译米尔·阿里·泰卜里齐)便是波斯体的一位早期代表。

历史

[编辑]

波斯地区原地居民曾使用固有的巴拉维文字来书写中古波斯语,被阿拉伯人征服后逐渐接受伊斯兰宗教文化,与此同时阿拉伯语文与书法习惯渗入波斯。起初,波斯人多使用古老的库法体,与阿拉伯半岛的书法习惯一致,但库法体笔画生硬、扭转不便、不易于速写。同时波斯人喜欢使用延伸拖长的笔画,不适应库法体要求的各个字母距离相等的法则。如此在此后的数百年间,波斯的书法家在纳斯赫体的基础上创造了波斯体。相对于纳斯赫体,波斯体的笔画普遍有延伸拖长的现象,行底由右上方向左下方倾斜(即向书写方向下斜),呈起笔高、收笔低的形式,增强笔画的弯曲度,不受轴线制约、书写空间较为自由,连体字母的使用更为广泛,波斯体的点非同纳斯赫体的正方形,而是点的右下边整体弯曲。这种字体被称作“泰阿利格体”(或译“塔里格体”),因来自波斯,所以又称为“波斯体”。现代多数地区为了体现其与纳斯赫体的继承性关系,所以多称其为“纳斯赫·泰阿利格体”(或作“纳斯赫—塔里格体”)。从12世纪开始,波斯体在如今的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地区传播开来。至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萨非王朝朝廷内部工作的书法家——米尔·阿里·泰卜里齐英语Mir Ali Tabrizi,正式确定了波斯体的书法规则。除泰卜里齐以外,还有诸如伊布拉欣·麦尔兹艾祖哈尔·泰卜里齐白海扎迪伊马得丁·希拉奇素丹·阿里·麦什海第伊马德丁·侯赛尼里达·阿巴斯巴巴夏·伊斯发罕尼等等书法家为波斯体的书写规则作过增补。其中里达·阿巴斯生前留下了大量的波斯体书法、雕刻和绘画作品,现在多为伊朗及海外博物馆的国宝级藏品。一些波斯体的书法作品笔画长短悬殊较大,这种情况下至少需要使用大中小三个型号的竹笔。如在书写太斯米时,真主“安拉”(الله‬)要求使用大号笔;真主名下用中号笔书写奉名“毕斯米”(بسم‬),有奉托真主之名在上的寓意;“安拉”与“毕斯米”主体按照波斯体的书写规则由右上方向左下方倾斜,左上角留出空白;最后真主二名“至仁至慈”(الرحمن الرحيم‬)使用小号笔在左上角空白处书写。[参2]

参考资料

[编辑]

    参:

  1. ^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slam, By P. M. Holt, et al.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ISBN 0-521-29138-0, p. 723.
  2. ^ 陈坤. 《阿拉伯文书法艺术》.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 第190页. ISBN 7-311-02767-5 (中文(中国大陆)). 

参阅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